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芜存菁,让网络小说为中职语文教学服务

2016-08-22程慧华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17期
关键词:网络小说中职活动

◎ 程慧华



去芜存菁,让网络小说为中职语文教学服务

◎ 程慧华

网络小说对中职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当中的消极因素却会对学生造成影响。本文分析探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其积极影响,消除消极因素,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方法。

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网络的提速,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中职学生几乎人手一台可以上网的手机,每天悠游于网络的时间大大增加。随着《宫》、《步步惊心》、《盗墓笔记》、《何以笙箫默》、《甄嬛传》、《芈月传》、《琅琊榜》等大量网络小说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剧火爆荧屏,其原著也成了中职学生聊天的内容之一。网络作品发表的门槛低,作者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职业,写作水平、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加上有些作者追求商业利益,只求速度,使一些网络小说里的内容出现谬误。还有一些无良的商人和作者为了追求利益,把暴力和色情的描写写进了网络小说。因此,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当中,网络小说一直都被认为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也被一些老师和家长视为“违禁品”。如果一旦发现学生正在阅读的是言情、武侠、科幻、奇幻、侦探等网络小说的时候,轻则循循善诱、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重则批评教育、一顿痛骂。那学生是否就真的按照家长和老师的意愿,远离这些“违禁品”呢?答案是否定的!中职学生还处于叛逆期,反抗心理是这个阶段重要的心理特征,加上网络小说对他们的吸引力巨大,所以很多中职学生把这种阅读活动加以掩饰,转入地下活动而已。所以,一味的防堵和禁止学生阅读网络小说,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出现了越禁越不止,越堵越爆发的情况。与其让学生在偷偷摸摸中放任自流,倒不如正视网络小说对学生的作用,通过活动去芜存菁,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积极影响,消除消极因素。

培养阅读的兴趣,逐步提高中职学生的阅读品位

在中职类学校,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课程设置偏向于专业课、技能课,语文这类基础课程并不受重视。学生入学分数较低,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加上中职学生没有高考的压力,可自我支配的时间较多。学生课余主要的休闲活动大多是打游戏,听音乐,看电视剧等,视听娱乐的冲击挤压了中职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学生越没有兴趣,老师就越紧张地给学生推荐优秀课外阅读书目,力求通过“经典阅读”的魅力提高学生阅读热情,并“顺带”布置了诸如“做读书笔记”、“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等要求。学生无奈之下只能当任务完成了,但对阅读的兴趣,却越来越淡薄。北京前程美好教育科学研究院董丽燕副院长认为:“许多老师和家长把阅读看成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学生还未捧起书,他们就先规定了要读什么书,不能读什么书,什么书坚决不能买,什么书看见就没收。结果还没调动起孩子的阅读兴趣,已经让他们对读书产生了心理负担。……对于孩子来说,首要的是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保护他们刚刚萌发的阅读兴趣,否则任何经典都不会进入他们的视线。”具有浅显性、趣味性的网络小说恰恰就是中职学生感兴趣的。因此,要培养中职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从学生感兴趣的书籍入手,让学生喜欢阅读,进而喜欢阅读。

活动案例:“我的选择我喜欢”展销会。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学生和教师都上台介绍自己近期在看的书籍,并把书籍推荐给大家。设立“推荐排行榜”,学生和教师在阅读了别人推荐的书籍后,可以在排行榜上给他投上“我选择”或“我喜欢”的票。一个月统计一次,票数最多的同学获得“最佳推销员”的称号,和获得一定的奖励。

设计理由:活动旨在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不限定范围的情况下,在平等的气氛中,让学生展示自己阅读的心得,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教师也可以由此而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寻找阅读的兴奋点。

对比阅读,雅俗共赏

现代营养学提倡:人的身体要健康,就必须有均衡的饮食,偏食、挑食都会导致营养不良,并且要吃五谷杂粮,才能无病无灾。名著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就好比是专卖店里的人参、鹿茸,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但是不能代替饭菜,若一直只吃一味,不单单会营养不良,还会虚不受补,影响健康。网络小说数量庞大,内容多样,娱乐性强,但却往往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就好比是大街小巷里卖的小吃,有大众化的口味,任君挑选,但是营养价值却不高。胡适在其《读书》一文中说过:“什么都要读,就是博,博大才能精深。”由此可见,就像吃东西不能总吃同一样,阅读也不能只读一种,而应该广泛地阅读,搭配着阅读。名著和网络小说一雅一俗,各有优点,两者并非是对立的,恰恰应该是相互补充的。学生可以通过名著和网络小说的对比阅读,发现各自的特点,吸收各自的营养。

活动案例:各自各精彩。在班级开展“各自各精彩”研究性学习,学生选择两本题材相近的名著和网络小说进行对比阅读,分小组对小说中的内容、语言、写作技巧、“我最喜欢的细节”等方面进行对比,并可通过网页或QQ群进行交流,最后评选出名著和网络小说的“十大精彩之处”。

设计理由: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从喜欢的网络小说读起,逐渐过渡到阅读相类似的名著,通过对两者的比较,体会两者不同之处,并逐步提高阅读的品味。

开展探究活动,增强学生辨别能力

古人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孟子·尽心下》也提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些说法都是提醒我们在学习、阅读的时候要有怀疑精神。我们平时提倡、鼓励、肯定学生的质疑,为的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从而增强他们的辨别能力。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中职学生已经习惯了课本和经典文学名著的权威性,很少会对里面的内容产生质疑,而课文和经典文学名著经过了许多人的验证,经过了时间的考验,也不容易出现问题。问题是开启一切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有深入的思考,就不会有自主地探究性的阅读,阅读就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利用网络小说,开展探究性活动,让学生钻研文本,发现问题,并通过探讨、辩论,提高其辨别能力。

活动案例:

大家来找茬。教师选定一篇网络小说的其中一些章节或片段,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从中找出文段所出现的错别字、病句、知识性错误或者逻辑性错误,并经查找资料核实后修改。

我有我观点。学生就网络小说中的一些容易对中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观点展开讨论。可以采取小组辩论赛的形式或者自由辩论的形式。

设计理由:以上活动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批判性的看问题,并通过活动消除一些网络小说带给学生的不良影响。

扫除心理障碍,激发写作兴趣。所谓“言为心声”、“我手写我心”,写作应该是中学生表达情感的一个途径,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很多中学生在学习了那么多年的写作技巧,进行了那么多次的写作训练后,每每到了写作文的时候,都唉声叹气、愁眉苦脸,因为他们觉得无话可写,或者是害怕自己写不出好的文章。与之相反的是,当他们跟同学聊起小说里的情节、人物和交流感受的时候,却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甚至还自己动手,为故事添枝加叶。正是这种写作是有感而发的,是非功利的,是自由的,没有了“立意、结构、选材”等条条框框的限定,学生的写作激情迸发出来了。

活动案例:写作接龙。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确定一个题目,小组成员轮流创作,小组之间进行竞赛,相互传阅,并可以“跟贴”,在后面写出感言或给出评价,最后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作品。

设计理由:目的旨在让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参与,小组共同创作弱化了学生的焦虑和害怕,互动性增强了思维的相互碰撞,更有利于学生的交流,同时新的形式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广东省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网络小说中职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网络小说标杆作品2019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从影视改编看网络小说的人物形象重塑——以《花千骨》为例
网络小说与明清小说之比较
影响网络小说流行度的要素研究——以起点中文网为例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