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后日本的亲属关系》小论

2016-08-15张宬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亲属家族变化

张宬

『戦後日本の親族関係―核家族化と双系化の検証―』(《战后日本的亲属关系——对核家族化与双系化的验证》)一书系旅日中国学者施利平教授用日文撰写专著。全书169页,并不冗长的篇幅集中火力完成了一次对家族社会学界传统定论的挑战。

战后的日本社会,家族、亲属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按照家族社会学的通行观点,由于家户规模的缩小、婚后与父母同居率的低下、还有母女之间交往、援助关系的紧密,关于家族的制度由家制度——“直系家族制度”,向以核家族为原则的“夫妇家族制度”转换(所谓“核家族化”)。亲属关系也由优先父亲与长子关系的父系、单系,向无论夫方、妻方,无所偏重的双系性变化(所谓“双系化”)。施氏指出:这种通论不能吻合地解释和说明日本现当代有关家族构成和亲属关系的现实。肇始于1980年代的现代家族论以家族的心性——自律性和情绪性等为主要研究课题,分析家族制度的视角有所遗漏,未能严密地验证现实中的婚后家族、亲属关系在家族制度这一侧面的情况,因此关于战后家族是否由直系家族制度向夫妇家族制度转换,亲属关系是否由父系向双系转换,仍不明朗。

为弥补以上不足,正确地理解战后日本的家族、亲属关系的存续和变容,本书从制度的侧面(同居、家的继承、相续)和情绪的侧面(经济上的和非经济上的援助和交往)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把握。在这种理论框架结构的提示下,以在日本全国实施的针对男女5000余人(1911年—1981年间出生)的家族调查数据为基础,追寻今天的日本家庭中家族、亲属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此外,将同在儒教文化圈,重视亲属关系的中国和韩国的家族、亲属关系进行了比较。

结果:在制度方面,长子优先的直系家族制度仍然残留,但女儿并非必须被排除在外,亦即非父系性;一子优先的直系家族制度(长子虽然仍占优势,子女中的任何一人可以跟父母同居、继承、传承家业)仍在持续的现状清晰可见。在情绪方面,由于1950年代以后出生的少产少死世代的兄弟姐妹数量的减少和育儿期(与丈夫)的同居率的低下,妻子和妻方亲属之间的紧密交往、援助情况日趋活跃的倾向得到确认。但这并非源自制度上的变化。在情绪方面,日本亲属本来就具有双方性的特征。可以说时至今日这种基本特征仍没有变。

亦即:战后日本的亲属在制度的侧面没有变化,在情绪的侧面表现得更加活跃,应当予以关注。本书揭示了战后日本的家族、亲属关系,在经历了高度经济成长期以来的工业化、都市化、现代化的当代日本社会,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仍然经营者直系家族制度,在情绪的侧面呈现活跃化,构筑着重视夫妻双方任何一方的非父系、双方的亲属关系。

本书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是对核家族化和双系化的通论进行探讨。第1章将“家”到核家族的变迁从与家族、亲属的法律制度的变迁的角度进行探究,思考从亲子关系到迫使家族、亲属关系发生变化的可能性。接着第2章与第3章分别从家族社会学和社会学邻近的学科分野对家族、亲属的变化进行评论。在此基础上,第4章以将家族、亲属的制度性侧面和情绪性侧面结合起来为必要条件,从“时间的相位之下”和“空间的相位之下”接近本书的课题,并分析从孩子之角度见与“实亲”和“义亲”的关系,介绍这种研究方法和角度。第二部对是否发生核家族化和双系化,用数据来进行验证。第5章关注日本社会持续存在的直系家族性要素,即关注拥有家族的制度性侧面,弄清同居、继承、相续的现状,揭示直系家族制度存续的可能性。第6章检视今天日本的家族、亲属关系的实态,同时对家族的制度性和情绪性的双方都予以关注,验证在同居、援助、会话过程中兄弟姐妹间的差异,探索直系家族制度与双方亲属制度共存的可能性。紧接着第7章阐明家族、亲属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关注子女与父母同居得到育儿方面的援助情况的历史性变化,通过比较不同出生年龄层的亲子关系,揭示直系家族制度和双方亲属制度的存续以及后者的活跃化现状。第8章为了清晰地呈现日本的家族、亲属关系的特征,特别对同为儒家文化圈的日中韩三国亲子关系的异同进行关注,对夫方与妻方以及兄弟姐妹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凸显了日本的家族、亲属是直系制家族,非父系性、双方性亲属制度的特征。在《终章》里,以本书通过分析得出的结果为基础,整理战后日本的家族、亲属关系的变化,尝试描绘新型的家族、亲属镜像以及至今为止的日本家族、亲属发展轨迹。在最后的《补论》中记载了从坟墓的继承意识看与祖先祭祀有关的分析结果。因考虑到祖先祭祀的继承意识同为制度性侧面中的一环,为增强本论的说服力收录之。

[注:三峡大学青年科学基金, KJ2014A004]

猜你喜欢

亲属家族变化
警惕微信“亲属卡”的诈骗
这五年的变化
皿字家族
走进植物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喜看猴年新变化
变化休想逃过我的眼睛
狗也怕醉汉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