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鱼海棠》的情怀,不是用来吃的

2016-08-19小刺

出版人 2016年8期
关键词:跳票大鱼海棠大圣

小刺

《大鱼海棠》的制作水准无疑会成为国产2D动画电影新的标杆,也让动画人在追逐自己的梦想之前开始思考资本与情怀、技术与艺术、外表与内核的辩证关系。

豆瓣评分6.6,票房超过5亿元——无论从口碑还是收益来看,2016年7月上映的动画电影《大鱼海棠》虽谈不上丰收,也远远未到烂片的程度。但如果浏览豆瓣、时光乃至知乎上有关这部影片的评论,面对那来势汹汹的吹捧或贬低,哪怕是刚从影院走出来的观众也不免难辨方向。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确鲜有评价两极分化如此强烈的作品。

造成评价极端化的,是作品在不同维度表现的鲜明反差:公允地说,《大鱼海棠》在画面、配乐、创意乃至宣发上都已超过了去年爆红的《大圣归来》,达到了中国动画所能达到的一流水准;但在感官的震撼之外,这部作品在故事层面上的单薄和做作却给人以整体完成度不足之感,留下了无法填补的遗憾——加上先前的殷切期盼所带来的心理落差和对主创团队的普遍不满,才招致了这般声势浩大的批判。

对整个中国动画产业而言,《大鱼海棠》的意义还不仅限于引发了对动画电影怎么拍才算好的大讨论。从积极的角度上看,《大鱼海棠》的制作水准无疑会成为国产2D动画电影新的标杆,而其票房成绩也足以填补资方对2D动画电影缺失的信心。而从启示的意义上看,《大鱼海棠》则为踽踽独行的中国动画产业展示了前路上的困难,并让许多动画人在追逐自己的梦想之前开始思考资本与情怀、技术与艺术、外表与内核的辩证关系——对于自《大圣归来》起已成泥沙俱下之势的中国动画电影而言,《大鱼海棠》的诞生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十二年之约”从何算起?

在《大鱼海棠》上映之初,“共赴十二年之约”成为了影片宣传造势的关键词,但这十二年的等待在关注《大鱼海棠》的人眼中绝非弹指一挥间,反倒更像是一部剧情不断反转的肥皂剧。

《大鱼海棠》的两位主创相识时都不满20岁,写作的梁旋的和作画张春的一拍即合,成立了彼岸天工作室,从彼时方兴未艾的Flash动画短片做起,在当时被称作“闪客”的Flash圈子中小有名气。2004年,彼岸天的一段参赛的动画短片成为了今天《大鱼海棠》最初的雏形,恰巧那时Flash技术在国内蓬勃发展,颇有颠覆传统动画工业的势头,怀揣振兴国产动画梦想的彼岸天乘着技术之便拿到了一笔融资,并正式宣布启动《大鱼海棠》的制作。

2008年,彼岸天发布《大鱼海棠》短片,顷刻红遍网络。这段耗时一年制作、日后拿奖无数的短片是如此精致,仿佛每一帧的画面都都可以直接拿来做桌面,而它脱胎《逍遥游》的背景架构和迥异于美日动画风格的清新风气,也着实让人看到了《宝莲灯》之后国产动画的希望。但令当时高呼“良心”“神作”的网友们万万没想到的是,直到六年之后,《大鱼海棠》项目所能拿出的所有影像资料,仍是只有这段10分钟长的短片。

一部作品到期当出而延期未出,这种行为影视界称为“跳票”,而对于宣布制作但半途而废、不了了之的作品,动漫圈也有个形象的比喻——“坑”。在《大鱼海棠》屡次三番跳票之前,也曾经历过一段被“坑”的艰难岁月。在2013年前,《大鱼海棠》的制作一直处于停摆状态,据梁旋称,期间团队接洽了许多资方,看过样片,对方都称好,但谈到市场预期,却是没有任何信心。“他们更想投拍的是喜羊羊,而我们的预算足以制作好几部喜羊羊。”直到2013年,电影市场的迅速发展和原创IP的崛起让资本重新发现了这部样片的潜力。在财大气粗的光线传媒宣布出资支持后,《大鱼海棠》的制作才算正式提上了日程。期待了近十年,如今心里石头终于落地的粉丝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一系列狗血剧情才刚刚开始。

追求完美就要跳票?

从最初的定档13年11月,到14年2月,再到15年6月,却直到16年才发布PV并终于在7月上映,《大鱼海棠》跳票跳得心安理得,用主创梁旋的话说,上映延期是因为团队“遇到了每个在中国制作动画电影的团队都遇到过和没遇到过的问题”,把所有的泥水都趟了一遍。但从外界可以获知的有关《大鱼海棠》制作过程的各种信息来看,项目的跳票不仅是意料之中,更是现实情况下的必然。

虽然《大鱼海棠》官方屡屡哭穷,但光线投出的3000万元已不是小数目,要知道日本的国民级剧场版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系列在同样的片长、相近的制作方式下制作成本仅1500万元,花费的时间更是只有前者的三分之一。可见《大鱼海棠》的问题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经验的极度匮乏。

对动画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彼岸天所起家的Flash技术只是一颗流星,短暂的热潮过后旋即消褪,当下2D动画制作的主流仍是建立海量原画绘制基础上的逐帧制作,这就决定了动画本质上仍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鱼海棠》采用 “一拍二”的制作手法,每秒需要画12张原画,这样要完成一部90分钟的动画电影,需要的5到6名作画监督、30到50名熟练的原画师,上百名动画、上色、合成人员的共同参与,对于统领全局的导演,则必须对行业各流程非常熟悉,并拥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才能胜任。而彼岸天既没有这样大规模的成熟团队,也没有操作过类似项目的资深导演,摸着石头过河,自然屡屡碰壁。

之所以说主创经验不足,表现之一是对中期环节缺乏重视。这点从彼岸天拿到投资之后不去找中期团队,而是先高调签约日本作曲家吉田洁就可见一斑。要知道因为长期缺乏相关人才的培养机制,如今国内动画产业中期团队断层巨大,优质资源已有价无市,已成为掣肘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等到彼岸天意识到这点时,国内中期团队的档期已经排到几年之后了。无可奈何之下,彼岸天只好出高价将项目的中期制作外包给韩国的MTR公司制作,而在与外方的合作中,彼岸天把控能力的不到位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真人电影中,导演如突发天马行空的想法,通过临场的调度和后期的剪辑完全可以实现,但在动画电影的制作中,因为流水线作业的模式,临时起意必须要让位于既定的工序流程,《大鱼海棠》的主创团队对此却毫无概念。在对外宣传已经进入中期环节后,官方还在不断招募应该属于前期设定的工作人员,而在外包团队紧锣密鼓的制作过程中,彼岸天更是屡次临时修改剧本、分镜,让代工的MTR推倒重来。计件领钱的韩国人倒是不在乎多挣些中方的钱,但时间的损耗无法挽回,屡屡跳票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大圣,你怎么看?

如果要在中国影坛找出一个案例来与《大鱼海棠》比较,恐怕没有比在去年狂揽9.6亿票房、创下原创动画电影历史新高的《大圣归来》更合适的了。《大鱼》与《大圣》分别代表了国产2D动画和3D动画所能达到的最高技术水准,在创作过程同样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在后期宣传上也都以情怀为卖点,何以《大鱼》就不曾像《大圣》一样,获得国内观众的一致赞誉呢?究其原因,恐怕还是两部作品的完成度不同所致。

尽管经过十二年“磨剑”,《大鱼海棠》看上去仍像是一个早产儿,虽然披着华丽的外衣,但拙劣的剧情明显配不上宏大的设定与浪漫的意境。反观《大圣》,虽然没有豪华的配音阵容、大师创作的背景音乐和美术馆级的背景,却在每一个环节都做得扎扎实实,故事虽然没讲出多少新意,但至少起承转合有板有眼,符合多数观众的口味——《疯狂动物园》等一系列案例已经证明,动画电影真的不需要把故事讲得天花乱坠,只要不给观众添堵就合格了,但就算是这点,《大鱼海棠》也没能做到。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圣归来》上映之前默默无闻,直到在银屏初试啼声并获得普遍关注之后,背后的辛酸故事才浮上水面。而《大鱼海棠》的主创团队则反其道而行之,立项之初就标榜自身是“神作”“标杆”,不断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着关于作品的一点一滴,从发布会到定档发布会,再到“定档发布会”的发布会,从印象曲到主题曲,再加上早早开售的各类周边,营销者的急躁难以掩饰。但每多等一个月,每多看一条消息,观众对作品的期待就多一分,潜意识里对作品的要求就高一节,到了十二年后的今天,《大鱼海棠》已把自己推上了最残酷的舞台:这里已不存在“公允”的评价,要么登顶赢得所有的赞誉,要么失败接受观众的唾弃,而《大鱼海棠》如今的处境显然更接近后者。《大鱼》的终局会不会让后来的动画人有所反思呢?网友的这句评论倒是值得一听的:“你若用心烧菜,我们闻香自来。”

猜你喜欢

跳票大鱼海棠大圣
9.99万元起售,捷途大圣正式上市
大圣归位
魔性的大圣,人性的皮猴
《大鱼海棠》在日本获赞(观察)
《大鱼海棠》的误解和正解
《大鱼海棠》,神作掉进“深坑”
从《大圣归来》看国产动画电影的突围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