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游德国“书籍之路”

2016-08-19王睿

出版人 2016年8期
关键词:莱比锡海德堡慕尼黑

王睿

从柏林、莱比锡到美因茨、海德堡与慕尼黑,带你寻游德国的“书籍之路”。

德国有所谓的“十大线路”,比如追寻浪漫主义发展的“浪漫之路”,《格林童话》发生地的“童话之路”,玩具制造的“玩具之路”,还有音乐之路,玻璃之路,工业文化之路……但是对于出版界和图书爱好者而言,还可以有一条“书籍之路”,从昔日的书籍之都到如今的出版中心,这条书籍之路处处弥漫着书香。

柏林:艺术图书圣地

书籍之路的第一站,是德国首都柏林。“穷,但性感”的柏林,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东西柏林再度聚首,才重新获得了迟来的首都之名。这座饱经风霜的城市逐渐开始聚集各种设计元素,成为德国艺术出版社和书店的集中地。用建筑师Judith Haase的话说:“当伦敦或巴黎涌现出新建筑时,他们总是会造就新的历史。但柏林不同,因为不断地改造就是这儿的日常。”

在柏林的米特区,密布着十几家大大小小的设计书店,各具特色。创办于1999年的Pro QM,因其浓厚的文化创意氛围而获得最佳书店称号,因为开在一家青年旅馆旁边,这里的英语和德语艺术与旅行图书吸引了全世界的年轻读者。

Do you read me?号称柏林最好最全的杂志书店,在这里可以看到来自全世界20多个国家的近千本杂志,种类涵盖设计、艺术、建筑、时尚、文学、政治、音乐、摄影、漫画等,收纳了全球几乎所有主流的独立杂志,另外也有部分与平面、建筑、工业相关的设计类书籍。

同样位于米特区的ocelot书店,口号是“not just another book store”。这里的书籍品种除了设计类之外,也有一些更贴近大众的选择,比如前卫出版社出的儿童书。书店内的简餐在顾客中也很受欢迎。

Buchhandlung Walther Koenig是一家连锁的艺术设计书店,在市中心的博物馆岛等地都有分店。对学艺术设计的学生和研究者来说,这里简直是一座宝库。曲径通幽的空间利用,从天到底的书架陈设,涵盖了设计、建筑、艺术史、摄影、以及相关文献资料书籍。店员都具有专业水准,店内还特别设置了类似图书馆内供查阅资料和翻看书籍的小书桌。

1995年成立于柏林的Gestalten出版社,目前已经是德国最重要的视觉艺术出版社,在伦敦、纽约、东京都有分部。与另一家德国知名的艺术出版社Taschen相比,Gestalten的出版物更多元化,除了艺术、设计潮流之外,还涉及生活方式,甚至儿童出版,但共同点是出版品的质量上乘,质感极佳,充满年轻的时尚感。

在出版领域之外,Gestalten又逐渐发展起工作坊、展览、以及影像类的相关活动。Gestalten的书店以前也开在米特区,在发展壮大之后,现在搬进了柏林市中心一家新建的时髦购物中心,更名为Gestalten Space Berlin。新的Space空间宽敞,设计上带有工业风格,舒适且休闲。除了出版物之外,还集合了饰品、家居、香水以及其他独立设计师品牌,搭配不同主题的图书,读者还可以在这里悠然享受下午茶。

莱比锡:书之都的新生

书籍之路的第二站,是曾被歌德誉为“小巴黎”的莱比锡。虽然距离柏林只有一个多小时车程,但相比柏林的时尚感,莱比锡呈现的是古老“图书之都”的风采。

从12世纪开始,莱比锡就成为经贸中心,中世纪的“莱比锡贸易展”是世界上最早的贸易展会。1409年,莱比锡大学成立,对书籍的需求日盛,在莱比锡的“刻印区”里逐渐聚集起大批印刷商,在接下来的500年间,莱比锡一直是德国乃至欧洲图书出版与印刷业的中心。19世纪初创立的莱比锡书展则成为现代书展的雏形。

到1939年时,莱比锡共有405家出版社,330家印刷厂和190家图书装订工厂,莱比锡的50万居民中的十分之一都从事跟图书有关的工作。可以说,莱比锡是一座不折不扣的书之都。

但是,二战摧毁了一切。1943年的轰炸中,刻印区80%以上的出版社和印刷厂都毁于一旦。到了两德分裂时期,莱比锡成为东德重镇,但彻底丧失了图书贸易中心的地位。东德和西德分别在莱比锡和法兰克福设立书展和各自独立的国家图书馆与书商协会。两德统一之后,大批在莱比锡创始的出版社又将重心放在经济发展更快的西德地区,莱比锡的书都风光不再。

不过,莱比锡这座古老的出版之城近年来也在逐步复兴,出版社数量比1989年时翻了数倍,其中不乏历史悠久的老牌出版社。比如创社200多年的布洛克豪斯(F.A. Brockhaus)出版社,虽然也经历过在分裂的东西德分别发展的时期,但最终还是回到了当初创办的地方——位于莱比锡刻印区的布洛克豪斯中心。还有“炫技”的莱比锡迷你书出版社,莱比锡作为印刷工艺先进的中心一直有出版迷你书的传统。在东德时期,迷你书出版社的出版物有600多种,目前这一书籍品种也已复兴,种类从传统的圣经,名著,拓展到生活类等多种出版物,最小的迷你书仅有成人拇指指甲大小。

两德统一之后新成立的多是中小出版社,多元化成为其生存的根本。比如出版人埃尔马·法贝尔(Elmar Faber)在统一之后回到故乡莱比锡,并再次白手起家,和儿子一起经营费伯出版社(Faber& Faber),以东德文库系列和东德儿童经典等独特而精致的出版物而闻名。

在莱比锡的798——纺织厂艺术区也聚集了一批小出版机构。比如图书艺术家托玛斯·西蒙的工作室,专门为图书收藏爱好者使用铅字制作Carpe Plumbum书籍珍藏版。

古老的莱比锡书展也重新恢复了活力。我国出版界熟悉的“最美的书”评选就来自于此。基于地缘因素,书展特别力推东欧作家和中东欧的出版社。每当书展期间,莱比锡举城庆祝“阅读莱比锡”的盛大图书节,从市政厅到电影院,从博物馆到著名酒馆,从动物园到具有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建筑都有相应的阅读活动。

美因茨与海德堡:印刷业的过去与未来

书籍之路的第三站第四站与印刷有关。美因茨是法兰克福周边的一座小城,在这里,诞生了欧洲的活字印刷术,引发了现代史上的媒介革命。而海德堡不仅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学术重镇,更是现代印刷技术研发的中心。

15世纪初,古登堡在美因茨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使用合金生产字模,并创新性地使用含油墨水,形成了一套经济实用的印刷系统,大大降低了印刷成本。他的主要作品《古登堡圣经》具有极高的美学和印刷水准。一本《古登堡圣经》在当时的售价大约相当于一个普通职员三年的工资,远比手抄圣经便宜。而手抄圣经一般要花费一年的时间制作。

美因茨的古登堡博物馆犹如一座印刷艺术宝库,全面展示了印刷技术、书籍装帧艺术、纸张以及书籍发展史,并且在中国展区展示了毕升和中国的活字印刷书籍。而镇馆之宝就是如今已经价值连城的一套古登堡圣经。在博物馆的工作坊,还可以亲身体验手工印刷的神奇。

活字印刷促进了知识和科学的传播,大大减少了欧洲的文盲率,而如今另一个位于美因茨的机构也传承了古登堡精神,在做着同样的工作,这就是德国阅读基金会。

基金会总经理马斯博士告诉记者,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阅读基金会,是由时任贝塔斯曼基金会主席的莱因哈德·莫恩先生提出的创意,当时在任的德国总理科尔给予了大力支持,基金会历届名誉主席由德国总统担任。如今,他们又牵头成立了一个更大的组织“欧盟阅读”,将积累了近30年的阅读推广经验与欧盟其他国家分享。

从美因茨出发,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达欧洲学术重镇海德堡。很多人沉迷于这里的浪漫景色,徜徉在著名的哲学家小道,而实际上,这里也是欧洲的科技发展中心,印刷业者熟悉的海德堡印刷机就来自这里。

据介绍,海德堡集团是目前德国印刷机三巨头之一,在全球单张纸印刷机的市场占有率超过四成,下属的印刷媒体学院是一个国际级的印刷技术交流,研发与培训中心。而海德堡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之一就是海德堡印刷媒体学院前广场上的巨型“印刷马”塑像。这也是全世界最大的马塑像,高13米,长15米,宽4米,总重量为90吨,是由多种金属以不同的工艺制造而成。

印刷马代表着印刷机和印刷过程。颈部的洞暗喻打印机侧面板上为缸轴承通过预留的洞。印刷马两侧的转动部位代表着印刷所特有的旋转过程。印刷马的尾部代表着印刷过程的结束,它的方形结构象征着印刷好的书,在傍晚更是由三种颜色照亮:青色, 洋红和黄色。在这本书的后面有一张面孔正在阅读,从而实现整个塑像的目的。

印刷马还代表着思想和印刷之间的关系。典故出自于希腊神话中的神马,所有的诗人都骑着带有翅膀的飞马,代表着诗人般飞跃的想象力。

慕尼黑:出版中心的书之梦

书籍之路的终点站是德国如今的出版中心慕尼黑。在英语里,慕尼黑被称为“玩具城”,因为这座巴伐利亚州的首府,有着精致安宁的氛围,就如玩具一般完美。目前,慕尼黑有253家出版社,占全德的十分之一,德国规模最大的贝塔斯曼出版集团等知名出版公司的总部都设在慕尼黑。然而,每年吸引大批出版业者和文学界人士“朝圣”的,却是慕尼黑城郊一座图书馆。

慕尼黑西郊布鲁腾堡(Blutenburg)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森林中,是当地人钟爱的远足郊游之地,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就坐落在这里。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所儿童和青少年图书馆,馆内收藏了60万本儿童和青少年读物,跨越四个世纪和130种语言。

该图书馆是由犹太裔记者雷普曼女士于1949年建立的,在二战后满目疮痍的慕尼黑,她提出了儿童阅读计划,给孩子提供能够带给他们真正启蒙、快乐和创造力的书籍,使他们免于重蹈纳粹的覆辙。

因此,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包容了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其理念是传播一个宽容、人道和和平的世界,致力于跨文化间的交流。同时,这里也是一个学术研究机构,每年都有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研究者来这里访问。

我到访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时正逢一年一度的白乌鸦文学节,为期四天的文学节从早到晚安排了几十场儿童和青少年文学作家的交流活动。在馆员们自己亲手用树枝和纸折的白乌鸦装饰的棚子内,孩子们聆听着作家对自己作品的解读,积极举手参与互动,表达自己对书中情节的理解。他们还提前制作了一些关于这本书的绘画,拼贴画等手工作品带到现场展示,气氛欢快温馨。

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的建筑是一座上百年历史的行宫,走出图书馆,湖光树影,远处是金黄的向日葵田,听完讲座的孩子们在草坪上野餐,嬉戏,踢球,有童年和快乐相伴,也为这一条书籍之路画上了圆满的句点。

猜你喜欢

莱比锡海德堡慕尼黑
绿色之城——慕尼黑
慕尼黑应用科学大学简介
啤酒节畅饮
海德堡古城堡,那抹王者之气的沧桑美
德国海德堡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