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中的农民工报道类型研究
2016-08-17余秋霞
文/赵 胜 余秋霞
报纸中的农民工报道类型研究
文/赵 胜 余秋霞
农民工报道在报纸中的数量甚多。截至目前,在《慧科报纸资料库》中,该类型的报道数量已经超过了50万篇,每逢年关春运和民生政策出台时,此类报道数量便会急剧飙升。本文以报纸中的农民工报道为研究对象,对报道内容、报道主客体、报道篇幅、报道态度、事件与非事件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报纸 农民工 报道类型
一、样本和数据
1.类目建构。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在初级编码表的基础上,再按照类目划分的标准进行分类,若类目之间出现交叉时,则依照标题和叙述侧重来把握(如表1)。
表1
2.样本分类。在分类过程中,考虑到各类报道之间交叉点较多,为了保证信度和准度,均采用人工录入和返回样本内容比对的方式进行研究。此外,样本中涉及财经类报道,数量不多且属于政策或宣传类,因此没有将之作为单一类别呈现(如表2)。
表2
3.变量说明。一是报刊类型:此类别包括“机关报、晚报、都市报和专业报刊”4大类。晚报属于都市报的一种,但抽样中发现晚报的数量很多。为了更好地进行对比,因此将之作为单一类目呈现,有时也将两者合在一起考虑。由于《慧科报纸资料库》把通讯社的新闻报道也纳入其中,抽到此类样本13个。
二是叙述对象:此类别包括“叙述主体、叙述客体、连带提及”3个部分。虽然各类报道都提到了“农民工”,然而多数情况下“农民工”不是叙述主体,有时也不是叙述客体,而是被牵连提及的对象。由此,我们提出了“附带提及”和“牵连提及”的概念。如《某某化妆成为农民工行骗》《年关将至骗子多路人当心》《“李小龙”提醒“打架成本”》等,农民工只是被“冒充”和“警示”的一群人。
三是内容比较:此类别包括“政策/宣传、普法/法规、人物/故事、权益/保障、春运/返乡、讨薪/欠薪、子女/教育、另类/言行、安全/事故、违法/犯罪、务工/就业、文化/生活、公益/关爱、领导讲话、经验文章、其他”15个门类。其中有不少类别有交叉之处,在编码过程中就按照叙述侧重来把握。
四是篇幅情况:此类别包括“200字以下、200~800字、801~1400字、1401~2000字、2001~2600字、2601字以上”6个方面的内容。篇幅在某种程度也能看出事件的重要程度和叙述侧重,因此将之作为一个研究内容加以考量。
五是媒介态度:媒介态度分为“褒(赞扬、正面报道)、中立(客观叙述)、贬(批评、负面报道)”3个部分。《春城晚报》原总编辑刘祖武说:“媒介没有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之说,所谓的‘正面’和‘负面’报道之说是学界强加给我们的。”笔者认为,即使报纸客观公正地罗列事实,其中也包含了媒介自身的态度和观点,哪怕这些都是不明显的。
六是事件与非事件新闻:此类别分为“事件”和“非事件”。事件类新闻是针对一个事情的发展过程进行描述,而开会、公告,或者用一两个由头引出政策的则属于非事件类报道。本文发现,在农民工报道中,非事件新闻占了很大比重。
二、数据分析
1.稿件数量。由数据(如表3)可知:一是党报的报道数量最多;二是由于都市报和晚报版面多、报道类型多,因此两者的报道数量之和明显超过了党报;三是劳动类报纸、法制类报纸、妇女儿童类报纸、教育类报纸、健康类报纸也关注了农民工这一群体,且数量略少于党报和都市报;四是就通讯社的特点而言,此类报道数量较为有限。
表3
2.叙述对象。“农民工”是共性多于个性的一群人,这与新闻本体追求的新异、趣味等有些冲突。带领群众致富的能手、“旭日阳刚”般的歌手、“打工诗人”一样的诗人毕竟是少数现象。“农民工”即便成为报纸的叙述对象,但作为主要叙述对象的比重只占9.35%,经常成为附带叙述的对象占样本总量的88.66%,有时还是受到“池鱼之殃”被牵连的对象(如表4)。
表4
“农民工”是“三农”之中的焦点。各类政策要考虑到这一群体,领导讲话、经验文章也经常提到“农民工”这一群体。甚至爱心公益、就业创业、法制财经、普法宣传、医疗卫生、融入城市等方面也要提及,更不必说春运和返乡了。在这些报道中,政策宣传才是报纸的重点。
“农民工”作为报道的叙述主体的情况不多。以讨薪类报道为例,大多是以政府为主的讨薪活动(在145个样本中,105个样本以政府或政府部门为叙述主体,占72.41%,有12个样本的叙述主体是欠薪的“包工头”或出逃的“项目经理”,占8.28%)。由于“包工头”长期不给工资或出逃、或拖欠,农民工才不得已做出很多“惊人之举”,诸如为讨薪而犯罪打架,为讨薪于黄河岸边拜河神等,发生这些行为后才成为主要叙述对象(占19.31%)。
“农民工”常常以群体标签出现。“农民工”这一称谓在样本中共出现765次,报纸将之作为群体概念共482次,较为关注他们的群体特征。其中,出现“农民工”382次,“外来务工人员”29次,“农民工子女”26次,“民工”7次,“建筑工”21次,“农村人”和“低素质人群”各1次(如图1)。
图1
3.内容比较。“农民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学概念。这一群体引发了政府在政策法规、子女入学就医、务工保障、讨薪维权、生产安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变化与思考。因此,除了关于农民工自身的报道,与他们相关的其他要素的报道数量也很多。这些要素主要包括15个大类(如表5)。
表5
由于数据看上去较为繁复,可以从4个报纸类型入手。
一是机关报:政策/宣传、讨薪/欠薪、普法/法规、春运/返乡、人物/故事(农民工先进典型)、子女/教育、务工/就业、公益/关爱的数量和比重远远多于其他三种报刊,体现了机关报的特点;党报中相关的领导讲话、经验文章数量也多于其他报纸类型。
二是都市报和晚报:两者在数据上差异不大。晚报在安全/事故、人物/故事方面关注更多;都市报在另类/言行、权益/保障、安全/事故的数量和比重多于其他三种报纸,较好地体现了都市报的关注倾向;在农民工文化/生活、政策/宣传、权益/保障、春运/返乡、讨薪/欠薪、子女/教育、安全/事故、违法/犯罪、务工/就业、公益/关爱等方面,两者数量基本持平。
三是专业报:这种类型报纸的数量和比重上均不占优势,但在普法/法规、政策/宣传、权益/保障3个种类的报道数量和比重略多于其他类型的报纸。
4.篇幅情况。样本中,一句话新闻或图片新闻的数量是55篇,也就是200字以下的新闻;801~1400字和1401~2000字的样本占据大多数(在编码时均按照Word文档中的字数统计为依据);而2001~2600字和2601字以上的样本数量不多,只有72篇(图2)。
图2
一般而言,重要且复杂的内容才需要更多的字数和篇幅来描述。由表可知,此类报道201~800字的样本数量为412个,801~1400字篇幅的样本数量是157个,这两部分之和占80%。因此,201~800字的篇幅范围是此类报道的主流。这个篇幅范围内,体裁一般是消息或新闻特写,当然也可能是简短的人物通讯。1401~2600字及2601字以上的篇幅大多属于长篇人物通讯、理论文章、深度报道等类型。
5.报道态度。以报纸本身的写作特点来看,大多数新闻报道都属于客观中立报道。然后,“态度”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在编码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下5个标准:找形容词、找副词、找语气词、找成语、找引号。
找到这5个标准,态度要么“褒”要么“贬”,找不到这5类标准即归结为“中立”。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一句话新闻,出现了“喜迎”“欢天喜地”一类的词语或成语,由于这确是当时人们的真实写照,因此也将之归为属于客观中立报道(如图3)。
图3
由图3可知:态度为“褒扬”的报道,积极宣传和报道正面事件和人物形象,弘扬社会正能量,数量为247篇;客观中立报道数量为447篇,是此类报道的主流;态度为“贬”的样本数量不多,数量为49篇。
态度为“贬”的报道虽然数量不多,但辨识度却很高。如2001年1月《金陵晚报》报道的《假米贩玩“空手道”》,引号不乏戏谑之情;2007年7月的《中国文化报》报道的《京城“纸馅包子”假新闻出笼前后》,一个“假”字态度尽显;2010年10月《甘肃经济日报》报道的《农民工杀鸡拜河神求帮讨薪》,农民工此举被报纸称之为“可笑行为”,贬斥态度很明显。
6.事件与非事件。在整个样本中,事件与非事件的样本数量基本持平,这属于此类报道的一个特殊现象。也就是说,政策宣传类报道或以“农民工”为引子的报道就占据半壁江山,一旦涉及民生和政策、城镇化等方面,几乎都要提到“农民工”这一群体(如表6)。
人物类报道数量不多,占样本总量的9.34%。此类报道多以正面宣传为主,特点是数量不多,一般篇幅较长。如2008年8月《昭通日报》报道的《风雨人生多壮志——记打工办学的残疾农民钟盛斌》,2009年9月《台州晚报》报道的《“打工诗人”李明亮昨签约省作协在浙江省尚属首次》,2014年2月《广西日报》报道的《务工,用双手开创“出彩人生”——近距离探访广西农民工(上下篇)》,等等。
表6
三、结语
关于农民工报道和农民工问题的研究,目前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学界,他们对农民工的研究存在诸多问。如报纸中的农民工报道也有这样的报道倾向:在政策宣传中关注“农民工”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要素,大多数情况下,“农民工”只是报纸附带提及的叙述对象,真正以“农民工”为叙述对象的情况却不多见。笔者认为消除媒介对农民工片面主观的带有成见的报道,利用媒介引导市民对“农民工”城市文化身份的认同,为这个特殊的群体与促进社会和谐提供现实依据。而不是这一群体出现反常突出的情况时,才会吸引报纸关注并成为主要叙述对象,成为报纸的“新闻点”和“关注点”。
作者赵胜系云南大学新闻学院2014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
余秋霞系云南镇雄县新闻中心记者
[1]彭增军.媒介内容分析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徐艳.社会公正视域下的农民工报道传播模式变革[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3]赵敏.农民工形象的传播学研究——以《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为例[D].北京师范大学,2005.
[4]雷涛.媒介农民工报道内容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5(11).
[5]李庆锋.《重庆晨报》农民工报道研究[D].西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