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尔虞我诈”史
2016-08-19张竞艳
张竞艳
《尔虞我诈》系统揭示了中国历史上隐蔽在幕后的一面,被日本学者誉为“研究中国古代谋略的百科全书”。
说到“间谍”,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是《007》里机智勇敢无所不能,香车美人尽揽怀中的詹姆斯·邦德,还是《憨豆特工》里那个热心过头却笨手笨脚的英国“军情7处”菜鸟情报员?如果要盘点古往今来最神秘刺激的职业,一定不会少了间谍的席位。
我国古代谍报活动,源远流长,是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遗憾的是,对中国历史的这一面,除清代朱逢甲的过于简略的《间书》外,很少见中国人写的详尽、完整的著作出现,英国谍报史作家唐纳德·麦考米克却有《中国谍报史》问世,令人汗颜。有感于此,知名学者赵英创作了《尔虞我诈——中国古代四千年谍海风云》。这本研究古代间谍史的专著自出版后,已经在国内乃至日本等国家得到了高度重视,被日本学者誉为“研究中国古代谋略的百科全书”。
数千年历史不容漠视
1969年9月,赵英17岁,和成千上万的青年一起,到了祖国的最东北角——黑龙江省抚远县。“在那祖国边陲,对面是异国山河,国家的安全自然成为我们这些热血青年最关心的问题。”此后,赵英又在济南部队度过了三年军旅生涯,国家安全问题遂成为他终生研究的课题,谍报史的研究也由此而起。作为忧患意识十分强烈的一代人,赵英指出,中国自1840年以来,内忧外患不断,今天世界形势虽然有所缓和,但远不是到了化剑为犁的时候,“我愿以此书警醒世人,漠视数千年历史教训的人是要跌跟头的,数千年的历史也决不允许被人漠视”。
国内外同类著作往往以“情报战”命名。赵英认为还是叫“间谍战”、“间谍史”为好,“这不只是名词的变换,而且关系到研究范围的宽窄和历史上这方面活动的实际情况。实际上间谍决不仅仅是进行‘打听、‘刺探一类的活动”。写作时,他力求文笔通俗生动,对涉及的史料,尽量以白话写出,但一些较为艰深的史料,则保持了原来面目或稍作通俗化,做到不歪曲历史原貌。
拿破仑曾指出,军事史即军事理论。在赵英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讲,间谍史即间谍理论,一部间谍史具有丰富的资料是很有意义的。因此,他对间谍战中的一些事例做了一番粗浅的分析。事例的选择主要是看其在情报搜集、反间谍、制造散布假情报、公开的情报活动、特别行动等方面是否具有代表性。有些事例(如边境间谍活动)虽然史书上记载甚少,但考虑到其表现了古代间谍战的一个方面所以也选入了。书中对事件发生的背景作了扼要的介绍,以利于读者了解当时间谍们活动的情况。事例部分基本上按年代排列,有些事例则按内在联系排列。《尔虞我诈》起于夏,止于1840年,也即中国近代史开始的那一年。对于一些众说纷纭的史实,作者则凭自己的“史识”进行了取舍。
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古代间谍史研究的著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此书于20世纪90年代出版后,引起了巨大反响,在我国军界和安全部门也引起了重视。赵英至今记忆犹新的是,经当时国家安全部贾春旺部长批示,有关负责同志找到他,购买了千余册书,以示对该书出版的支持。
20年后终再版
2013年底,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的赵英,终于可以真正集中力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写作新书前,检点旧作,他第一个想到的是《尔虞我诈》一书的再版。
当年,《尔虞我诈》出版后,在相关领域引起了极大反响。最令赵英不能忘怀的是,驻守西南边陲的一位解放军军官两次给他写信,希望购买此书。遗憾的是5800册书很快销售一空,赵英只能回复他,再版时一定告诉他,谁知转眼20余年过去了。赵英于1991年初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虽然一直从事国家安全战略、产业经济两个领域的研究,对历史研究也有所涉及,但再也没有回到中国古代间谍史的研究上来。光阴荏苒,20余年后我终于可以偿还旧债了。”赵英说。
赵英同时指出,再版《尔虞我诈》的意义决不仅仅源于个人情怀,更重要的是21世纪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态势,使这本书的再版,有其现实需要。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在经济实力、战略力量、国际地位等方面,与今日之中国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因此面临的挑战也完全不同。2013年的中国,已成长为GDP排名世界第二,货物贸易世界第一,工业制成品世界第一,900多种产品产量世界第一,研发投入世界第二的国家。与此同时,中国对外投资迅速增加,对海外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需要急速扩大。中国更加开放,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区域、全球范围内的国家利益也日益拓展。亚太地区经济欣欣向荣,安全形势却风雨如晦。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着空前挑战:美国视中国为可能挑战其霸主地位的国家,推行所谓“亚太再平衡”战略,正在策划所谓“亚洲北约”;日本某些政治家及右翼势力挑起钓鱼岛争端,对中国进行挑衅;在霸权国家支持下,某些东南亚小国也鼓噪不已,跳梁南海;中国海上运输大通道,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中印边境时有小的边界摩擦……赵英表示,在这种背景下,此书的再版,自然有其现实意义。“展望今后20~30年中国与美国的博弈,从国力全面比较看,中国可能还是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因此,重视谋略活动,对于中国改善国家战略态势,持续改善民生的同时,以相对较少资源,维护国家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赵英说。
2016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大众分社促成了《尔虞我诈》再版,此次再版增加了作者新发现的史料以及新增补的研究成果,共约10余万字,全书80余万字。
鉴古知今 正视现实
责任编辑侯苗苗表示,《尔虞我诈》不仅是历史研究的巨著,也是国家安全战略研究的巨著,作者对中国古代间谍如何对历史进程施加影响力,从独特角度提出了深刻见解。此书主要有三大亮点。其一,系统揭示了中国历史上隐蔽在幕后的一面,使人们对历史产生新认识。第二,对中国古代间谍战略、间谍技术、间谍组织、间谍思想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研究,开辟了历史研究新领域,对于我们认识今天的全球隐蔽战线斗争,具有借鉴意义。例如,作者对中国古代的密码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提出了为什么中国古代密码没有进化到现代密码的新颖看法。其三,从大战略高度,在系统总结中国古代间谍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于当代间谍活动的战略性认识,提出间谍战略的存在,并且指出,间谍战略是一种“间接战略”,并且对中国应对今天的挑战,具有战略意义。
在赵英看来,2013年美国中情局前雇员斯诺登的出走,使信息时代霸权国家的间谍活动赤裸裸地暴露于天下。同时也提醒世人,间谍这一古老而传统的行业,已经发展到了何种程度。他指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间谍这一行业也面临着挑战:首先是技术上的挑战,信息的获取方式出现了革命性变革;其次是情报处理的挑战,在海量数据奔涌而来的大数据时代,如何从数据处理、分析中获得可靠的信息,考验着相关机构,促使相关机构不得不改变情报获得和情报处理方式;再其次是社会、经济、军事态势瞬息万变,情报获得与处理必须加速;再其次是情报机构的组织方式与人员构成面临着挑战;最后是情报的利用与谋略的运用,在互联网时代具有了新的途径与方式,只有及时寻找、变换情报与谋略的运用新途径与新方式,才能使有关机构适应互联网的时代,才能使情报发挥最大的作用。
“鉴古知今,四千年的历史或许会提醒人们正视当今冷酷的现实。”赵英指出,互联网时代还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是:某些心怀叵测的国家通过间谍手段对我国进行颠覆、破坏、施加影响;对公民社会及公民个人施加影响,进行监视的途径空前增加。从中国古代间谍史看,我国对内有着丰富的间谍活动经验,对外情报活动却乏善可陈。今天,日益开放的中国需要以更加开阔的眼光,认真观察、分析外部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