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该不该让学生带手机进校

2016-08-19吴恩婵

大科技 2016年7期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青少年

吴恩婵

(长沙市南雅中学 湖南长沙 410000)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该不该让学生带手机进校

吴恩婵

(长沙市南雅中学 湖南长沙 410000)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生活已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尤其是在中学生群体中更为普遍,而且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都表现不佳。本文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当前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手机依赖的原因,指出学校单纯依靠“禁机令”的想法是行不通的,要学会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对症下药,正确引导学生健康地使用手机。

心理学;中学生;手机;学校

1 引言

手机上网已成为青少年普遍存在的现象,且有不断发展扩大的趋势。根据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其中有53.1%的青少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手机已经成为青少年第一位的上网工具。其中聊天交友、听音乐、玩游戏是青少年群体最热衷的网络活动,而查资料、看电影电视剧等活动相对较少。然而这种“带着体温的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青少年带来各种便利和娱乐的同时,也使许多身心未发育成熟的青少年对其产生依赖,这不仅严重损害自己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而且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了安全隐患。那么,学校该怎么做呢?是疏还是堵?

2 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中学生正好处在青春期间,易情绪化,做事鲁莽,思维简单,对事物的认识难以触及本质,容易受到外界诱惑,所以这一时期经常被称为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暴风骤雨时期”。这一时期,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慢慢地形成,若不加思考的过度使用手机,则手机网页的负面信息或者诱惑极易误导使其沉沦,严重危及其心理健康发展,必须引起重视。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根据自我管理能力的差异,中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善于自控型学生,这种学生有很强的延迟满足能力,他不会因为带了手机而影响学习;一类是无可救药型,这一类学生几乎没有自控能力可言。他们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玩,即便没有手机,活得照样潇洒,手机只不过是又为其提供了一个玩具;最后种属于中间类型,也就是说,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但是也有分心的可能。那这种情况下,对于手机的禁用,可能会使好事,会使其更专注于学习。1978年,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伯克威茨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武器效应”(Weapons Effect)理论,该理论阐述道:学生的分心行为与外界容易引起分心或失范行为的刺激条件或因素有关,如果没有这种刺激条件,则会大大降低学生分心的可能性。由此看来,到底允许还是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必须具体分析学生属于那种类型,对于那种自控型良好的学生而言,手机不但不会影响其学习,反而还会扩展其知识面,而对于无可救药型的学生而言,手机里的负面信息会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过度地沉迷手机网络,不仅会造成学业退步,实践能力差等问题,更严重的是会阻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必须引起重视。当然,学校要注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分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抗外界诱惑,培养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手机的出现对身心未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是把“双刃剑”,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手机,已成为全世界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3 中学生“手机依赖”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所谓“手机依赖”,是指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受损的痴迷状态,严重时甚至出现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失调等生理反应,也称“手机综合症”、“手机中毒症候”、“手机焦虑症”、“成瘾”等。手机依赖属于过分利用现代技术所致的行为成瘾,行为成瘾是指过度沉湎于某种事物或活动的现象,这些成瘾行为可能并不涉及任何具体直接生物效应的物质,而是指一种异乎寻常的行为方式,由于反复从事这些活动,导致个体痛苦或明显影响其生理、心理健康、职业功能或社会交往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那么,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了青少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呢?“手机依赖”又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什么关系呢?

3.1 中学生“手机依赖”产生的原因

从心理学角度看,中学生产生“手机依赖”大概是由以下4种心理需求造成的。如果这4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很容易受到手机的诱惑,久而久之,心理畸形,甚至危及生命。

3.1.1 社交需求

中国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缺乏玩伴,学业负担重,生活单调,缺少娱乐。他们在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常有困惑和压力,却没有时间及途径减压放松,而求新求异则是青少年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心理特点,应运而生的手机则成为青少年在有限的现实条件下拥有的最便捷、快捷、多功能的娱乐、放松方式,可以帮助他们开阔交际娱乐空间,缓解压力,并达到调节心情的目的。

3.1.2 个性、时尚需求

青少年正处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要求独立自主,喜欢与众不同,希望获得他人的尊重,扩大个人的私域空间。而手机是一种外化的成熟时尚的象征,使用手机有助于其在同龄群体中获得地位,被同伴群体所认同和接纳。手机的便捷性、多功能性、可个性化装饰等特点,都给中学生提供了展示他们独特个性的机会。

3.1.3 认知需求

认知需求指的是通过手机快速获取知识,增进对世界的了解,促进认知的发展。手机庞大的信息量对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来说诱惑不少,当然,合理正确的使用手机将会开阔学生的视野,但这一阶段的中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容易被网上的虚假信息迷惑,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3.1.4 娱乐需求

娱乐需求是指通过手机达到娱乐、放松、丰富生活以及超越狭窄地理空间的需求。中学生这一阶段特别容易情绪化,心理也特别脆弱,抗压能力弱,受到别人指责或者与同学闹别扭很容易引起其心烦意乱,抑郁,厌食甚至厌学情绪。此时打开手机听听音乐,上QQ和人聊聊,谈谈心,也不愧是一种排忧的好方法,但是,如果过度沉迷手机,会阻碍青少年的正常社交,容易造成其与社会脱节。

3.2 “手机依赖”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危害

手机是把“双刃剑”,中学生适当、合理的使用手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给自己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带来便利;然而一旦对手机产生依赖,则会对自身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使其滋生盲目攀比、爱慕虚荣的心理,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中学生对手机产生心理依赖会表现出:经常不由自主地查看或使用手机;不能控制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当手机不在身边时会引起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因为手机而改变原定计划;甚至出现手机铃声幻听等问题,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若是不能及时解决,任其发展,则会使其越陷越深,严重危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这一角度来看,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对于克服学生的攀比心理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作用是有限的。

4 手机是“宜疏不宜堵”还是“宜堵不宜疏”

中学时期是人生重要的发展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正确地使用手机,能对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相反如果不能合理使用,出现手机滥用,则极易导致网络成瘾综合征等问题。因此,我认为学校的作用在于疏而非堵,初中、高中的孩子叛逆心理非常强,学校越是不允许用,学生很可能越好奇、越不满,好奇加上不满,就会使学生在可能的情况下更喜欢偷着玩手机。所以,学校要做的就是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学生玩手机的原因,是双趋冲突(既想带手机,又想集中精力把学习搞上去)还是双避冲突(既怕导致分心,又怕不带手机跟同伴缺乏共同话题),然后根据学生意志冲突的情况决定学校的相关政策。另外,学校还可以发挥手机便携、快捷、拥有率高的独特优势,将引导学生健康使用手机、丰富校园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例如开展铃声设计大赛、节日短信大赛等活动,使绿色手机文化成为校园主流文化的有益补充。最后,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手机离不开家庭的大力支持,家校应通力合作,引导中学生学习更多健康的减压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满足合理的娱乐放松需求,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5 结束语

信息化时代,手机应用无处不在,它在给中学生带来快乐的同时也使不少同学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网络成瘾,严重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要根据学生类型及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认真分析其手机依赖的原因,明确其心理需求,要在现实生活中多关心孩子,充分给以他们表达自己的空间,多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切忌“禁机令”,一味地命令禁止只会适得其反,容易刺激处在叛逆期的孩子,相反,要学会从正面正确的引导学生,使其理性对待手机,这样做的效果会比简单禁止要好得多。

[1]马洪涛,景学安.中学生手机上网成瘾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15(3):201~204.

[2]付桂芳,李歆瑶,徐柱焜,韦宪军.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的调查研究[J].高教学刊,2016(1):65.

[3]黄林娟,林丹华.中学生手机心理需求与手机依赖的关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5):35~40.

G627

A

1004-7344(2016)07-0030-02

2016-2-20

猜你喜欢

中学生心理健康青少年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青少年发明家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