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为父亲办画展

2016-08-22梁振林

关键词:画展老兵抗战

□ 梁振林

我为父亲办画展

□ 梁振林

2015年11月9日 (农历九月二十八),是我老父亲89周岁生日。依民间习惯,该给父亲过九十大寿了。

父亲从来不主张给自己做寿。但毕竟是90岁遐龄,朋友也不停地撺掇,作为儿子,没有举动似乎不合适,如何办一个有意义的寿仪,就成了问题。几年来,父亲一直潜心画画,已积攒了数百幅作品,经过商议,为父亲出本画册办个展览,成了我的最终选择。恰在这时,父亲被民政部门确认为抗战老战士,机缘巧合,一切便顺理成章。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经过四个月的精心策划,我为父亲编印了画册《壤歌——抗战老兵梁淑鳌书画作品选》。11月8日,《抗战老兵梁淑鳌绘画作品展》以座谈会的形式在渭南市政协书画院展厅揭幕。

编画册、办展览,是我和家人献给父亲的生日贺礼。因此,整个活动的策划和举办都比较低调,在比较小的范围,并未想惊动更多朋友,展期也只计划一周。

然而展出之后,父亲的作品在观众中引起很大反响,效果完全出乎意料。很多观众看了展览,深深地为老人的精神所感动。有的多次来到展厅反复观看,与主办者交流观感;有人拿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币慷慨赠予;有的自己看了又带孩子来,激励孩子奋进;不少人拍照留念或者发至微信朋友圈广为传播。一些退休的市级老领导和观众多次建议延长展期,于是原定11月15日结束的展览,延期到12月4日,历时四周。11月13日,《陕西日报》刊发了展览消息,渭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文化渭南》和《直通都市》栏目制作了两个专题片连播三天,华山网以《一个90岁抗战老兵的书画情怀》为题做了专题报道。12月4日,展览结束当天,《渭南日报》刊发了简讯,报道了展览的盛况。渭南市老年学会主办的《渭南老年学会通讯》在2015年第4期专题介绍了父亲的画作。

效果如此之好,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一是2015年是全国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年,父亲以“抗战老兵”身份举办画展,在这个特殊时间节点上具有了特殊的意义。抗战胜利已经70周年,战火纷飞的岁月渐去渐远,民族的史迹愈发清晰,健在的抗战老兵已如晨星之寥寥,人们在纪念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浴血奋战的同时,对这些活着的见证人自然怀有特殊的感情。此时此刻,父亲以老兵之身展现艺术成就则更为罕见。二是父亲以85岁高龄开始正式学画,以书为师,遍临经典,如琢如磨,日耕不辍,经过五年坚持,成果斐然;又在90岁时举办个人画展,殊为不易。没有功利之心,没有俗事叨扰,绘事本身就是他的日常劳作,所以无论是花卉、山水还是老虎,无论是构图、设色还是皴染,都呈现一派温润平和、超凡脱俗的景象,使参观者叹为观止。三是父亲健康的身心和高尚的精神追求,使参观者深受感染。正如一位参观者所说,一个90岁的老人,用自己的行动和成果颠覆了“人过三十不学艺”的世俗观念,诠释了什么叫“活到老,学到老”、什么是“老有所学”。一位75岁的大荔籍退休老教师看了展览,几次来到展厅欲拜望作者,说原来感到退休生活单调乏味,看了展览精神为之一振,觉得自己现在才75岁,晚年生活还可以更精彩!

夏山高隐图

长啸图

展览期间,很多朋友询问我父亲的长寿秘诀。朋友之问,引发了我对于精神养老问题的思考。我觉得,世上没有一招见效的长寿秘诀。人的健康长寿,既取决于自身的内在素质,也得益于家庭、社会等外部环境,父亲亦不外乎此。从个人的因素看,父亲的健康长寿大概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健康规律的生活起居。父亲的青少年时代在军队度过,严格的军旅生涯养成了他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当农民,父亲持之以恒地保持着严谨、整洁的生活作风,不嗜烟酒,不打麻将,不家长里短。进入老年,他更是十分注意生活的规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饮食有序,且长期坚持锻炼。即便是现在,他仍然坚持生活自理,只要天气允许,每天都要出门,或借组器材活动,或沿街漫步。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给了他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

二是坚定不移的生活信心。父亲历经动荡,风雨半生,所经受的艰难困苦不堪言说,但都不曾动摇他生活的信心。在厄运与困难降临时,他从不低头,从不悲观失望,反而在逆境中更加顽强,坦然面对。他一生严格自律,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不染纤尘。担任生产队会计时,是生活最为困难的时期,手里掌握着集体的钱粮,家里却揭不开锅,但他从未动过一分钱公款,不贪生产队一粒粮食。以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克服困难带着我一路走来,供我读书、教我做人,这一点深刻地影响着我的一生。生活稍有起色,他会感到十分满足,从来没有物质追求。即使条件允许,他也仍然保持着简单朴素的生活,甚至自己动手缝补衣服。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的人生词典里没有“苦难”这样的词语。

三是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这次给父亲办画展,身边的朋友都很吃惊,为我有一个“画家”父亲感到骄傲。其实,父亲不仅仅喜欢书法绘画,他的爱好十分广泛。他喜欢读书,善于思考,曾在家中栽培果树,栽花种菜,也养过蜜蜂。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跟着收音机学习英语,义务给村里的小学生辅导功课。早年,他在六分地的院子里栽满了果树,桃、杏、梨、枣、苹果、核桃、葡萄,等,从春到秋,硕果累累。因让我外出卖水果而被诬为资本主义尾巴,他一气之下砍了果树栽上泡桐;十多年后,我结婚时用这些沧桐做了家具。他喜欢种菜,院子里生长着韭菜、豇豆、黄瓜、莴笋等,自己吃不完,就收了送给邻里乡亲。他喜欢种花,院子里有竹、菊、牡丹、月季、美人蕉,一年四季繁花似锦。他养鸡、养羊、养蜜蜂,为生活,也为情趣。这些爱好,为他后来实现绘画梦想蕴蓄了深厚的生活积淀。他虽然身是农民,但骨子里渗透着传统文化的精髓,裹藏着一颗儒雅而高贵的心。他个人的劳作大都和爱好相关,他把艺术生活化,生活自然就不同凡响。透过画作能窥见作者的阳光心态,这是他的绘画作品能够打动观众的深层原因。

毋庸置疑,父亲的宽广胸怀、高尚情操和高雅追求,是他能够健康长寿的主因。“文革”结束后,学校曾多次邀他回去教书,都被婉言谢绝。他安于淡泊,文质自守,正因为此,才使得他无论处于动荡还是安于盛世,都始终不为纷繁所扰,不为奢华所动,坚守自我,从容无为,以至于击壤而歌,一鸣惊人。

注重精神赡养,是我一直秉承的孝道理念,也是我的尊老方式。对于父亲这样的老人,精神赡养和物质供给并重,甚至精神赡养重于物质生活。

所谓精神赡养,就是在解决老年人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满足其精神需求。当下,传统的家庭养老仍然是基本的养老方式,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使得温饱已不成问题,而传统的养老观念仍然把注意力放在生老病死层面,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随着年迈体弱,老年人不能涉足很多社交场所,缺乏丰富的社交活动,个人的兴趣爱好就成了老年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内容。如果不注重培养爱好,又不愿给子女添麻烦,其潜在的精神需求就往往被忽视,渐渐自我湮灭了。在心理和精神方面,每个老人都会有自己的愿望和需求,这些愿望的达成,需要有人助力,而子女就应该尽力而为,帮他们满足需求。所谓孝顺,孝者顺也,孝敬亦然。身为子女,只有了解老人的内心需求,知道他们爱什么、想什么、干什么更有益于身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歌中唱到“常回家看看”,其实就是对重视老人精神需求的一种舆论呼吁,并非要子女们为老人送钱送物,他们注重的不是钱物。这首歌之所以引起广泛的共鸣,说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精神赡养的重要意义,要知道,老人也有他们的梦想啊。

现在,90岁高龄的父亲仍然坚持自己料理生活,他把这种劳作和绘事看作延缓衰老的两个良方,书画是为了动脑,自理是活络筋骨。在父亲九十大寿的时候,我没有大摆宴席、磕头拜寿,没有戏乐班社、宴请宾客,没有珍馐佳肴、收受礼金。一本画册,一个展览,一众宾朋,一腔热情,父亲过了一个最有意义的生日。开展那天,没有开幕式,没有领导讲话,只有形式简单的座谈会,到场嘉宾甚至三分之二没有座位,只能环立周围,而所有的发言者都饱含激情,肺腑之言,感人至深。整个活动,就是我一直以来所奉行的精神赡养理念的实践,这个做法得到了所有朋友的一致赞扬,也受到参观者的高度评价。

为老父亲办这个画展,值。

(作者单位:陕西省书画院)

[责任编辑 秦秀林]

猜你喜欢

画展老兵抗战
童话画展
卡通画展
老兵
扶贫路上的“老兵团队”
The Sun Also Rises from Hemingway
老兵笑了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