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粤北山城的长征记忆
2016-08-18
南方周末记者谭畅 南方周末实习生曹楚李思涵
★
八十载斗转星移。粤北的长征记忆如同红军留在民居墙上的宣传标语,日益风化难辨。抢救长征记忆是韶城的当务之急,也是盘活红色文化资源的序曲。
南方周末记者谭畅发自广东韶关南方周末实习生曹楚李思涵
已经退休的梁观福今年特别忙。身为广东省韶关市史志办原副主任和韶关文史专家,2016年,这座粤北山城有一项重点工作,落在了他的肩上。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提起长征,鲜有人想到粤湘赣交界处的韶城。这里没有发生惊心动魄的战役,没有见证生死攸关的转折,也没有留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这样传唱后世的故事。
“红军经过的地方一定有故事,只是有没有人去讲。”2016年3月,韶关市委宣传部向广东省请示,将市内4个陈列馆、8座红军烈士纪念碑、37个红军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和131处红军遗址遗迹打包成“红军粤北遗址群”,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广东省境内唯一一个以长征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梁观福被请出山编审材料,为历史把关。
1934年10月25日至11月13日,红一方面军取道粤北,途经韶关市的南雄、仁化、乐昌,行程四百余里,突破了三道封锁线。
二十天匆匆过境,八十载斗转星移。粤北的长征记忆如同红军留在民居墙上的宣传标语,日益风化难辨。抢救长征记忆是韶城的当务之急,也是盘活红色文化资源的序曲。
“先从改名开始”
6月正是雨季,国道106线旁,铜鼓岭战斗遗址上,11.99米高的红军烈士纪念碑掩映在青翠欲滴的松柏中。仁化县史志办主任徐诚林举着伞,小心检查着纪念碑底座的《铜鼓岭重修碑记》。一个多月前,他刚组织工人将碑文从白底红字漆成黑底金字,为了看上去更醒目、庄重。
“等(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大张旗鼓开始搞了,肯定有很多人来这里。”徐诚林说。
长征当时不叫“长征”,叫“突围西征”。突围西征前开始前的1934年9月,红一方面军由朱德和周恩来主持,派出代表与粤军陈济棠谈判,达成了秘密协议:双方停止作战行动,恢复贸易,武装群众,实行抗日反蒋之各项准备;必要时,可以互相借道。
秘密协议为红军过境粤北创造了有利条件,但阻击战仍时有发生,铜鼓岭就是一处。
1934年10月31日,红一军团二师前锋部队由江西聂都进入仁化的长江。11月2日,红二师六团第一营袭占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上的重镇城口。六团另一部占领城口东坑后,奉命经恩村到铜鼓岭阻击从广州增城增援城口的国民党军,与先期占领铜鼓岭的国民党军遭遇。11月4日,国民党军依有利地势向红军发起进攻,战斗持续两天,红军以牺牲一百多名指战员的惨烈代价,粉碎了国民党在城口消灭红军的企图,掩护主力红军顺利过境。
红军占领城口镇后,部队陆续在此地进行短期休整,以便恢复体力,补充给养,继续西征。
红九军团部文书林伟在11月6日的日记中描写当时的城口镇:“市镇很大,约有六、七百户,商业也很发达,一般的轻工业品这里都有。街外有一条河叫浈水,街道很长,都是木头房子。……我们在街上买到两双胶底鞋子,还买了一些办公文具,黄参谋买了许多糯米和红糖,正在做江西元宵,科里的人都围绕火盆烤火吃东西。郭辉勉同志会按琴,他奏起了‘梅花三弄的曲子,我还是两年前在广昌战役时听过他的琴声。晚上平静无事,军团就在这个重要的地方以战备的姿态过了一晚。晚上,大风呼呼,天气异常寒冷。”
如今的城口镇不复昔日繁庶热闹。主街正龙街蜿蜒数百米,在白天也寂静无人。与河边街交汇处,一块“红军长征露宿地”标牌提示后人,红军驻扎城口时,“对群众秋毫无犯,纪律严明,宁在此露宿街头,也不占民居”。
当年用作临时指挥部的广州会馆,如今拆掉,建成了城口中学。初三学生林艳对红军经过的历史所知不多。临河还有一座简陋的锦城温泉,墙面已剥落露出红色墙砖,但温泉池内水流充沛,散发出浓郁的硫磺味。当年红军就在温泉沐浴,缓解连日作战的疲劳。
徐诚林一路走一路寻思,红军长征经过城口的历史不容置疑,更难得是街巷还大体保持着旧貌,没有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真是可惜了。
好在为时不晚。
“希望九十周年的时候能建起来,打造成广东红色文化名片。但现在就要开始筹谋,先从改名开始。”红军露宿过的萝卜坪,如今是城口文化纪念广场,徐诚林站在篮球架下,认真地向市里来的领导建议,将广场改名为“红军纪念公园”。
博物馆里的长征印记
1984年11月,韶关市政府组织城口镇13位老人开座谈会,回忆红军在城口的日子:
“(红军)每天宣传发动群众,通过访问、开会、写标语等形式,宣传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号召打倒土豪劣绅,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号召行动起来,参加红军,投身于争取解放的斗争。当时有一支年纪很少的红军宣传队。扛竹梯、拿石灰桶、大笔、彩笔等在城口周围的道口、墙壁上写了大量革命标语和宣传画。”
这些革命标语,如今大部分被转移到仁化县城的博物馆中。仁化县博物馆陈馆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红军离开后,城口居民为怕国民党军队报复,往往用石灰水再刷一遍墙面,将标语掩上。到1980年代,石灰脱落,标语才重见天日。
标语暴露在室外,风吹日晒,极易损毁。1992年仁化博物馆落成时,广东省文物处希望能延长标语寿命,于是组织当地去敦煌取经。学成归来后,当地人运用壁画揭裱技术,将标语转移到博物馆内。
即便精心保存,馆内标语在二十年后也已经字迹灰黯,只能依稀辨认出内容:“欢迎白军弟兄来当红军/红军是工农的军队/白军是军阀的军队”“打倒国民党军阀/打倒土豪分田地/”“白军官长打士兵/红军反对打士兵/士兵不打士兵/穷人不打穷人”。
第一方面军第三军团独立三师路过仁化长江镇锦江村时,甚至在一户人家厅堂墙壁上写下了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十大政纲》全文。长征队伍走后,连队卫生员肖开寿因照顾伤员留在了锦江村,入住此房,于1999年去世。
“为什么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长征怎么做到一边战略转移,一边发动群众,现在来看标语就明白了。”陈馆长说。
1934年11月5日至7日,红军离开仁化,进入乐昌县五山乡坪田村,然后兵分两路,西进至湖南。红军在坪田村驻扎时,留下五张紫蓝色复写纸,其中三张作过复写表格用,仍留痕迹,另外两张曾经复写过几份密令。1980年,坪田村85岁老人黄胜昌将“密令”复写纸捐献给乐昌博物馆。
“密令”复写纸是乐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不轻易示人。一封5月4日发自宁化司令部的密令透露,红军当时为适时补充初级干部,决定开办一教导队。“内分军事的两排,政治的两排,训练时间以一个月为限,毕业后即分往各部队任排长。”
政治战士、政治学生由政治部另下通知,密令规定各部队应调军事学生共15名,并列出五条选送条件。其中两条已辨认不清,余下三条是:要有半年以上入伍期必须经过一次战斗的战斗员;要是工人雇农贫农中农;勇敢忠实。
乐昌博物馆馆长白和琴最心爱的馆藏是形如鸭蛋的铜铸手榴弹。1975年春天,乐昌九峰镇浆源村农民挖地时发现了4颗手榴弹,其中三颗完整,另一颗已炸成残骸。手榴弹表面铸有五角星纹,中心还有象征工农的铁锤、镰刀标志,是红军长征经过浆源村留下的。
“我们乐昌还有好多革命文物,都在仓库里,没有场地展出。”白和琴说,目前的长征展厅占用的还是办公区域,她连续几年打报告,申请扩建二期展馆,无奈县里经费不足。
乐昌博物馆每年接待数万参观者,以本地学生团体为主。“学生对文物很感兴趣。这段历史,正式教科书上会略过,地方史料年轻人也不肯读,还是亲眼看一看当年的痕迹,印象比较深刻。”
趁着八十周年的时机,韶关市政府正赶着筹办红军粤北长征纪念馆。场地找好了,历史资料备齐了,最近的任务是联系广州一家布展公司。“要把声光电这些高科技运用起来,身临其境。”梁观福说,“为了吸引年轻人来触摸一下历史,我们是煞费苦心。”
红色旅游不能错过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谁来压迫人……”当地居民徐鸿志站在正在整修的徐氏宗祠里,望着刻在正门右侧墙上的《红军歌》词曲,轻轻哼唱起来。
徐鸿志今年51岁,他打小就在徐氏宗祠玩耍,但在几个月前才第一次听见有人将这首歌唱出来。“原来它的曲调这么昂扬。”
《红军歌》被刻在南雄油山镇上朔村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当地村民有的说是红军长征经过时留下的,也有的说要比长征提前一两年。上朔村是中国共产党南雄县第一届苏维埃政府所在地,长征前就是当地工农红军活动的据点。
虽然留有完整的词谱,但由于年代久远和气候侵蚀,有的字迹模糊不清,过去《红军歌》难以传唱。2016年初,南雄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沈荣金在考察古村落时注意到它,于是逐一比照墙上的词和曲,略加改编,形成了《当红军歌》。
《红军歌》原本没有分小节,为了更朗朗上口、容易传播,当地教师马修明将《当红军歌》分成了四小节,定的节奏是每分钟116拍。油山镇中心小学的音乐教师最先学会了这首歌,再在课堂上教给孩子们。红军在长征路上唱过的歌谣,八十年后重新在油山响起。
唱红军歌,走长征路,都是民间常见的纪念方式。乐昌龙王潭生态旅游区的刘老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近年时有一两百人的民间团队,穿着红军服来到景区,重走长征路线欣赏沿途山水。
从民间到官方,红军长征过粤北的历史都被视作一笔财富--故事蓝本已经写好,难题是如何讲好故事,以红色文化资源带动地方发展。
韶关市委宣传部正在计划,今年要邀请一百名记者、一百名画家来韶关做客。“还原也好,演绎也好,要拜托他们多从二十天历史中找灵感,多宣传我们韶关。”一位地方官员表示。
韶关市旅游局长文清年感觉到了一点压力。“最近国家旅游局都在组织地方培训,看怎么与时俱进规划红色旅游。”韶关的红色旅游路线多年前规划过一回,“受欢迎,但这两年也没觉得人明显增多”。
文清年希望将韶关的长征路线游设计得更有吸引力,更符合现代人的旅游观念,还打算将红色旅游和农家乐结合起来。“国家很重视红色旅游,我们又有优势,这次绝对不能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