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成为“中国好书”之前

2016-08-19付如初

出版人 2016年8期
关键词:曲终周大新官场

付如初

一个作家最迷人的,是广见博识中的悲悯,是忧国忧民中的通达,是有情有义中的冷静。在不断认识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上,编辑和作家一直都是同道中人。

编辑这门手艺,学无止境,学以致用更无止境。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能够预知一本书有多少可能,或者有多少种运气。我们常常谈论的“畅销书无解”往往指的是这种情况,书,会因为某种契机得以发酵,而这种契机我们不知道会不会出现,何时出现。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够某种程度上把握一本书的发展方向。

获得“2015中国好书”的周大新的长篇小说《曲终人在》,事后总结,可能就跟发展方向的把握有一定的关系。这是一本关注大现实的小说。

关注反腐 找到“大我”

《曲终人在》是一部反腐题材的小说。换句话说,是敏感现实题材小说。

现在的现实很复杂。很多作家可能会有体会,现在现实题材难写。小现实不难,一地鸡毛的现实,自我苦闷的现实,杯水风波的现实,不难,只需要用心体会,写出深度,写出内心的容量就可以了。相对来说,这个门槛比较低。当然,这个要写好也很难,因为写出来的东西还要和读者的小现实发生关系,才算写得好。事实的情况往往是,小现实走不出小圈子。久而久之,作家可能就会对自己的创作力产生怀疑,当然,出版人也往往会不敢拍板出版你的小说。一部小说要想获得更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即所谓的“双效”,要求作家必须要走出自己的“小我”,找到“大我”。

那么大我在哪儿呢,就是在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事实上,我想很多作家也都想写大的现实,宏观的现实,概括现实、典型化现实,但同时,又因为现实太过复杂,作家的虚构能力往往不及现实本身有力量。这个也的的确确是摆在作家面前的大问题。

从这个角度说,周大新的这本《曲终人在》,就是一本关注大现实的小说。他关注反腐,关注省部级官员,并且是在反腐进入深水区,一批大老虎被打掉的时候。周大新介绍,以往的反腐小说,甚至官场文学,涉及官员的级别最高是厅局级,而写这本书,他直接描写的主角是省部级官员。他说,他很早就开始构思这个小说,但直到十八大之后,他才觉得这个小说可以拿出来出版了。

当然,周大新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又是部队作家,为人为文,都老实本分,这样的作家写这样的题材,我们不太担心会出现硬碰硬的问题,相反,我们担心作家会畏首畏尾,不出彩。不过,从文学的角度而言,我们对周大新的进一步发展又充满期待。他因为经历过失独的剧痛,写过《安魂》那样的泣血之作,苦难的熬炼必然会渗透到他看待写作,看待万事万物的眼光之中。

把握分寸 保持风骨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2015年2月拿到了这个小说的版权,4月出书。按说,这个题材,符合大环境的要求,生正逢时;但其实,做出版的都知道,越是大事件、大环境,越需要更谨慎。作家对复杂的现实发表看法,出版社出版关注复杂现实的作品,都需要谨慎,需要把握分寸。

比如,反腐,必然涉及到官场,涉及到官员。纯文学作家该怎么写官场?怎么反映官员的人性?既不能堕入官场小说渲染为官技巧,官场厚黑学,权钱交易谋略的套路里面;又要拿捏反映现实的分寸和尺度;而塑造官员形象的时候,既要充分考虑到民怨沸腾,又要想到官员群体真实的生存状态,更要看到正能量。同时,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家触碰一个几乎人人都有发言权的话题,如何才能显得见识高人一筹,不露怯,不显得对现实的认知幼稚,又能够保持住一个作家的风骨,不被读者看轻?也就是既要有观点有棱角,又要有见识有怀抱。

周大新写《曲终人在》显然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他非常巧妙地用了一个非虚构的手法。打开书,就是一篇“致网友”的说明,内容是说,作家周大新受已故的省长家属委托,给他写传记。于是到处采访,采访素材如下。这样,全书就变成了采访素材的披露。省长身边的人,司机,秘书,同事,家人,朋友,上级,竞争对手,商人,知识分子,绯闻女友,底层百姓等等,从各自角度讲述自己眼中的省长。非虚构变成了一部虚构小说的手段,非常高妙。

我们看到书的时候,一下子就放心了,书的结构就这么出彩,基础打得牢牢实实。这就成功了一大半。总体上,我们觉得这部小说中正平和又不失棱角,应该对反腐有各种思考的人都能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当然,对其中的主要内容,我们从编辑出版的角度进行了仔细的考量,那就是在描写这个省部级官员的时候,要不要灰色?要不要锋芒?如何体现?书中有一个跟省长有交道的知识分子,他的议论、评点可以承担我们想到的这个功能。《人民文学》杂志发表的时候,直接删掉了这一节,而我们,则在反复斟酌的基础上,保留了这一节。

在整体基调的把握上,首当其冲的是书名,原书名叫《曲终人散》,我们几经商量,改成了《曲终人在》。意思是,一个努力想做一个好官的人在各种压力之下,退休不久就去世,显然不能说是人散,还要人在,才更符合传播正能量的精神,也更符合反腐斗争的总趋势。

不僭越也不隔靴搔痒

书出版之后,宣传基调的把握就特别重要。反腐是人人都关心的话题,那么我们要努力扩大这个书的宣传面,于是在和策划部反复商量之后,我们新书发布会的核心主题,变成了“假如有一天,管理社会的权力交给了你,你能做一个好官吗?”这样,读者就容易对官员这个群体产生一定的代入情绪,能够换位思考,事实证明,宣传的效果非常好。

而在我撰写的新闻稿和书评中,也注意了这一点。书评的标题是《文学能够为反腐做点什么吗?》。记得刚刚发表的时候,就有同事说,这个标题太低调了。我知道,隐含的意思是,太把文学当工具了。但其实,这个标题里面包含了我们的价值判断。一个是对这个小说本身的价值判断。首先,它不是史诗性的作品。这一点我们有清醒的认识,不会因为自己出版了它就把它夸到无与伦比,恰恰,我觉得一个编辑,越是喜爱一部作品,或者珍视一个作家的时候,越要保持一种职业理性——编辑不能被作者洗脑或者操控,而要对作家和作品的价值,有相对客观的判断和把握。

另一方面,这个标题也包含了我们对文学和时代的关系的价值判断。文学在超越时代之前,必然先植根于时代、来源于时代。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也是这个意思。那么文艺作品对时代大事件的呼应,就并不是一个自甘为附庸的状态。只有谄媚的、不严肃的回应大时代的文艺作品才是自取其辱,而严肃的、思考性的和建设性的文艺作品,对大时代的回应,则恰恰是自证价值的机会。

在《曲终人在》的宣传定位上,自始至终我们牢牢把握着一个原则,就是文学的原则。文学对现实发言,既不僭越,试图开药方,找病灶;也不隔靴搔痒,躲躲闪闪。其实在宣传发酵的过程中,也有人说,这个小说也很一般嘛,也很浅嘛。但他们不知道,这样的题材,弄不好,别说“中国好书”,就是社会反响,都会平平。在图书市场中,我们观察到一个现象:不讲官场厚黑学,读者不买账;讲了厚黑学,现实不买账。而这本书能够进入“2015中国好书”,我相信相关评选部门也是进行了仔细的阅读和考量的,证明作者和出版方在把握这样一本书的过程中,相关的判断还是准确的。

这本书在获“2015中国好书”之前,销量是4.5万册,获奖之后,加印了5万册平装,并紧急赶制了1万册精装。目前的销售非常平稳。

有人说,世界上最迷人的,是自由主义者的纪律,是怀疑者的信仰,而我想说,一个作家最迷人的,是广见博识中的悲悯,是忧国忧民中的通达,是有情有义中的冷静。说到底,还是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编辑,或者说一切文化从业者,也无不是在围着这几个字下功夫。所以,在不断认识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上,编辑和作家一直都是同道中人。《曲终人在》作为一本现实题材的小说,所取得的成绩,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猜你喜欢

曲终周大新官场
周大新称长篇小说是小说家族里的“长子”
周大新小说《安魂》改编成同名电影
临江仙·远望
扣问
镜归人亦归,曲终人未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