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落伍者
2016-08-17秦鸥
秦鸥
2016年,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布里德洛夫称做好了与俄军发生冲突并取胜的准备。为了对抗北约的威胁,俄罗斯也积极调兵遣将,其中利用岸舰导弹系统构筑“海上死亡区”是颇为奇特的一招。据俄罗斯《消息报》2月26日报道,俄北方舰队在科拉半岛部署两个营的K-300P“棱堡-P”岸舰导弹系统。它能够保卫俄罗斯1500千米的海岸免遭敌方可能的两栖登陆威胁,并在巴伦支海为北约军舰划出纵深300千米的“死亡地带。
在2 1世纪还如此青睐“岸舰导弹”,也许会叫人觉得有些“落伍”,这种“守株待兔”式的武器面对机动战舰时似乎总有些力不从心。但苏联和俄罗斯却对它情有独钟,因为这个地广人稀且有着时断时续的海岸线大陆国家要对其互不衔接的3.8万千米海岸线上的上万个岛屿提供保护。这些岛屿所分布的水域达400万平方千米,对其海军力量是极大的考验。更令其头痛的是各岛屿间的多重水道,使得他国舰艇渗透的机率大增。再加上海潮、暗礁等因素,也使得探测那些“不速之客”更加困难。为了能有效对付这类威胁,前苏联和以后的俄罗斯发展出一系列战斗力超群的岸舰导弹,其造型特殊,且性能有独到之处。
“火 山”
二战结束时,苏联与美国都从纳粹德国的废墟里抢走大量军工遗产,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导弹技术。与此同时,被苏联匿称为“有翼火箭”的飞航式导弹开发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其Kh系列导弹就是德国V-1的仿品,它们的外观不过比V-1长一些罢了。
与弹道导弹发展相比,苏联飞航式导弹特别是反舰导弹的发展要相对曲折些。1948年4月14日,苏联部长会议下达第1175-440号令,责成航空工业部米高扬设计局下属的第155设计分局自主发展一款能够装设大量炸药的全新武器——岸防反舰导弹。
别列兹尼亚科领导的设计组迅速拿出“火山”岸防导弹系统。系统由18辆KrAZ-214卡车牵引的半挂车组成,包括KS-1导弹发射车、补弹车、油料车、搜索雷达、跟踪雷达、导引雷达和控制中心等。导弹沿用米格-15的机体,装有一台重量约为670千米的涡喷发动机,最大推力为15.6千牛,但连续工作时间不超过5分钟。导弹采用聚能爆破型战斗部,重量为933千克,其中高能装药量为800千克。导弹中部装有一对后掠弹翼,每个翼上有两个翼刀。导弹长8.29米,直径1.25米,弹翼展弦比2.47,后掠角为 55度,水平尾翼翼展为1.9米,垂直尾翼的后掠角为63度。导弹最大射程90千米(低空),150千米(高空),最大飞行速度马赫数0.9。该导弹采用预置指令配合无线电高度表控制导弹发射初段。助推起飞后2秒,助推器脱落,导弹自动爬升到300米高度平飞,中段飞行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飞行中段可以修正弹道。末段是半主动雷达制导,由岸上雷达照射目标提供信号源,抵达雷达开机点后,弹上雷达会接收到来自目标的反射信号,然后导弹对准信号源俯冲。尽管KS-1导弹的涡轮喷气发动机能够使导弹有更远的射程,但正是由于这种制导体制,限制导弹射程不能超过海岸制导雷达照射距离。导弹头部半球形鼻锥内装的雷达其实是米格-15歼击机上PR-5雷达的测距接收机的改进型号,可以接收岸上雷达站发来的目标舰艇方位参数,但这种接收机的精度是难以满足需要的。
1951年10月13日,苏军总参谋部决定在黑海的克里米亚半岛水域进行“火山”系统的实弹测试。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布尔加宁、朱可夫、库兹涅佐夫等诸多党政军高级官员到场观摩。导弹是从岸上向黑海上的靶船射击,发射阵地选择在平坦的海岸。经制导飞行,最终KS-1导弹在距靶船45米附近俯冲进水,炸起巨大水柱,靶船水下部分钢板被爆炸水压压变形。尽管没有直接命中靶船,但KS-1导弹所体现出现的威力令苏联官员兴奋不已。
在整个五六十年代,“火山”是苏联海军岸防部队的主力。先后组建了7个“火山”导弹固定阵地和机动发射团,每团由两个营组成,每营两座发射装置,配备8枚KS-1导弹。后来,“火山”系统还出口到中国、埃及、叙利亚等国。据俄罗斯《技术与武器》杂志提到,在50年代中苏关系友好的年代里,苏联向中国海军移交了“火山”岸防系统及其KS-1导弹的样品,并且打算在苏联新援建的工厂里生产。遗憾的是,随着中苏关系破裂,接下去的工作只能由中国人自己完成。一名曾来华指导使用“火山”的苏联海军教官回忆,有一天早上,他回到装有导弹样品的仓库,发现导弹从头到尾拆了个遍。他猜测是中国工程师们信不过苏联教官或者别的什么原因,决定自己去弄个明白。结果拆倒是拆了,却装不回去了,场面十分尴尬。为了维系友好关系,苏联教官都装出什么都没发生的样子,他们花了两天两夜才把导弹重新装配调试好。中国人没有对此做出任何解释,只是客客气气地学习着。
“防 线”
KS-1导弹在苏联海军中的生涯并不长,1953年,米高扬155号设计分局推出新一代P-15中型反舰导弹,起初提供给205、183R型导弹艇使用。它使用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和1台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射程只有35千米,导弹速度马赫数0.9,攻击范围没有超过水天线,飞行高度利用气压高度计维持在150-300米左右。由于它在1967年“六日战争”中由埃及海军击沉以色列驱逐舰“埃拉特”号的战斗,因此名声大噪。不过,当1973年“赎罪日战争”爆发后,埃及及其盟友叙利亚未能再续“P-15传奇”,两国海军发射的50余枚P-15导弹全部失的。倒是以色列海军“逆袭成功”,用国产“迦伯列”导弹击沉多艘埃叙快艇。
尽管P-15导弹的作战表现“先扬后抑”,但苏联海军本着“物尽其用”的理念,仍通过“改进升级”的方式延续这款经典导弹的使用寿命。1975年,苏联在P-15反舰导弹基础上研制出“防线”岸舰导弹系统,整个系统集成在四轴MAZ-543重型越野卡车上。底盘前半部为一个指挥方舱,舱内有目标指示雷达、火控系统、敌我识别装置和内外保密无线电通信系统。后半部分为装有两枚P-15导弹的双联装发射箱,发射装置长14.2米,宽2.97米,高4米,质量40吨。系统可以在非预设阵地使用。
“防线”系统所用的P-15导弹并非在1973年“赎罪日战争”期间“50发无一中”的产品,而是经过苏联彩虹机械制造设计局(即原来的米高扬155号设计分局)改进的二代P-15M导弹。它在白天的探测距离超过15千米,夜间则为7千米。导弹的水平弹翼可根据车载发射的需要改成折叠翼,缩小发射器空间。到1981年“防线”系统出口南斯拉夫、叙利亚、伊拉克和朝鲜的时候,苏联又将该系统所用导弹更新到P-15TM的水平,改用更先进的雷达导引头与Snegir-M红外导引头,并加入惯导系统以提供中途导航,使射程达到50千米。另外用雷达高度计取代了老式的大气腊盒式定高计,使P-15TM导弹可维持在较低的15米高度,达到与西方掠海反舰导弹相同的水平。
不过,P-15反舰导弹的固有弊端仍然存在,据南斯拉夫1988年7月版《海浪》杂志介绍,南人民军岸防部队经过各类试验发现,“防线”系统原用的P-15TM导弹依靠自带的圆锥扫描雷达进行末段攻击制导,对抗敌舰艇电子干扰和抗海浪杂波干扰的性能较差,即便在海况不错的亚得里亚海测试,也会出现导弹在低空突防途中突然坠海的情况,为此南斯拉夫海鸥飞机设计所曾将部分“防线”系统所用导弹换上单脉冲厘米波小型雷达,并加装了垂直速度传感器。这显著降低了导弹在冲刺阶段的飞行高度,又降低了导弹因环境比对失误而自行坠毁的概率。据悉,这项技术现为塞尔维亚一家公司继承,向第三世界国家推广。
20世纪80年代,由于伊拉克人在两伊战争中曾用“防线”系统大打“袭船战”,遭受池鱼之灾的科威特人也曾积累一些对付“防线”系统威胁的经验。科威特人在波斯湾码头上竖起金属网,吸引P-15导弹制导系统,把导弹从科威特的海岸引开,以防它们落得太近。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驻科威特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曾险遭一场可怕的袭击,始作俑者就是“防线”系统。当时,伊拉克海防部队为牵制美军进攻速度,利用“防线”系统向美军在科威特的基地发射了5枚P-15岸舰导弹。其中最具威胁的一次发生在3月27日,伊拉克人躲过美军空袭,用“防线”系统的机动发射车连续施放两枚P-15导弹,其中飞向美军赛富旺基地的一枚导弹中途失控坠毁,而另一枚则径直飞向科威特城以北的多哈营地,那里是美国海军陆战队指挥中心所在地。美军预先部署的爱国者PAC-3反导系统居然毫无反应,直到P-15导弹距营地仅3千米处才遇到火力拦截,但事后勘察显示,P-15弹体没受到多大损失,它实际是自行坠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在美军眼里,“防线”及其P-15导弹似乎不可能用来攻击地面部队,这些导弹原本是设计用来攻击敌舰的,伊拉克却把它当作袭击地面目标的武器。虽然这些导弹最终证明没有很大的杀伤力,但令人费解的是,美国的预警系统竟然没有探测到任何一枚来袭的导弹,更别提有能力拦截这些导弹。“防线”系统的临场发挥曾引起美军指挥官恐慌,美国陆军第32导弹防御指挥部参谋长安德逊上校说,“这让人瞥见了未来的威胁。……(‘防线岸防导弹系统)应算是一支穷人的空军,一个会思考的敌人将使用诸如反舰导弹和无人机等非常规武器在许多阵地展开战斗。”
对美国军事计划者来说,最大的问题并非“防线”系统及其P-15导弹。这种武器已经陈旧过时,现在的问题是敌人会如何“超常规”利用这种武器,伊拉克人已证明它们能当作粗糙的攻陆巡航导弹之用,毕竟P-15导弹能在离地面4-5米的高度飞行,想要准确击落,就必须早期探测预警。美国陆军航空和导弹防御司令部负责人布罗姆伯格准将认为,爱国者PAC-3导弹有能力击落P-15导弹,但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在飞机或气球上部署传感器,监视着来袭的巡航导弹。那样的话,一个反导弹连就可及时得到报警。
“多面堡”
1973年“赎罪日战争”期间,为支持各自在中东的“小兄弟”,美国和苏联的近百艘舰艇云集东地中海,但美国第六舰队在最后关头自行脱离了战区。这次“准战争”让苏联认识到“海战先发制人”的优势,同时也更加迷信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威力。因为在这次对峙中,配备绰号“进步”的P-35反舰导弹的肯达级巡洋舰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它们贴近到离美国航母仅40海里处,作出随时进行攻击的准备。
就在“赎罪日战争”结束一年后,苏联海军岸防部队便向切洛梅中央机械设计局(原第52实验设计局)发出研制超音速岸舰导弹系统的要求,以提高岸基部队的反航母能力。总设计师切洛梅胸有成竹,他决心拿1959年定型的P-5远程潜射巡航导弹作为开发基础。该导弹可由6603型常规动力潜艇携带并发射,弹体上安装有可折叠的翼面,最大时速1250千米,弹长10米,战斗部重800千克,可携带20万吨级RDS-4核弹头或1000千克级常规弹头,对美国航母战斗群构成严重威胁,是苏联海军早期最重要的反航母武器。该导弹采用涡喷发动机,最大速度马赫数1.4,射程350千米,具备实时回传雷达图像功能,使指挥员能通过导弹的“眼睛”发现水平线外的航母,首次解决了飞航式导弹超视距作战的问题。
关于P-5导弹,还发生过一段逸事:1958年3月8日到1968年7月,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之子谢尔盖主动选择进入切洛梅团队工作,他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P-5导弹。当1959年P-5导弹通过国家试验并定型后,切洛梅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并获得列宁奖金。而同时获得列宁奖金的还有切洛梅的11位同事,其中就包括谢尔盖。
由于P-5导弹属于绝密的国防项目,因此奖励活动和奖金发放都是走保密程序的,目的是避免如此重要的人物公之于世。于是,切洛梅等人的奖金发放仪式都是分散举行。谢尔盖是在1959年7月的一天前往莫斯科市苏维埃大楼会议厅领取奖金。他所持的请柬有点像二战时期苏联国防委员会下放的通知单。仪式结束后,谢尔盖顺手将请柬叠成四折塞进自己仅有的一件西服口袋里,过后就忘了。
两个月后,谢尔盖作为父亲赫鲁晓夫的随从访问了美国。在美国时,这张请柬被美国人拿走了。1960年冬天,这件事终于“发酵”了。有一天,赫鲁晓夫下班回家,心情郁闷地询问谢尔盖在美国有无失言的地方,是否对外人讲起自己从事的军事科研工作?然后不大情愿地说道:“克格勃刚刚抓到一个美国间谍,他在审讯中供认,他潜伏到我国的任务就是打听赫鲁晓夫的儿子在第52实验设计局干什么工作,因为什么成果获得了列宁奖金。”原来,克格勃抓到一条“大鱼”,因为事情牵涉到领导人的直系亲属,为了避免产生尴尬,所以采取了“迂回战术”,向赫鲁晓夫呈送了一份关于间谍供词的报告。
那一刻,谢尔盖仿佛遭到电击一样,脑海里忽地闪现出那张不翼而飞的请柬,这就是中央情报局玩的把戏!他只得向父亲和盘托出,赫鲁晓夫的脸色更加难看了,“往后你可得小心点!”他暴躁地批评道。谢尔盖后来回忆,关于那张丢失的请柬究竟对美国中情局起了什么作用,这很难说,但此事让所有亲历者都终生难忘。
当然,除了这一次小插曲,P-5导弹再没有发生什么泄密事件,在60年代,切洛梅团队持续改进该系统,相继推出潜射增程型P-6、水面舰载型P-35。为了尽快满足苏联海军列装超音速岸舰导弹系统的需求,切洛梅决定基于P-35舰载型导弹进行修改,于1976年推出新变种“多面堡”岸舰导弹系统,随后进入黑海和远东堪察加岸防部队服役。该系统安装在四轴吉尔-135K轮式卡车上,发射装置长11.5米,宽2.8米,高3米,质量 18吨,在水平面内可旋转250度,在垂直面内可上仰30度。除了机动发射车外,还有一部分双联装P-35导弹作为固定发射装置部署在黑海克里米亚半岛上,以代替“火山”固定阵地。“多面堡”系统所用的P-35导弹装在标准化发射箱内,一个发射箱可单独构成一个发射架,也可由几个发射箱构成“田”字形多联装发射架。
P-35导弹早在1962年就经过国家靶场鉴定,1963年服役于58型巡洋舰上,速度马赫数1.3,射程250千米,可携带常规或核战斗部。该导弹采用惯性制导加末段主动雷达或被动红外制导方式,对付近距离的雷达视距内目标时,“多面堡”用三坐标E波段雷达探测,作用距离达128千米。远距离目标则通过设置测量站的方法进行探测的,测量站发现目标后向岸基司令部报告,岸基司令部派遣两架图-95侦察机前往搜寻和测定目标,并将测得的结果发送给岸基司令部。岸基司令部再通过电传形式将目标诸元发送给“多面堡”发射系统。当苏联的海洋侦察卫星和通信、数据链卫星问世后,目标指示的方式又可利用卫星传送。当各种平台发现海上目标后,通过中继卫星或者直接传送给地面站,经过分析判断后再利用数据链卫星发送给导弹发射系统。这种方式也成为苏联后来多型反舰导弹从开始设计起就一直沿用的“绝招”。
不过,受限于当时的科技,P-35在运用上仍有不少的难题。首先,第一波导弹发射后,需要8-12分钟才能命中目标。由于导弹雷达导引头需要控制员遥控,所以要命中后才能发射下一波导弹。而发射准备时间长达4-6分钟,因此要发射完6-8枚导弹,共需20-30分钟,这意味着“多面堡”系统要长时间暴露在敌人打击半径内。其次,受限于当时的模拟式电子技术,不管是主动雷达导引头或是雷达图像“转播”信号,每枚P-35导弹需要独占一个频道,否则便会彼此干扰。因此“多面堡”同时间只能将12枚导弹发射到空中。考虑到美国航母战斗群可能有10余艘战舰,这12枚导弹又不可能全部命中目标,则要命中航空母舰的可能性相当低。苏联海军估计,如果配备核弹头的话,命中2-4枚P-35导弹就可重创航母战斗群。如果使用传统弹头的话,P-35导弹一波攻击所造成的破坏微乎其微。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网络上曾披露多张越南海军陆地仓库中储藏有超音速岸舰导弹的照片,照片显示了载有导弹的CzMZAP-93867半挂拖车与一部抛物面天线雷达车。从种种迹象上看,该系统就是“多面堡”。至于越南究竟是什么时候从苏联或俄罗斯得到这种武器,至今没有权威渠道提供信息。
“舞会-E”
在1998年新加坡IMDS国际海事展和中国珠海航展上,俄罗斯星箭国家科学工业中心(今改组为战术导弹集团)密集展出“舞会-E”岸舰导弹系统,希望能开拓市场。为证明其可靠性,星箭中心着重强调它绝非外贸产品,强调俄军方也会部署。据俄罗斯第一副总理伊万诺夫表示,“舞会-E”系统已从2006年进入服役,首先换装远东堪察加半岛的岸防部队。
“舞会-E”设计用来全天候打击靠近海岸的各类水面目标。全系统由2辆射击指挥与控制车、4辆各载有八联装反舰导弹发射管的导弹发射车、4辆供弹车和1辆通信车所组成。所有车辆均采用白俄罗斯明斯克车辆厂研制的MAZ-543M 8×8越野底盘,满载时最高公路时速60千米。火控系统的反应也相当迅速,全系统可机动部署,并于10分钟内发动攻击,具备“随停即打”能力。全系统最多可一次齐射32枚导弹,对目标进行“饱和攻击”,每枚导弹发射间隔3秒,是目前“饱和攻击”能力最佳的岸舰导弹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