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大学工科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探究*

2016-08-18李继高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年12期
关键词:妙语语言艺术工科

◆李继高

提高大学工科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探究*

◆李继高

为解决大学工科课堂相对枯燥和工科生表达能力存在相对劣势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对通过提高语言艺术来吸引、熏陶学生的途径进行探讨,提出的主要做法有:用妙语来贯穿课堂;用丰富的生活实例来类比工程实例;利用有效的怪问题来激发学生兴趣;与时俱进使用网络流行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工科教师;语言艺术;网络流行语

10.3969/j.issn.1671-489X.2016.12.084

语言艺术对于教师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1-2]。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在接受不同风格教师的言传身教的过程中,受益效果必然不同。对于工科,教学内容注重逻辑,感性内容较少,如果教师机械式教学,学生难免会觉得乏味,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同时,工科生的口才普遍处于相对劣势,这势必带来另外一个问题: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职业定位于做技术工作,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自己会做,还要指导其他员工来做,如果不能有效和其他员工沟通,在职业发展中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从数学大师陈景润身上看到较多的遗憾。工科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原因之一可能就是教师的身教不够,学生没有从教师那儿受到好的语言艺术熏陶。笔者结合自己的机械类专业的教学实践,谈谈大学工科教师如何运用语言艺术来吸引学生、熏陶学生。

1 巧用妙语贯穿工科课堂

用妙语让教学过程行如流水 常用的谚语、俗语可以作为教学中的妙语,在课堂如果被灵活加以运用,不仅能保证课堂的良好气氛,也能潜移默化地给学生多种启示。例如:讲解“测试装置不失真条件”知识点时,因为幅值失真和相位失真不能兼顾,笔者问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因势利导,一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提醒学生把握主要矛盾,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需要综合考量;讲解“不同的碳素钢性能比较”知识点时,纯铁为硬化可以加入碳,铸铁因为碳多而脆而影响使用,一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道出事物的两面性,也道出把握度的重要性;在指导课程设计过程中,有的学生对任务书中“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准备方案”不解,以为那是浪费时间,一句“三思而后行”,道出做任何事情前充分考虑的重要性,尤其是机械设计类的工作,没有系统全局的考虑是不能成功的;讲到“机械制图”相关知识点时,学生往往会犯经验错误,经常在被教师指出问题时反驳“我已经查过国标了”,殊不知国标也在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在不断调整,一句“活到老,学到老”,势必会激励他们不断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用妙语中的哲理引领学生 妙语的运用除有利于教学内容或环节自如过渡外,从对妙语的功用的分析中也不难看出,这些妙语多含哲理性的内容,不经意之间给学生做人、做事的启迪,这对工科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在学习Pro/E工程绘图软件时,因为对此类课程感兴趣,有的学生还未弄清楚草绘平面,就催教师赶快讲三维有关知识,却不知草绘不好,三维是过不了关的,一句“一口吃不成胖子”提示他们要循序渐进。这样的道理在讲解“车削加工的工序安排”知识点时也可反复提起。很多学生从毛坯到产品只设计一道工序,而不知先精加工、后粗加工的基本工艺思路。工科对数学要求较高,有些学生想放弃,一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警醒他们:量变到质变,只要足够努力,没有攻克不了的难题。

2 借助丰富的生活实例类比工程实例

借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类比 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学习专业课程时,容易产生两方面的困惑:一是很多内容是较为抽象的,不可能经常拿实物来演示说明,多数只能靠学生自己去想象;二是感觉专业上的东西似乎离生活很远,可能觉得工作还是未来的事,因而学习兴趣不是很浓。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引导他们,其实专业知识可以用贯穿在生活中的实例来类比,从而促进自己的学习。生活与所学专业知识密不可分,很多方面的道理是相通的。讲解“铸铁的组织形态是石墨分散在钢中的结构时”,笔者用语言描述出图1所示的画面,花生饼中的花生米不就像石墨,蔗糖不就是钢么?花生米点缀其间,增加了强度,其颗粒不能太大,否则因它的割裂作用就散架了,这不正是和石墨的作用一样么?

*项目信息: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NO:2013B459);武汉市教育局教学研究项目(NO:2014042)。作者:李继高,江汉大学文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加工新技术(430056)。

在讲“钢的表面淬火”知识点时,为强调表面淬火只是增强表面而内部要保持原样的特点,笔者描述图2所示的油炸冰淇淋的例子,学生马上被吸引,总结出加热时间要短,火候要控制好。讲解复合材料时,笔者介绍生活在农村的母亲用布片浸糊浆层叠制靯帮的例子,学生恍然大悟。当然,对于在城市长大的学生,他们可能还联系不起来这些,笔者就帮他们举多层复合地板的例子。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金属的拉丝”与拉面师傅拉拉面、“轧钢板”与擀面条、“插床的插工序”与插萝卜丝刀具插萝卜,等等。

用看似牵强的例子来类比 上述的例子都是形似或神似,这里要举一种看起来较“牵强”的例子,但实际使用起来效果很好。在讲解“铸铁对细小裂纹的不敏感性”时,石墨作为杂质存在于铁基体中,从而导致里面存在较多的裂纹,所以它自然对由于偶然原因再次增加的裂纹反应不强烈。笔者举例讲,这就像一个经常患小感冒的人突然来一次寒潮,他不会像偶尔感冒的人群那样反应强烈,因为他已经有适应性,也可以说他对感冒有不敏感性。在讲解机械设备的设计过程时,笔者指出:设备和人一样存在寿命周期,从生到死是自然法则,前期的设计就相当人类前期的孕育,中间的使用过程类似于人类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少不了保养,走向最终的归宿就类似于设备的报废处理。讲解测试技术中关于信号的采样相关概念时,为体现随机采样的统计学意义,笔者提问:“来了个专家来我校调查,最好的座谈方式是由辅导员安排指定学生去吗?”从学生的笑声中听出他们理解了所讲的概念。

图1 类比例1

图2 类比例2

3 利用“怪问题”来激发兴趣

小儿科类“怪问题” 当讲解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学生兴趣不浓时,可以用“怪问题”来考考他们,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这里之所以称其“怪”,是因为它们可能是学生早在中小学就学过,现在好像是不屑一答的问题,笔者称之为小儿科类“怪问题”。讲解二阶测量装置的动态特性时,分析其是一个振荡环节,可以提问:“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考试中,电压表的指针半天都停不下来,大家都可能为这个着急,但你们能答出是什么原因么?”从学生不屑的回答“是因为惯性”中,笔者指出:电压表就是一个典型的二阶装置,因而它要振荡。当讲解典型信号的频谱时,笔者发问:“买西瓜时,敲西瓜干什么?”学生高兴地答:“根据音色辨别其质量。”笔者接着问:“那为什么只敲一下就行了,按理说,要让西瓜共振起来才行,我们要不断试探出西瓜的固有频率才行?”学生的求知欲起来时,可顺势介绍单脉冲信号的频谱特征。

异想天开类“怪问题” 作业当代教师,除了传授课程相关的基本知识外,笔者认为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很多,笔者在这里推介一种新思路,借助课堂上的一些“怪问题”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因为这些怪问题是教师站在专业相关的前沿准备的,学生多数是不知道答案的,因而称之为异想天开类“怪问题”。讲解计算机测试系统时,前几年笔者提出“能否用手机发指令控制家中的电热水器烧洗澡水”这一问题时,学生基本都回答不可能。笔者因势从互联网过渡到物联网,通过介绍这方面的成果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鼓励他们讲: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学生对网络兴趣浓,笔者问他们:“灯光是一种电磁波,能否用来传送信息?”在介绍复旦大学开发的“灯光上网”技术后,他们都惊呆了。同时,笔者还顺势勉励他们不要迷恋于几乎不离手的手机,现在最重要的是学好扎实的本领。

4 以与时俱进的态度使用“网络流行语”

当代社会发展迅速,大学生思想活跃,稍不留神,不要说和学生有很大的年龄差的教师,就是对只比学生大几岁的年轻教师来讲,在思想上、信息上可能都会和学生拉开相当距离。距离产生后,师生之间的亲近感降低,教育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在这里,笔者建议教师与时俱进,要让自己接地气,深入了解学生。这里推介一种做法:利用网络流行语来与学生交流。

“土豪”一词是近年来出现的词汇,笔者夸张地举了一个问题:某土豪设计一个脸盆,纯金的,行不行?学生笑着讲“可以”,但他们不自觉地接受了观点:设计者要考虑成本问题,脸盆的功用决定不必用黄金来做,制造业追求的是优质、高效、低成本。遇到学生穿戴的、使用的各种新奇玩意,笔者主动凑过去了解了解,遇到不熟悉的事物时,自嘲一句“偶OUT了”。有时顺着他们的话进行提问,他们答错了,笔者也对他们来一句“YOU OUT了”。在欢快的气氛中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当发现学生有困惑时,笔者鼓励他们要主动向笔者或辅导员教师“吐槽”,不要只是“卧槽”。多数学生愿把笔者当作知心朋友,无所不对笔者讲。

5 结语

作为大学工科教师,应在语言艺术方面下足功夫,这样才能保证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在这方面给学生较好的传承,让他们受用终生。很多教育前辈是学习的榜样,在学习他们的同时,应主动探索有自己特色的艺术。笔者在此所谈的一些个人做法,权当抛砖引玉,供各位同仁交流。最后,就自觉提高语言艺术,笔者对有这方面愿望的同仁尤其是对年轻教师提几点建议:1)如果热爱教育,就把它当艺术追求,从语言艺术开始;2)做热爱生活的榜样,处处积累素材,做到课堂上信手拈来;3)努力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事物与工程问题联系起来,让他们在未来遇到工程问题时学会从生活中找灵感。■

[1]张雅军,赵拥军.理工科教学语言艺术分析[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2):185-186.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Research on Developing Linguistic Art of College Teachers in Engineering during Teaching//LI Jigao

According the problem about the relative dullness in engineering class and the inferior position in language competence for the students in engineering, combined with teaching practice,some ways to attract and nurture students by developing linguistic art of teachers were discussed. The following main ways were included: To fi ll the class with frequent fl ashes of humor, to explain the engineer problem by analogy with the abundant examples in daily life, to stimulate interest of students by producing effective strange problem, to make approach to students by using cyber catchwords.

teachers in engineering; linguistic art; cyber catchwords

G645

B

1671-489X(2016)12-0084-03

猜你喜欢

妙语语言艺术工科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锦言妙语 当一切都已消逝,恋恋不散的唯有气味
主持人语言艺术与包装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微言妙语
人生妙语
习近平的语言艺术探析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