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弹巡洋舰的摸索期

2016-08-17

兵器 2016年7期
关键词:长滩巡洋舰猎犬

随着1951年“大黄蜂”计划的产物开始陆续进入现役,美国海军也在1951年底开始了为“导弹上舰”物色平台的工作。当时正逢杜鲁门政府大量解封预备役舰艇,在这种情况之下,先通过改造旧型舰艇以实现水面舰艇导弹化,成为了美军的必然选择。

然而改建何种级别的舰只呢?根据BuOrd的报告,即将诞生的“小猎犬”系统似乎比较难以安装在小吨位舰只上(仅仅发射装置的预计全重就达到了接近200吨)。在这个制约之下,可供改装的就只有巡洋舰和战列舰。若是改装战列舰,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改装花费极其巨大,第二是在役战列舰“太忙”。出于预算和技术风险考虑,美国海军舰船局(如今海洋系统司令部的主要前身。海军部长办公厅下属负责造船的部门)的最终选择是先行改装巡洋舰。

波士顿级

经过简单的筛选,1952年1月4日,巴尔地摩级重巡洋舰的二号舰“波士顿”号(CA-69)与三号舰“堪培拉”号(CA-70)被选中,成为首批改造对象。两舰被赋予了全新的舰种名和编号,舰种由重巡洋舰(CA)正式变更为导弹重巡洋舰(CAG)。而“波士顿”号也因原舰号靠前而被赋予了“CAG-1”的编号,成为了军事历史上的第一艘导弹巡洋舰。

“波士顿”号和“堪培拉”号于1951年2月开始在美国东海岸新泽西州肯顿市的纽约造船公司接受改装。并分别于1955年11月和1956年6月完成改装工程重新入役。由于改装规模较大,外形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所以这个批次也常被称为波士顿级。

改装完成的波士顿级,在主要尺寸数据没有变化的同时,拆除了舰体后部的203毫米主炮炮塔和最靠后一座127毫米副炮炮塔,并在艉部安装了导弹发射装置。采用这种看似“一半火炮一半导弹”的布局,主要是为了规避技术风险。实际上,除炮位外的上层建筑和舰体舱室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为了安装两座用于发射“小猎犬”导弹的MK-4发射装置,以及发射架后方甲板下的庞大装弹装置,舰身后半段的甲板建筑都被“重建”。另一方面,为了安装数量更多、体格更大的天线,波士顿级改变了巴尔地摩级的双单脚桅布局,将前桅改换成体积更大的四脚桁格桅。同时为了节省甲板空间,将原本的双烟囱合并为了单烟囱。

波士顿级的改造,一方面开创了导弹巡洋舰的“先河”,具有非常高的历史地位;另一方面也奠定了美国海军之后导弹舰的改造方案框架,即“利用上层建筑和桅杆共同布置电子设备,导弹发射架靠后布置”的布局风格。另外,自此水面舰艇的无线电设备从功能角度上划分,也终于由“通信+探测”的传统格局,升格到“通信+探测+火控+电子支援”的现代格局。

1956年6月15日,随着“堪培拉”号率先完成了“小猎犬”系统的作战考核,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型导弹巡洋舰与第一种投入实战的舰空导弹将海军史真正带入了导弹舰时代。

加尔维斯顿级与普罗维登斯级

随着波士顿级的改装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美军决定开始全面进行水面舰艇导弹化的工作。由于先行投入使用的“小猎犬”系统适装性较差,经过“基阿特”号驱逐舰的改装试验和一系列的论证工作,美军得出了“小猎犬”系统只能安装在3000吨以上排水量舰只的结论。但当时美国海军的主流驱逐舰(如基林级和谢尔曼级)排水量普遍处在这一指标的边缘附近,这就使得对于驱逐舰的导弹化还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实现。

另一方面,在艾森豪威尔的第一个总统任期内,美国海军正处于作战任务和装备双换代的新时期。电子设备技术和武备技术、甚至动力技术的迅速发展都使得舰队急需先进舰只。战列舰的纷纷离去与作战任务的多样化使得水面舰艇编队需要除了航母之外的编队指挥舰。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海军开始了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的导弹化改装工作。

1955年末,随着“黄铜骑士”导弹家族终于拿出了上舰使用的型号(SAM-N-6b),克利夫兰级的第一个导弹化改型孕育而生。这就是加尔维斯顿级导弹轻巡洋舰。该级巡洋舰共有三艘:“加尔维斯顿”号,“小石城”号,“俄克拉荷马城”号。

加尔维斯顿级仿效了波士顿级的改进思路,将后部甲板建筑和武备全部拆除重建,以容纳“黄铜骑士”导弹系统的装弹装置、弹鼓与火控雷达。同时全面改建单柱桅杆为桁格桅以安装各种天线,并且将舰尾区域重新施工以供直升机起降。

与稍后开始改造的普罗维登斯级一样,加尔维斯顿级的改进方案并非完全一致。 首舰“加尔维斯顿”号保留了克利夫兰级时代前半部分舰身的主副炮塔。但其后续两艘同级舰则使用了另一套改进方案,即仅保留a炮位主炮塔,其余炮塔拆除。相较于加尔维斯顿号,这两艘舰在重建后部甲板建筑的同时,还拆除了更多炮塔并扩大了前部的舰桥建筑,以容纳更多作为指挥舰的设备和舱室。如此一来,原来b炮位的位置上被安装了一座127毫米口径MK29/32系列炮塔(原舰的副炮)。这种仅留有一座152毫米口径主炮炮塔的改进方案,也被称为“舰队旗舰改装型”。

全部加尔维斯顿级于1956年上旬至1957年底在费城和旧金山开始接受改造,并于1958年至1960年改造完毕。首舰“加尔维斯顿”号于1959年2月24日在海上首次发射了“黄铜骑士”舰空导弹,标志着“黄铜骑士”舰空导弹系统形成了战斗力。值得一提的是,该级二号舰“小石城”号在退役后成为了纪念舰,至今仍停泊在美国纽约州的水牛城。这也是唯一留存至今的“黄铜骑士”搭载舰。

就在加尔维斯顿级正接受改造期间,为了满足作战部队对于导弹舰只和编队指挥舰的需要,美国海军还改造了三艘搭载“小猎犬”导弹的普罗维登斯级导弹轻巡洋舰。

三艘普罗维登斯级包括:“普罗维登斯”号,“斯普林菲尔德”号,“托皮卡”号。它们分别于1957年上半年起到1959年期间在波士顿、昆西、纽约三地接受改装,改装后的外形与加尔维斯顿级类似。但普罗维登斯级拥有明显的三桅杆布局,三根桅杆高大显眼。且前桅杆起初没有安装AN/SPS-30对空搜索雷达。其中“托皮卡”号没有按照舰队旗舰改装标准进行施工,所以留有前部的炮塔,并且前桅杆依旧是三脚桅。

由于“小猎犬”舰空导弹系统很快落伍,普罗维登斯级的服役比较短暂,但它并没有落到默默无闻的地步。一艘舰队旗舰改装型的普罗维登斯级曾经参演过反映诺曼底登陆的经典战争电影《最长的一日》。影片中,舰型有几分不协调的普罗维登斯级“混迹”于执行“霸王行动”的盟军舰队中。虽只有一个镜头,却在不少军迷眼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象。

长滩级

在成功的完成波士顿级、加尔维斯顿级和普罗维登斯级的改装方案后,鉴于舰空导弹系统的发展顺利,美国海军终于将“全导弹舰”的建造提上了日程。

1955年1月17日,随着“鹦鹉螺”号核动力潜艇离开美国康涅狄格州格罗顿市的码头,船用反应堆技术终于在历经了十数年的发展后进入到实用阶段。船用反应堆与舰空导弹的实用化,与先一步进入实战的海基对地巡航导弹、反舰导弹一起,造就了20世纪50年代海军舰艇装备的革新。美国海军历史上第一级“纯导弹舰”的研制,正好赶上了这个极具历史意义的时期。

一方面实现作战舰艇的“全导弹化”。另一方面,实现继核潜艇后航母与巡洋舰的“核动力化”。率先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就是常被误称为“美国海军第一型导弹巡洋舰”的长滩级。

1957年12月2日,“长滩”号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昆西市的福尔河造船厂铺下第一根龙骨。1959年7月下水,1961年9月1日交付入役。继波士顿级,加尔维斯顿级和普罗维登斯级后,“长滩”号成为了美国海军的第九艘可以携带舰空导弹的巡洋舰。同时又因为是第一艘使用“全导弹阵容”武装的巡洋舰(其实完工时它也安装了鱼雷发射管,不能说是绝对的“纯导弹阵容”)。所以“长滩”号在舰种编名中,没有使用区分轻重巡洋舰的“CL”、“CA”,而因为其武备和动力的性质被直接划分为“CGN”,也就是核动力导弹巡洋舰。编号为“CGN-9”。

作为战后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型全新巡洋舰,长滩级全身都透露出浓重的试验“味道”。超过17000吨的满载排水量,安装了两具由威斯汀豪斯公司生产的C1W型反应堆作为主动力。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为了容纳SCANFAR相控阵雷达系统而变得四方又巨大的舰桥。

作为 “大黄蜂”计划中设想的舰空导弹载舰的第一个“完全体”,长滩级所搭载的舰空导弹系统,初步具备了完全依靠导弹完成对空拦截任务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实现方式,就是搭载两种不同射程的导弹。长滩级的前半部分舰身安装的是两套“小猎犬”系统,后半部分安装了一套“黄铜骑士”系统。

奥尔巴尼级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美国海军的第一代导弹舰只大多研制建造于“大规模报复战略”兴起的时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开始将拥有核武器投送能力的“天狮星”系列巡航导弹,通过海基的方式部署到了苏联的家门口。

这一举动直接震动了“上升期”的苏联海军,迫使其一方面在赫鲁晓夫所推崇的“导弹制胜论”下,加速了潜射弹道导弹的研制。另一方面在戈尔什科夫元帅的领导下加快了搭载导弹水面舰只的研发改装速度。

1955年前后,随着SS-N-1“扫帚”反舰导弹(也就是P - 1“狗鱼”)和陆基发射的萨姆-1地空导弹距形成战斗力愈发接近,苏联海军开始着手进行了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苏联称68bis型)和科特林级驱逐舰(苏联称为56型)的导弹改装工作。

尽管这两种舰只的导弹改装是“低效”的,但“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号巡洋舰的导弹改装,与日后被称为“基尔丁级”的56EM型驱逐舰在1955年至1957年的出现,多少还是对美国海军完成水面舰艇导弹化产生了刺激。

另一方面,随着“小猎犬”导弹的入役使用,针对其适装性和制导体制等方面性能的不足,APL与美军方面很早就开始了其改进弹种的研制。这个研制项目的产物在1955年前后被赋予了一个“MK15导弹”的编号,并终于在1958年完成了样弹的研制。这枚导弹,就是我们常讲的“大黄蜂”计划成军的最后一员——“鞑坦人”(Tartar)。由于“师出同门”,他们都有着“T”字母开头的名字,所以海军装备领域往往将他们统称为“3T导弹”。由于“鞑坦人”从尺寸和制导方式上初步解决了之前“小猎犬”的很多“毛病”,从而为舰空导弹的“全面上舰”铺平了道路。

1958年6月,在经历了加尔维斯顿级的验证后,美国海军终于开始了搭载两套“黄铜骑士”舰空导弹系统的重型导弹巡洋舰改装工作。与先前革命性的长滩级相比,这级全导弹武备巡洋舰的定位,将逐渐脱离技术试验的范畴,而更多的体现立足实战、增强火力的美式思路。

这就是巴尔地摩级与俄勒冈城级重巡洋舰的最后改型,美国海军改装导弹巡洋舰的历史终点——奥尔巴尼级导弹巡洋舰。

猜你喜欢

长滩巡洋舰猎犬
芦荻
最后的奔跑
“上岗”
小宠物,大当家
行走在水面的狗
爱在白沙滩
俄“彼得大帝”号核动力巡洋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