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虎彩,按需印刷领跑者

2016-08-19杨帆

出版人 2016年8期
关键词:书业数码库存

杨帆

以更为经济高效的方式实现小批量数码印刷,为出版社提供断版图书销售平台,联动布局全国的智能云工厂贴近市场生产,真正实现图书零库存、永不断版,是虎彩这些年走出的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对出版人而言,按需印刷早已不是陌生的概念,但由于技术等因素的限制,目前国内真正有实力将其落到实处的企业仍是少数,从2010年就开始进军数字印刷的虎彩印艺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已成为这一领域当之无愧的领跑者。

历经多年励精图治,成立于1988年的虎彩已成为国内印刷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尽管公司主营的高端包装印刷利润丰厚,但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潮之下,虎彩从未停止对新业态的探索。凭借自身领先的数字印刷技术,以更为经济高效的方式实现小批量数码印刷,为出版社提供断版图书销售平台,联动布局全国的智能云工厂贴近市场生产,真正帮助出版社实现图书零库存、永不断版,是虎彩这些年走出的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为书业分忧

虎彩为什么要将目光投向书业?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北京虎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俊先与记者分享了他在海外考察数码印刷企业的一些经历。

“我们参观了一家大型出版集团投入巨资新建的仓储中心。超过4亿美元的库存图书在这里基本实现了智能管理,非常令人震撼。”朱俊说告诉记者。然而就在虎彩离开后不久,就传出这家出版集团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原因无外资金链断裂。”对此朱俊表示,“正是巨额的库存将这家位居美国前列的出版集团推向了破产的境地。”

而在美国的另一家数字印刷企业里,朱俊看到了迥然不同的景象:这家工厂每天接受超过两万个按需印刷的订单,生产之后寄送给遍及全国的客户。令朱俊颇为诧异的是这家工厂的员工人数:“如此大的产量,如果放在国内,没有几百个印前人员、一两千个生产人员根本搞不定,但这家工厂只有18个人负责维护就能正常运转。”面对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按需印刷流水线,朱俊仿佛看到了印刷乃至制造业的未来。

把目光收回国内,许多出版机构也面临着与那家倒闭的美国出版集团相近的危机——2005年,中国各出版社的总库存金额就已经超过总销售金额,2014年,全国图书实洋有700多亿元,库存金额却突破了1000亿大关。“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加上仓储、运输的费用,一本书躺在库房里直到报废,过程中产生的成本甚至会超过这本书的定价。”朱俊告诉记者。在他看来,日益增多的图书库存已成为书业的一大顽疾。

与大量积压的库存相对的是,市场上买不到的断版图书也越来越多——在京东网店平台上,断版书的数量已超过30%,门店和馆配市场的断版率甚至更高。“库存和断版两者看似矛盾,实则密切相关。”朱俊表示。传统印刷企业起印就要3000本,而中国有大量的图书销售量不到300本,必然会导致大量库存的出现。另一方面,虽然大量图书在销售完后仍有市场需求,但受困于库存的出版社已经承担不起再印3000本的风险了。

有问题,就有机遇。纸书市场的两大痛点,在数字印刷技术面前迎刃而解:无论多小的数量都能起印,无疑将极大缓解出版机构的库存压力,而藉此实现的断版书重印分销,也将进一步延长图书销售的长尾。作为一家转型中的制造企业,虎彩看到了书业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发现了自身与出版工作的结合点,将按需印刷纳入企业“互联网+数字出版”的未来战略已是顺理成章。

倾力投出版

向按需印刷转型,跨界者虎彩要做的事情有太多。方向确定之后,虎彩对未来的按需印刷业务都有怎样的投入,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呢?

首当其冲的是基地的布局。虎彩于2013年正式设立主营出版相关业务的北京虎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作为与书业沟通的桥梁,而位于北京、绍兴、东莞的三家数码印制基地也开始开展按需印刷及相关工作。“在布局时,我们参考了国内出版重心的位置。”朱俊说着,伸手在地图上一划:“华北、华东、华南,中国出版前十位的省份,刚好位于我们基地的沿线。”据悉未来虎彩仍将继续打造数字印刷及物流中心,以异地印发的模式快速满足不同地域读者的需求。

另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是整合资源。按需印刷的技术已发展多年,之所以落地不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成本难以控制。“过去数码打样印一本书的成本要100多元,出版社普遍接受不了。而虎彩之所以大力推进资源整合,就是要把按需印刷的成本降下来,让大部分的出版企业消费得起。”朱俊表示。为此虎彩从惠普等厂商处引入了最新的设备,通过培养技术人才来降低设备维护的费用,并依托自身常年在供货商中积累的口碑谈妥了价格更低的耗材——控制到极限后,一本图书的印制成本只要十几元,无论是版权方、制造商还是销售平台将得到更大的利润空间。

第三方面的投入来自系统。在朱俊看来,数码印刷硬件易得,而最难攻克的是软件关。曾有外商向虎彩兜售现成的管理系统,但虎彩却坚持核心竞争力不应掌握在外人手中。如今虎彩克服重重难关自主开发的按需印刷管理系统已基本完成。通过这一系统,出版机构可轻易实现自动下单,生产、物流的进度均可及时查询,虎彩甚至实现了系统对接,可直接从出版机构的平面出版系统中获取内容。“我们还希望能一站式解决数据安全、版权管理等问题,所以未来系统仍将是投资的重点。”朱俊表示。

正是先发的优势和后续的倾力投入,成就了虎彩在国内数字印刷、按需印刷领域内的巨大领先优势,也让找上门的出版机构络绎不绝。

先做好服务

现如今,高端精装、彩色和黑白三大领域构成了虎彩数字印刷的产品线。因为成本低、交期快的特点,高端精装数字印刷已成为公司近几年发展最快的领域。譬如今年虎彩就承印了两套《四库全书》共1500个品种的小批量印刷。在彩色印刷领域,今年年底虎彩将完成喷墨头的第二次升级,完成后的印刷质量已与胶印非常接近,足以胜任不同类型作品的印制。黑白市场则仍是虎彩业务的主要来源。在这一领域目前公司最擅长的是100本起印的短版市场,而在不远的九月,虎彩将完全进入断版市场,全线实现一本起印。

面对不同类型的出版机构,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虎彩以更具针对性的服务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专业类出版社出书专、印量少,是最能体现数字印刷优势的领域。“和虎彩合作之后,很多他们以前不敢做的书现在可以做了,甚至有些社在虎彩租一个小仓库就能完全解决库存问题。”朱俊说。与精装、古籍社合作期间,虎彩除了生产,还专门负责印前数据的处理,以保证影印版的印刷效果。面对美术类出版社,虎彩除了会和对方合作色彩管理,还积极开拓艺术家作品的按需印刷业务,创造了更多的收入源。

虎彩的数字印刷技术已让一部分出版社尝到了甜头。“科学出版社从2012年就与我们合作,今年的合作金额大概在2000万元左右。”朱俊透露。在小批量数码印刷的助力下,该社库存金额明显降低,综合运营效率明显提升。“去年该社拿出了8000个品种,尝试了一本起印的按需印刷,总共销售了1200万元,在获得了不错利润的同时也提高了客户的美誉度,让很多出版机构纷纷效仿。”朱俊告诉记者。

随着按需印刷的到来,整个出版界的商业合作模式都将随之发生改变。而在步入出版业后,虎彩对要走的路也有了更加清晰的判断。“从宏观角度来看,相比印制,内容和渠道对整体书业的作用更为重要。”朱俊说。而虎彩未来所要从事的,也不仅限于生产,而是向上下游进一步延伸,构建完整的出版价值链条,让印刷和出版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对此虎彩成立了自营平台搜书院,也积极寻求着与出版机构和发行商的深入合作。“不过现在还是要先做好服务,让更多的人认识我们扮演的角色。” 朱俊说。

目前与虎彩已与京东、天猫两大电商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与其合作过的出版机构更是已有近300家之多。但在想要让按需印刷在中国走得更远,虎彩仍需砥砺前行。在这条道路上,他们也希望能够与更多的同仁携手,共同探索出版崭新的未来。

猜你喜欢

书业数码库存
Naim Audio Uniti Nova数码播放/放大器一体机
一二线城市库存减少5.2%
别指望农民工当去库存的“接盘侠”
民营书业与上海书业的发展
多源采购的库存控制方法探讨
Who am I?5款不可貌相的数码利器
《数码家居》2009年下半年推荐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