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贵州智慧城市建设
2016-08-16陶侃
□ 文/陶侃
浅谈贵州智慧城市建设
□ 文/陶侃
贵州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
自国家和地方“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后,许多城市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发展重点,目前10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89%的地级城市和47%的县级城市都开展了智慧城市的建设或者规划,智慧城市总计划投资规模近万亿元。各地推动智慧城市的模式分为全面推进或重点突破,截止到“十二五”末,经过地方城市申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初审、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分别确定了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共计290个。其中,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103个,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7个。贵州省也在跟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脚步不断的前行,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贵州省铜仁市、六盘水市、贵阳市乌当区入选,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贵阳市、遵义市(含仁怀市、湄潭县)、毕节市、凯里市、六盘水市盘县入选,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安顺市西秀区入选。进入2016年,我国进入了“十三五”元年,智慧城市的发展也将迈上新的台阶。早在2014年8月,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交通部等8部委就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表示到2020年,将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而2020年正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此外,国务院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将支持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设和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因此,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的2016年,注定将是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平凡的一年。
贵州平安城市建设几个阶段
贵州的智慧城市发展一直跟随着国家规划在前行,并兼具有本身的特点。随着平安城市的建设和数据交换中心建设共享数据完成,而这一切的数据基础是平安城市建设来源的视频数据,贵州为西部较为落后省份,平安城市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其平安城市建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期建设以推进“平安贵州”创建活动贵州省公安厅技防办先后下发指导性文件为基础,指导各地抓建设、抓应用,并通过将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任务与管理要求纳入公安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年度目标考核任务范畴,推进了全省城市报警监控系统的建设进程。以视频监控点位建设为基础,多数监控为公安系统自建,模拟视频信号居多,整个系统未能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有效的售后维护,整个系统不能有效做到互联互通,亦不能有效的做到各地平台之间的共享。
二期建设以《全国公安机关视频图像信息整合与共享工作任务书》和《全国公安机关图像信息联网总体技术方案》,先后制定完成了《贵州省视频监控骨干专网建设总体技术方案》、《贵州省公安机关视频图像信息整合与共享工作方案》、《贵州省公安机关视频图像信息整合与共享技术方案》、《关于规范全省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设备ID编码规则的通知》和《全省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联网IP地址分配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全省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要求建设视频监控点10万个以上、报警点1万个以上;全力建设全省视频骨干专网建设工作,完成了视频骨干专网建设的招标、合同签定及工程建设实施工作;积极开展省级视频监控系统联网共享平台的开发建设工作,已完成联网共享平台开发,并已部署到省厅指挥中心,全面启动全省、市、县三级视频监控联网平台的级联工作。建成省、市、县三级监控报警共享平台,实现视频报警监控平台与指挥中心的联动运转,实现社会治安防控预警智能化、指挥调度可视化。
三期建设以确保“天网工程”联网建设以及设备维护保障体系,全面掌握各地“天网工程”的建设情况,积极推进视频图像信息及卡口的联网建设;加强视频图像文字标注。要求全省各地公安机关对已建报警监控平台的监控图像文字标注按公安部要求进行统一修改,有效的提高了我省监控图像文字标注达标率。全力开展全省视频骨干专网建设,完成了全省视频监控“一张网”的建设目标,并实现了全省视频监控图像全程共享联网。为了有效规范我省视频图像系统联网技术标准,完成了《贵州省公共视频资源联网接入技术规范》地方性标准编制。
贵州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几大挑战
随着智慧城市发展的要求和数据交换中心的建设和完善,“天网工程已经成为城市基础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像的深入挖掘、多平台的联动、基础网络建设、云数据的大规模应用都给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便利,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从贵州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情况来说还面临如下挑战:
当前城市管理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基于不同管理领域的,缺乏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的能力。城市的管理者需要查看不同系统,以了解关于城市内某个特定时间的实时和历史情况,没有一个集成的支持系统。传统的系统是针对不同的管理领域设计的,其并不关心特定事件可能对其它管理领域的影响。当前城市的日常运营会产生大量的运营数据,但目前城市同城缺乏抽取、分析和图示有意义数据的能力。很多城市的应急响应是基于应变管理理论的,缺乏理解特定响应将产生的后果,并在城市的日常运作中应用预定义的工作流进行处理的能力。对于城市而言,应该用积极的态度拥抱可能的变化,理论上应该建立一个系统,记录和评估所有与跨领域城市管理、应急处理等流程改进相关的活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平台需求
有效接入现有应用系统的数据,形成数据中心,并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互动协作。整个系统的性能、可用性、稳定性、可靠性和可伸缩性具有极高要求。平台可配置,能够通过配置的方式适应应用的变化。有效支撑新应用的快速设计、开发、测试、部署和维护,减少新应用上线的时间。不仅支持操作型应用,还要支持预测、分析和决策支持类应用。
应用需求
智慧城市要求市场和政府管理者能够充分利用来自于城市各个职能部门和机构的信息;预测问题,并把影响降到最低;并协调资源,迅速和有效地应对问题。因此需要整合城市的各种系统、信息和资源,为市长、城市管理者、城市操作者、市民和企事业单位提供跨领域的创新应用。应用包括:城市统一视图:城市KPI;跨部门的应急事件响应和处理;市民与政府的互动协作、市民服务;智能化应用:预测、分析、决策支持等。
人才和团队培养需求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属于全市信息化建设,因此需要相关的专业人才管理。包括IT技术团队和人才,业务运营团队和人才等,以此促进全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发展需求
要求智慧城市建设对全市未来发展有促进作用。智慧城市建设不是实施一个个的项目,还要求能够激励创新,包括政府、市民和企业的创新,在智慧城市基础平台和基本应用的基础上,不断演化出具有城市特色的新应用和服务。
而要具体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政府的详细规划和引导,以政务系统为应用基础,集合政务中心,运管平台,调度中心等,接入各专题数据库。强化政府在规划引领、统筹协调、优化环境、政策扶持、应用示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强大的统筹领导体系,统一顶层设计,形成信息化工程间的协同运行。
同时智慧城市需要政府在规划引领、统筹协调、优化环境、政策扶持、应用示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强大的统筹领导体系,统一顶层设计,形成信息化工程协同运行。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与导向性作用,构建政府、企业、市民等社会多方参与、充满活力的发展格局。同时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突破区划、部门、行业界限和体制性障碍,充分整合信息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信息资源,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化协同,提高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全社会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最终面向公众生产、生活、学习的多元化需求,提供随时、随地、随需、低成本的信息与应用服务,使社会和市民享受到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带来的便利和实惠。以智慧城市建设拉动智慧产业的需求,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形成和发展。充分认识智慧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从政府组织管理体系、城市信息化系统顶层设计、城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成熟应用示范工程等多维度切入,循序渐进,切实推动城市智慧化协同发展。结合实际,突出应用,讲求实效,找准产业升级、民生需求的突破口先行先试。
结束语
智慧城市是一个在不断发展中的概念,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持续完善,我们将能够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地理信息、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强大驱动力,通过知识社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智慧应用,建立一套以人为本的、新型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作者单位: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