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鞋也哭了
2016-08-15林少华
林少华
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故事,冬天也该有冬天的故事。而之于我的冬天的故事,却几乎清一色同冷、冰冷、寒冷连在一起。
是的,冷!我祖籍山东蓬莱,生在东北。蓬莱冷不冷和如何冷我不知道,但再冷也肯定冷不过东北。那是真冷,东北话叫贼冷、贼冷贼冷、贼贼冷,嘎嘎冷。你可知道身体哪个部位最怕冷?耳、手、脚!尤其指尖和趾尖,又以趾尖为最。趾尖离地最近,离冰雪最近。俗话说十指连心,手指多少好些,可以哈气,可以相搓,可以揣进衣袖或插进怀里捂一捂。但这些对脚趾都用不上。
我是穿母亲做的鞋长大的。家里孩子不止我一个,我老大,下面弟妹五个。即使不算在外地工作的父亲和母亲自己,母亲也至少要做六双鞋,做鞋成了母亲入冬前后最辛苦的活计。那可不是来料加工,几乎所有料都靠自己。春天种麻,秋天割了放在河沟里浸泡,捞出剥皮晒干,此即麻批儿。往下就进入母亲的工序了。母亲一手提麻批儿,一手旋转两头粗中间细的纺锤,把麻批儿纺成细麻绳,用细麻绳纳鞋底。鞋底是用碎布头一层层黏合起来的,需用细麻绳密密麻麻纳起来才耐磨。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可不得了。先用锥子钻眼,再用粗针把麻绳穿进眼里用力拉紧,如此上一锥、下一锥、上一针、下一针反复不止。即使时过四十多年的此时此刻,眼前也照样清晰浮现出母亲纳鞋底的身影,尤其煤油灯下母亲投在糊报纸的泥土墙上的剪影。剪影并非总那么规则。母亲有咳嗽病,冬天尤甚,一咳嗽就咳好一阵子,瘦削的肩头剪影急剧地颤抖不止。有时太厉害了,就抱着鞋底久久伏在早已熄火的火盆边缘……我不忍再看下去,每每把头缩进被窝。后来我搬去堂屋西边爷爷奶奶房间睡,虽然剪影看不见了,但半夜醒来会不时听到东屋传来母亲的咳嗽声,那是干咳,一声声仿佛从地洞深处传来,在万籁俱寂的小山村夜晚听起来格外清楚和揪心。从来没有什么声音让我那么持续地揪心,我睁大眼睛瞪着黑暗听着、听着……我为什么生两只脚、生两只非穿鞋不可的脚!
后来到底买了一双棉鞋,我们叫“棉水乌拉”。“乌拉”大概同塞进鞋里取暖用的乌拉草有关,“棉水”想必是棉絮胶底防水之意。因为是胶底,鞋底不如母亲做的鞋暖和。好在系带,密合程度好些,而且较为“时尚”。可惜没穿几天就没了,一次放学后上山拾柴,山上雪深,鞋壳进到雪里湿了。晚上睡觉前母亲把湿了的鞋放进灶门口烘烤。那时我正上初中,学校离家远,母亲要摸黑起来做早饭。结果点火时忘了灶门口的鞋,连同柴火一起捅了进去,直到闻得一股橡胶味才想起。但鞋已烧焦了,不能穿了。母亲心疼得哭了,我也哭了,想必鞋也哭了……
(摘自《异乡人》作家出版社 图/黄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