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志愿服务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
2016-08-15黄晶
黄晶
摘 要:公民道德素质对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核心的作用。志愿服务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是实现大学德育素质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和载体,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能起到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11
作者简介:黄 晶(1986—),女,湖北宜昌人,助教,应用心理学硕士,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志愿服务的涵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志愿服务的定义是:“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指人们在正式场合中,在一段时期内自愿无偿地贡献自己的时间、知识和技能。”本文采用黄小玲(2013)对志愿服务的定义,即志愿服务是基于利他动机,不以获取报酬为目的,自愿贡献个人的知识、技能、时间、财富等从事各项服务活动,以增进社会公益,促进社会进步。
大学生志愿服务则是指在校大学生自愿参加志愿服务团体或者志愿服务组织,以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为己任,运用自身资源,利用课外时间无偿地向他人和社会提供各种服务性的活动。
2.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内涵
道德素质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包含了个人的道德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道德情感和意志特征,以及道德行为过程中涉及的选择和行为能力等因素。道德素质是在社会道德关系的稳定发展和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个体道德素质的培养、提高与个体在从事社会道德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道德认识、情感以及行为能力等关系密切。
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过程包含了道德理论学习和社会道德活动实践两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通过道德教育和舆论等途径使大学生习得社会的道德概念、原则、规范等,另一方面则通过组织各类道德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运用已经掌握的道德原则、规范的机会,促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道德交往,将社会化的道德标准内化为相对稳定的内心信念,并巩固为自身的道德行为习惯。
3.志愿服务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
志愿服务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教育、培养、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与课堂的理论学习相辅相成。在校期间,大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和良好的社会反响。志愿服务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等多个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1)志愿服务端正大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指导个体的道德行为,是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的基础。道德认识的对象是个人与自我、他人、社会以及自然的关系。它包括道德对象的内化,即把握道德发展,形成个人的观念、信念、理想,构成个体的道德人格,促进个人的道德完善;还包括对道德对象的道德化,形成道德价值观及判断。
大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志愿者活动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根据活动需要协调个人与自我、他人、集体、社会、国家、自然的关系。大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深刻认识社会的道德现象、原则、规范、标准、评价,并逐渐整合道德感与理智感,形成个人的道德行为的原则和规范。
(2)志愿服务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在一定的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主体通过对人、关系、活动的体验以及自身情绪的认识、控制而形成的一种高级感情。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观察社会、了解国情、参与社会活动、履行社会职责和义务的有效途径。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通过身体力行,感受自己的道德善行所引起的社会反响,接触现实社会的道德实例,直接或间接受到教育和感染,由此产生道德情感体验。
(3)志愿服务磨砺大学生的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指“个体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通过自觉地确立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所表现出来的能动的实践精神”。道德意志指向高尚的目标,并具有激励个体实现这一目标的作用。道德意志本质是个体不满于自己现有的道德水平,而努力实现更高的道德境界。它表现为从内到外,从无形的道德意识到有形的道德行动的发展过程。
趋善避恶是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道德目的。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克服一切困难,摆脱一切干扰,摒弃盲目性,本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追求并实现人对他人、社会、自然有价值的道德行为。在开展各种志愿者活动时,大学生难免会遇到许多不曾经历的困难,认识、解决、克服和战胜困难并最终实现道德目标的过程培养、磨炼了大学生的道德意志。
(4)志愿服务坚定大学生的道德信念。对某种行为准则的正确性认识是个体的道德信念。它的核心是道德理想,包含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等成分,是个体发自内心并主动追求实现的道德需要。个体道德信念的形成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对自身道德需要和客观规律的认识促成了个体道德信念的形成。个体的道德信念一旦形成,便能促进个体自觉、坚定地选择道德交往的对象、交往的方式和道德行为等,还能决定个体的道德价值判断。
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道德信念的培养提供了实践的机会。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得以将已经习得的道德理论知识、社会道德要求与道德实践相融合,在独立思考、逻辑推理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道德价值判断。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基于自己的道德信念进行道德行为的选择,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 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与道德义务。大学生通过道德信念对自己道德言行进行约束和衡量。道德信念强化和稳定了大学生的道德理想。
(5)志愿服务优化大学生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支配下的自觉活动”。道德行为的基本特征是“行为者对自身与他人、社会、自然利益关系的自觉认识和自愿选择的行为,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负有道德上的责任”。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个体学习、掌握、运用道德行为技能与养成习惯,进而形成道德行为习惯。
大学生志愿服务即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道德理论教育与道德实践的逐渐统一,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逐渐统一。志愿服务使大学生有机会进行道德行为训练、培养,促进个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转化为个体的道德行为习惯。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获得道德生活体验,形成道德意识,进一步引发、指导道德实践。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得到了锻炼、培养、巩固,并逐步形成较为一贯的倾向和稳定的特征。
综上所述,志愿服务从大学生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多方面影响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起着积极、重要的影响。志愿服务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和理念,是高校实现道德教育,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有积极的影响。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搭建广阔的校内外志愿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培养出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王明亮.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2]张 睿.“90后”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分析及教育路径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3.
[3]黄小玲.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