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敲让语文课堂迈向文本深处

2016-08-15周国圣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陋室铭草色刘禹锡

周国圣

学习的根本不是识记,而是思考,正如叶圣陶先生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疑难,提高思维能力。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文本理解的方法与渠道有很多:教师讲授、查阅资料、讨论推敲等等,其中推敲是文本理解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这一方式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而且促进学生良好阅读方法与习惯的养成。这里以《陋室铭》为例,浅述运用推敲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学会思考、学会阅读。

一、推敲字词,探索方法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初中生应该能够阅读较浅的文言文。要想能够阅读文言文,必须具备一定的文言字词积累。传统文言字词的学习一般就是简单识记,很少有方法的引导,因此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对文言文学习不感兴趣。

在文言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理解文言字词的规律,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效率。在学习《陋室铭》文言字词时,笔者组织学生理解文言字词,不是简单告知字词意思,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方法推敲新的文言字词,或者在理解文言字词时推敲文言规律,从而为以后的文言文阅读奠定基础。例如:学生不理解“惟吾德馨”中的“惟”,便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带有“惟”的成语。学生很快想到“惟我独尊”“惟利是图”等,这样学生很容易推断“惟”是“只”的意思。通过这样的推敲,学生不仅识记了“惟吾德馨”中“惟”的意思,而且还掌握了“联系成语”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学生不理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的“上”。根据铭文上下句对偶的特点,学生意识到“上”与“入”词性相同,词义相连,“入”是动词,“映入”的意思。根据对偶规律,“上”应该作动词,所以解释成“爬上”。推敲字词意思的过程,也是应用语文知识的过程,既理解了字词,又强化了文本特点。这样的推敲过程,一方面引导学生掌握了学习文言的方法,授之以渔;另一方面,又增添了学生学习文言的情趣,激发兴趣。

二、巧设问题,激发思考

课堂的活力源自高质量的思考,而非学生表面的热闹。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有效问题,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敏感的思考神经。

解读《陋室铭》这篇经典铭文,需要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刘禹锡的安贫乐道、豁达乐观的情怀,而非简单地告之“陋室不陋”的中心。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我设计了三个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走进这处居所,你看/听到了什么,你觉得这是一处怎样的居所?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其一是引领学生合理想象,还原陋室环境,初步感受这里环境优美、交往不俗、情趣高雅;其二是为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文章写作背景、作者生活处境作铺垫。在学生想象着环境优美、情趣高雅的画面时,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环境好,情趣高,活动丰富,生活悠闲,我想该有很多人去做客吧?”这一问题设计看似与文本没有多大关联,其实是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等句子的切入点。通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推测访客很少。通过探寻“访客少的原因”引导学生推断写作背景,理解刘禹锡当时的处境。最后,继续顺势提出了第三个问题:朝廷弃置,被贬至此,生活落魄,访客很少。刘禹锡心理郁闷不郁闷,悲苦不悲苦?这一问题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阅读首尾两处直接表达作者豁达乐观情怀的语言。这样在学生了解、体味了作者当时生活落魄、处境艰难的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理解刘禹锡安贫乐道、豁达乐观,学生便深感刘禹锡难能可贵。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在推敲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细细体味情感。

三、咀嚼文本,推敲细节

咀嚼文本应该说是语文的一大魅力,其过程正展现了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像《陋室铭》这样流传至今的经典铭文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性,这正是当代人尤其是当代学生需要攫取的精神营养。因此,解决设计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咀嚼文本,深读文本。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学生初读时仅仅读到碧绿的苔藓爬上了台阶,青葱的草色映入眼帘。按照今天的理解,这真实一处环境优美的居所,是城市人向往的去处。而在咀嚼文本时,学生读到了这里访客很少。“草色入帘青”也是如此。作为老师还与学生分享了对“草色入帘青”另一种理解:草色入帘青,而非百花盛开。有同学很快从“无案牍之劳行”一句中读到了作者被贬的处境。引领学生咀嚼文本,推敲细节,也是带领深入解读文本,更是一种推理思维。

猜你喜欢

陋室铭草色刘禹锡
惊蛰
春天,真的来了
赏牡丹
陋室铭
清明为父上坟
早春
刘禹锡与《陋室铭》
李玉洁徐高双胡哲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