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交融 通专结合 共促刊社发展
——上海大学期刊社品牌运营模式
2016-08-17刘志强
文/王 婧 刘志强
文理交融 通专结合 共促刊社发展
——上海大学期刊社品牌运营模式
文/王 婧 刘志强
我国期刊的重要组成包括中国科学院系统期刊、行业协会期刊、出版集团期刊以及高校期刊等,其中我国高校期刊的历史超过百年,已成为学术交流与思想传播的重要工具,并逐渐成为服务科研人员、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
上海大学期刊社(以下简称期刊社)作为隶属于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上海大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管理机构,自2003年成立以来经历了由小至大、逐步发展的过程。2003年有6种期刊,2008年发展到8种期刊,2010年为10种期刊,目前出版13种期刊,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高校期刊社之一。十多年来,期刊社秉承“自强不息、精益求精、守刊有责”的社训,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市教委的指导下,在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以“办优秀刊物、创名特栏目、为学科发展和教学科研服务”为宗旨,采取“目标管理、过程管理与绩效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制定出了符合期刊工作实际的各项管理制度,为期刊社遵循“集约化管理、信息化运行、专业化办刊、国际化视野、数字化出版”的“五化”发展路径、打造国内一流高校学术期刊社提供了有力保障。
集约化管理
上海大学将原本散落于各个学院或部门的期刊整合起来,拧成一股绳成立期刊社(学校独立的二级单位),实现资源共享,有关联的业务部门进行合并,内部职能相同的管理部门,如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等部门进行“大部室”的整合,每个编辑部中零散的财务、发行等工作全部聚合到期刊社平台统一运作。期刊社人员为事业编制,原有待遇保持不变,办刊经费由学校差额拨款。集约化整合后的期刊社便于管理,在对外交流与宣传工作中能使所有刊物步调一致,有效地降低了运营与推广成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资源,财力、物力都得到有效发挥。
期刊社目前共编辑出版1 3种期刊:《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English Edition)》《Journal of the Operations Research Society of China》《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秘书》《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应用科学学报》《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运筹学学报》《自然杂志》。刊物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分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13种期刊中:科技类期刊8种,社科类期刊5种;中文期刊8种,英文期刊5种。
展望未来,上海大学期刊社将继续积极探索和实践学术期刊群的办刊管理模式,不断推进管理创新、服务学校师生;以学术内容为本,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科研与学科建设;推动学术传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期刊社积极探索和推进高校学术性期刊群集约化管理和运行模式。依托高校,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升编辑人员素质。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形成一系列优化编辑队伍、促进人才成长的制度。其中包括《引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新职工上岗培训及带教制度》《编辑业务竞赛制度》《期刊社获奖期刊奖励办法》《上大期刊屋青年编辑志愿者工作制度》《期刊社信息员和网管员岗位职责》等。通过建章立制,不断满足期刊出版业和本单位实际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保障期刊群管理与运行的高效性。
期刊社作为学校的一个公共管理部门,在集约化管理运行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有效机制。不断坚持“学术与行政”双轨运行机制,即在编辑部与期刊的日常管理中,坚持由主编与编委会负责刊物学术质量,期刊社负责管理编辑部行政事务,明确职责,各尽其责。在期刊出版的上游,主要依靠主编率领下的编委会,负责落实期刊出版的内容;下游则由期刊社和编辑部根据出版流程严格执行各项出版任务,共同为期刊发展保驾护航。期刊社通过每年举行2次的主编联席会议、各刊物编委会会议等形式,加强与各刊主编和编委的交流与沟通,听取意见和建议,积极做好服务工作。
信息化运行
2007年,期刊社与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上大期刊网”,由上海大学期刊社门户网站、8个上海大学主办的期刊网站及期刊论坛共10个板块组成。2008年,期刊社各期刊网上出版系统由原先的C/S结构升级到最新技术(纯Java架构及基于浏览器)的B/S结构,全面实现了出版采编信息化。
期刊社网站和各期刊网站的同步开通,以及网上投审稿系统的全面使用,不仅方便了作者、审稿专家和读者,同时也给编辑的工作带来了便利。通过信息化系统,可以对稿件流转的进程、费用的收支情况等进行实时的监控。通过授权,社领导可以在线实时了解每一刊的编辑出版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调整,必要时可以方便地汇总输出相关数据,为决策提供依据。2015年6月,期刊社建立由各部门年轻同志组成的信息化研究工作团队,对期刊社以后的信息化工作进行规划和研究,提前进行信息化布局,该团队的组建是期刊社在“十三五”期间的重点工作——数字化出版转型的一大探索。
专业化办刊
1994年5月,原来的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四校合并,组建新上海大学,上海大学期刊社成立之初的期刊均是四校合并前的各个学校分别创办的,存在学科重叠、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2005年,《社会》由大众普及型读物转型为纯学术期刊;2008年,《应用科学学报》从综合性期刊转变为专业性期刊,将内容范围聚焦到信息科学和自动控制等领域;原《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也是一本自然科学类综合性期刊,虽然在国内外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在当时情况下,这本杂志很难再有大的发展,经过调研和审慎研究,决定将其改为专业性期刊《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以上三种期刊的专业化转型使得刊物能够更好地突出特色,成为在各学科领域内有影响力的重要期刊之一。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English Edition)》依托中国力学学会,特别是在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对期刊发展方针、组稿等各方面的支持下,刊物已成为在国际学术领域具有一定能见度、影响力较高的应用数学和力学学科的专业刊物之一。《运筹学学报》和《Journal of the Operations Research Society of China》两本运筹学专业类期刊,依托中国运筹学会,刊发运筹学各分支学科的专业学术性研究论文。
国际化视野
在国际化方面,期刊社聘请国外知名学者担任主编、编委或审稿专家,广泛开拓国外稿源,并与国外出版发行商磋商海外发行代理业务等。经过期刊社与合作方Springer的共同努力,《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聘请了海外知名专家——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倪亦靖担任海外副主编,组建国际编委,使刊物的国外编委比例达到49%,国际审稿专家比例达到55%,为刊物的国际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实施电子版和纸质版双模式出版。《Journal of the Operations Research Society of China》建立了一支具有国际一流专业学术水平的编委队伍,其中海外编委的比例达到48%,国外审稿专家比例达45%,以进一步吸引国内外优秀稿源。2016年初,创刊三年的《Journal of the Operations Research Society of China》和《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被汤森路透公司最新推出的数据库ESCI收录。《Applied Mathematicsand Mechanics (English Edition)》进一步调整国际编委的比例,其中有来自美国、乌克兰、俄罗斯、中国等国家的20位院士,以及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乌克兰、瑞典、新加坡等国的知名学者。2015 年3月,上海大学与SAGE出版公司合作创办《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简称CJS),填补了国内社会学专业期刊“走出去”的空白。聘请国际知名社会学家谢宇教授担任CJS的海外主编,谢宇教授是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教授、密歇根大学Otis Dudley Duncan全校杰出教授,同时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千人计划讲座教授。同时CJS成立了由国内、国际知名社会学家组成的编委会,指导杂志的学术事务,搭建中国社会学学者与国际学界广泛交流的平台。
期刊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汲取国外优秀期刊的办刊理念,力求将社内的英文期刊推向国际化舞台。以国际化为目标,实施“走出去”战略,先后邀请《自然》杂志执行主编尼克`·坎贝尔先生、美国工程信息公司中国区前总代表钟似璇先生以及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机械工程和制造业领域著名专家倪亦靖教授等指导办刊工作,带来新的理念和最新的资讯,推动杂志的国际化发展。自2012年起由上海大学、上海市出版协会、上海市期刊协会联合发起并每年主办“上海期刊论坛”,四届“上海期刊论坛”分别以“青年编辑职业生涯规划”“期刊国际化与人才队伍建设”“差异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和“期刊发展前沿:集约·品牌·新媒体”为主题,邀请海内外期刊界、学术界的领导和专家共襄盛会,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
数字化出版
2013年2月,《自然杂志》作为期刊社旗下唯一的高级科普期刊,与盛大网络公司悦读网合作,在出版纸质版的同时在App Store上同步推出《自然杂志》的iPad和iPhone版,在读者中获得了很好的反响。2015年,《自然杂志》与超星公司合作,使用移动富媒体出版模式,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与论文相关的视频资料。截至2016 年2月,《自然杂志》在App Store上的下载装机量已超过54000次。同时,《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一直致力于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也已实现纸质版与数字版的双模式出版(App和Android平台在线阅读)以及微信平台的开发。期刊社不断探索数字化出版新模式,以应对新的出版环境和数字新媒体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刊物的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展望
近年来,期刊社赢得多项重要奖励,2014年上海大学期刊社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两项大奖:期刊社集体当选“先进出版单位”,《社会》荣获“中国政府出版奖期刊奖”。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办的2015年中国“百强报刊”评比中,《社会》和《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English Edition)》两刊从全国9000多种期刊中脱颖而出,同时被评为“全国百强报刊”。上海大学是本次评选中唯一获得科技类、社科类期刊双奖的高校,其中《社会》是第二次获此殊荣,得到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和同行的一致赞扬。另外,《自然杂志》和《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English Edition)》经过5轮激烈竞争,摘取“中国最美期刊”称号(上海地区共有5种期刊获此殊荣,上海大学期刊社获得2种,占比40%)。经过层层选拔和答辩,期刊社代表上海大学勇夺“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称号,同时期刊社还三次蝉联“上海市新闻出版行业文明单位”的称号。2015年,《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English Edition)》和《Journal of the Operations Research Society of China》两刊获得了中国科协等组织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B类(上海高校唯一入选期刊)和D类资助;《社会》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期刊资助;《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秘书》《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应用科学学报》《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6刊获6项上海市文教结合基金资助,申报成功率为100%,是上海市高校中获得资助数量最多的期刊出版单位。
展望未来,上海大学期刊社将继续积极探索和实践学术期刊群的办刊管理模式,不断推进管理创新、服务学校师生;以学术内容为本,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科研与学科建设;推动学术传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面对互联网时代以及出版业转型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业态,期刊社将借助移动互联等技术手段,以质量求生存、以研究谋发展,主动适应全球化、信息化社会对编辑出版工作的要求,不断改革创新,打造精品期刊,推动期刊传播发展,瞄准上海大学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目标,进一步打造上海大学品牌刊群,为推进上海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做出“上大期刊人”应有的贡献。
作者王婧系上海大学期刊社助理研究员刘志强系上海大学期刊社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