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韶关市武江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综述

2016-08-22黄蔚阁师刚强

地球 2016年4期
关键词:危险区韶关市易发

■黄蔚阁 师刚强

(广东省有色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广东广州510080)

韶关市武江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综述

■黄蔚阁 师刚强

(广东省有色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广东广州510080)

在韶关市武江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1:10万)及韶关市武江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基础上,结合韶关市武江区城乡发展总体规划,通过开展韶关市武江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查明武江区境内新老地质灾害分布,地质环境条件、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并对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价,圈定精度更高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为韶关市武江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武江区 1:5万 地质灾害调查

1 基本情况

武江区为韶关市经济强区,2012年全区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44.38亿元,较上年提升12.1%,远远超过同市的浈江区及曲江区,而已有调查记录的崩塌、滑坡等灾害点共43处,直接经济损失292万元,潜在经济损失4678万元,较为严重。因此,本次地灾调查以武江区为调查区域。

1.1调查范围

调查区为韶关市武江区,调查面积682km2,其中一般区调查面积325.75 km2,重点调查区355.87km2,重大地质灾害点勘查区0.4 km2。调查行政区包括5个乡镇2个乡道办,51个行政村,28个社区居委会。

1.2工作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技术路线

以工程地质及地质灾害理论为指导,以地面调查、工程地质测绘为主要手段,对重大地质灾害体辅以必要的钻探、岩土测试等手段进行勘查。查明地质灾害及其隐患形成的环境地质条件、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开展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1.2.2工作方法

本次详细调查是按“遥感调查与地面调查相结合,重点调查区和一般调查相结合、灾害调查与环境背景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按调查、核查、测绘和勘查4个层次分级开展,以专业调查为主。重点区的调查是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和走访群众,对灾害点或出险点逐一调查,对城区、集镇、矿山、学校等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居民点均进行现场调查,不“漏查”地质灾害点,在地灾灾害高易发区对所有居民点进行现场调查。一般调查区是沿滑坡、崩塌、泥石流易发生的沟谷和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公路进行追索调查;采用网络控制调查,对地质环境条件进行修测,了解地灾灾害形成演化的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等地质背景条件,人类活动较弱地带地质灾害分布发育规律等。

2 主要取得成果

武江区地质灾害发育现状:本次工作完成了武江区地质灾害调查,共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211个。地质灾害毁坏房屋约2530m2,毁坏农田68.87亩,毁坏公路1855.40m,毁坏水渠187m,直接经济损失701.04万元。威胁人口3620人,潜在经济损失342331.5万元。

2.1查明武江区地质灾害类型及规模

武江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等,以滑坡和不稳定斜坡灾害为主。其中,滑坡103处,崩塌27处,泥石流13处,地面塌陷3处,不稳定斜坡65处。按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1处,大型1处,中型27处,小型167处,微型15处。根据灾害点灾情分为中型1处,小型210处(滑坡102处、崩塌27处、泥石流13处、地面塌陷3处、不稳定斜坡65处)。根据灾害点险情分为特大型1处,大型8处(滑坡1处、崩塌2处,泥石流2处,不稳定斜坡3处)、中型54处(滑坡22处、泥石流4处、地面塌陷1处、不稳定斜坡27处),小型148处(滑坡79处、崩塌25处、泥石流7处,地面塌陷2处、不稳定斜坡35处)。(表1)

表1 武江区地质灾害险情统计表

2.2查明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及生成条件

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5~8月,主要分布在江湾镇、西河镇、龙归镇和西联镇等乡镇的山地丘陵区,如龙归~西联~西河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高易发区,江湾~龙归滑坡、崩塌、泥石流高易发区。

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坡度>30°的低山丘陵地貌;地质灾害主要发育的岩土体类型为层状半坚硬~坚硬砂岩、块状坚硬花岗岩组和松散土三类中;地质灾害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与断裂构造有关的地质灾害点超过50%;降水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引发因素,区内地质灾害的发生或多或少与降水存在必然联系;地质灾害受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明显,区内211处地质灾害有199处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

2.3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其中高易发区2个(龙归~西联~西河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高易发区和江湾~龙归滑坡、崩塌、泥石流高易发区),总面积224.7km2,占全区总面积的32.95%;地质灾害点187处,占灾害点总数的88.63%。中易发区2个(重阳~西河滑坡、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和龙归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中易发区),总面积约188.2km2,占全区面积的27.60%;灾害点31处,占灾害点总数的14.69%。低易发区3个(龙归~重阳~西联地质灾害低易发区、江湾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及江湾~龙归地质灾害低易发区),总面积为234.5km2,占全区面积的34.38%,灾害点1处,占灾害点总数的0.47%。

2.4地质灾害威胁性区划

根据灾害体的稳定性、危险程度及威胁范围划分地质灾害危险区,其中高危险区共2个(龙归~西联~西河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高危险区和重阳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高危险区),面积137.4km2,占总面积的20.15%,区内人口密度较大,共发育有灾害点116处,威胁人口2947人,已经造成468.58万元直接经济损失,威胁财产30148万元;中危险区共3个(重阳~西河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中危险区、龙归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中危险区和江湾~龙归滑坡、崩塌、泥石流中危险区),面积275.5km2,占总面积的40.4%,共发育有灾害点94处,威胁人口668人,已经造成232.36万元直接经济损失,威胁财产4043.5万元;低危险区共3个(龙归~重阳~西联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低危险区、江湾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低危险区和江湾~龙归滑坡、崩塌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低危险区),面积269.1km2,占总面积的39.46%,共发育有灾害点1处,威胁人口5人,已经造成0.1万元直接经济损失,威胁财产40万元。

2.5地质灾害防治区划

在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和危险性分区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武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了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并进行了分区评价。重点防治区主要分布于重阳镇、龙归镇、西联镇、西河镇、江湾镇,面积238.6km2,占全区总面积34.99%。属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高危险区,易发生地质灾害,防治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不稳定斜坡;次重点防治区主要分布于龙归镇、重阳镇、江湾镇,面积174.3km2,占全区总面积25.56%。主要防治灾害类型为滑坡和不稳定斜坡;一般防治区主要分布于江湾镇、龙归镇、重阳镇,面积269.1km2,占全区总面积39.46%。

2.6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了武江区地质灾害数据库,较全面地反映了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的主要特征指标。在具体的建库实施工作中,根据本地区实际的内容和实体特征划分了具体的图层,为武江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基础数据。

3 结语

(1)本次开展的韶关市武江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调查面积682km2,其中一般区调查面积325.75 km2,重点调查区355.87km2,重大地质灾害点勘查区0.4 km2,涉及5个乡镇2个乡道办,51个行政村,28个社区居委会。总体成果获得评审专家好评。

(2)本次调查工作在充分收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及地质灾害等调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遥感调查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综合分析研究圈定地质灾害重点调查区和一般调查区,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危险区。深入各村庄、居民点、学校、厂矿等了解情况,现场勘测并填写调查表格,对灾情及险情严重的地质灾害点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并提交应急调查报告,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达到预期目的。

(3)本次调查工作健全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制度,协助当地政府编制了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方案,为地质灾害监测和防灾减灾工作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P694[文献码]B

1000~405X(2016)~4~414~1

猜你喜欢

危险区韶关市易发
安徽省山洪危险区动态化管理技术研究
机用镍钛锉在乳磨牙根管治疗中的应用
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夏季羊易发疾病及防治方法
冬季鸡肠炎易发 科学防治有方法
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与多元主体治理——以韶关市董塘镇为例
生态文明视野下中等城市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基于韶关市的实证研究
广东省首个“关心下一代教育示范基地”落户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
中长期大震预测方法及中国大陆未来10年大震危险区
韶关市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