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式平安城市管理理论与实践
2016-08-16龚霖迪
□ 文/龚霖迪
“链”式平安城市管理理论与实践
□ 文/龚霖迪
社会管理,本质是对人的管理。社会管理最有效率的手段,是管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用“链”来描述这种关系,正常社会中最简单的人,也存在几百条“链”。“链”具有必然性、可计算性和不可撤销性。“链”在每一个人身上,从平民到市长,不因人的物理位置、生死状态而消亡。
在“链”的体系中,所有的人、物和信息系统,都被定义为“链”的组成部分。
“链”的理论基础
最抽象地解构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由人(Element)和人与人的联系(Link,简称链)组成,“人”和“链”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元素。
图一、人类社会结构抽象图
黑色节点代表人,管道代表链。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提出的“链”包括了几层含义:
马克思所说的狭义的“社会关系”。
人在社会活动过程中,与其他人产生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
人在社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其他人的影响。
现有的社会管理体系的理论体系,都是以“人”为基础,为了管好人,开发了各种各样的系统和工具。人还没有出生,就被“产检记录”管理,出生后,被以“身份证号码”为标识的各种身份系统管理,身份证、驾驶证、户口本、计生证、毕业证、职称证、健康证、死亡证等等。人的财物,也被各种系统管理,例如房产证、车辆行驶证、存折银行卡等等,这些财物管理系统,归根结底也是从人的角度出发。
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相对简单,社会结构相对单一,以“人”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体系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采用这种理论思想构建的各种系统,也发挥了高效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链”的发展速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社会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以“人”为基础的社会管理体系,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各种管理需求,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逐步建设以“链”为基础的社会管理体系,在技术上已经成为可能。
“链”的特性
“链”的必然性
“链式”社会管理体系是对“链”的管理,一条完整的链包括两端的Element和联系的Link。体系中的任何两个Element都可以通过一条Link或者多条Link联系起来,多条Link形成的路径,可以形成一条新的Link。
体系中任意两个人,必然存在“链”。
“链”的可计算性
在目前的体系,找出任意两个Element的关系非常困难,在“链式”社会管理体系中,任何两个Element都可以通过一条Link或者多条Link联系起来,通过对这些Link以及Link上的Element进行分析,可以找到潜在的信息。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对“链”进行计算,发现新的“链”。
图二、链中的线索
“链”的不可撤销性
最基本的Link包括:亲属关系、位置关系、通信关系、交易关系。即使是关系最简单的Element,在体系中也具备亲属关系、位置关系这两个Link。只要这个Link建立,就会永久存在,无论Element的地理位置在何处,肉身是否消亡。
“链”一种客观存在,不能被人的主观意志修改或撤销。
“链”的类型
社会关系链,简称“关系链”。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链比较清晰直观,例如血缘关系链:父子、夫妻、兄弟、亲属等,人际关系链:上下级、同事、客户、同学、同乡、同行、邻居、师生等。社会关系链是一种直接关系,我们称为强链。社会关系链也非常稳定,构成了社会的基本框架。“关系链”可以成为“交换链”和“影响链”中重要的放大系数因子。
物质与信息交换链,简称“交换链”。
人在社会活动过程中,与其他人产生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只要这种交换行为产生了,两人之间就建立了“交换链”。最典型常见的就是“通信记录”和“银行交易记录”。
“交换链”是一种强链,反映出两人之间的直接关系。在古代,以物质交换链为主。在现代,信息交换链的数量远大于物质交换链,在大多数情况下,物质交换伴随着信息交换产生,例如网上购物、银行转账等等。
相互影响关系链,简称“影响链”。
当一个人的行为可能会对另一人产生影响,这两人就存在相互影响关系链。例如,小区里的保安与小区的住户,保安的活动对住户存在影响,两者之间有非常明显的链;又如,A上班时需要乘坐8路公交车,B上班时也需要乘坐8路公交车,A与B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关系链。从交通的角度:因为A和B存在资源竞争,8路公交车存在几千条这种链,那么交通上就形成了瓶颈。从治安的角度:如果A在公交车被偷窃,那么B可能就是目击证人。
在两个人之间存在直接影响时,相互影响关系链是一种强链,互相影响越强,关系蕴含的价值越高。而更多的时候,相互影响关系链是一种弱链,通过间接的影响发生作用。例如A是一名乌鲁木齐市重点人员,乘坐汽车到达广州白云宾馆,同一时期白云宾馆有两百多名人员住宿时间与A存在交叉,这两百多人中,有B、C、D三人的手机定位信号与A长期在同一个区域,那么A与B、C、D之间就发生了相互影响关系链。这个关系链建立起来后,可以提供给公安机关实时监控,一旦四者之间的关系链发生增强(如发现A与B之间有银行汇款行为、或者手机通讯行为)公安机关可以提高防控的级别和力度。如果B被广州公安机关发现毒品运输行为,A与B之间生成强链,那么A就可以立即被布控。
相互影响关系链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复杂的“链”。人与人之间相关性的强弱程度具有模糊性而不具有随机性,这种相关性称为模糊相关性。
链中所包含的为用户所需要的信息,是两个模糊子集,两个模糊子集之间的相关程度也就是两个模糊子集从整体上贴近的程度,因而适用模糊数学中的择近原则。在建立初期,经常表现为一种弱链,随着弱链的不断产生,可以通过归纳、运算和分析出强链。
“链”的辩证关系
人与链的关系
链的两端就是人,人是链的组成部分。人与人之间可能是直接的强链,例如父子、买卖关系,更多情况是间接的弱链,通过对弱链的归纳、计算、分析,可以得到更强的链。链一旦形成,就是客观存在,不可撤销。在系统设计中,对链的撤销,这种行为本身会形成一条新链,描述这两人原来的关系,被撤销这种关系的详尽情况。例如,某局长和某商人存在强链(同学关系),有一天,某局长下令某科员消除此链。科员奉命执行,消除后,链的状态依然是强链,描述为“原同学关系要求被撤销关系”,同时该科员和该商人之间会建立新的链。该科员的亲属原先与商人之间,需要通过5条弱链的运算才能建立联系,现在该科员的父亲、母亲、爱人、孩子等都与该商人建立强链,一旦商人与他们之间发生交易记录,系统就有能力预警。
链不但不能被撤销,反而因为“撤销”这个动作,产生了新的链,原来的链具备了更高的价值。
因此,链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不可撤销和改变。
链与链的关系
因为链是不可撤销和改变的,因此人与人之间可以存在多种链,例如A和B之间,可能同时存在“关系链”、“交换链和”、“影响链”,即使是同一种链,数量也可以不断增加,例如A和B是同乡,存在“关系链”,后来一起读党校,又多增加了一条关系链——“同学链”。
任意两个人A和B中,必然存在一条“链”的路径,通过这个路径,A都可以找到B,换言之,不存在两个没有联系的人。对链的管理,可以定义强度进行数字化,例如强度最大用1表示,强度最小用10来表示。寻找A和B之间的路径时,首先选择强度的数值之和为最小的路径,其次选择节点最短的路径。见图:
“链”是一种可生长的体系,随着每一个的“链”的增加,体系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有价值。随意两个人A和B之间的路径也将越来越小。
“链”的不可撤销性和可生长性,对技术体系的要求非常高。以人均存在1000条链为例,一个中等城市100万人口,数量为10亿。“链的路径”(即任意两个人通过链寻找到对方的路径)是100万的阶乘。只有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才能处理这么庞大的数据。
人与物的关系
整个社会被抽象成“人与链”的关系,将屏蔽物的信息,物将作为人的一种属性存在,因为人与物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链”。例如,A是一名民族手工工匠,制造了一把刀具,B是一名商店店主,把这把刀销售给了C,ABC之间因为这把刀具建立了“链”。
对“链”的管理,本身就包括了对人和对物的管理。
“链”的运算
“链”具备数学实质,对链的运算可以设计不同的算法来解决两个Element之间的关系问题。有一些通用的算法可以用于常规的“链”运算。
链接分析算法。这个算法被广泛应用在互联网领域,但是也非常适合“链”的运算,是“链”体系基础的算法之一。
链接分析背后的理念非常简单,以矩阵形式描绘出一张图,将问题转换为特征值问题。特征值是一种很好的渠道,它有助于展现图的结构以及每个节点的相对重要性。Dijkstra 算法。由荷兰计算机科学家狄克斯特拉于1959 年提出的,因此又叫狄克斯特拉算法。是从一个顶点到其余各顶点的最短路径算法,解决的是有向图中最短路径问题。迪杰斯特拉算法主要特点是以起始点为中心向外层层扩展,直到扩展到终点为止。
狄克斯特拉提出了一个按路径长度递增的次序产生最短路径的算法,每次循环都可以得到一个从源点到某个顶点的最短路径,某个即不是确定的一个。
“链式”社会管理体系的合法性
通过“链”理论构建的社会管理体系,给体系内的每个人都建立了成千上万的“链”。在表象上,容易给人造成侵犯公民隐私和人身自由的不良印象。实质上,“链”理论构建的社会管理体系并没有与现行的法律冲突。
首先,公民本身和公民的行为,都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公民的行为一旦发生,都不可逆转。无论是传统的社会管理体系,还是新型的“链式”社会管理体系,都没有阻碍公民合法正常的行为发生。对于一些潜在的、或者正在发生的与法律违背的公民行为,社会管理机构已经被立法机构授权进行预警、防控、缉查、抓捕和审批等权力。
其次,对“链”的管理,由政府的社会管理机构执行,实行严格的制度,从源头上杜绝公民隐私被泄露。
再次,“链”的原始数据的获取,一部分由政府制定机构的人员完成(例如管委会、街道办、派出所等),一部分由现有信息系统提供,如视频监控系统、车辆管理系统、银行信息系统、通信运营商信息系统、公共安全数据库等),这些系统的建设,都有相应的法律支撑,产生的数据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链式”理论与“平安城市”
传统的平安城市,是通过建设特大型、综合性非常强的管理系统,不仅满足治安管理、城市管理、交通管理、应急指挥等需求,而且还兼顾灾难事故预警、安全生产监控等方面对图像监控的需求,同时还考虑报警、门禁等配套系统的集成以及与广播系统的联动。平安城市通过三防系统(技防系统、物防系统、人防系统)建设城市的平安和谐。可见,传统的平安城市,着眼于对事件的管理,重点的业务领域为治安管理、城市管理、交通管理、应急指挥。
传统的平安是一种“狭义”的平安,建设思维是为管理者(公安、城管、应急指挥)提供强大的工具,通过工具的使用获得平安。在一个相对平和的城市里,安全形势简单,管理者拥有强大的资源,“管理者侧”的各种工具的效率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是在一些特殊的城市里,形势复杂,各种工具的边际效用显著下降,如果只是一味增加投入,增强“管理者侧”的工具,效果并不会明显。这时,加强对“被管理侧”的管理,效果会明显很多。
“链式”理论,是位于“被管理侧”的管理,从源头上减轻管理者侧的压力。传统的平安城市中的治安管理系统、城市管理系统、交通管理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将被纳入“链式”社会管理体系中,是体系重要的数据入口。视频监控系统、人脸卡口系统、车辆卡口系统、公安八大数据库、银行信息系统、电信运营商信息系统等等信息系统,为“链”的生成提供技术上的保障。把资源的投入,由“管理者侧”向“被管理侧”转移,是平安城市建设的一个大趋势。
作者单位:高新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