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名人”作为“人”的一面
2016-08-19庞玉志
庞玉志
民国时期风云人物的后代现在是什么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对于普通读者、乃至对于社会有什么意义呢?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何振红在《民国遗脉》序中是这样总结的:一、家运折射国运,家风事关世风;二、对历史抱持同情的理解;三、重新定义历史人物。这个总结是很到位的,如果一言概之,那就是通过对“民国遗脉”的探访,把所谓“风云人物”、“名人”还原为“人”。
这一点,我在读本书正文第一篇第一段的时候就有了强烈的感觉。作为民国时期第一大佬,袁世凯遗脉自然占据了本书第一篇的位置。而这篇《风流散尽还自强:袁世凯遗脉》的第一句话就是:“‘看,卖国贼的重孙女就在我们班。”这是在小学历史课上,“老师一边大骂‘袁世凯卖国贼,一边斜眼瞅着袁静”。这个时候,9岁的袁静 “如坐针毡”。我们当然不能指责老师大骂袁世凯卖国贼,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袁世凯的认识就是这么简单粗暴,直到近几年,人们才重新审视了袁世凯。我们似乎也不能过分指责老师在讲台上宣布“卖国贼的重孙女就在我们班”,毕竟这是在1968年,那个时候的人大多不懂什么叫“隐私”。我们甚至猜想,老师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似乎有着某种报复“卖国贼袁世凯”的快感。而与之后袁家在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遭遇相比,老师对袁静的态度简直就是一种“礼遇”了。不过说到“报复”,似乎倒是无意中解释了为什么“文革”中民国遗脉大多会遭受磨难,长期以来的主流解释“血统论”只是一个借口或误会,就算“‘卖国贼的后人也一定会卖国”这种逻辑可以成立,新中国成立以后那些流落在中国内地的民国遗脉连找个像样工作都困难,又何谈卖国。而人们往死里整他们不过就是按照“父债子偿”的逻辑进行的一种鞭尸行为。既然是鞭尸,自然就没把人当“人”。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那些从“非人”的待遇中幸存下来的民国遗脉们,并没有因为遭受“非人”的待遇而真的变成“非人”,他们都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生活中的人。“卖国贼的重孙女”袁静已经成为一名处级干部;冯国璋的遗脉仍然认为他们一家人是“精神上的贵族”;徐世昌的遗脉仍然在从政;而顾维均的后代则搞起了民间外交;还有很多民国大佬的后代成为了各种级别的政协委员……
与其把这些归结为“血统”,倒不如归结为“影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家风”。当冯国璋后代的家产在“文革”中被洗劫一空时,他们之所以还能认为自己是“精神上的贵族”,就是因为有一个家族传统;而黄伟民之所以不争,就是因为他的父亲黄一欧不争,更是因为他的祖父黄兴的不争。当然,家风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比如段祺瑞一生清正,对家庭少有顾及,段氏后辈多平凡庸常,不禁让人感叹。而家族对人的影响除了家风,还有家族的遭遇。比如袁静,“卖国贼重孙女”这个标签让她恨不得躲进阴影里,于是也就形成了她现在低调平和的处世态度。
不过,也有一些民国遗脉的后代让人不胜唏嘘,比如,宋教仁的后代几乎可以用“穷困潦倒”来形容。作者说这和“宋教仁的政治理想未在中国完全落地高度相关”,我倒是觉得,这可能更和宋教仁的过早离世有关。如果他不早逝呢?历史总是让人遗憾的,遗憾之处就是历史总是会有“如果”——如果袁世凯不称帝;如果蔡锷可以多活几年并推行他的“护法”,如果……历史人物在历史面前总是无能为力的。他们连自己后代的命运都左右不了,却又试图左右全中国人民的命运,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历史的洪流裹挟着一切向前奔腾而自己却无能为力。是啊,无能为力,其实他们连自己的命运都左右不了,因为,他们只不过都是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