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历史地认识环境问题?(上)
2016-08-17南开大学王利华
南开大学 王利华
如何历史地认识环境问题?(上)
南开大学王利华
以史为鉴,可以洞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摸索今天和未来一些事物的发展趋势,避免犯类似的错误或走弯路,从而更加从容地应对现在的问题,完成生态文明建设重任。
1.“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不能最终解决环境问题。
“环境史”是关于人与自然之间既往关系的一门学问,它借助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探讨历史上自然因素如何影响人类生存发展,人类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如何改变自然界,相关信仰、知识、观念、组织和制度如何影响人类的环境行为,为认识和解决当今的环境问题,寻求“天人和谐”的发展之路提供历史经验。
深入研究中国生态环境史,对内可以存史、警世、资政,丰富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实践;对外可以针对全球环境问题和人类共同命运,与西方学界对话,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思想。
2.理性解释当前的环境问题。
当今中国面临着空前巨大的环境挑战和资源压力。在思想学术界,存在不少认识偏差。在国际上,中国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话题,被一些人利用并演绎成“中国威胁论”“中国衰败论”,严重损害国家形象。
对历史的选择性记忆很容易让人思想迷失。古代没有当代的环境污染,但一直未曾摆脱饥饿的困扰,生活远没有今天便利。古代人口少,自然资源开发强度低,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地方确实很多,但也是处处豺狼当道、蛇虫横行。环境问题必须历史、辩证和理性地认识,而不是走向历史悲观论和文明原罪论。在怀想古人笔下的优美风景时,不要忘了古人有古人的环境问题,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和谐。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人口增长和农业扩张,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逐渐枯竭,社会普遍担忧樵采、捕猎难以为继,诸侯国家也担心不能保障“山泽之征”。这就催生了中国早期的环境保护思想和自然资源管理制度。
清朝中期,全国人口暴涨,无数百姓迫于生计,涌入山地湖泽盲目垦殖,导致森林耗竭、水土流失、水系紊乱,流域生态环境全面恶化,自然灾害日趋频繁。朝廷和地方官推行了不少禁垦、禁围以及植树造林的政策举措。
3.客观认识环境问题。
其一,环境问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当今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自然资源不足难以持续支撑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如果不能实现转型,人类文明很可能丧失发展的根基。
其二,是不合理的发展正在摧毁我们赖以存续的生态系统,如果不加以遏制和扭转,必定导致人类生命系统无法安全、健康地延续。但是,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我们既不能丧失信心,又需要严格自律。
(王利华,安徽人,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生态环境史研究中心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生态环境史”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