APP下载

大运河河南段遗产保护概论

2016-08-23杨振威

关键词:汴河故道大运河

□杨振威

大运河河南段遗产保护概论

□杨振威

隋唐大运河分布图

一、大运河河南段遗产概况

河南境内所分布的大运河遗产主要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南段与通济渠的北段遗址,涉及郑州、开封、洛阳、商丘、安阳、鹤壁、新乡、焦作等8个省辖市。隋唐大运河开凿于隋大业年间(公元605年至610年),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抵余杭,全长2700多公里,通往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水系。隋唐两代,是隋唐大运河最繁荣的时期。宋代以后,由于政治中心北移,加之黄河改道、战乱等原因,京杭大运河逐渐取代隋唐大运河,成为维系中国南北交通的枢纽,隋唐大运河由此衰落。

永济渠在黄河北岸,是隋唐大运河在华北地区最重要的干渠。它从今黄河北岸的沁河口向北,遗址大致分布在今卫河河道及两岸区域,经今武陟县、新乡县、汲县、滑县、浚县、汤阴县、内黄县等,然后出河南境进入河北省境内。沿途接纳淇水、洹水等河流为其水源。永济渠除今卫河占压的地段外,其他区段大多已掩埋于现今地表之下。一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卫河尚有一定的通航能力。

通济渠的作用主要是连通黄河淮河两大水系。它西起洛阳西面,以洛水及其支流谷水为水源,穿过洛阳城,到偃师东南,再循洛水入黄河,至荥阳西北黄河南岸的板渚后,引黄河水进入汴水,经今开封市及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等县,又由东南进入今安徽省境内。

通济渠除洛河、黄河占压的区段外,汴河段故道以商丘市梁园区为界,以西区段今地表已基本不见,只有零星几处以河洼地的形式保存了下来;梁园区以东段则尚有河床或河堤暴露于地表,走向比较明显。

洛阳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图

二、大运河河南段考古研究概况

(一)洛阳市大运河考古研究概况

洛阳市的文物考古工作具有良好的基础,在历年配合各种基本建设的活动中,发现了一系列和大运河有关的重要考古发现。

1.洛河河道。20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市南部东西近100公里、南北近5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考古调查和钻探。通过一系列的工作,认为现在的洛河走向与隋代所开的通济渠的走向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今洛河就是古代的通济渠,是人工开挖的运河,而非天然河道。专家推断,当时洛河自然河道应在今洛南新区的古城大道至开元大道之间,通济渠开通后,洛河自然河道的水量减少,后逐渐淤积湮没,现已难觅踪迹。

2.洛河河堤和天津桥遗址。21世纪初,在今洛河河床内发现了南北两道石砌河堤和文献记载的天津桥遗址。河堤东西残长近800余米,堤宽2~3米。所用材料多为青石,初步推断该河堤初建于唐代。天津桥遗址位于今定鼎南路洛阳桥西,桥墩用青石砌成,残长20余米,所用石材要比河堤用材规整得多,砌筑也十分讲究。

3.洛南新区水利设施遗址。21世纪初,在洛阳市隋唐东都城外郭城的厚载门遗址南发现了一处隋唐时期的大型水利设施。该建筑大致呈长方形,东西长40米,南北宽10米,残存高度2米有余,其南北两壁中间部分呈半圆形,分别向外弧出,遗址的西端和中间还砌有石墙,建筑所用的石块大小不等,多数在1米见方。此外,该建筑遗址的东西两侧还发现了近千米长的夯土河堤。据研究,该建筑建于隋唐时期,应是一处与大运河有关的水利设施遗址。

4.含嘉仓城遗址。含嘉仓城是隋唐洛阳城的一部分,也是隋唐时期大运河沿线最重要的粮仓之一。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隋唐洛阳城东城之北发现了该遗址。

含嘉仓城遗址的粮窖总数在400座左右,粮窖东西成排,南北成行,均为口大底小的圆形竖穴,最大者口径约12米,深约11米。仓城的西北部有6万平方米的“生活管理区”。仓城东南部是含嘉仓的漕运码头,这里漕渠宽逾百米,深12米余。经考古发掘的160号窖内还保留着大半窖炭化的谷子,据推测,该窖内储粮重约25万公斤,由此可以看出,含嘉仓城内的粮食储量是惊人的。据记载,唐代天宝年间,各大型官仓的储量总数为1265多万石,含嘉仓的储量就有583万多石。仓窖内出土的刻铭砖表明,含嘉仓的储粮来源主要有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等省。全国各地的粮食运到洛阳储藏,除去洛阳城内众多的人口和庞大的官僚机关以及军队食用外,可备全国的赈灾等需要。

5.回洛仓遗址。回洛仓遗址位于洛阳市东北郊瀍河乡小李村附近。2004年6月,在一拖东方红轮胎有限公司整体搬迁改造工程中发现。该遗址共有仓窖71座,排列规整有序,东西成排,南北成列,间距8~10米,应为同一时期所筑。仓窖内的包含物均为隋至初唐时期的遗物,且出土有一块“大业元年”铭文残砖,因此其年代不晚于初唐,专家初步推断其为隋代著名的回洛仓。

(二)开封市大运河考古研究概况

开封市在大运河的调查研究方面一直走在河南省的前列,在历年配合各种基本建设的活动中,发现了一系列和大运河有关的重要遗迹。河南大学周宝珠教授的《宋代东京城研究》《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开封市文物工作队刘春迎同志的《北宋东京城研究》《考古开封》都是近些年来出版的比较全面地研究河南大运河开封段的专著。

1.北宋东京城西水门和东水门遗址。西水门与东水门分别是汴河穿过北宋东京城外城西城墙与东城墙的水门。20世纪80年代初,开封市文物工作队在勘探宋东京外城西墙和东墙时,发现了汴河上的西水门和东水门遗址,从而为汴河遗址的考古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

2.州桥遗址。州桥是汴河与北宋东京城中轴线交叉处的一座石桥,为汴京八景之一。1984年8月,开封市文物工作队在配合市政下水管道建设过程中,在原开封市皮鞋厂大门前探明并局部清理了汴河古州桥遗址,为寻找汴河遗址提供了又一个重要的坐标点。

3.虹桥遗址。结合文献记载及对汴河遗址的勘探材料推测,虹桥遗址大致应位于今开封市东郊屠府坟村与阎李寨村之间的惠济河北岸一带。

4.汴河故道。通过近年来的考古工作,已可大致勾勒出今开封城区及其附近汴河故道的流向及埋藏情况。

大运河之通济渠商丘遗址

总的来说,北宋时期的汴河河床距今地表深9~14米,明代断流前的汴河河床距今地表深7.5~11米。河床的宽度,州桥遗址两侧为16米,其他地段14~23米。

(三)商丘市大运河考古研究概况

商丘市是河南大运河分布最长的地区,由于境内地势低平,大运河本体的埋藏较浅,因此在各种基本建设活动中极易受到影响,历年来多有运河文物出土。1982年,宁陵县华堡乡前华岗村村民在村东100米处挖土时,发现一艘木船。经考古发掘证明为一艘明代货船,随货船一起出土的还有瓷器、陶器、铁器、漆木器、纸张、中药材等文物。据初步推断,沉船地点是明代黄河入淮干流张弓河故道,可能与通济渠故道有关。1996年4月,永城市政府在拓宽永宿公路时,于永城市东9公里的侯岭乡政府所在地附近发现一艘古沉船。经考古发掘,确认其为一艘唐代初期的大型木船,随木船一起出土的还有大量陶瓷器。有关证据表明,沉船出土地点确系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2004年4月,在商丘至永城公路拓宽工程中,于夏邑县会亭镇施工区域内发现大量唐、宋时期的文物,后经文物部门调查确认,修商永公路所破坏的古文化遗址,正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遗址。

总的来说,新世纪前十年,河南境内大运河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主要是配合各种基本建设活动而开展的,缺乏统一规划与系统认识,因此整体水平不高,但个别考古工作基础较好的地方在大运河局部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方面仍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三、河南省大运河调查工作情况

2006年,国务院、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相继将大运河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十一五”时期重点保护的100个大遗址项目和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同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的通知》,国家文物局启动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结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河南适时地启动了境内隋唐大运河古遗迹、遗存的调查工作。

此次隋唐大运河调查的目的,一是摸清河南省境内隋唐大运河的遗迹内涵、分布范围、保存状况,为下一步将要展开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准确翔实的基础资料。二是将一批与隋唐大运河相关的古文化遗存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以便更有效地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三是配合国家文物局即将开展的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为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成立工作机构,制定工作方案

为保证河南境内大运河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河南省相关单位成立了大运河调查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大运河沿线的商丘、开封、郑州、洛阳、焦作、新乡、鹤壁、安阳等市相关单位均抽调业务人员参与此项工作。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单位还与沿线各市相关单位业务骨干,组成河南省大运河调查课题组承担古运河调查工作。课题组除牵头进行实地考古调查之外,还负责调查资料的整理、总结,并着重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开展研究,指导古运河调查工作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并以多种形式向上级申请保护专项经费近300万元,保障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明确重点,高效开展工作

1.开展河南境内隋唐大运河的考古学研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协作,完成了《河南境内隋唐大运河的考古学研究》。该研究课题第一次系统地梳理了古代有关河南境内大运河营建的文献资料,对河南境内与大运河有关的文化遗产进行了价值评估和考古学研究,并将航空遥感技术运用到古运河研究中,探索出了大运河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的新途径。

2.开展北宋东京城汴河故道考古调查和勘测工作。北宋东京城汴河故道考古调查和勘测工作由开封市文物工作队承担,调查勘测工作严格依照《北宋东京城汴河故道考古调查和勘测工作方案》要求进行。系统收集、整理了与汴河有关的史料、笔记、论文、论著等文献资料,深入田野开展文物调查,对汴河故道本身的地面遗存以及与汴河有关的地名由来、故事传说、碑石题记、建筑遗存、桥梁等多方面信息均进行了采集。根据调查结果,对重点地区进行了文物钻探,发现了运河故道上的一些桥梁、粮仓、码头等重要遗迹,并为今后的考古发掘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开展隋唐运河故道商丘段考古调查勘探工作。隋唐运河故道商丘段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由商丘市文物局承担。调查工作严格按照《工作实施方案》进行,并且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充分结合。商丘市文物局为此专门成立了勘探调查工作指挥部,组织市直及运河沿线各县(市)文物业务骨干和技术工人130余人,分设6个勘测调查组开展工作。邀请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技术人员参与考古调查,提供遥感、航拍等技术支持。通过这次勘探调查,基本摸清了古运河商丘段的位置走向和长度,探明了运河故道局部河堤和河床情况,发现了一批沉船、残船板、唐宋瓷器等遗物。

(三)河南古运河调查保护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初步确定了河南境内隋唐大运河的基本走向。现在洛阳市的洛河就是古代的通济渠,它与隋代通济渠走向一致,是人工开挖的运河,而非天然河道。豫北大运河的走向基本与今卫河河道重合。开封市段故道基本上呈东西走向,基本沿今郑开大道分布,尚保留有部分浅河道。开封县和杞县段故道基本上呈西北-东南走向,与今天的惠济河走向基本一致,运河故道位于惠济河北,与惠济河河道相距1~3公里不等。大运河商丘市以东大运河基本沿今325省道(商永公路)分布,部分区段公路直接叠压在运河河堤或河床之上。

2.发现了一批和大运河有关的重要遗迹和遗物。已发现的重要遗迹主要包括运河故道、运河沿岸的桥梁、粮仓、码头、古村落以及其他一些遗迹。运河故道今天多淤没于地表以下,大多地段地表已基本平整,但尚有部分地段地表尚存洼地,部分地段故道横切面呈马鞍形,两道河堤明显高出周围的地表约1~2米,两河堤中间地势低洼、平坦,部分地段无植被时为宽阔的洼地。

开封市发现了毛寨桥、阎里寨桥和五里寨桥等多座古桥梁。

在开封县发现了一处大型地下砖砌遗址,极有可能是汴河沿岸的一处粮仓遗址。

商丘市则在宁陵县阳驿乡訾庄,虞城县谷熟集、梁园区清凉寺,睢阳古城南关,夏邑县会亭、济阳等地发现多处遗迹,可能为古运河码头的遗址。

大运河商丘段南关码头遗址

在永城市一村民家的房基下发现了一艘运河故道沉船。

各地还采集了一些与古运河有关的石碑、墓志、古建筑构件以及运河故道内出土的陶瓷器等遗物。

同时获得了一些和大运河有关的重要历史信息,发现了一大批和古运河密切相关的地名、村名,有力地佐证了古运河的发展历史。

四、大运河河南段文物成功申报世界遗产

2006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58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从战略高度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拯救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同时,由全国政协组织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从北京出发,对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的大运河遗产进行实地考察。考察活动结束以后,全国政协向中央写出了考察报告,正式提出了将大运河遗产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2006年6月,京杭大运河被列入我国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大运河遗产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8年3月24日至25日,由国家文物局召开的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工作会议暨大运河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研讨会在扬州召开。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2008年8月21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第一阶段编制要求》研究课题的结项验收会议,标志着大运河保护规划第一阶段编制要求已经完成。2008年9月和10月,国家文物局分别在扬州和北京召开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培训研讨会,对大运河沿线各省大运河保护规划第一阶段编制工作进行具体部署。此后,各省大运河申遗工作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由于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大运河河南段有6项进入名录。

(作者单位:河南省古建研究院)

猜你喜欢

汴河故道大运河
大运河,行走山东
维纳斯黄金苹果在黄河故道地区的引种表现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秋风吹彻(组诗)
基于汴河水系的北宋东京滨水商业初探
汴河故道,深埋地下的辉煌
从汴河兴衰看开封的城市发展起伏
黄河故道
黄河故道梨花开
考古者眼中的隋唐大运河 湮没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