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时代下,网络媒介的异化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应对策略

2016-08-15郭杰彬

求知导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郭杰彬

摘 要:信息化时代下,数字技术的应用,海量信息的轰炸,媒介的异化与奴役现象日益明显,尤其是受网络媒介的影响,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了方方面面的改变,这也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网络媒介异化的内涵与影响,从而找到应对之策,以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实效性。

关键词:网络媒介异化;思想政治教育;应对之策

信息化时代下,网络媒介以其强大的传播性、交互性、虚拟性及无可比拟的影响力,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中心。正如塞伦·麦克莱所言:“传媒充斥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文化中心。”[1]媒介,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介,还是互联网、手机这些新兴媒介,都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它本身是用来为人类服务的。然而数字技术的应用,海量信息的轰炸,媒介的异化与奴役现象日益明显,尤其是受网络媒介的影响,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了方方面面的改变,这也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而,分析研究网络媒介异化的内涵与影响,从而找到应对之策,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实效性。

一、网络媒介异化的内涵与本质

“异化”指的是把自己的素质或者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东西。[2]“异化”概念是近代欧洲哲学的一个范畴,无论是霍布斯、黑格尔还是费尔巴哈,都对异化进行了相关研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研究资本家用劳动资本这个异己力量,剥削压迫工人,从而使雇佣工人丧失劳动的主体性。而当今时代,媒介与异化结合,是网络环境下对广大受众的奴役、主宰和控制。作为工具性的媒介反客为主,成为网络时代的主人,而广大受众则在信息化时代里越来越自我迷失,沉溺在网络媒介构造的拟态环境中无法自拔。媒介异化的实质不是媒介及其产品本身的异化,而是人们对媒介的使用方式发生了异化。[3]

二、网络媒介异化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1.对教育者而言

网络媒介凭借其传播的即时性、交流的双向性、高度的隐匿性以及无可比拟的虚拟性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以往那种局限于学校,局限于教室,面对面说教,“填鸭式”教学,教育工作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完全被打破。网络浸染下的高校学生不再以仰视的姿态看待教育者,他们渴望平等交流,也不愿意再是以往那种模式——“老师说,我听”“老师说的都对”。他们敢于质疑,提出自我观点,利用网络带来的全球化信息,丰富自我。而网络媒介异化下,网络与高校学生生活日益紧密,甚至融为一体。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将虚拟现实当做真实生活。而教育工作者由于自身网络知识与技术的缺乏,抑或还未完全适应信息化潮流,使得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知识全方位滞后。在德育工作中,效果大打折扣,也影响自身的权威性。

2.对高校学生而言

网络媒介的异化,使许多年轻一代的在校大学生成为媒介的奴隶与附属品。虚拟时空中,不少高校学生体会着虚拟化下带来的快感与享受。他们不愿回归现实,导致自我精神世界的荒漠化,内心世界的孤寂化,为人处世的冷漠化以及承受能力的极端脆弱化;在虚拟时空中,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他们依托媒介交流与交往,过度依赖微信、QQ、微博等即时通信与社交软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无话可说,甚至是多人坐在一起,也只是各自低头玩手机,“低头一族”由此诞生。在虚拟时空中,海量信息满足了高校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他们很少会分辨信息的真伪与好坏,他们只是满足于“知道了“了解了”,却不求本质与深入,从“知识分子”变为“知道分子”。因而他们厌烦被说教,被教化,不再虚心聆听老师的教导,而总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他们将肤浅的、即时的、通俗的网络媒介文化应用于生活。媒介化生存,网络成瘾屡见不鲜。他们以媒介为伴,时时刻刻关注在网络世界中属于自己的虚拟空间,乐此不疲。

网络媒介异化下的娱乐休闲活动产生极大的“社会麻醉剂”作用。让人主动成为“沙发上的土豆”或者“电脑前的肥猪”。[4]同时,连审美趣味也逐渐流于表面,成为“颜值党”,甚至审丑趣味也于网络发酵。更为严重的是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被网络媒介异化,多年来学校建构的教育被冲击,被打压。学生的认知来源于网络,他们听从于网络,活跃于网络,于是,网络语言暴力,人肉搜索等现象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校园暴力如围殴与欺凌也在发生。我们在感慨:现在的孩子怎么啦?越来越多的主流价值观丧失,而用偏颇之见彰显个性,我们在感慨:现在的学生的辨别力在哪?网络虽然丰富了生活,活跃了教育,但更为可悲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沉溺于虚拟空间,丧失了自我的主体性,成为数字化世界里的奴隶。

三、网络媒介异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应对之策

1.将网络与教育密切结合

信息化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与网络密切结合,将传统的教育模式与网络教育紧密结合,并加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提升自我能力,增强互联网意识,培养操作能力,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使自身的教育更具时代性、针对性、互动性,更为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愿意听,想要听。建立相应的教育网站,改变生硬的说教方式,而力求形式生动活泼,内容新颖别致,让学生主动点击,主动阅读,主动接受,主动认可,化被动为主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提升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在于育人,在于培养一个精神富有的人。网络世界的异化会导致高校学生出现精神荒漠化与内心孤寂化,甚至性格扭曲化,行为怪异化,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完全背道而驰。放飞青年梦,实现“中国梦”,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升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升他们的思维分辨力,帮助他们分清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的不同,重塑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大力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构建多方沟通交流平台

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交流平台,让学生真正可以走出虚拟空间,去交流、去沟通。充分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加大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力度与优化,建设和管理好校园门户网站,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引导作用。[5]

信息化时代下,网络媒介凭借其强大的传播力量,对高校学生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媒介的异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挑战。但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应透析问题的本质,找到应对之策。尤其是“十三五”规划下,在网络强国战略的指导下,网络异化的问题,更应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从而妥善解决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美)塞伦·麦克莱.传媒社会学[M].曾静平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372.

[3]胡馨木.论中国当下的网络媒介异化及其对策[DB/OL].http://media.people.com.cn/n/2012/1105/c150616-19503748.html.

[4]赵瑞华.媒介化生存与人的异化[J].新闻记者,2012,(2).

[5]郑生勇.论网络化生存状态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3).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