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们是绚烂的炮灰
2016-08-22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吼出这句话后六个月,陈胜死去了。跟他一起搞“大楚兴,陈胜王”的吴广,比他还早死几个月。
他俩死那年,英姿焕发的项羽二十四岁,泗水亭长刘邦四十八岁。又一年多后,秦国灭亡:当时众所周知,以楚军将领的名义,楚上将军项羽击溃了秦军主力,楚将刘邦先入咸阳。之后,就是漫长的楚汉内战,又四年多后,项羽自尽,刘邦得了天下:五十四岁的老狐狸啊。
首义者陈胜吴广呢?已成历史尘埃了。
又二百年后,刘邦传给子孙的帝国要被王莽篡夺,于是刘崇、瞿义、刘快们纷纷举旗闹事。之后,刘玄登基称更始帝,杀了手下部将刘秀的哥哥;刘秀不敢给哥哥服丧,还得装作饮食言笑如常,一直憋着,在河北壮大了势力,称帝,建立东汉,把天下给平了——那会儿,刘崇、瞿义和刘快这些首义之人,早死了不知多久了。
隋炀帝曾经征发大军113万,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打朝鲜,未遂;要闹第二次时,朝内高干子弟杨玄感——他爸爸是杨素,也就是家里养了红拂女跟李靖跑了的那位——不干了,起兵造反,被扑灭;但这一闹,隋朝乱了。关东盗匪纷纷起来闹事,评书迷熟悉的瓦岗寨啊、窦建德啊,以及什么孟海公啊、薛举啊、王世充啊,都起来了。终于隋炀帝迁到江都,死在了那儿,最后如我们所知,唐朝应天顺人,得了天下。
那时候杨玄感和瓦岗寨几位首先起事的大佬,也早被人忘差不多了。
看了上面这些,您大概明白了。首义的诸位,大多不得好死;得天下的诸位,经常是后发制人。
而且,后发制人得很有讲究。
刘邦出了名的能忍,鸿门宴时,伏低做小不提;起兵去闹项羽时,起兵巴蜀,还定三秦,先定西北关中作为基础。
刘秀也能忍:亲哥哥死了都可以言笑自若,一直俯首称臣,躲在河北,把气力养足了,动手。
最妙的范例,是李渊。
隋朝杨玄感首先发难,天下大乱。之后,什么翟让、孟海公、窦建德、李密、林士弘、萧铣、薛举、刘武周们纷纷起来闹,你称帝来我称王,过家家一样。而李渊很稳:在太原,守着突厥,不动。
直到隋炀帝去江都了,天才的贵族阴谋家李密已经到洛阳了,天下纷扰,百姓痛恨战争了,李渊动了:五月入长安,立了代王杨侑,而且跟李密写信服软,请他在东边和群雄鏖战;又九个月后,隋炀帝在江都被弑,隋朝彻底没了,李渊才称帝登基,举起唐朝旗帜:这时候,唐已经把住关中之地了,进可攻退可守;这时候,李渊既不背叛逆隋朝的罪名,又名正言顺的可以动兵了:我们诛灭群雄,对手是天下盗贼,而不是隋朝;我们起兵,是为了平定天下救百姓于水火,可不是为了自己的野心哦!
时机、名义、形势,都把握得很好。不急着做出头鸟,而在意做最后的赢家。
关于这一点,又八百年后,朱升为朱元璋总结得好极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是让自己割据一方;广积粮是积蓄实力;缓称王是免得成为众矢之的。
乱世乍起时,首先发难的陈胜吴广们,总是最绚烂最激动人心,但通常也死得最快;而刘邦、刘秀、李渊和朱元璋大概都明白:最后的赢家,是最后一个赢下内战的人,而不是第一个发难推翻暴政的人。首义者都是英雄豪杰,口号也多半激动人心,但通常,都是用自己的生命,殉了自己亲手燃起的那一把燎原烈火,然后,便宜了其他深谋远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