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装导弹巡洋舰的最后征程
2016-08-17
奥尔巴尼级的改造费用是十分惊人的,原本总共5艘的改造计划最终因为多方面原因被削减,最终仅有三艘进厂接受了改装。这款也许可被称为重巡洋舰的“最终形态”的导弹巡洋舰,在经历了长达4到5年不等的大规模改装后,才分别于1962年底到1964年下半年完成了改造返回现役。
首先完成改装的“奥尔巴尼”号在1962年11月被分配至大西洋舰队,它起初主要归第二舰队管理。
第二艘完成改装的“哥伦布”号,因改装地是太平洋沿岸的普吉特湾海军船厂,所以起初打算部署于西太平洋海区。然而由于改装后大量的测试工作尚需进行,“哥伦布”号在西海岸一直待到了1964年才开始部署,随着美洲以东地区的局势发展,“哥伦布”号最终被派往地中海,在1966年加入了第六舰队,并长期担任该舰队的旗舰,以意大利的加埃塔为主要驻泊地。
按启工顺序排列的二号舰“芝加哥”号改装用时最长,由于改装地点是旧金山,所以其在1964年5月完成改装后不久,即被编入了第一舰队。
是时已值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中期,在这个时期,古巴导弹危机后的美苏正在欧洲大陆加剧军事对峙,携带反舰导弹的苏联海军舰艇与岸基航空兵部队的活动范围已逐渐超出了冰冷的波罗的海,扩大到了北大西洋甚至地中海地区。在亚太方向上,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的活动正因核动力攻击潜艇与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的大量列装而活跃。印度支那问题后续的复杂化也使美国挠头。
三艘奥尔巴尼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入役、完成作战测评的。因强大的火力和较为先进的通信能力,该级舰较适合担任舰队旗舰或者特遣编队指挥舰。然而由于美国海军的预算及装备发展情况的变化,加之所属任务海区的地缘政治局势不同,三艘舰所经历的命运各不相同。
缺乏存在感的“哥伦布”
“哥伦布”号在1966年至1974年的服役期间,长期担任了第六舰队的旗舰。但这条庞大的巡洋舰担任的行政职位虽在同级中最高,却一来没有参加过像样的实战,二来退役的最早。综观“哥伦布”号在加埃塔驻扎的不到十年时间,第六舰队任务区内发生了两次中东战争,甚至还有充满疑团的“自由号事件”也在这里发生。但当这些经典事件发生时,作为舰队旗舰的“哥伦布”号要么恰巧不在事发地,要么正好在港维修。不过该舰因令人难忘的外形,倒是成为了军舰外交的明星。服役期间到访多地,为美军在南欧地区盟国民众的眼中赚足了形象分。
进入六十年代后期,由于电子设备的发展进步,奥尔巴尼级的第一次中期改装被提上了日程。就在这个时候,美国海军没钱了。由于另两艘同级舰的改装费用超出预期,加之是时美国海军已有多型性价比更好的舰艇研制成功,“哥伦布”号在六十年代末便未能接受至关重要的数字化指控系统升级。虽然海军部长办公厅还是给“哥伦布”在之后接受改装留了一点余地(在六十年代末虽未升级电子设备,但还是照例接受了定期大修),但到七十年代初,该舰的愈发不菲的运行成本与升级费用迫使美国海军做出了提前将其退役的决定。
1975年1月31日,有着不到30年舰龄的“哥伦布”号宣布退役。退役后的该舰并未长期得到搁置,而是于1977年10月被出售,并最终在新泽西州的纽瓦克被拆毁。
默默无闻的“奥尔巴尼”
“奥尔巴尼”号最初部署在美国东海岸,它的任务区主要包括了海面下潜艇穿行不息的北大西洋,与大西洋东岸的西欧水域。在它重返现役的头10年,“奥尔巴尼”号参加了大量北约框架下的大规模联合演习,并到访了欧洲多国。虽然作为该级的首舰,“奥尔巴尼”号也在六十年代后期接受了价格不菲的中期改装。但由于该舰主要的任务区为美洲以东的海域,所以与“哥伦布”号一样,“奥尔巴尼”号的一生也没有参与一场实战。
不过由于“哥伦布”号的提前退役,该舰于1976年下旬奔赴地中海,并在加埃塔基地接过了“哥伦布”号遗留的“职缺”,继续担任了第六舰队的旗舰。由于当时值守大西洋的第二舰队与主持地中海的第六舰队的主要任务,比起管控亚太的第七舰队要简单一些,所以两艘舰确实没仗可打。在地中海和大西洋,美国海军的任务主要是监视苏联海军的潜艇与中东沿岸时不时的撤侨。在沿岸监视与干预任务中,舰艇部队的中心是航空母舰,无论是“自由”号被攻击,还是监视黑海造船厂的新船出海。登场率最高的还是舰载机,担任护航编队“防空股长”的“奥尔巴尼”与“哥伦布”,确实没有太多机会出镜。
随着时间来到七十年代末,“标准”舰空导弹系统与三坐标雷达技术的发展迅速,“奥尔巴尼”号身上的“3T”系列导弹逐渐落伍。这时舰龄尚在30年附近的“奥尔巴尼”号,虽可以再接受改装继续服役,但考虑到改装工程的“天价”和改装完成后不尽高效的指标,美国海军最终在1980年作出了退役全部奥尔巴尼级的决定。1980年5月28日,在将第六舰队旗舰的职责交与临时代班的“普吉特湾”号驱逐舰供应舰后,“奥尔巴尼”号踏上了返回美国本土的最终航程。在经停西班牙马略卡岛、葡萄牙里斯本后,美国海军是时在役的最后一艘“前重巡洋舰”——“奥尔巴尼”号于6月20日抵达纽约。
1980年8月29日,该舰宣告退役,并被送至预备役舰队封存。1985年该舰被除名。虽然奥尔巴尼市的市民与该舰老兵协会希望买下该舰并将其改造成博物馆,但由于财务问题,该舰还是于1990年被拆除。
“芝加哥”号的传奇
“芝加哥”号是奥尔巴尼级二号舰,它于1964年5月2日完成改装重新入役。被编入第九巡洋舰驱逐舰大队,不久就加入了美国海军第一舰队。
◎执行海空监视任务
1964年8月,随着东京湾事件彻底拉开了越南战争的大幕,1966年6月12日,“芝加哥”号从美国西海岸抵达了菲律宾苏比克湾海军基地,加入了美国海军封锁越南海岸的第77特混舰队,开始了它的越战之旅。
“芝加哥”号当时的主要活动是在航空母舰的支援下抵近北纬17度的南北越国境线,执行海空监视识别任务。它所监视的区域被称为主动雷达识别区(PIRAZ),随着战争的发展,这一任务后来逐渐演变为向轰炸机提供导航及搜救落水飞行员。在执行任务时,“芝加哥”号所搭载的大功率雷达与战术导航装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芝加哥”号每次任务的时长都在一个月左右,期间利用雷达搜索目标,并为己方作战飞机和其他作战单位提供导航并分享预警信息,必要时可以使用导弹拦截来袭的敌方目标。然后与接班舰只交接,离开任务区修整。考虑到任务所需时长,“芝加哥”不可能一直在苏比克湾与南海之间穿梭,每执行七八次这样的监视值班任务,就到了必须返回本土接受例行检修与轮换的时候了。
◎两次日本海紧急部署
1968年1月23日上午,同样装有AN/WLR-1电子支援系统的美国海军“普韦布洛”号电子侦察船被朝鲜人民军虏获。登船的朝鲜人民军水兵在用枪托制服了惊慌失措的美军船员后,缴获了大量的随船保密设备和文件。“芝加哥”号在1月28日接到命令,加入第70.6特混大队,营救普韦布洛号。然而待到“芝加哥”号赶到,那只规模庞大的特遣大队也没有救回这艘不到千吨排水量的“普韦布洛”号。到2月7日,事件最紧张的阶段结束,“芝加哥”号返回了北部湾任务区。
1968年的普韦布洛事件导致“芝加哥”号错过了越南战场的春节攻势。而在1969年它的第三次越南部署期间,日本海方向又出事了。
1969年4月14日,一架窃听保密电子通信的美国海军EC-121M“警戒星”电子侦察机被朝鲜击落。这架隶属第1舰队空中侦察中队(VQ-1)的电子侦察机被击落,引发了美国海军的强烈反应。第七舰队随即召集西太地区的主力战舰组成了包括多艘航母与战列舰在内的第71特遣舰队, “芝加哥”号也名列其中。从4月17日到27日,“芝加哥”号随编队在日本海朝鲜附近水域“舞枪弄棒”,高调进行包括模拟使用战术核武器在内的实战演练。
最终事件在美国国内反对越战的社会运动浪潮之中,折腾了一阵后不了了之。“芝加哥”号也只得在“折腾”了一阵后,经佐世保又回到了北部湾任务区。
电子侦察是各国为了获得更强的电子战能力所展开的常见行动。电子支援系统与电子对抗系统都需要比对各种敌方设备的信号特征,才能发挥作用。对此各国一般会改造相对廉价电子侦察船与电子侦察机,并派他们在敌方电子设备戒备的区域来回“打擦边球”。当然没人甘愿被“偷窥”。围绕电子侦察行动的博弈,时而“无声”,时而“火光四溅”。在国与国之间,至今没有停息。
◎击落米格17和神秘的反辐射任务
在最后两次越南部署期间,“芝加哥”号终于斩获了战绩。在1972年3月,“芝加哥”号多次发射了“黄铜骑士”,但没有取得战果。当月底,为了给正在巴黎进行的和平会谈增添筹码,尼克松宣布重启对北越的大规模轰炸。这一段时间美军一度重新提升了对越南的介入力度。5月9日,“芝加哥”号终于使用“黄铜骑士”舰空导弹在90千米级别距离上取得了一个确认战果。经考证美军认为这个战果应为一架米格-17。
值得一提的是,在后两次越南部署期间,“芝加哥”号与“长滩”号,“俄克拉荷马城”号一道,多次使用了RIM-8H型导弹对北越的防空雷达阵地进行了反辐射打击。但是由于相关战例发生的地点时间与美军宣称的“合法交战区域”不符,且其探测手段比较机密,所以战果并不清晰。可以确定的是,这个任务“芝加哥”号至少执行了近十次。
◎“芝加哥”号的毛里求斯之行
1969年前后,随着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的活跃程度上升,在国际上出现了苏联海军极有可能在印度洋上建立海军基地的消息。随着多艘苏联海军舰只可能到访印度洋上的毛里求斯,美国海军坐不住了。
1974年5月,美国海军在苏比克湾基地编成了一支由“芝加哥”号与两艘驱护舰、一艘油船组成的任务编队。这支编队于6月25日离开苏比克湾,前往索马里亚丁湾海域。这次巡航旨在向沿途的印度洋小国炫耀美国的军事实力,向他们表示“美国才是这里的老大”,当然也想在台面下做做这些小国政要的工作。
通过巡航炫耀武力,是海军为国家输出影响力的传统方式。1974年这次巡航的高潮发生在8月,“芝加哥”号领衔的编队先是结束了对蒙巴萨的访问,随即到达了疑似接受苏军请求的毛里求斯。在这里,“芝加哥”号编队先是对路易港进行了多日的访问,接待平民与各路人士登舰参观。之后作为访问的核心项目,该舰搭载了数名毛里求斯的政要,来了一场两天一夜的随舰旅行。这些乘着美国军舰从路易港抵达罗德里格斯岛的政要们,一下船便出席了当地的政治活动。
最终,由于包括经济因素在内的多方面缘故,苏联没能让潜艇常驻毛里求斯。“芝加哥”号鲜为人知的这次巡航,明显不无意义。
◎传奇的落幕
1979年,在结束了与澳大利亚海军联合进行的“袋鼠2”纪念演习后,“芝加哥”号于12月17日踏上了返乡的旅途。由于后续改装性价比不合适,“芝加哥”号于1980年3月1日宣告退役,并被拖至华盛顿州的布雷默顿封存至1989年。1991年12月,该舰在加利福尼亚州的特米诺岛被拆毁,该岛的名字terminal意为终点站,这个地名巧合可能也算得上是该级巡洋舰对重巡洋舰家族历史的一种脚注吧。
奥尔巴尼级是美国海军改装导弹巡洋舰中的收官之作。它强大的火力与略显“极限”的设计思路,为其在美国海军装备发展史中造就了独特的地位。奥尔巴尼级的改造处于火炮舰与导弹舰换代的时期,颇有科技树上“失落的节点”之感。虽然它的“一生”并未真的经历大编队海空对抗,但通过这类巡洋舰的研制、改造、子系统的发展,服役使用,美国海军最终摸索出了一条成熟的现代水面舰艇的发展之路。当然,对于广大军迷,“发现”这级外观奇怪的钢铁巨舰,可能更是一个圆儿时“看懂奇怪的新闻照片”之梦的机会吧。
附录:奥尔巴尼级的后续改装与外观差异
前面说到了奥尔巴尼级的中期改装,这里先简要的介绍一下三艘奥尔巴尼级在重新入役后的后续改装情况,相信会对读者判读各个时期奥尔巴尼级的照片细节很有帮助。
严格的说,虽然使用了高度一致的施工标准和相同的改装方案,但三艘奥尔巴尼级导弹巡洋舰除去舰号之外的外观差异,在不同时代都是显著存在的。
在中期改装之前的几年中,“初始状态”的三艘奥尔巴尼级也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前桅杆顶部的塔康天线外形上。另一方面,也许是因为作战环境复杂,芝加哥号于1966年自夏威夷航渡到横须贺期间,将AN/ SPS-39三坐标对空雷达换成了技术体制更成熟的AN/SPS-52型(此改装为芝加哥号独有,并成为了该舰在六十年代后期的主要辨识特征)。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起,奥尔巴尼级的前两艘舰先后在作战部署的间隙接受了中期改装。这一改装从外观上观察,主要改造了前桅和主平台的结构,在最高一节桅杆上安装了特高频环绕型通信天线,并拆除了前部的一部AN/SPS-30测高雷达,又将三坐标雷达的安装平台由桅杆后方挪到了前方,为此将AN/SPS-10对海搜索雷达由桅柱上“请了下来”,装到了三坐标雷达的前方。
更重要的是,接受这次改装的两艘舰,在桥楼上方不同位置加装了AN/SLA-12电子对抗天线组,并在甲板建筑中部的两舷平台上加装了干扰箔条发射装置。这样,奥尔巴尼级总算是对来袭的反舰导弹有了电子反制能力。在舰体内部,这次改装还大量的换装了指控系统的计算机,提高了计算能力丰富了功能,使该舰具备了十分初步的数字化指控能力。当然了,没有接受改装的“哥伦布”号,则一直维持“初始形态”直到退役。
需要注意的是,这次中期改装其实并未直接为两艘舰换装AN/SPS-48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另一方面, AN/WCS-1海军卫星通信系统的通信天线也没有直接上舰。这两种在七十年代起逐渐成为美国海军舰载电子设备“名片”的经典天线,连同外形奇怪的AN/SRA-60(V)通信装置所用的甚高频双锥偶极子天线一起,其实都是在七十年代前期的历次后续小改装中被安装到奥尔巴尼级上的。
除了前桅造型和AN/SLA-12电子对抗天线安装位置有区别,“奥尔巴尼”号与“芝加哥”号在七十年代中后期还有一个外形差异,那就是后部桁架平台上的AN/SPS-30测高雷达。在“奥尔巴尼”号上,这部雷达最终在七十年代被拆除了,同位置换装了一部型号不明的空管雷达天线。而“芝加哥”号则一直保留了那部AN/SPS-30直到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