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水水道变迁及湮塞原因探析

2016-08-22丁宏伟

关键词:故道水道黄河

□丁宏伟

济水水道变迁及湮塞原因探析

□丁宏伟

济水最早见于记载的是《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将济水说成是一条跨越黄河独流入海的水道。就是这样一条巨流,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它也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中。古人及今天的许多学者也曾经对它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基于前人的研究,复原济水的历史原貌,揭示济水水道变迁及湮塞的原因,探究其内在隐含的规律性,无疑对于今天的河流治理、开发及利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性发展模式,将会起到极其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

一、济水的源头

《汉书·地理志》:“《禹贡》王屋山在东北,沇水所出,东南至武德入河。”按王屋山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北四十公里,汉武德县在今河南武陟县东南,意即源出今河南济源西北王屋山的一段河道,古时叫作沇水。今天在河南省济源市境内牛角川平原上的庙街村,有一座济渎庙,因位于济水之源,此庙是历代皇帝祭祀济渎水神的重要场所。汉时,济水从今武陟县南流入黄河,人们把这段在黄河北面的济水称作“河北之济”。其下游入河的水道曾数度变迁,据《水经》沇水:“又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又东过其县北,屈从县东南流,过隤城西,又南当巩县北,南入于河。”按三国时温县在今河南温县之西,巩县在今河南巩义市之东,说明三国时河北之济是由今河南温县西南入河的。又据《水经注》引《晋地道志》:“济自大伾入河。”这里所指大伾系在今河南荥阳市西北汜水入河处,说明北魏时已改在温县的东南入河。后因原来入河的水道被黄河所筑河堤堵塞,始改道流入今漭河。

济源济渎庙

而它与黄河以南的济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黄河以南的济水,本来是从黄河分出来的一条支津。经荥泽东出陶丘会汶入海。它所接受的黄河泥沙,经过在荥泽中停留沉淀,再加上荥阳与郑州之间,有京、索、须等几条源流短促、泥沙较少的小河注入,因而相对来说,济水不如河水那样浑浊。古代的地理学家看见济水与黄河以北的沇水隔岸相对,而且两条河流的河水均较清,便误会这是一条跨越黄河的水道,将济水看作是源于济源而穿越黄河的一条河流了。

二、济水的流程及变迁

济水在春秋时代即为中原地区沟通东西的重要河道。吴王夫差与晋平公会盟于黄池,即特由淮、泗北上凿菏水以通济。关于济水的流向,据《水经》的记载,两汉三国时,自成皋县(今河南汜水西)北从黄河分出,东流经荥阳县(今荥阳市)北,过荥泽,经阳武县(今原阳县)南,封丘县(今封丘县西南)北,平丘县(今封丘县东)南,济阳县(今兰考县东北)北,冤句(今山东菏泽市西南)、定陶(今定陶县西北)县南,至乘氏县(今巨野县西南)向东北流注入巨野泽。

从巨野泽北出以后,东北过寿张县(今东平县南),汶水来汇,北过须昌县(今东平县西北)、谷城县(今平阴县西南东阿镇)西,临邑县(今东阿县)东,卢县(今长清区南)北,流至今济南市的泺口镇,这段河道大略和今黄河相同。泺口以下则在今黄河以南,经菅县(今济阳县东)南,梁邹县(今邹平县北)北,临济县(今高青县东南)南,过利县(今博兴县东)西,东北入于海。其中临济县以上一段,约当今小清河之南;以下一段,约当今小清河之北,晋代以后又有所谓“别济”的名称。

到了北魏时代,据《水经注》记载,济水自荥泽以东至巨野泽,已分成南济、北济二派:南济经过阳武县故城南(今河南原阳县东南),封丘城之南(今河南封丘),大梁城(今开封市西)北,小黄县故城(今开封市陈留镇东北)北,东昏县故城(今兰考县东北)北,济阳县故城(今兰考县)南,冤句县故城(今菏泽市西南)南,定陶县故城(今定陶县西北)南,乘氏县(今巨野县西南)入于巨野泽。由上可见南济大致在今天河南原阳、封丘、兰考诸县市和山东的菏泽、定陶、巨野诸县市流过。确切的南济故道又位于今天的哪里呢?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经过考察后在《论济水与鸿沟》中指出:原阳县境内的南济可能就是现在的黄河,或在其以南;小黄县故城北的济水故道曾经为黄河所占用;定陶县济水故道在今天菏泽、定陶两县西南和曹县交界处向东流去,定陶县境内的万福河应该是从前的南济故道,济水沿万福河流到原崮集,而后东北流,北渠河就是济水在这里的故道,济水随北渠河流至巨野县西南,那里就是以前的大野泽。北渠河就是大清河。

北济则经过今天的原阳县南,封丘县北,长垣县西南,山东菏泽市吕陵南,定陶县北,至今郓城县西南入于巨野泽。据史念海先生考证及考察,今天,北济故道在河南境内已经湮塞无存。

郦道元 《水经注》在提到济水东流荥泽时,对注入济水的荥渎与扈亭水,均有“今无水”的记载。至于济隧,更明确提出:“水脉径断,故渎难寻。”说明当时,黄河南岸至巨野泽之间的济水已阻塞不通。早在东晋桓温北伐前燕时,即因巨野泽之西水流已断绝,他不得不另开桓公渎,凿巨野百余里引汶水会于济,利用巨野泽以下的济水以沟通黄河的运道。说明在晋代黄河与巨野泽之间的南济和北济就已断流了。

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关于济水的记载,已不及巨野泽以西,所述济水的历程:南起浑城县,流经须昌县西,卢县东,长清、历城、全节县北,临邑县东,临济县南,章丘县东,济阳、邹平县南,经长山、高苑、博昌县北由蒲台入海。杜佑说:“今东平、济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于海,谓之清河,实菏泽、汶水合流,亦曰济河。”李吉甫所记唐代济水经行的地方,正是属于杜佑所说的这四郡之内。济水下游所存留的这一段河道,由于利用菏泽、汶水作为水源,泥沙少而清澈,因而济水的名称已逐渐为清水的名字所替代。

五代、北宋曾经疏导过南济故道,自开封而东,经今兰考、山东定陶注梁山泊,下接济水,名叫五丈河(广济河)。用来沟通山东地区至京师间的漕运,与汴河、惠民河、金水河并称为“漕运四渠”。但为时不久,又复湮废。北宋以后,受到黄河决堤的影响,伪齐刘豫导引泺水东行,入济水故道,于是济水的下游河道,便分别被大清河、小清河所占夺:自汶口至泺口一段,变成了以汶水作为源头的大清河(又名北清河)河道;大清河泺口向东,由济阳、蒲台(今滨县南)、利津入海,与今黄河河道相同;自泺口以下一段,变成了以泺水为源头的小清河,由章丘(今章丘北)、邹平之北,高苑、博兴之南,东流入海,与今小清河河道大致相同。从此,济水便不复存在。

三、济水的湮塞

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载:王莽时大旱,济水枯绝。其实当时济水断流,主要还是由于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的一次河决,受患达四郡三十二县,济水和汴渠都被它侵毁,直至东汉初王景治河,才把这两条水道修复。济水源于黄河,受到黄河决堤、泛滥的影响非常巨大。而济水从黄河分流时所挟带的泥沙,应是济水断流的主要原因。东汉以前,荥泽尚未淤塞,对于源自黄河的泥沙起到了天然的沉淀作用,延缓了济水的湮塞。自东汉以后荥泽逐渐淤塞,使济水上游失去了沉淀泥沙的所在,济水也就日益感受到黄河泥沙的威胁。此外,鸿沟系统中的各渠道,皆自济水分出,如战国以后中原水运交通的干道狼汤渠,即在今开封西北分济水南流,经令淮阳之南流入颍河。几条与狼汤渠连接的重要水道如汳水(下游又名获水)、睢水分流入泗,涡水分流入淮;再加济水从封丘分出一支东北流的濮水,从菏泽分出一支东流入泗的菏水等。这些河流都分泄了济水的容量,使济水的水源日渐枯竭,水力微弱,不足以冲刷泥沙,淤塞更势不可免。

另外,还有一些人为的原因。西汉以来,汴水和济水同在一处受河,同是黄河的支津。它们也同受黄河淤决之害。但到了唐宋时期,由于汴渠是政治重心的中原与经济重心的江淮地区漕运转输的主要通道,因此受到唐宋两代封建统治者的极大重视,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修浚,使它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维持通畅,而济水的命运却大为不同,因为它的下游偏于东方,无论在经济或军事方面都不占重要地位,也就听任它日渐湮废了。

济水湮没以后,河南原阳县南,开封市北,以及山东东平湖北小清河入黄处起至济南市东北的这两段济水故道,都已为今黄河所占用;今山东西南部定陶县境万福河的上源及菏泽以东的赵王河,经史念海先生考证确认为南济与北济的故道。今天,济源、济宁、济南、济阳等原来和济水有关的地名,仍东西并列,人们依稀还可见它的遗迹。

(作者单位:黄河博物馆)

[责任编辑 赵建春]

猜你喜欢

故道水道黄河
新西兰Taranaki盆地第四系深水水道迁移规律与沉积模式
“逐孔延时爆破”在西江“龙圩水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
维纳斯黄金苹果在黄河故道地区的引种表现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秋风吹彻(组诗)
小穴位 大健康
奇怪的封闭水道
黄河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