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文精神渗透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2016-08-18彭伏生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6年7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高中语文

彭伏生

【摘 要】

长期以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体落实人文精神教育这一艰巨的任务还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在新课改的实践过程中也逐步暴露出了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高中语文作为弘扬和培育学生民族意识的有效教育课程,教师要充分发挥高中语文课程的优势,用语文课程独有的魅力促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将人文精神灌输到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当中,建立健康全面的品格,培养学生形成美好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且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人文精神 渗透

受观念所影响,语文教学更重其工具性而轻视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所追去的,更多的是学生能考多少分,而对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人文素养关注力度并不是很够。语文是一门具有较强人文性的课程,重工具而轻人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很难得到全面发展。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不仅要树立人文思想,还要能充分结合学生和教材的特点,优化教学,以此作为保障。同时,也要注重把语文从课堂向课外延伸,把语文和广阔的生活整合起来,引导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体现语文的课程价值。

一、树立人文思想,创设人文气氛

语文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个内涵较为丰富的词汇,其中,人文素养就是重要组成部分。简而言之,语文教学更多的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设计教学,而不能停留在分数和成绩上,不能因为追求优秀率、及格率等考核指标而牺牲学生。但在以往观念、各种体制的束缚下,语文的人文性并没有得到较好地彰显。树立人文思想,不仅要能正确看待语文的人文性质,还要能真正着眼于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设计语文教学。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恒久不变的主题。就语文教学而言,引导学生学习小说,不是单纯地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能分析人物形象,能概括小说的主题即可。而是要以此为基础,让学生领悟作品的精神内涵,以此而为己用。如《一个人的遭遇》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把握索科洛夫从受伤被俘到出车祸的情节,还要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创伤,能正确认识战争。在语文教学中,只有立足于学生发展,以人文思想为基础,引导学生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效果才好。

作为语文教师,切勿将自己的思想认知停留在分数的层面,尤其是在课堂中,不能因为学生的基础差而粗言相对,相反要对学生抱以人文关怀,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多给学生创造一些表现的自己,让学生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如此,语文课才会富有人文味,学生也才会喜欢这样的课堂。否认,一旦语文课失去了人文性,那就会成为一种机械生产,要让学生得到发展,从何谈起。

二、立足语文教材,挖掘人文素材

语文富有较强人文性,这不仅仅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从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来看,也极力突出其人文性的特点。以必修一为例,教材编排中就安排了“月是故乡明”专题,选编了老舍的《想北平》、韩少功的《我心归去》、雅-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曹文轩的《前方》、刘亮程的《今生今生的证据》等作品。从教材所选编的作品来看,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而了解祖国、民族的发展历史,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其中,有散文,也有诗歌,以《我心归去》《江南的冬景》等为例,描写中带有抒情,读来诗情画意。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能挖掘教材中的这些人文思想,以此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语文教学中,要深刻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以人文精神来感染学生。以《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为例,该课选编在“美与丑的看台”中,从教材的编排意图来看,旨在能让学生站在人性的看台上,能分辨美与丑。那么,落实到教学中就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伽西莫多、爱斯梅拉达等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梳理、结合人物形象特点来感受美与丑。如爱斯梅拉达不计前仇,以德报怨,给伽西莫多喂水,表现了她的善良,也表现了人性的美丽。伽西莫多喝过了水,他要亲吻爱斯梅拉达“美丽的小手”,这是一种感激的方式,是美的。

在对教材的人文素材进行挖掘和应用中,不能忽视了学生的实际。以“一花一世界”专题中的《荷塘月色》为例,文章所要表达的是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但作者所生活的年代,学生难以理解,在引导学生阅读该文时,就应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特点。这样,在阅读中也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缘由。在对整个作品进行分析后,要注重引导学生能结合现在的生活而谈谈自己的感悟,让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三、优化课堂教学,渗透人文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要渗透到每一个环节,其中,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但从以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来看,更注重书本知识的讲解,尤其是对那些考试中需要用到的知识,教师更是反复强调。学生在整个课堂中的参与并不是很好。人文精神是什么,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关怀,是对人的尊重。那么,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还得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给予学生机会,引导学生参与,这样,语文课堂的人文性也才能得到彰显。

以《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形象分析为例,若只是教师自己讲解,学生很难体会祥林嫂的悲惨遭遇,而若课堂中以问题方式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活动,学生的体会就会更加深刻。如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的态度是“皱眉”,他为何“皱眉”是因为他讨厌寡妇,认为那是不祥之兆。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先是“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可见其毫无怜爱之心,甚至说了两次“可恶”,“然而”,如此,不难看出鲁四老爷家的冷酷和无情。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动作、语言进行分析,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丰富其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小说中的人物,都要注重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要多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同样是《祝福》的教学中,导致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因素,而其中,封建礼教、家庭、社会则是推手,那么,课文中是如何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这些原因的呢,以此作为引导,让学生围绕鲁四老爷为代表、婆婆、大伯、鲁镇的人们展开分析,尝试归纳,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

四、注重课后拓展,提升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加强课堂设计,以课堂教学来渗透人文思想,让学生能建立人文认知,获得人文素养的提升,还得注重把课堂向课外延伸,把语文至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

首先,要注重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及时巩固。如以《美美与共》为例,学习了“美美与共”,那么,课后可引导学生就从自身出发,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哪些事物是美的,如何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又如《我与地坛》的学习后,史铁生对生命进行了思考,读了作品后,学生是否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新的感悟,这就可以在课堂中预留一些时间,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再如《不自由,毋宁死》的学习后,以自由为主题,引导学生写演讲稿进行演讲,从而内化对自由的理解。

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活动。如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学习后,可引导学生学做现代诗、也可进行演讲、可对历史事件进行查阅,也可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通过活动来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以语文的视角去看待生活。如每个人对生命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学习了《拿来主义》后有什么感悟,有什么想法,就可引导学生用读后感、日记等方式表达出来。

“君子喻于义”,语文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富有较强人文性的课程,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为了追求分数而抹杀了语文的人文性,相反要能以人文思想来作为语文教学的根基,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素材,通过优化课堂而向学生渗透人文思想,积极以课后拓展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是富有人文关怀的教学,才会是让学生能得到发展的教学。否则,语文课程一旦脱离了人文性,变成纯粹的工具,其课程价值也就难以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恒.创设探究情境,优化高中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6(24)

【2】魏回春.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6(15)

【3】李学.也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4】崔培树.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J】.现代教育,2011(09)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高中语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