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春雨:科学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
2016-08-19
一所河北普通高校,一名普通副教授,一项科研成果,却在国际生物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
故事的主人公叫韩春雨,是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韩春雨的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成果。他的团队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向已有的最时兴技术CRISPR-Cas9发起了挑战。CRISPR-Cas9被认为是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近些年来一直是诺贝尔奖的热门。而韩春雨团队的发现,在很多业内人看来,堪称是“第四代”技术。
自文章发表后,韩春雨一成不变的“泡在实验室里的安静生活”一下被打破了。从世界各地蜂拥而至的邮件,有谈学术的,也有谈合作的,不少人都是他仰视的行业前辈。多家媒体也在排着队等待采访这个新晋的“网红科学家”。
比起走红后的光鲜,韩春雨团队的科研之路,并不是那么好走。
在此之前,韩春雨曾有过两次失败的跟风。CRISPR-Cas9技术出现后,韩春雨的团队曾使用这一技术变异了一些植物,当他们准备把这一过程梳理成型时,学术杂志推出了同类文章;随后他们试图通过设计对该技术进行改进,然而又被别人抢先发表。
韩春雨决定不再跟风,要做原创。他的团队只有5人,实验室像极了上世纪80年代的老式教室,实验所用的器皿,有些是喝完的饮料瓶。发起研究时,因为申请到的各类基金,韩春雨并不缺钱,但后来的预算超出他的预期,目前,他还欠下了30多万元。
事实上,韩春雨也一直在自己选择和争取最佳的科研环境。2006年开始在河北科技大学任教,至今十年,期间他只作为通讯作者发表过两篇中文论文,学校几乎从未给过他诸如发表论文的压力,这才让他有条件泡在实验室专注实验本身。就像当初选择来这里一样,韩春雨说,未来他还会继续留在这里。“这里就是我的MIT(麻省理工学院)。”
在韩春雨看来,科学家是理想派,任何研究都充满着未知和梦想,科学“是一件非常酷的事”。当年他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读博时就认定了一个道理:“一个不爱做实验的人,不可能是科学家。”博士毕业后,韩春雨选择留在实验室继续做研究。当时连个地铺都没有,哪个学弟不在他就借个地方睡觉。如果学弟都在,他便在协和医院的走廊里找个僻静的地方打开铺盖卷。两年后韩春雨将其研究成果发表在了《核酸研究》上,也正是凭借这篇文章,他被河北科技大学引进。
家里人也从未干涉过他的任何一次选择,韩春雨至今还是一个无房户,一家三口住在学校提供的58平米的住宅里。学校原本给他提供了一套大的新楼房。但他看重了这套旧住宅离实验室只有5分钟的便利,“够用就好!”他说。
“如果说梦想,就是了解更多未知的世界。真要去自然界探险的话,我有点怕,所以选择在科学上探险。”
韩春雨实验室的另一位研究生姜峰,也参与了本次的新技术。大学期间,韩春雨来他所在学院开了一次讲座,他听了之后被韩春雨吸引了。“他的想法天马行空,看问题十分透彻。”学生们都挺喜欢这个幽默有才的老师。可报考他的研究生却也不是很多,因为大家都知道,做韩老师的学生,必须要发自内心热爱科学,这一点若不具备,肯定没戏。
平日里,韩春雨常坐在实验室一个短了一条腿的小转椅上,通过互联网时刻关注着学术前沿的最新动态。有学生笑称,他的实验室就是少林寺的“藏经阁”,而他本人就是那个轻易不出手的武林高手——扫地僧。
韩春雨还是周星驰的影迷,他从周星驰的电影中看到了不少人生智慧。“其实我是一个演员。”《喜剧之王》里的这句经典台词,韩春雨极有共鸣。“就是你的内心一定要是一个什么,比如我的内心,即使没有发这篇文章,即使大家不知道有韩春雨这个人,我的自我认同一直是科学家,而不是科学工作者。”
热议锐评:你可以不知道基因编辑技术是什么,但不能不佩服韩春雨,这就是科学家的工匠精神。成功的基因,在于执着的兴趣。如果说,“咬定青山不放松”是一种定力,“板凳一坐十年冷”则是一种境界。从容、淡定、坚毅、自信,冷板凳也有坐热的一天,韩春雨的“中国故事”充满正能量。(关育兵)
素材运用:工匠精神;执着;付出与收获;正能量;热爱……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周刊》《都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