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小板抗体检测与血小板配型输注的临床应用分析

2016-08-19袁志军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1期

袁志军

【摘要】 目的 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与血小板配型输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30例需行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患者, 根据其是否有输血史分成有输血史组65例和无输血史组65例。经固相凝集法检验血小板抗体, 结果显示血小板抗体阳性者40例, 26例采取配合行血小板输注治疗作为观察组, 14例予以随机血小板输注治疗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血小板输注治疗有效率。结果 有输血史组患者抗体阳性率为46.2%高于无输血史15.4%;观察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88.5%高于对照组35.7%,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异体输血治疗者容易出现血小板抗体, 但对血小板抗体阳性者实施血小板配型输注治疗, 则可显著提升血小板输注治疗有效性。

【关键词】 血小板抗体检测;血小板配型;输注有效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1.024

本研究选取行血小板输注治疗的130例患者实施血小板抗体检验, 并对血小板抗体阳性者进行血小板配型输注治疗, 检测血小板配型输注治疗的有效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7月期间诊治的130例需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患者, 根据其是否有输血史分成有输血史组65例和无输血史组65例。有输血史组中男35例, 女30例, 年龄7~71岁, 平均年龄(48.6±9.2)岁;无输血史组中男34例, 女31例, 年龄8~71岁, 平均年龄(48.7±

9.1)岁;排除因免疫性因素致使血小板减少者、意识不清者。本组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仪器与试剂 TD-3型血型血清离心机;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盒;血小板抗体筛检细胞。

1. 2. 2 血小板抗体检验方式 应用固相凝集法, 取血小板混悬液50 μL, 注入离心机各个微孔内, 予以5 min离心处理后, 经3次洗涤并向各个微孔内分别注入低离子强度溶液100 μL与患者样本、阳性对照、阴性对照50 μL;在37℃条件下孵育0.5 h。经5次洗涤后置入指示红细胞、抗人免疫球蛋白G, 均50 μL, 0.5 h离心后, 观察结果。其中, 阳性、弱阳性均提示血小板抗体阳性。

1. 2. 3 血小板配型 两组患者中共检测出血小板抗体阳性者40例, 26例采取配合行血小板输注治疗作为观察组, 14例予以随机血小板输注治疗作为对照组。配型方法:制备和患者同型的血小板, 根据血小板抗体检验方式操作, 对比检验孔和对照孔以评估结果, 阳性、弱阳性表示血小板配型不合。

1. 2. 4 评估血小板输注结果 在血小板输注前1 h, 输注后1、24 h三个时间分别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予以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增高指数(CCI)=(输注后血小板数量-输注前血小板数量)×109/L×体表面积(m2)/输注总血小板数量。体表面积=

患者身高(cm)×0.0061+患者体重(kg)×0.0128-0.01529。输注后1 h CCI在>7.5×109/L, 或者24 h时CCI>4.5×109/L, 均判定为血小板输注治疗有效, 反之为无效。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有输血史组与无输血史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 有输血史组患者抗体阳性率为46.2%高于无输血史15.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观察组与对照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血小板作为人体保持正常止血、凝血功能的血液组分, 其积聚、黏附等功能, 在人体止血、凝血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血小板输注是各种血液病或者行放化疗肿瘤患者支持治疗法之一[2]。目前, 临床上的血小板输注往往采用Rh和ABO血型同型输注治疗, 然而部分患者经过骨髓移植治疗、输血治疗或妊娠后, 可出现白细胞抗原、血小板抗原抗体, 最终导致该血小板输注治疗无效, 其主要表现为输注后的血小板快速破坏, 血小板数量减少, 止血治疗失败。对于上述患者, 盲目进行血小板输注治疗, 不但会加重其经济负担, 还可能产生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潘艳莎等[3]经研究证实, 长期行血小板输注治疗者中71%会产生抗体, 本组研究结果证实, 有输血史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高于无输血史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于血小板输注治疗无效的情况, 临床上制定了相应解决措施, 即在输注血小板前予以抗体筛查, 同时进行交叉配型方法[4], 其有效性已经在本研究中获得炎症。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影响, 其血小板可出现原发性、继发性降低状况, 而反复输注可提高血小板抗体阳性率, 导致输注治疗无效[5]。本次研究结果得知, 血小板抗体阳性者通过血小板配型后的输注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随意输注治疗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血小板抗体检验和配型, 可减少或者避免血小板抗体阳性者输注治疗无效情况的发生, 充分证明了血小板抗体检测与血小板配型输注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应用血小板抗体检验、配型方法。

参考文献

[1] 伍伟健, 卢瑾. 同种免疫性抗体致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策略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4, 30(3):426-429.

[2] 毛淑清, 黄宇翔, 王晴. 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的临床意义. 中国临床研究, 2014, 27(01):98-99.

[3] 潘艳莎, 贾苍松. 血小板制品输注与血小板抗体相关进展.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1(10):789-791.

[4] 蔡葵, 容伯芬, 陈活强. 相容性血小板输注前后的效果对比.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13, 24(1):35.

[5] 王嘉励, 叶欣, 邓晶, 等.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抗体监测及血小板配型的疗效评估. 中国输血杂志, 2015, 28(10):1238-1241.

[收稿日期:2016-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