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电影《美食、祈祷和恋爱》看个人主义价值实现

2016-08-15温俊毅

电影评介 2016年13期
关键词:个人主义伊丽莎白大卫

温俊毅

2010年电影《美食、祈祷和恋爱》在美国上映,该影片是根据美国作家、散文家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的同名畅销回忆录改编而成。《美食、祈祷和恋爱》这部电影讲述了美国著名作家伊莉莎自·吉尔伯特在优质的生活中逐渐迷失自我,决心放下一切,开始环球旅行,进行心灵的探索,影片通过美食、恋爱和祈祷来对人生进行思考,洗涤混乱的身心,最终寻得理性和身心平衡的历程。这部电影看似具有很强的女性主义基调,通过女主人公的婚姻、爱情和自我拯救进行讲述,其实质是解释了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个人主义。

一、 美国核心价值观体系中的个人主义

美国著名学者萨姆瓦认为,从广义的方面来讲,个人主义就是指个人利益,应该是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能动性、自由、独立的权利和利益,最为重要的是个人的尊严和价值。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是个人主义。韦森早在《文化与秩序》中就明确指出,不论是美国文化还是英国文化,或是欧洲大陆各国的文化,都可以理解为一种个人主义文化,但是美国自由、民主的个人文化的形成则是贯穿了美国历史形成的全过程。

在当今的社会,个人主义已经渗透到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个人主义已经是美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将个人主义描述为一直只顾自己的却又心安理得的感情,但是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康马杰在其作品《美国精神》一书中,将个人主义几乎等同于美国主义,由此可以见得,个人主义在美国文化中所占有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

二、 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影片的核心思想

(一)伊莉莎白的自我拯救

离婚前的女主角伊丽莎白是一位拥有成功事业的女强人,且具有很大的勇气,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毅然决然的选择摆脱令自己不快乐的婚姻生活。在事业上,伊丽莎白是个佼佼者,可以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负面情绪时候,伊丽莎白则是一个十足的失败者。由于自身的内心不够强大,总是被一些消极的思想所折磨;内心十分向往快乐,但是却不知道如何进行寻找;想要获得身体和心灵上的相互平衡,却没有强大的力量进行支撑,直到在印度伊丽莎白才找到解决一切问题的答案。

如果我们认为伊丽莎白的爱情观和婚姻观表现的是个人主义价值观中对个人自由和个人意愿的追求,那么伊丽莎白的自我拯救之路则主要体现了在个人价值观中对个人主义强调的自我控制、自我动机以及依靠自身实现自我的重要特点。

女主人公与其丈夫极度漫长、悲惨的离婚战,使得伊丽莎白变得心神疲惫,发了疯的想要寻找可以治愈心灵和身体的方法,人常说喜欢另外一个人就是最好忘记过去的办法,因此,女主人公便很快地投入另外一个名叫大卫的男人的怀抱。大卫是一个演员也是一个反叛诗人,更重要的是大卫的年轻和性感,使得伊丽莎白迷上了这个男人,伊丽莎白将自己所有的幸福和救赎向下注一样,都投到了这个大卫的身上。[1]伊丽莎白对大卫的爱,不仅仅是迷恋,也可以说是不顾一切的。正如最后女主仍凭自己所说的那样,她遇到了大卫,紧缠着大卫,就是为了彻底的摆脱过去,摆脱婚姻,“大卫就好像是撤出西贡的最好一架直升机一样”。此时女主角伊丽莎白所拥有的爱情和快乐就像是可以让她陶醉的迷魂药一般,注定是短暂、虚幻和稍纵即逝的。年轻气盛的大卫仅仅是伊丽莎白选择对抗内心的脆弱、无助和婚姻给她带来的苦难、挫败感的安慰剂和兴奋剂罢了。伊丽莎白还是没有找到可以让她内心强大和平静的方子,也没有治愈她时刻涌出的恐惧感和悲哀。于是,伊丽莎白和大卫在一起经历了短暂几个月的甜蜜期后,她的内心世界再次坍塌,患上了忧郁症,以至于产生自杀的念头,最终不得不以吃药来控制病情。她越发的悲伤,越发的失魂落魄,就更加强烈的想要依靠大卫来获得像“毒瘾者如饥似渴的药引”一般的关心和关爱。伊丽莎白近乎一切向大卫索取关爱,使得大卫心力交瘁,虽然中途有过分手复合,但是最后大卫还是选择离开她。

大卫的再次离开,让原本就是孤独、无助、内心脆弱的伊丽莎白的生活接近绝望,但是带给她沉重打击的背后,伊丽莎白逐渐的开始学习独立生活,正事由于大卫不顾一切的离去,给伊丽莎白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内在变化。虽然女主公伊丽莎白自己感觉自己的生活就像是“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车祸”,可正是由于这一次的打击,让她逐渐成为一个自治的个体,可逐渐的对出现在生命中的时间和空间感到非常的欢喜,她开始慢慢思考自己想要做什么这个全新的问题。曾经有一段时间读意大利语,帮助伊丽莎白在极度黑暗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缕阳光,发现了一丝快乐,于是乎,她毅然决然的去崇尚享乐和美的意大利,寻找快乐,并且努力用它照亮黑暗的世界。

女主人公初到意大利时,原本是以体验快乐为目的的,但是由于从小接受的是勤俭和“拙于吃喝玩乐”的清教徒教育,让她倍感压力,无所适从。但是在一段时间的自我调节之后,伊丽莎白逐渐的学会了体现快乐的方法:和朋友一起周游,品味当时的美食;花费大量的时间购物和逛街;和乔凡尼学习让她感受到快乐和光明的意大利语等等。意大利的旅行,让生活接近破碎边缘的伊丽莎白的身体和心灵逐渐的恢复,并且在享受快乐的同时慢慢的变成一个更加完整的人,可见她在进行灵魂修补的过程中不愿意停住脚步的。在她沮丧难过的时候,伊丽莎白慢慢向神诉说她的委屈、伤心和难过,并且内心听到了慈悲、友善的回应,给她心灵上的安慰。在此以后,伊丽莎白经常和自己的心内进行对话,内心回应的声音,让她在寂寞和无助的时候可以给他鼓励和安慰,在遇到挫折和麻烦时可以告诉她一切。

由于不断的向神倾诉,在女主人公的内心深处相信神可以保护她,帮助他,于是乎,伊丽莎白又来到了印度。印度哲学家认为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混在神性,而瑜伽就是让个人亲自去感受自身的神性和追求永远和平、完整而神圣的至高自我,并让一个普通的人站在旁人的角度去看自己和自己所遭受的这一切。这对于习惯在消极情绪中崩溃,又极度容易伤感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有很大的帮助,她正需要通过心平气和的态度和身心平衡的状态来实现自我情绪的控制。

在进行禅修的初期,伊丽莎白也曾经焦躁、不安过。禅学这种漂浮不定的思维让伊丽莎白时不时的陷入自己的苦难、愤怒和忧伤之中。但是随着不断的禅修,她通过禅坐、祷告和诵经来控制心灵的力量,控制自己杂乱无章的头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禅修的过程中,她逐渐看清了自己的执迷和弱点,同样也逐渐认识到命运是神恩赐和自我进行不断努力的过程。大部分虽然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但是却可以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想要控制生活,首先就需要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控制,在遭遇不幸的时候选择自己的想法,及时的打破消极的念头,以免让消极情绪扰乱内心的平静。在一场心灵的仪式上,伊丽莎白对自己、前夫、大卫进行了宽恕,真正领悟到只有用爱和放手,才能实现自我的解脱和灵魂的自由。最终,伊丽莎白在静修中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认识神,神给与我们最美好的关心和爱护,而神所在的天堂就是自己一直追求的快乐圣地。

(二)伊丽莎白的婚姻观

小说作者伊丽莎白和丈夫离婚,并不是我们寻常所见到的离婚原因,也不是来源于女性主义的通常诉求--寻求女性的解放和男女地位上的平等。其真正原因是由于女主人公对现实婚姻的期待和自己内心所追求的生活产生巨大的落差,而导致身心的不平衡。

伊丽莎白和丈夫已经结婚六年之久。原本和丈夫的共同期望是在30岁以后就会彻彻底底的厌恶旅行,安心的过正常的婚姻生活。但是,在伊丽莎白即将迈入30岁的时候,她惊喜的发现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不是安心过正常的婚姻生活。虽然自己拥有豪宅、广泛的人际关系和丰富的生活,但是伊丽莎白却对逐渐产生了厌恶,慢慢的她开始产生离婚的念头。但是伊丽莎白没有孩子,也不想要丈夫,就像去追求自己心里的生活。因此,伊丽莎白常常感到羞愧、恐惧和悲伤,痛斥自己怎么可以如此的混蛋,但是自己有无法忽视自己内心想要摆脱婚姻的渴望,在夜夜独自躲在浴室哭泣的伊丽莎白逐渐的绝望。但是,她还是选择了离婚。面对着丈夫、家人和自己的指责,她自己也矛盾、痛苦过,但是还是按照自己的个人意愿,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伊丽莎白进行这个抉择的过程,体现了个人主义价值中个人利益至高无上和自我选择的思想。

在巴厘岛,伊丽莎白再次遇到了自己的真爱——斐利贝——一位自称是“女性主义好丈夫”的巴西宝石商人。伊丽莎白和斐利贝在一起是相当的自然和轻松,但是急于进入下一段感情,让她有些犹豫,她害怕另外一个人的进入可能会再次打乱她的生活和内心的平静,斐利贝逐渐的消除了伊丽莎白的顾虑,并且表示自己已经做了节育手术和尊重她的自主意愿。随后两个人开始了爱情之旅,斐利贝留在巴厘岛,伊丽莎白回到了纽约,但是他们一直享受着爱情。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爱情就是相守步入婚姻的殿堂,但是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却向往、追求彼此的独立生活和自由空间,没有任何的约束,没有婚姻强加的责任和义务,这种爱情模式强调的是追求个人自由、追求个性,这都是个人主义的具体标新形式。

结语

伊丽莎白从开始的无助、依赖别人给予力量和快乐,逐步变成主宰自己思想的女性,在转变的路上虽然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但是却让读者看到了女主人公最真实的感受。女主人公自己选择走出悲惨的婚姻,喜欢自由的她在巴厘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她试着学会独立,为自己找回快乐,在为期一年寻找快乐和信仰的旅途中,伊丽莎白给自己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自我拯救的唯一途径及时自我操控,而最大的力量和快乐的源泉则是自己的内心。

参考文献:

[1]吴珊.从物质到精神的追求——谈Eat,Pray,Love[J].大家,2010(8):58-60.

猜你喜欢

个人主义伊丽莎白大卫
英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
肖像绘画的回归——伊丽莎白·佩顿
做真正的自己——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大卫,圣诞节到啦
拯救大卫
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论》为例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
概念起源时间错了
个人主义能不能一分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