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懂得孩子亲密拥抱

2016-08-16张艳红糖果卢丹丹薛文英

母子健康 2016年8期
关键词:挫折感宝宝家长

张艳红+糖果++卢丹丹++薛文英

《母子健康》

采访手记

0~3岁宝宝典型事件大揭秘

“流程式”扔东西

宝宝七八个月至1岁左右凭空生出了个新玩儿法——流程式扔东西。当发现一件有趣的物品时,他们可能会先把玩一会儿,之后就会扔到地上。妈妈帮忙拾起来,宝宝会把它再扔到地上,最后场面就成了“流程式扔东西”,宝宝扔,妈妈拾,宝宝再扔,妈妈再拾……结果就是妈妈生气了,宝宝却一脸等待妈妈再拾起好扔出去的表情。难道是宝宝在故意气妈妈?

真相

当宝宝长到近1岁时,会慢慢发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当他们频繁多次地扔一件物品时,会发现物品落地后或是滚到了桌边,或是滚到了墙脚,每次落地后的样子都不同,这种现象的发生,让他们发现了自己的力量,认识到了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和扔出去的物品之间的关联,宝宝心中会想:“这是我扔出去的东西,它会滚动呢!”当发现这一切后,这种扔东西的行为就会成为宝宝们快乐的源泉,他们会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和幸福感,以至于当妈妈将物品拾起来后,他们会再扔出去。从某方面来说,宝宝故意扔东西是心理发展的巨大成果,是衡量其智力发育的标志之一。

宝宝因为小气不愿分享

和小朋友一起玩,妈妈希望宝宝将玩具借给小朋友玩一会儿,可无论怎样沟通宝宝就是不肯。不止如此,因为担心妈妈强行拿走自己的玩具,宝宝不是故意跑开,就是还不等妈妈伸手便大哭大闹起来。宝宝真是自私又小气。

真相

对于2~3岁的宝宝来说,“自私”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所有权”的概念正在建立,但并不完善,在他们看来,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这种认知让宝宝不明白,妈妈为什么会拿“我的”东西给别人。此外,他们还不清楚“借”与“还”的概念,一心认为,拿走的东西就不会回来了。宝宝不愿分享,并不是宝宝自私或小气,而是其心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小插曲,随着宝宝心智成熟,加上妈妈的科学引导,宝宝很快就可以改掉“自私又小气”这个毛病。

突然变成“黏宝宝”

本来很听话的宝宝,却突然变成了“黏宝宝”。妈妈走一步,他跟一步,哪怕只1秒钟没看到妈妈,就会哭闹起来。妈妈给宝宝讲道理,可宝宝却习惯性地屏蔽,完全不理妈妈的解释。本来可以自己玩得很好的宝宝,为什么非要一刻不停地黏着妈妈呢?根本就是故意捣乱嘛!

真相

宝宝突然变成“黏宝宝”,多因“分离焦虑”所致。分离焦虑常出现在两个时期,一是宝宝1岁左右,另一个则是宝宝刚入园时。1岁多的宝宝随着动作能力提升,活动范围逐渐增大,可心智发展却不成熟,宝宝“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妈妈不在身边,他们无法确定妈妈是否会回来,从而很容易产生“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的疑问,继而因为感到惊惶失措,而不愿离开妈妈一步。而宝宝刚入园时,虽然心智逐渐成熟,但因为接触的是完全陌生的环境和人群,同样会感到焦虑和不安,从而表现出“分离焦虑”,以致妈妈每天送其去幼儿园都要费尽周折。

对于1岁左右的宝宝来说,随着心智越来越成熟,以及社会化经历的提升,了解到妈妈离开会再回来,便会逐渐摆脱分离焦虑;而对于3岁左右上幼儿园的宝宝来说,只要习惯了幼儿园生活,便可立即摆脱这种分离焦虑。所以说,突然变成“黏宝宝”,只不过是宝宝必经的心路历程哟!

3~6岁宝宝典型事件大揭秘

宝宝学会了“说谎”

宝宝打翻了水,妈妈问宝宝:“谁打翻了水?”宝宝会不假思索地说是家中的宠物弄的。对于宝宝理直气壮的说慌行为,妈妈自然一肚子的气。宝宝何时学会了说谎?为什么品质这样坏?除了懊恼,妈妈还有深深的自责,责怪自己教育不当。宝宝“说慌”真的是品质问题吗?

真相

生活中,宝宝说谎非常常见,对于宝宝“说谎”人们本能地会想到这是品质问题,其实,对于小宝宝们来说,更多时候他们是无意说谎。因为认知能力不成熟,他们会把想象中的事当成真实的事情表述;此外,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或是为了达成某种愿望,抑或为了逃避某些事情,都会“说谎”。这类说谎多是因恐惧心理所致。当宝宝出现“说谎”表现时,妈妈应了解其背后的原因,从而更好地引导宝宝改掉这种“习惯性”回答,而不是直接给宝宝贴上“品质有问题”的标签。

宝宝爱攀比

见到别的小朋友有什么,自家的宝宝就一定要有,有时同类的物品都不行,一定要和人家一模一样的,宝宝这么爱攀比,真是太难教养了。

真相

虽然说虚荣心是导致攀比的根源,但从另一个层面看,即便是小宝宝也是有自尊心的,希望自己比别人好。宝宝所谓的爱攀比,说到底是不想自己不如别人。此外,处于幼儿期的宝宝都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他们希望借由自己好的物品来吸引别人的注意,以便获得别人的赞美和夸奖。对于宝宝这种表现,妈妈们不应只局限于“攀比”这个字眼上,认为宝宝教养困难。科学的做法是,利用宝宝凡事求好的心理,激励宝宝不断进步,通过努力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过早给宝宝定性,疏忽了正确的引导,只会让宝宝养成盲目攀比的坏毛病。

宝宝的口头禅变成了“我不”

宝宝大了,妈妈希望越来越好带,可宝宝却好像突然不讲理了,经常和妈妈较劲儿,妈妈让做什么,宝宝偏不做什么,如此一来,家庭大战难免频繁上演。宝宝越不讲理,妈妈越生气,亲子关系也越发紧张了。

真相

随着宝宝年纪增长,情感也越发丰富,当各式情绪出现时,因为不知如何宣泄,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反抗”,如此一来,反馈给父母的便是宝宝越来越不听话。此时,如果家长可以探索出宝宝不讲理的真实原因,并试着站在宝宝的角度思考,并和宝宝一起想想解决的方法,当宝宝不再无助,不再因不知如何表述情绪而只会说“不”时,便又会变回之前那个乖巧听话的宝宝了。

懂得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

几乎不管什么场合,只要一说到孩子的挑战,家长们就打开了话匣子:“不好好吃饭、不收拾玩具、沉迷于电视、以哭闹为武器……”虽然每个孩子的行为不尽相同,但家长们的态度几乎一样:“这熊孩子,怎么就那么不听话呢!我用尽了各种办法,他却继续我行我素!” 我们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孩子的这些行为家长觉得是不可接受的,并且第一反应是要去纠正,至于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却甚少去了解。事实上,孩子的行为就如同海中的冰山,我们所看见的,只是海面上的一点点,而孩子行为背后的感觉、原因,却是海面下我们所看不见的大部分,是更加需要我们去了解的,只有知道了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我们才能“对症下药”。

卢丹丹

两个男孩的妈妈,亲子作家,笔名加州魔豆,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美国正面管教认证讲师,著有畅销书《宝宝独立从0开始》《规矩的背后是自由》等。2005年起旅居瑞典和美国,2012年回国定居。在海外的7年,一直从事幼儿教育与儿童心理学的学习与研究,并将自己的育儿心得与国内的父母们进行分享,受到广大父母的追随与喜爱。

你所认为的不当行为,却只是孩子的“适龄行为”

我们几乎随处可见这样的场景:一个刚学会走路的1岁多的孩子,拍着手,兴奋地朝着各个方向走去,却被父母一次又一次地抱回来,孩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继续挣脱父母的双手要往前走,又被抱回来……最后,父母终于失去了耐心,对着屁股狠狠就是几下,孩子伤心大哭。对于1岁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来说,走路是一件非常新鲜与自豪的事情,他发现,他不用借助别人,自己可以移动了,他好奇地走向身边的每一个角落,享受这种成就感。可是,他不知道,他的这种行为在家长眼里就是“不当行为”,他应该安静地待在家长身边,至少是家长可以保护的范围,这样跑来跑去,代表着不听话,所以他必须受到惩罚。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脑还没有发育到能完全领会大人的要求的程度,他们的语言与社会技能也不足以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尤其是当他们的要求对身边的大人来说,是不合情理、制造麻烦或是错误的时候,大人更没法儿了解他们想要什么,并且,很多时候,就把这种行为定义为“不当行为”。这听起来是一件让人非常心碎的事,孩子那么小,需要理解,需要帮助,需要大人拉着他的手一起去探索世界,却被无情地制止、打断,并受到惩罚。

这对孩子来说是很不公平的,他们会觉得很困惑,不知所措,他们成长与探索的脚步会被阻碍,在今后的成长中,他们会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因为儿时的经历告诉他,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会受到惩罚。

如果父母能够了解孩子年龄段的特点,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知道孩子的某些“不当行为”其实只是他们发展适应性的行为,那可能会更好地去控制自己,采取的方式会更为有效。

你认为孩子在无理取闹,其实他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关注

现在有很多二胎家庭,或者很多准备要二胎的家庭。很多父母想不清楚,为什么老二出生后,老大突然就开始有了“退行行为”:本来自理能力已经不错的老大,突然开始尿裤子,依赖奶瓶,喜欢哭闹,越来越黏妈妈……家里多了一个孩子,本来已经身心俱疲的父母,对于老大突然的“无理取闹”与“添乱”很难接受,他们生硬地把老大推开:“你是怎么回事?妈妈已经很忙了,你到一边玩去!”而事实上,孩子之所以有“退行行为”,正是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这一推,对孩子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因为,自从老二被抱回家的那一刻起,那个小宝宝一天到晚被妈妈抱在怀里,所有人都围过去照顾他,欣赏他,赞美他可爱,家里的那个大孩子,直接就告诉自己:“妈妈爱小宝宝胜过爱我,所以我也要学小宝宝那样,吃奶瓶,哭闹,尿裤子,我也要黏着妈妈,我要重新获得在大人心中的特殊位置。”他没有想到,他所采取的一系列举动适得其反,家长对此感到无比沮丧和厌烦,而不是充满爱意,张开怀抱,亲切地期待他。

孩子因此更加气馁,他的行为变本加厉,大人更加烦躁,彼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可想而知,家庭氛围会变得多恐怖。

如果父母能够看到孩子这些行为的背后,只是一个简单的信念:希望得到妈妈更多的关注和爱,那就不仅仅是去告诉孩子:“你大,弟弟/妹妹还小,需要更多的照顾。”而是真正用行动去爱孩子,比如:安排跟老大的特殊时光,每个月抽出一个时间来,单独跟他在一起,让他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给老大布置一些小任务,让他参与到照顾弟弟或妹妹的过程中来,让他感觉也属于妈妈和弟弟/妹妹这个小团体,感觉到被需要。这样,他的那些“不当行为”会自然消失,家庭氛围也会温暖和睦。

你认为孩子太不听话,其实是因为你太想赢了孩子

我相信每个家长都有过这样的“艰难时刻”:叫孩子刷牙、收玩具、弹钢琴、写作业或是上床睡觉,他要么装没听见,要么跟你讨价还价,叫他往东,他偏要往西,家长和孩子陷入到权利之争中,互不让步。到最后,要么孩子被迫服从但内心不服,要么以家长让步收场,更多的时候,是真正愈演愈烈,两败俱伤。

孩子为什么喜欢对着干,为什么那么不听家长的话?这对于从小接受“顺从教育”的大多数家长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所以首先采取的对策是应战,见招拆招,心想:“你休想逃脱!看我怎么收拾你!”但又很快在战争中败下阵来,因为孩子实在是“太难搞”,他们不仅会积极应战,还会消极抵抗,更可恶的是,他们看到家长生气会觉得自己赢了!

如果家长能够了解,孩子这些“对着干”的行为背后,是为了证明只有由他来主导或控制局面时,才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那采取的方式,就是不跟孩子陷入到权利之争中,而是从权利之中退出来,承认你不能强迫孩子,培养相互的尊重,给予孩子有限的选择,引导孩子把权利用在积极的方面。

以孩子不收玩具为例,大多数家长最通常的做法是讲道理、命令、威胁或是苦口婆心地劝说,却一直被孩子牵着鼻子走,其实,这个时候,家长只需温和而坚定地告诉孩子:“我们的约定是吃饭之前要收拾玩具,我现在去准备碗筷了,你可以选择现在把玩具收好来帮妈妈干活儿,也可以再玩5分钟,你自己决定。”说完后,去做自己的事情。

我们知道,就算“赢了孩子”,也还是不能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因为很多时候他是被迫服从的。当我们给予孩子一定的权利,不说,只做,反而能够“赢得孩子”,并教给孩子有用的生活技能与社会技能。

薛文英

1968年出生于中国台湾,从事幼教工作与教学管理十余年,现为中华全能力学习发展协进会理事长,易飞迅亲子馆创办人,苏州市0~3岁科学育儿促进会会员。擅长领域:儿童发展评测与教育教养咨询,婴幼儿教具学习效益分析研究,视知觉学习力评测与教学辅导,资优教育研究辅导等。著有《先懂孩子才会教》等。

懂得孩子遇到挫折后的负面情绪

找到好的方式,读懂了孩子的情绪

挫折感是很基本的情绪感受。正常的情况下,当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我们很可能会产生一点失落、不舒服的感觉,只要设法稳住情绪就能很快振作精神。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会重新再试一次,如果再三努力还是无法成功而引发的负面情绪就算是挫折感。

我发现好多大人都受不了见到孩子哭,所以错失了教导幼儿情绪教育的调整时机。无可避免会看到小孩在公共场所大哭大闹,父母在旁大声斥责……打骂教育或溺爱过度都无法教出挫折忍受度高的孩子。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只是不懂还有其他更好的引导方式,所以才造成亲子互动时的冲突和矛盾。我觉得身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学习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学习如何爱孩子、爱父母,也学着爱惜自己。

失落与挫折感受强度不同,在没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时,我们会感到有些失落。没有就算了吗?最好鼓励孩子动脑子想一想,想要和必要的区别,有目标和梦想是我们进步成长的动力,所以思考能用什么方法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才是比较积极健康的正向思考。

挫折感则是事情没做好或者没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而引起的情绪。要改善这类复杂的情绪调节问题,必须从觉察到自己和别人的情绪状态开始。通常1岁左右的宝宝看到妈妈流泪就能去拿纸巾给妈妈,能走路的宝宝就开始发展自我意识了,所以不会说话的宝宝也会思考,会想动手操作、模仿大人的动作,做不好时就直接丢掉东西了。

鼓励孩子自由探索,教出忍受力比较高的孩子

当宝宝可以自己玩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培养其面对挫折的调整能力。最佳的时机就是1岁起,当宝宝跌倒时鼓励他站起来。玩具掉了,请他自己捡起来慢慢放好。宝宝想自己吃饭就给他准备自己的餐具,平常玩些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孩子和父母相处时能有更高品质的互动交流。

许多父母误以为孩子遇到困难就哭是软弱的表现,其实宝宝会哭闹有很多种原因,我们不必看见容易流泪的孩子就认为其个性不好或挫折忍受力不足。因为喜怒哀乐等情绪是每个人最自然的情绪表现,年幼的孩子理性思考能力和自控能力不如大人,所以父母亲不必以大人的标准来评论幼儿的哭或笑。

幼儿对事物的喜好和兴趣很容易受到照顾者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孩子遇到不如意的情况下的表现也和照顾者平时如何对待有关系。如果我们想教出一个挫折忍受力比较高的孩子,必须鼓励婴儿在安全的环境中自由探索,健康的孩子需要通过跑、跳、翻、滚等运动来锻炼灵活的身手,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遇到挫折就哭闹的孩子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反应强而好胜的孩子,会因为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而生气。第二类是家中总有大人抢着帮忙,养成了无法思考和行动的被动状态。自我期许高的孩子需要学习调节情绪,学着体会慢慢来;比较不主动的孩子必须先把基本能力锻炼好,才不会让无助的孩子长期处在落后而自信不足的状态。

如何调整孩子的挫折感?

在一个家庭中,不同的人看到宝宝哭会有不同的想法:

我不希望孩子长大后被认为软弱,所以不能让他养成动不动就哭的坏习惯。

我真希望孩子哭出来不要压抑,这么小就忍住不是很难过吗?

每次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赖在地上大哭,吵到我最后忍不住动手打人……

亲子教养的方式很难有个标准,而我总结下来,亲子相处感受愉快幸福的简单的原则就是珍惜当下每次相处的时光。曾有家长说我有发现小孩身上潜力的好眼力,其实我觉得每个大人都可以成为点亮孩子学习热情的阳光。

想调整孩子的挫折感吗?我们先要调整和孩子讲话的方式。见到孩子认真的画面(虽然可能看不懂),你可以说:“哇!你画得真好看,教我好不好?”当小孩听到有人认同,通常能愉快发表自己的想法,也可以马上与人分享。相反,如果大人每天跟孩子就“你不乖就……”“你不听话就……”长期输入不好的话语,无疑就是给热情好奇的孩子泼冷水,只会加深孩子的挫折感。

焦虑的父母很容易常常生气,挫折感也会比较强。例如,下班回家看见孩子的表情、动作忍不住会想得太远,一下子想到20年以后,如果还是这样怎么办?于是忍不住给孩子训话半小时,重复讲的是相同的事,但没等孩子行为改变,又自己动手去收拾残局。这样的亲子互动品质是无效的,父母必须设法调整,从自己的言行和思维开始改变。

请您冷静地

想一想:

有必要这么生气吗?

我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是微笑多,还是经常表情凝重?

我自己给孩子定的标准,符合孩子的年龄吗?

最近给孩子学习的课程是否太难了?

家长把过度的精神花在调整一个20年后还不一定会发生的假设状况,反而忽略了孩子当前才读幼儿园,宝宝很可能只是走路跌倒撞痛了才哭,安抚鼓励后立刻就没事了。

如何调整孩子的挫折感?我用的最有效而简单的方法是和孩子一起唱歌。孩子玩积木弄不好时会想丢东西,这时我会跟宝宝一起唱儿歌。这是一句好话,再试一下,一次再次做不成,再试一下……唱着唱着心情好了,鼓励孩子自己走到玩具前坐好,露出很认真的表情,振作精神再玩一次。

无论想学什么,请用玩游戏的心情,仔细去体会练习过程中,一次比一次更好的感觉。享受亲子共处的乐趣,玩得好才能学得快!

猜你喜欢

挫折感宝宝家长
女大学生学业挫折感现状调查研究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高职生学业挫折感现状调查研究
我心中的好家长
人可以承受挫折,但不能习惯挫败
地方普通院校大学生学业挫折感现状解析
BABYPIG/宝宝猪 BXS—212
家长请吃药Ⅱ
可爱宝宝超级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