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石器时代图案的太阳大气光象内涵图解

2016-08-22顾万发

关键词:鱼纹半坡人面

□顾万发

新石器时代图案的太阳大气光象内涵图解

□顾万发

良渚文化坛台立鸟符的太阳大气光象内涵图解

大汶口文化彩陶图像及良渚文化神怪面太阳大气光象内涵解读

注:

1.图中之1的大汶口文化“背壶”实际是一只鸟的造型,与同样象征鸟的大汶口文化陶比较,“背壶”之口相当于陶 之嘴,象征鸟首;“背壶”两耳属于鸟的象征性翅膀;“背壶”之泥突象征鸟之尾。

2.图中之1的朱绘图像,内涵与太阳大气光象相关具体部分有关:中间的圆形代表真太阳或及附近区域;两侧的S形代表太阳某一度数的幻日,最可能应是22°幻日;两耳上的平行朱绘线带属于幻日环;器物口沿所绘圆形最可能相当于46°晕与环天顶弧相切处亮光的示意表示,理论上似乎也可能是环天顶弧与科恩弧围绕的圆形,只不过科恩弧出现极其罕见。

3.图中之2、3反山良渚文化神人兽面图像位于同一器物附饰上并且互相共用S形。其中左右的S形应该就是太阳22°幻日,图中之2神人兽面纹之上端还有一S形光气,最好的理解应该类似于图中之1“背壶”口沿朱绘圆形。

4.图中之4反山玉器附饰图像与图中2、3中神面组合基本一样。

5.图中之5、6瑶山玉 附饰图像,其主体纹饰为以羽翅及光气组成的两个S形;沿着该玉 附饰左右立面分别观看,则两侧分别有双S形(周边附带光气,并且组成光气的羽翅在S形两侧并不构成对称,而是与另一S形构成以立面为中心的对称,下同)围绕一空白造型;这空白造型我们认为与包括真太阳在内的太阳光柱契合,所以两侧的S形应该代表太阳22°幻日。

6.图中之台北故宫及美国斯密森宁研究院所藏玉人之中近似S形旋目符,与图中之1的S形应该不是一回事,虽然两者及组合与玉人S形目及整体也非常类似。这些玉人面中的近似S形主要代表神人眼睛,并且位置应该在太阳22°晕之内,所以不可能是22°幻日的表示。这些神面之目之所以采用近似S形,是由于当时很流行高庙文化、大溪文化、 泽文化以来就开始出现的以近似S形来表现太阳光气的传统,同时在与大汶口文化时代接近的时期,这类近似S形纹饰还经常出现,并且还有连续图。近似S形或S形,其之间很早以来就出现过相互围绕或相连接的情况,并且围绕或连接处为一个封闭或基本封闭的圆形、椭圆形、菱形等,这些造型可以理解为太阳近似S形或S形光气连续体(有的被学术界称谓为索纹)的“节点”或“结点”。以“节点”或“结点”为中心加上两侧的光气,会呈现S形或近似S形,这很容易被认为就是龙山时代神人的S形旋目。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鱼头之目有的可认为是或替代性表示太阳光气“节点”或“结点”的现象似乎利于说明这一点。龙山时代还有不少玉人之目为单旋符(多数加宽一侧),而这类单旋符正是描述太阳光气的基本单元常采用的形状(良渚文化中也有由多个 字形光气组成的大型 字形单旋符的,在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中的单个的单旋符表示包括真太阳在内的光气),并且像黎城戚中神人之目的单旋符中还有十字形用以表示这是这一造型的核心部分,并且是非常明亮的、发光的。从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单旋符的是以真太阳为中心的光气之内涵看,并结合高庙文化以来的太阳神人之双目有明确用含真太阳的造形来表示的情况及相关神人之一目为太阳的神话,我们认为这类神人单旋符之目或S形目还是以不视为是太阳光气及其“节点”或“结点”,而视为是以真太阳为中心的造型为佳。

7.图中的S型甚至诸多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彩陶中的S形,相当多的都是表示太阳周边光气的,S形中间的圆形宜理解为太阳周边光气的“节点”或“结点”,并且这一“节点”或“结点”除了图中1等类情况外,并不表示幻日。京山屈家岭彩绘器盖图像(中央圆形+十字形表示包括真太阳在内的太阳核心,周边的S形显然是对太阳周边光气的描述。S形之间的黑色部分除了作为地纹外,同时也表示太阳S形光气之间的光气),更能说明我们的认识。

9.图中斯密森宁研究院所藏这件玉人首上还有一玉人面,依照本人的理解,这上端有简易的高冠的玉人面,应代表真太阳神面,位于下端神祖之首,表明该神祖与太阳的关联和属于太阳神系。另该神面有双S形目,应视为是以真太阳为中心的光气。

注:

1.图中有关“坛台”图像明确的太阳大气光象内涵,说明这些图案出自的早期玉璧、玉琮及其图像具有与太阳有关的本质属性,而非与极星有关。

2.“坛台”具有“昆仑”特征和太阳光柱性质,说明神话中昆仑与天柱、建木有关的原始来源。

3.图中良渚文化玉琮刻符“串圆”及大汶口文化太阳大气光象符号中的圆应视为太阳。

注:

1.图中之1、2、3、4鱼面·太阳神人面之嘴巴为典型的“亚”字形,这在不少这类所谓的“人面鱼纹”中表现明显。半坡类型这类造型的嘴巴又常与眯眼、闭目同见(图中之2、3),也有少量与圆睁之目(图中之4)、臣字形目(图中之1)同见。凌家滩文化中“蹲踞式”玉人为闭目状态,从其呈较为特殊的一种“蹲踞式”造形看(这类造形利于巫法心理及行巫状态形成。同时也与拟鸟形有关,并还应蕴含着海内克弧等太阳大气光象。商周时期常见的诸多“蹲踞式”神人,除蕴含别的含义外,还多是具有拟鸟形的形态,尤其是屈臂弯手非常类似神鸟的翅膀),这类闭目状态应与冥思、通神、作法状态有关。

2.从人神鬼怪五官造型设计常规看,“亚”字形属于特殊状态和特殊视角下的嘴巴造型:呼喊等大声或张口说话发声、惊呆、发出某一类嘘声、口哨类声音或模仿某种声音、模拟某种鬼怪相、一种忿怒相、一种吸气或去气相,等等;大声或张口说话者,绘制者仰视或同时假想自己变小的情况下,容易绘制出“亚”字形嘴巴。

商汤,卜辞中言为其为唐。唐字,按照《说文》和学术界的解释,基本是“为言荡荡也”。古时发号施令可形容为“为言荡荡”,因此“大声说话发声”有时可以视为是巫者、神灵、首领之语状。

3.对于鱼而言,有的鱼的嘴巴开口明显的时候会呈现近似“亚”字形造形,大家常说的鲤鱼之嘴巴就是这样。“鲤鱼嘴”造型还是“相面术”中的专业术语,有时还被称为“覆船口”,即两嘴角像一艘船倒扣,嘴角微微向下。当这类嘴巴开口明显时即会呈现近似“亚”字形造形。

4.图中鱼面·太阳神人面嘴巴两侧多为侧视小鱼,这类侧视鱼头前端近似圭首形,两鱼头方向相对,中间间隔在有黑色背景色的的情况下即为近似“亚”字形。此时“亚”字形嘴与小鱼头巧妙拟合。

5.从图中之5、7看,这类鱼面·太阳神人嘴巴有的为“圆盘”形,这一造型也与鱼嘴和人嘴巴的一般开口状相符。

6.从图中之6看,“人面鱼纹”两侧之鱼是顺向的,于此可知半坡类型中常见的所谓“人面鱼纹”可以总体上被视为鱼神,只不过这一鱼神更为特殊。

7.半坡“人面鱼纹”(这一称谓并不准确,今仍依习惯称之)与太阳密切相关,原因我们曾在多篇文章中予以论述。单就半坡类型而论,“人面鱼纹”与蟾蜍在图像中相循环就是一个重要论据,因为此文化类型中的蟾蜍(蛙)可以被适时作为对应较全面太阳大气光象的神圣生物。另,从本期文物鉴赏对姜寨特殊彩陶瓶图的讨论尤其是幻日的识别也能看到,“人面鱼纹”属于太阳神系,其经常呈现V形的额头显然也证明了半坡“人面鱼纹”中“人面”的太阳神系特质。那么鱼负太阳怎么表达,鱼与太阳结合又蕴含什么意义,鱼运太阳、鸟运太阳的逻辑又是怎样相融合的呢?我们以为:

1)鱼的造型与鸟实际可以比拟,则鸟负太阳鱼也可以。那么鱼怎么“负”呢,显然以特别突显的圆形鱼目与太阳相模拟是首先会考虑到的;其次是以与较全面太阳大气光象对应的神鸟之首或其目来模拟表达鱼目。

2)天上太阳由鸟运,若朴素地认为太阳升落是经由天上地下、汤池扶桑和若木循环运行的,则太阳在水中运行时何物来运呢,显然可能的认为之一就是鱼类(按照古人的分类方式也应包 之属等一些水生物)。这应是《庄子》中“鲲鹏互化”神话的本素源头。

3)从禹州洪山庙彩绘中可以作为鱼目的男性生殖崇拜符看(代表双旋臂太阳,不过其应该与鱼连接,像南殿、西关堡、庙底沟之遗址的有关彩绘一样,鱼的一部分与男性生殖崇拜符连接),鱼与太阳人面的组合还蕴藏有生殖崇拜的意义。

4)鸟运太阳,其实从不同文化来看,鹰、枭、猪、红山文化 耳猪龙、蟾蜍、蛙、鱼、 鳖、小山遗址獠牙猪龙、鹿、鹿龙、龙蛇、虎(道教有“虎 ”,虎虎生风,虎与风与气相互感应。《说文解字》段注引《抱朴子》中称“虎 ”为“气 ”。虎与光气组成的太阳也相应)、鸟、鸟龙、大象等动物(有的还加上翅膀)都可运输太阳或幻日,所以半坡类型中除“人面鱼纹”盆类图案外,还有以一周四只鹿纹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依据文献和传统,古人认为绝大多数类型的鹿属阳物,并且道教中乘“鹿 ”则可以“周游行于天下,走及奔马,日行千里,往来如飞”,所以鹿运太阳若鸟。

5)具体到半坡类型彩陶盆盘面内的一周彩绘,有的是一周鱼(包括“人面鱼纹”)、有的一周是鱼与蟾蜍相间隔,还有的是一周四只鹿,等等。都是鱼的,难道就是太阳全在水中?都是鱼及蛙的,也是全在水中?都是鹿的,难道都是林中?实际上半坡类型这些彩陶图案中这些运输太阳的神物,原来最本源的选取生物种类应是有与适宜水中、陆地、空中“运输”阶段分别相对应的选择生物的逻辑的,但是对于半坡类型用这些彩陶图案来表达太阳周边光气的整体概念时,就可以不予以区别运输的生物在陆地和水中这些不同时空时应适宜选择对应生物的逻辑了。

9.综合地看:

1)这类“人面鱼纹”中神面之嘴巴形应属于前述多种情况中的大声说话或张口发声这类,有些学者认为是与历法有关的中数“五”(钱志强:《半坡人面鱼纹新探》,《美术》1988年2期),值得商榷。

2)这类“人面鱼纹”图像中神面之“亚”字形嘴及“圆盘纹”嘴,又明显和鱼嘴之形特别是“鲤鱼嘴”之形相似。半坡遗址出土有鲤鱼骨的情况利于辅助说明“亚”字形为鲤鱼嘴之形。

3)这类“人面鱼纹”图像中神面之“亚”字形嘴也与两侧侧视鱼形之间的空间较为契合。

4)这类“人面鱼纹”中神面之嘴巴与眯眼、闭目组合,应该是表明神人冥思时口中念念有词;少量的与圆睁之目、臣字形睁目组合,似乎是表明神人在观想、作法时的念念有词。不过从图中之6的“人面鱼纹”中有獠牙的虎特征和圆目特征看,虽然有以虎特征表明其与太阳关联的意思,但是也可能蕴含着同时表明其是神的一种忿怒相的意思,所以少量的与圆睁之目、臣字形睁目之组合,也可能是忿怒相或威严相的神在大声话语。

5)我们所谓半坡彩绘“人面鱼纹”中的“太阳神人”主要是指其属于“太阳神系”,该神也可能同时与其远祖有所关联。文献中这类情况有所体现:《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鱼偏枯,名曰鱼妇。 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 死即复苏。”《淮南子·坠形训》记载:“后稷垅在建木西,其人死复苏,其半鱼在其间。”郭璞曾把为鱼神话与后稷神话相联系,其注《山海经》曰:“《淮南子》曰:‘后稷垅在建木西,其人死复苏,其中为鱼。’盖谓此也。”《山海经·海内南经》:“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 , 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显然把 、后稷等神话人物或某些族群的远祖与太阳神予以了关联。

6)学术界有人认为古人能够设计出这类“人面鱼纹”,部分可能是受到了现实中存在的鲵鱼、娃蛙鱼造型及神话的启示(《山海经·北次三经》云:“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或文献中所谓陵鱼传说的启示(《山海经·海内北经》载:“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这是有可能的。至于鲛人传说,由于其说时代较晚,“人面鱼纹”造型设计受其影响不太可能。另,有些问题应该予以明确:从石岭下类型发现的两例娃娃鱼材料看,都是头有六枝外鳃和两前肢的幼体娃娃鱼,是用以表达人们对于婴儿的喜爱和希望多子多福的生殖祟拜观的。“人面鱼纹”图像虽然也表达了时人希望多子多福的生殖祟拜观念,但是两者表达思想的画面设计逻辑并不一致,“人面鱼纹”主要是运用阴阳相协、多子多福的逻辑。

7)所谓“人面鱼纹”中神面嘴角、耳朵等处有多条小鱼,可能就是祈望阴阳相协多子多福的表示,其对称布置,也应有构图协调的考虑。

8)我在《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论文集》中,曾在《中国早期艺术史中太阳大气光象问题举凡》的文章中,论证了双墩遗址圆形碗底的诸多刻画符号基本都与太阳(大气光象)有关。双墩遗址该类图像中还有鱼、猪、鹿等具有生物图案。这些图案都与太阳有关,其中,用鹿、鱼表达太阳运行等问题的图案同半坡以鱼纹、鹿纹表达太阳运行图案内涵相似。

姜寨半坡类型彩陶瓶图像太阳大气光象等内涵图解

注:

1.姜寨这件彩陶瓶中的鱼面之构图形式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中较为常见,尤其与半坡类型中其他这类鱼的额头造型非常一致。不过这一鱼面更为简洁,未表达出鱼嘴。

2.在鱼目之间的鱼面·太阳神人面所处的位置,从半坡类型同类鱼面的造型尤其是额头部分的造型及位置看,应为“鼻子”的位置,而非明堂或印堂的位置。

3.鼻粱位置有太阳神面看似神异,其实并不奇怪,因为不少早期神面造形主要参考了包括真太阳在内的太阳大气光象,像在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太阳神面中,鼻粱位置有时会有菱形真太阳,尤其在良渚文化中很是常见。姜寨这一陶瓶之奇特图案只不过是把鱼面鼻粱上的这类菱形或别的形的真太阳拟鱼面·太阳神人面化罢了。当然应该注意的是,顺山集文化泥塑神人面、龙山文化诸多玉器图像、红山文化岩画神人面、三代的所谓诸多 等,有的在明堂位置就有圆形、字形、菱形等,这不是代表真太阳的,而是代表太阳22°晕之上切弧中间光亮区域的。

4.从图中之9等图案看,半坡类型诸多有猪鼻子似的图像实际仍然是鱼,只不过表示鱼的鼻子较为特殊罢了。尤其像图中之4,很像猪的嘴巴和鼻子,但是细致地观察,其与图中7、9之鱼的嘴巴鼻子高度一致,显然依然属于鱼。仰韶文化中类似图中之7、9的鱼很常见。

5.这里再予以强调,对于半坡类型所谓“人面鱼纹”图像的构图方式,我仍持原观点。我认为其是对具有鱼面·太阳神人面·鱼身这一奇特特征神物的多个散点透视图:鱼面(也是太阳神人面)主要为正视,又由于鱼面相对于人而言较小,并且有倾斜面,所以也包括一定程度的俯视,鱼身为俯视,鱼尾为鱼的理论上规范放置时的侧视(有的“人面鱼纹”图像中鱼尾V形不明显、不完全或基本没有)。对于鱼尾或者可更准确地予以这样解读:由于鱼尾巴本身经常会相对独立地弯曲摆动,这时即使俯视整条鱼,也会看到鱼尾的分叉造型。

这种散点透视法不同于西方的焦点透视,它在古代东方绘画等艺术构图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中国画、波斯细密画、埃及法老陵墓中的壁画等等,有些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6.图中之10中主体鱼的鱼身及主体鱼的鱼嘴两侧的鱼身,基本都属于俯视构图,图中之3中主体鱼的鱼身及主体鱼的鱼嘴两侧的鱼身,构图方法不一,前者主要为俯视图,后者属于侧视图,至于人耳附近的鱼,已高度简化。

7.图中之3、10及其他诸多半坡类型的所谓“人面鱼纹”造型中的首部图案,从注:5、6的讨论看显然不是冠,学术界、包括中小学教材、国家文明宣传读本多年来所持的“其是冠”的观点应该予以调整。

8.该图案中鱼面鼻梁位置的鱼面·太阳神人面总共有两个,似乎是同样的,但是仔细地看,两者却又有特殊的不同,并且两者面部都是错位组合的,其中一个面的左右一半分别与另一个面的左右一半都可有不同的组合关联。

9.图中鱼面·太阳神人面之目有的为鸟首,鸟首的瞳仁又为太阳22°晕之切弧、帕瑞弧组合,这类造型在王仁湘先生多篇彩陶著作中曾被形象地命名为“圆盘纹”。

10.图中主体鱼面臣字形目之瞳仁也为太阳22°晕之切弧、帕瑞弧组合的“圆盘纹”,这类目在半坡类型中还常常作为鸟目出现;主体鱼面鼻子上的鱼面·太阳神人面之目则更为特殊,分别为太阳帕瑞弧、切弧的组合、鸟首及男性生殖崇拜符。这些显然是以具有生殖崇拜意义的鸟(首)之阳及男性生殖崇拜符之阳与鱼之阴相组,祈盼阴阳相协、多子多福。

11.姜寨这一彩陶中的鱼面之图案构图与良渚文化中的相关太阳大气光象神面也有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两者鼻子中央都有特别表现的与真太阳对应的图像。具体说来:

良渚文化中这类神面鼻子中央常为表示菱形真太阳的几何图案;姜寨这一彩陶鱼面在鼻子中央则为具有一定拟人化特点又有鱼面某些特征并且两侧具有幻日的太阳神面(由于我们判断两侧的两个圆形是幻日,则似乎该太阳神面表示面周的圆形应视为太阳某一度数的晕,这时最常见的应该是22°晕)。不过,我们认为这一判断在这一层面是不宜的,因为这类神面及早期诸多与太阳有关的神面额头都拟合太阳的切弧等具体太阳大气光象,若其周圆为22°晕,则两者存在矛盾。我判断这类的圆形是拟人面及鱼面正视图的较为自然的造型。当然整个神面与两侧幻日的组合,可以视为三个圆形,这时理解为太阳晕和幻日应该是可以的,该三个圆形与巨型鱼的额头V形又构成太阳22°晕与上切弧组合。这是古人设计构图时多重嵌入其信仰内容(本图中即为太阳)理念的典型案例。参照良渚文化这类太阳神神兽面而言,姜寨这一彩陶鱼面在鼻子中央的造型应视为菱形真太阳的具象化。以具象化的图像表现 鼻子上有真太阳的现象在商代的 图案中也有少量发现( 的鼻子对应较为明显的太阳柱, 额头的菱形或曰“钻石”则对应太阳22°晕中心的亮光,一般 首部的羽翅与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四周的羽翅是类似的,这一类似主要是说其最早的源起都应是太阳的海内克弧或及切弧等太阳大气光象的,神鸟或鹰背负太阳与 首部四周有羽翅在本质意义上都与太阳及其四周的有关具体太阳大气光象有关的。总的说来,一般所谓较标准的 ,本身就蕴含着太阳大气光象结构),已发现殷墟晚期有以小的 状牲首来表现 鼻子中间原本位置的真太阳(良渚文化中常以菱形来表达,之所以用菱形是因为菱形是真太阳有时会出现的一种自然造型)。

12.这一彩陶中的鼻子中有“人面鱼纹”的巨型鱼面,其眼睛的瞳仁为太阳22°晕的上切弧和帕瑞弧组合(舞阳贾湖龟甲目形也对应这一组合),其也应是半坡类型神鸟首形目(其为神鸟造型的部分,该类神鸟对应较为全面太阳大气光象的)的省略,不过已有独立成符的特质。同时,其也有几分人面特征,这说明仰韶文化中不少目为“圆盘纹”的鱼纹其实也蕴含有几分人面的特征。

猜你喜欢

鱼纹半坡人面
「彩陶的随想」
人面何去 桃花且笑
基于传统鱼纹的中老年女装图案创新应用方法
吉庆有“鱼”——鱼纹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
浅谈仰韶文化彩陶纹样
半坡彩陶纹样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白鹿原民俗村
神奇的人面动物
“人面动物”之谜
人面桃花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