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方顶村为例探讨郑州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

2016-08-22□王

关键词:原住民民居村落

□王 芳

以方顶村为例探讨郑州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

□王 芳

古往今来,食衣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和需求,这些需求行为来自于传统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的直接载体。现代人所谓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居文化”“旅游文化”等,就形象地说明了人类需求行为的文化特征。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最集中地、多元地、立体地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上述特征,因此,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传统文化,保护与利用传统村落与民居,其本质意义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本文试以郑州方顶村的保护与利用为例,略陈笔者对上述问题的浅见,以求教于专家。

一、方顶村的历史沿革

方顶村位于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西南部,南望五云山,西邻汜水河,东与冯沟村为邻,北连观沟村和魏岗村,占地约4000平方米,共8个村民组419户人家、1675口人 。

明洪武年间,方氏先人从山西省洪洞县经过长途跋涉,到今天的方顶村筑寨定居下来,命名为方山寨,后因其地势高于周边村庄,改名为方顶村。方顶先人因地制宜,顺势选址,择机而居,繁衍生息,聚族而居。该村建筑大多以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为主,保留有黄土高原特有的窑洞和山西、河南等地区传统的房屋、独特的单面坡顶房、绣楼等。建筑多为硬山房,建筑的墀头、门楣、墙角等许多部位都遍施各类砖雕、木雕及石刻。村落内民居多保留有四合院、三合院等建筑样式,个别房屋依山而建,依崖掏窑。建筑材料呈多样化,有砖、石、木、土等。部分房屋、窑洞木雕、砖雕、石刻内容多以祈福、添寿等为主,图案造型精美,形态各异,五脊六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其民宅规模、建筑面积及完好度均堪称郑州之最,成为中原浅山地区传统民居群的活标本。2014年4月被评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

二、方顶村保存现状和价值

方顶村是郑州境内发现的保存较为完整,距离市区最近的一处传统村落,直观地展示了中原地区明清时期村落的格局、街道设置、建筑形态和民风民俗,是中原浅山地区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文物、哲学和建筑艺术价值。

从历史文化价值来看,方顶村有600年悠久的历史,有着诸如担任过高官的赵东阶等历史名人的实物与传说,真实地保存了该村历史痕迹,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从文物价值来看,方顶村现存古民居院落43处,房间279间,其中较为完整的有13处,古建筑总体用地20多亩,包括街道、祠堂、名人故居和村民住房。建筑风格从明代中期一直延续到现在,以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为主,建筑类型丰富多样;村落内民居保留有四合院、三合院、四合窑院、三合窑院、四合楼院、三合楼院及地坑院等院落形式,房屋有依山而建,依崖掏窑,平地起楼多种类型的建筑形制。方顶村历史建筑规模之大,建筑类型多样性和保存的完整性,都是郑州地区乃至中原地区不可多见的。

从传统哲学价值来看,方顶村以其独特的环境格局和地势形态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方顶村村落的选址和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对自然充分尊重的理念,符合藏风聚气、负阴抱阳的风水理论,与周围的地形地貌和山水自然风光取得和谐统一。

图1 秦氏旧宅楼院民居的代表

就艺术价值而言,方顶村建筑群体风格统一,建筑布局相得益彰,其建筑高度并无大的起伏,等级地位的差别在建筑外部表现得并不突出,而在内部则体现了长幼尊卑和等级次序,体现了传统建筑思想的谦和含蓄、尊礼重道。构造简朴而不失单调,装饰精巧别致、繁简有度,色调朴素淡雅,具有“和谐、沟通、含蓄、精致 ”的审美特征。

三、从方顶村看郑州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存在的问题

1.以开发利用的名义蚕食传统村落。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型增长点,传统村落的开发利用往往是地方政府热衷的发展模式,然而在开发中破坏文化遗产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少地方打着 “开发性拆迁”“保护性拆除”“针对性保护”等旗号,名为文物保护,实则肆无忌惮地拆除古建筑,进行商业开发。如陕西韩城古城的大批古民居乃至文物保护单位遭遇大规模拆迁,名为“保护改造”,实则为商业项目建设打着保护的幌子暗度陈仓。而此现象在方顶村的开发中已初见端倪,目前方顶村正在进行地产开发,除村落核心区建筑和整体村落基本格局保存较为完整外,其他遗产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在寨顶传统建筑之间修建的大体量现代建筑,与周围建筑风貌极不协调,严重破坏了村落布局和景观环境,而村落周围更是现代建筑环绕,割裂了村落与周围环境的关联。

2.原住民的改建拆建造成内部性破坏。随着现在生活方式的普及,传统民居内部结构以及基础设施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居民们对现代高质量居住和生活条件的追求,是引发改建、拆除传统民居的内部因素,从而带来传统民居的自建性破坏。由于我国农村长期实行“一户一宅”政策,有旧房,不批新房,居民为了改善居住环境,不得不拆旧建新,尤其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富裕起来的住户为改善居住条件,纷纷以新代旧,拆建、改造了大量老宅。即便是没有拆毁建筑,居民也随意增建现代建筑和设施,进行破坏性改造,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民居的本体和风貌。除了改善居住条件,经济利益驱使也是居民破坏传统建筑的原因。当地居民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将保存完整、艺术价值高的建筑构件、附属物卖给不法文物商贩。

图2 昔日方顶村的原生态建筑和乡村生活

3.整体置换,迁出原住民,加速该村传统文化要素的流失。一直以来,传统民居开发普遍的做法是把原住民全部迁出后进行统一的规划,这种开发模式在城市建设早期的确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传统村镇,典型案例是乌镇模式,即将传统村落一定区域内居民整体迁移,集中进行旅游和商业开发。这种做法尽管保护了建筑等物质本体,却使传统村落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生环境遭到破坏,造成文化变迁,加速了传统文化的消亡。遗憾的是,这种发展模式也出现在方顶村的保护和开发中。2012年,郑州市上街区政府就方顶明清古文化村落开发一事,与北京一家投资有限公司签约,投资数十亿元,计划把方顶村打造成民俗游景点。开发方式主要为整体搬迁,将全村400多户居民全部搬迁至附近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楼房内。前不久笔者探访方顶村现状,发现村内人迹寥寥,建筑破败不堪,到处是一片荒凉凋敝的景象。昔日中原明清建筑的活标本成为名副其实的“僵尸村”,再也体会不到原汁原味的风俗民情。离开了居民日常生产和生活,传统文化就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文化的变迁和消亡是迟早的事。

四、对方顶村保护利用的建议

1.严格依照保护规划,保护和延续村落的特征要素和价值载体。目前上街区政府委托郑州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郑州市上街区方顶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对以方顶历史村落为核心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环境进行有效保护,突出方顶村的寨堡文化、传统山区民居建筑文化和商贸文化特色,全面保护方顶村的原生态。同时使之满足现代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适当开展旅游活动,使之成为“生态本底优良、寨堡格局清晰、建筑类型多样的宜居宜游宜发展的中原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根据规划要求,方顶村的保护、管理、改造、展示、开发等应当遵循几个原则:

(1)保护体现区域和文化特色的特征要素,如村落格局、街巷肌理、传统建筑。

方顶村依山而建、顺应自然,要保护村落随地形和功能而灵活布局、错落有致的格局;方顶村传统街巷主要有翰林街、方顶村前横街等传统街巷,应当严格保持村庄内的古街巷走向与基本形态,保持街巷铺装的传统特色,保护沿街建筑的传统形式、立面形式等历史风貌;方顶村现存完好、价值较高的有43座历史建筑,对这批建筑应进行重点维修与整治,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传统建筑的历史风貌,完善宅院内部功能,使其成为方顶村传统建筑的典范。对于其他一般建筑的维护可以根据保存现状和价值进行相应的整治和维护。

(2)保护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特征要素,如疙颤河谷林地、台塬麦田、梯田等区域环境要素和娘娘沟、程湾村所处崖底台等地势形态。

图3 如今荒凉凋敝的方顶村民居

方顶村位于汜水河与其支流疙颤河交汇台地边缘,村落沿台地边冲沟从河底逐级向上分布,层楼叠院。河谷两侧为台塬、梯田、麦地景观及少量地势不平的山林地。山、林、田、村共同构成其“天人合一”的环境格局和田园风光。因此要整体保护村庄周边台塬河谷、山岭沟壑的自然格局和地势,保护自然植被、山体不被破坏。除此之外,还有古树、古井、水塘、石器具等能体现方顶村传统特色和典型特征的构筑物等历史环境要素,它们与民居建筑群共同体现村落的历史风貌,都应该受到合理有效的保护。

(3)保护体现人文内涵的特征要素,如传统民俗活动、手工技艺、营建技艺等。

方顶村具有丰富的反映传统农耕文明的民俗活动、生产方式及手工艺技能,是农耕文明的活标本,同时方顶村还有独特的建筑营造技艺。方顶村的传统民俗主要有火神会、坟会、绑灯山等;反映传统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及手工艺技能主要有耕种小麦、油桐种植、烙饼、和面、草编、竹编以及砖雕等;建筑营造技艺主要有打磨卵石、顽石砌筑、版筑夯土、土坯制作、木作等。这些节庆习俗、传统技能、土特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村落的重要内容,和村落物质文化一样,必须加以保护、挖掘、展示和利用。此外,原住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和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也应得到重视。

2.合理改善传统民居的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由于大多数民居仍有人在继续居住和使用,而传统民居的空间、功能、基础设施等居住条件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因此改善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是保护传统民居最直接的需求,应当允许居民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改善其内部使用条件。传统民居的改造必须遵循原真性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民居,制订与其相适应的建筑设计方案。在对传统民居进行更新与改造时,应当控制原物与改造部分的比例,所有的改造必须与传统民居的尺度相协调,选用的材料也需与传统材料在色彩、质感上保持一致。在不改变原有建筑格局、空间形式和建筑色彩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应现代城市生活需要的新型住宅,延续民居的历史形态。政府部门可以委托专业机构,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和准则,引导居民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建设。

3.留住原住民,加强社区参与性。传统民居是地方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涵的载体,不仅承载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家族凝聚力的根源所在。保护传统民居,不仅要保护建筑实物,还要注重活态传承,保护当地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和族群精神,因此活态保护需要原住民的留守和参与。原住民不仅是传统建筑的所有人,更是继承和传播历史文化的载体,留住原住民,才能留住当地的生活形态、市井气息,传统文脉才不会被切断。

图4 拆旧建新,现代建筑破坏古村风貌

由于传统民居、村落大多为私人所有,地方政府在保护利用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寻求原住民的参与,组织和发动他们更多地以主人的姿态参与保护管理。鼓励开展社区自治,鼓励原住民在政府的指导下,自主开展保护修缮和开发经营。但要明确开发经营者在传统民居的保护、管理、展示等方面应承担的义务和法律责任。居民参与保护利用,使得传统民居的保护传承与居民的利益直接相关,开发成果全民共享,居民的利益得到切实保护,有利于调动居民保护传统建筑积极性,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社区发展的双赢。

4.健全民居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由于现有的《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不能完全适应民居保护需要,其他相关制度也只是概括性表述,并没具体措施。因此制定和完善切实可行的地方性法规十分必要。目前已有不少城市出台了传统建筑、民居保护管理法规,如《黄山市古民居保护暂行办法》《福州市古村镇古民居保护条例》《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应对传统民居的保护措施、修缮程序和技术要求、产权转让、旅游开发、经营等涉及保护利用的具体项目进行明确规定,确保民间未列入古民居保护单位的传统古民居保护工作有据可依。同时,对毁坏民居的违法案件,文物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程序,创新执法手段,借助联合执法、社会关注的优势,对违法行为予以严厉处罚。

结语

方顶村作为郑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村落,不仅丰富了中原地区历史文化内涵,也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郑州市应当以方顶村等传统村落、乡土建筑的保护为契机,在有效保护传统民居的基础上,实现合理开发利用,使传统民居成为促进城市发展、延续历史传承的有生力量。

注释:

[1]刘攀:《郑州传统民居营造技术研究》。

[2]李红光、刘宇清:《河南民居初步调研和价值初探》《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009年。

[3]郑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郑州市上街区方顶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14-2030)》,2015 年。

[4]李晓丹、闫俊、李瑞、张贺君:《方顶村乡土建筑保护管理探析》《文物建筑》,2013年1月。

(作者单位:郑州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

[责任编辑 秦秀林]

猜你喜欢

原住民民居村落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民居智库
原住民
民居摄影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