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记》比较句及其汉语史价值研究

2016-08-15章新传廖军凯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全书史记基准

章新传,廖军凯

(1.上饶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0;2.江西省发展改革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36)



《史记》比较句及其汉语史价值研究

章新传1,廖军凯2

(1.上饶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0;2.江西省发展改革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36)

《史记》比较句有极比句、差比句、平比句、较比句四大类。每大类又可以分为若干小类,如极比句又可分为肯定极比句(包括“最”字极比句、“至”字极比句、“极”字极比句、“第一”“冠”字极比句)、否定极比句(如“莫/无”字极比句)和反问极比句(如“孰”字极比句);差比句又可以分为肯定差比句和否定差比句;平比句又有表示比照、比拟、比喻、等同等小类;较比句又分为泛比句和疑比句两类。《史记》极比句的比较基准因语境自明往往不出现;差比句的比较主体、比较词、比较基准和结论项基本俱现;平比句的比较词兼有结论项的功能;较比句的比较主体、比较词、比较基准相当于泛比句(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或疑比句的问话部分,而结论项则相当于泛比句(假设复句)的后一分句或疑比句的答话部分。《史记》比较句的汉语史价值表现为,极比句的结论项可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差比句结论项可以由数词、量词或数量短语充当,泛比句的“比”是平比句的“比”向差比句的“比”过度的桥梁。

《史记》; 比较句; 极比句; 平比句; 差比句; 较比句

比较乃人类认识世界不可或缺的方式。比较句用以比较不同的人或事物之间在性状、程度上的差异。它是人类言语交际中极为重要的句型,因此也就成为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

本文研究《史记》[1]中的比较句,一则是因为郭锡良先生曾经说过:“汉语语法史需要建立在专书语法研究、断代语法研究的基础上”[2];二则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能够代表当时文学语言的面貌”[3]。《史记》是西汉时期的鸿篇巨制,比较句门类齐全,用例十分丰富。

此前,章新传专门考察了《史记》中含“於”的比较句[4],其还分别论及《史记》中的“比”字句[5]、平比句、较比句和差比句[6];赵良剑研究了《史记》中的“於”字句、“如”字句与“比”字句以及“孰与”句[7];黄晓惠[8]、史佩信[9]大致描述了“比”句的历史演变轨迹。以上研究成果为本文作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并给予了颇多有益的启迪。本文拟采用定量与定性、描写与解释、语法研究与语义研究、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考察《史记》的比较句,以期使汉语比较句的研究更加臻于完善与科学。

本文涉及的比较句结构形式的符号主要有:X(比较主体)、Y(比较基准)、W(比较结果)、NP(名词或名词性短语)、VP(动词或动词性短语)、AP(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NUMP(数词、量词或数量短语)、()(某项可以省略)。

一、《史记》的极比句

所谓极比句,就是表示在一定的范围内,指出程度最高的那一个的句子[10]。《史记》极比句共240例。

(一)《史记》极比句的结构形式

1.“最”字极比句

《史记》中“最”字极比句共有74 例。其基本结构形式是X+W,其中的“W”由“最+AP/VP/NP ”构成,具体有以下结构形式:

(1)X+最+AP

此式共45例,占“最”字极比句的60%,占全书极比句的19%。

例1: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1]236

例2:子某最长,纯厚慈仁,请建以为太子。[1]420

例3:智伯遂有范、中行地,最强。[1]1686

能充当式中AP的形容词全书有16词45例:“贵”(3例)、“长(zhăng)”(5例)、“强”(4例)、亲(7例)、“少(sho)”(4例)、“贤”(5例)、“良”(1例)、“小”(1例)、“大”(6例)、“吉”(1例)、“高”(1例)、“悲”(2例)、“幸”(2例)、“盛”(1例)、“多”(1例)、“强大”(1例)。

(2)X+最为+AP

此式共7例,占“最”字极比句的 9 %,占全书极比句的3 %。

例4:(燕)最为弱小。[1]1562

例5:王最为大。[1]2891

例6:武帝即位,吏治尚谨甚,然由居二千石中,最为暴酷骄恣。[1]3135

能充当式中AP的形容词及其短语全书共有 7个词语7 例:“暴酷骄恣”“饶益”“弱小”“长(zhăng)”“简易”“暴”“大”各1例。

(3)X+最+VP

此式共 9 例,占“最”字极比句的 12 %,占全书极比句的4 %。

例7: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1]397

例8:悼公周者,其大父捷,晋襄公少子也,不得立,号为桓叔,桓叔最爱。[1]1682

例9:赵穿最有功。[1]1673

能充当式中VP的动词及其短语全书共有9词语9例:“宜称王”“居齐东北隅”“爱”“爱少子弘”“比其羸弱者”“有功”“好学”“宠”“胜”各1例。

(4)X+最+NP

此式11例,占“最”字极比句的14%,占全书极比句的5%。

例10:初,武为淮阳王十年,而梁王胜卒,谥为梁怀王。怀王最少子,爱幸异于他子。[1]2082

例11: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1]2166

例12: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1]2591

能充当NP的名词及其短语全书共有6个词语11例:“下”(2例)、“下者”(1例)、“后”(5例)、“后者”(1例)、“其后”(1例)、“少子”(1例)。

(5)X+最为+NP

此式2例,占“最”字极比句的3%,占全书极比句的1%。

例13: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1]3162

例14: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1]2348

能充当NP的名词及其短语全书共如上2个词语各1例。

2.“至”字极比句

《史记》中“至”字极比句共有48例。其基本结构形式为X+W,其中的“W”由“至+AP/VP/NP”或者“AP/V P/NP+(之)至”构成,具体有以下结构方式:

(1)X+至+AP

此式9例,占“至”字极比句的19%,占全书极比句的4%。

例15:王遇晋至厚。[1]1665

例16: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1]1973

例17: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1]2946

能充当VP的有“厚”(1例)、“大” (2例)、“圣” (1例)、“高” (1例)、“强” (2例)、“尊重” (1例)、“不才” (1例)等7个词语9例。

(2)X+至+VP

此式2例,占“至”字极比句的4 %,占全书极比句的1%。

例18: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1]3186

例19: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爱憎之至变也。[1]2154

能充当VP的全书共如上2个词语各1例。

(3)X+至+NP

此式2例,占“至”字极比句的4%,占全书极比句的0.8%。

例20:太伯可为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不得而称焉。[1]1475

例21: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1]2136

能充当NP的全书共如上2个词语各1例。

(4)X+AP/NP+(之)至

此式11例,占“至”字极比句的23%,占全书极比句的5%。

例22: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焘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无以加矣。[1]1453

例23:僬侥氏三尺,短之至也。[1]1913

例24:故云福之至也,人自生之;过之至也,人自成之。[1]3233

能充当AP/NP的有“直”(1例)、“平”(1例)、“方圆”(1例)、“短”(1例)、“义”(1例)、“福”(1例)、“过”(1例)、“德”(2例)、“礼1”(例)、“乐”(1例)共10个词语11例。

3.“极”字极比句

《史记》中共有“极”字极比句18例。其基本结构形式为X+W,其中的“W”由“极+AP/VP/NP”或者“AP/V P/N P+(之)极”构成,具体有以下结构方式:

(1)X+极+AP

此式1例,占“极”字极比句的5%,占全书极比句的0.4%。

例25:人皆以斯极忠而被王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1]2563

能充当AP的全书仅如上1词1例。

(2)X+极+NP

此式2例,占“极”字极比句的11%,占全书极比句的1%。

例26: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之礼,非极味也。[1]1184

能充当NP的全书仅如上2词(“音”“味”)各1例。

(3)X+NP/AP/VP+极

此式6例,占“极”字极比句的33%,占全书极比句的2.5%。

例27: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1]3199

例28:言不可极,极之而衰。[1]3199

例29: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1]2547

能充当NP/AP/VP的有“酒”(1例)、“乐”(2例)、“物”(1例)、“言”(1例)、“富贵”共5词6例。

(4)X+NP/AP /VP+之极

此式9例,占“极”字句的50%,占全书极比句的3.7%。

例30:礼者,人道之极。[1]1172

例31:天者,高之极。[1]1172

例32:至治之极,邻国相望……[1]3253

能充当NP/AP/VP的有“人道”“高”“下”“明”“治”“广大”“道”“数”“天道”等9词语各1例。

4.“第一”“冠”字极比句

此类极比句共12例,各有一种结构形式。

(1)“第一”极比句的基本结构形式为X+W,其中的“W”可由“NP+第一”构成,具体结构形式为X+NP+第一。

此式8例,占全书极比句的3%。

例33: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1]2018

例34:乃赐婴县北第第一。[1]2667

能充当NP的有“功”(5例)、“位次”(1例)、“第”(1例)、“对(对联)”(1例)共4词8例。

(2)“冠”字句的基本结构形式为X+W+Y,其中的“W”可由“NP+冠”构成,具体结构形式为X+NP+冠+Y。此式4例,占全书极比句的1.6%。

例35: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1]2020

例36:(灌夫)名冠三军。[1]2853

例37:吴楚军时,弓高侯功冠诸将。[1]2636

能充当NP的有“功”(2例)、“位”(1例)、“名”(1例)共3词4例。

5.“莫”/“无”字极比句

《史记》中“莫”/“无”字极比句共83例,主要有下列几种结构方式。

(1)莫/无+AP+于+Y

此式中的“莫”/“无”即为X,表否定的任指,AP充当W。此式19例,占“莫”/“无”字极比句的23%,占全书极比句的8%。

例38:世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1]436

例39:当今之时,山东建国莫强于赵。[1]2247

例40:由此言之,治之盛也,德忧矣,莫高于俭。[1]2963

例41:臣以为计无便于此者。[1]2293

能充当AP的有“大”(5例)、“盛”(3例)、“强”(3例)、“高”(1例)、“便”(2例)、“贤”(1例)、“善”(1例)、“甚”(1例)、“危”(1例)、“近”共10词19例。

(2)莫/无 +及/如/若/过+Y

此式58例,占“莫”/“无”字极比句的70%,占全书极比句的24%。

例42: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1]344

例43:代曰:“莫若太子之自相。”[1]1851

例44:(始皇)以为自古莫及己。[1]258

例45:夫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罪无过此者。[1]2254

(3)莫+AP+焉

此式6例,占“莫”字极比句的7%,占全书极比句的2.5%。

例46:以抚泗上诸侯,诛暴齐以服强晋,利莫大焉。[1]2198

例47:古者殷周有国,治安皆千余岁,古之有天下者莫长焉,用此道也。[1]419

能充当AP的有“大”(4例)、“贵”(1例)、“长(chang第二声)” (1例)共3词6例。

6.“孰”字极比句

该极比句的结构形式为“孰”+W+(“于”)+Y,其中的“孰”相当于“X”,表任指,“W”由AP充当,“(‘于’)+Y”往往由兼词“焉”充当。此式5例,占全书极比句的2%。

例48:吾父再犯王命,王弗诛,恩孰大焉![1]1708

例49:进受严命,退而不全,负孰甚焉。[1]1814

能充当AP的有“大4” (4例)、“甚” (1例)2词5例。

(二)《史记》极比句的结构特点

上述极比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肯定极比句,包括“最”字、“至”字、“极”字、“第一”及“冠”字等极比句;二类是否定极比句,主要指“莫”“无”字极比句;三类是反问句,主要是指“孰”字极比句。各类极比句的结构特点分述如下:

1.肯定极比句的结构特点

(1)肯定极比句的比较项X

能充当比较项X的既可以是体词(包括名词、代词)及其词组,如例3中的“智伯”,例13中的“其”,也可以是谓词(包括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如例15中的“王遇晋”,例17中的“吾尝责大将军”,余类推。

(2)肯定极比句的基准项Y

肯定极比句的基准项Y往往不出现(“冠”字句除外),其原因一是因为前文已有交代(如例1中的“天皇”“地皇”“泰皇”),或者后文有交代(如例10中的“他子”),或者句义自明(如句2中的“子”)而不必说出;二是因为没有框定一个范围而无法说出,如例20。余类推。

(3)肯定极比句的结论项W

能充当肯定极比句(“第一”“冠”字极比句除外)结论项W的绝大多数是AP,其次是VP,亦有极少数NP。副词“最”在结论项中作状语,而“至”“极”既可以在AP、VP前作状语,亦可在VP之后作补语,还可作NP的后置定语;而“第一”“冠”字极比句的序数词“第一”作谓语,直接充当结论项,动词“冠”作谓语,充当结论项,后带比较基准Y作补语。例均见前。

2.否定极比句的结构特点

(1)否定极比句的比较主体X

该类极比句的比较主体X由否定性无定代词“莫”/“无”充当。

(2)否定极比句的W

该类极比句的结论项W由AP和VP(主要是“及”“如”“若”“过”)充当。

(3)否定极比句的比较基准Y

该类极比句均有比较基准Y出现。结论项由AP充当的,其比较基准Y一般由介词“于”引入,或者以兼词“焉”取代“于+Y”;结论项是VP的,其比较基准Y往往直接置于VP之后。

3.反问极比句的结构特点特点

(1)反问极比句的比较主体X

该类极比句的比较主体X由疑问代词“孰”充当。

(2)反问极比句的结论项W

该类极比句的结论项均由AP充当。

(3)反问极比句的比较基准Y均隐含于兼词“焉”之中。

二、《史记》的差比句

所谓差比句“就是将两种事物的状态、性质、数量等拿来比较,而表明他们程度的差别”[11]。

(一)差比句的结构形式

差比句全书共425例,分为肯定差比句和否定差比句,其结构形式各不相同。

1.肯定差比句的结构形式

《史记》中肯定差比句的结构形式是X+W(+于)+Y。由于W可分别由AP、VP和NUMP充当,因而又有下列具体的结构形式:

(1)X+AP(+于)+Y

此式88例,占全书差比句的20.7%。

例50:言周之为秦甚于楚者,欲令周入秦也,故谓“周秦”也。[1]161

例51:安罪重于将在,谋反形已定。[1]3094

例52: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1]364

例53: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明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1]2361

例54:逸《书》得十余篇,盖《尚书》滋多于是矣。[1]3115

能充当AP的全书有“甚” (13例)、“烈” (2例)、“富” (6例)、“长(zhăng)” (2例)、“高” (6例)、“重” (7例)、“贤” (6例)、“近” (2例)、“多” (5例)、“巨” (1例)、“青” (1例)、“贱” (1例)、“劳” (1例)、“弱” (1例)、“累” (1例)、“深” (3例)、“大” (6例)、“贵” (1例)、“尊” (1例)、“捷” (1例)、“绌” (1例)、“危” (1例)、“勤” (1例)、“盛” (1例)、“强” (7例)、“显” (3例)、“卑” (1例)、“太” (1例)、“重” (1例)、“轻” (2例)、“酷” (1例)、“固” (1例)等32词88例。

(2)X+VP(+于)+Y

此式32例,占全书差比句的7.5 %。

例55:季氏亦僭公室。[1]1914

例56: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1]2560

能充当VP的全书有“过” (16例)、“增” (1例)、“僭” (5例)、“亲” (2例)、“轶” (1例)、“加” (5例)、“觳” (1例)、“愈” (1例)共8词32例。

(3)(X+)NUMP(+于)(+Y)

此5例,占全书差比句的1 %。

例57: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1]2248

例58: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1]2615

例59:塞之斥,唯桥姚已致马千里,牛倍之,羊万头,粟以万计。[1]3280

能充当NUMP的有“五倍” (1例)、“十倍” (1例)、“倍” (2例)、“什” (1例)共4词5例。

2.否定差比句的结构形式

根据充当否定差比句谓语词性的不同,可将差比句分为形容词谓语差比句和动词谓语差比句。

(1)形容词谓语否定差比句的结构形式

形容词谓语差比句的结构形式可以概括为:X+非/不+AP(+于)+Y。此式全书9例,占全书差比句的2%,其中含“非”差比句4例,含“不”差比句5例。如:

例60: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1]1964

例61:臣虏之劳不烈于此。[1]271

(2)动词谓语否定差比句的结构形式

A.超过义动词谓语否定差比句

该类差比句的结构形式有二种结构形式:

a. X+不/弗/不能/未能/无以+VP+Y。此式全书共16例,占全书差比句的3.7 %。

例62: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1]2166

例63: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1]2335

例64:官爵不加于此。[1]1722

例65:虽庄氏之行未能增于是也。[1]3219

例66:使黯任职居官,无以踰人。[1]3107

此式是以否定词或含有否定词的短语表示否定。能充当式中VP的超过义动词有“过”(12例)、“增”(1例)、“加”(1例)、“益”(1例)、“踰” (1例)共5词16例。

b. X+何以/曷+Y。此式全书共3例,占全书差比句的0.7%。

例67: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1]2081

例68: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1]2080

此式是以反问的形式表示否定。能充当式中VP的超过义动词有“过”1词3例。

B.平比义动词否定差比句

该类差比句结构形式是:X+不/弗/未/莫/非+如/若/比/及/等/称/牟/类+Y。此式全书共272例,占全书的64%。

例69: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1]2463

例70:商君、吴起、大夫种弗若也。[1]2421

例71:求霸莫如内王。[1]574

总计,全书“弗如” (2例)、“弗若” (1例)、“不若” (23例)、“莫及” (2例)、“莫若” (10例)、“莫如” (13例)、“不如” (186例)、“不侔” (1例)、“不类” (5例)、“不/毋/未有称” (3例)、“不等” (1例)、“不及” (25例)共272例。

(二)差比句的结构特点

1.差比句的比较主体X

能充当差比句比较主体X的可以是体词或体词性短语,如例51的“安罪”,例57的“秦”,例53的“孟尝君”,例55的“季氏”,例59的“桥姚”等;也可以是谓词或谓词性短语,如例50的“周之为秦”,例56的“二世之无道”等。

差比句中的比较主体X一般情况下不能省略,但句意自明的句子例外,如例58。

2.差比句的比较基准Y

差比句的比较基准Y可以是体词或体词性短语,如例52的“天下”,例53的“其主”,例55的“公室”,例59的“之”等,也可以是谓词或谓词性短语,如例50的“楚(之为秦)”,例56的“桀、纣、夫差(之无道)”等。

差比句的比较基准Y若与比较主体X在语言形式上全然不同,则Y以完全式出现,如例51的“天下”,例52的“其主”,例54的“公室”例58的“之”等;若与比较主体X在语言形式上有相同的部分,则Y以简略形式出现,保留不相同部分,相同部分省略,如例49“楚(之为秦)”,例51的“将(罪)、例56“桀、纣、夫差(之无道)”,其中小括号内的因分别与比较主体X部分相同而省略。

比较基准Y一般情况下不能全部省略(例见上),语义自明的句子除外,如例58。

3.差比句的结论项W

能充当差比句结论项W的有AP、VP、NUMP,其中AP、VP均为单音节的形容词、动词(例见前),前有程度副词修饰的仅见例53的“滋”,后有数量短语作补语的也仅见例51中的“十倍”;而NUMP可以是单音节数词,如例58的“十”,也可以是单音节的量词,如例59的“倍”;也可以是数量短语,如例57的“五倍”“十倍”。

4.差比句的比较词

差比句的比较词均为介词“于”。比较词“于”以出现为常例,以省略为变例,如例53的“高”之后,例59的“倍”之后均省略了比较词“于”。

三、《史记》的平比句

所谓平比句,“就是将两种事物的状态、性质等拿来相比,表明它们的程度是相等的”[11]。

《史记》平比句共691例,其基本结构形式是X+W(+于)+Y或X+与+Y+W。其中的W既可以由“异”“同”“殊”“齐”“等”等形容词(AP)等充当,也可以由“比/如/若/侔/类/似//象/犹/拟”等等比动词[12](VP)承担,兼有比较词和结论项两种功能;

(一)平比句的类型及其具体结构形式

平比句依据充当W的词性不同,可以将其AP类平比句和VP类平比句两类。每类或可分为若干小类;每小类又有相应的具体结构形式。

1.AP类平比句

该类平比句重在说明比较主体X与比较基准Y在某方面相比较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有下列结构方式:

(1)X+W(+于)+Y

此式全书10例,占全书平比句的1.4 %。

例72:怀王最少子,爱幸异于他子。[1]2082

例73:(秦皇帝)功齐三代。[1]2954

能充当式中W的有“异9”“齐1”2词10例。

(2)X +Y+W

此式全书12 例,占全书平比句的1.7 %。

例74:父子异心,愿王勿遣。[1]2447

例75:周晋同姓。[1]1663

例76:动静有常,大小殊矣。[1]1194

例77: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1]1950

能充当式中W的有“异” (2例)、“同” (8例)、“殊” (1例) 、“等” (1例)共4词12例。

(3)X+与+Y+等/同/异/

此式全书共62 例,占全书平比句的 8.9 %。

例78:今主君之病与之同。[1]2787

例79: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1]2715

例80: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1]2354

能充当式中W的有“同”(45例)、“异”(15例)、“等”(2例)共3词62例。

2.VP类平比句

该类平比句依据其意义的不同可以分为若干小类,每小类均有相应的具体结构形式。

(1)表示比照

表示比照的平比句意思是“X比照Y的样子”。“Y”表示已有的标准、成例与范式。其具体的结构形式是:X+比/如+Y。此式全书共100例,占全书平比句的14 .4%。其中比较词兼结论项用“比”字充当的44例,用“如”字充当的59例。

例81:及平原君卒,从田氏葬长陵,置圆比共侯圆。[1]1978

例82:骞既至乌孙,乌孙王昆莫见汉使如单于礼。[1]3169

(2)表示等同

表示等同的平比句意思是,相比较的双方实际上相等同或相类似。其具体结构形式有:

A. X+比/如/若/侔/类/似/拟/犹(+于)+Y

此式全书共251例,占全书平比句的 36.3 %。其中结论项W由“比”“如”“若”“侔”“类”“似”“拟”“犹”充当的分别有20例、164例、43例、6例、9例、1例、7例、1例。

例83:淄川地比齐。[1]2008

例84: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1]1932

例85: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1]2126

例86: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其俗大类西楚。[1]3268

例87:曰:“过犹不及”。[1]2203

例88:以此知臣受封侔于祖考矣。[1]1027

例89: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1]1411

例90: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1]346

例91:昔者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1]2954

B. X+与+Y+比/侔/类

此式全书共10例,占全书平比句的1.4 %。其中充当结论项W的“比”“侔”“类”分别有4例、3例、3例、

例92:诸年上与寡人比,下与少子等者,皆发。[1]2827

例93:郑、卫俗与赵相类。[1]3264

例94: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1]276

(3)表示比拟

表示比拟的平比句意思是,“认为X与Y相等”或者“把X看成Y”,一般带有主观性,并非客观上实际如此。具体有下列结构形式:

A.X+比/如(+于)+Y

此式表示“X自己认为与Y相等”或者“X把自己看成Y”;式中的“比/如”相当于结论项W。全书共15 例,占全书平比句的2.1 %。其中含“比”句6例,含“如”例9例。

例95:王何乃比于汉?[1]2698

例96:单于自度战不能如汉兵。[1]2910

B.比(+X)+于+Y

此式表示“(他人)认为X与Y相等”或者“(他人)把X看成Y”。全书2例,占全书平比句的0.2%。

例97: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1]685

例98:余所谓述故事,整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1]3300

(4)表示比喻

表示比喻的平比句非同类事物相比较,是比喻性质的,有夸张的修辞色彩。其具体结构形式有:

A.X+象/如/似/类/若(+于/乎)+Y

式中“比/如/似/类/若”相当于结论项W。此式全书共220 例,占全书平比句的31.8 %。其中含“象”句4例,含“如”句156例,含“似”句4例,含“类”句14例,含“若”句35例,含“犹”句7例。

例99:明象乎日月。[1]436

例100:宋襄公时星陨如雨。[1]1344

例101:所谓伏灵者,在兔丝之下,状似飞鸟之形。[1]3226

例102:国皇星,大而赤,状类南极。[1]1333

例103: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1]877

例104: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1]2178

B.比+X(+于)+Y

式中“比”相当于结论项W。此式全书共 1例,占全书平比句的0.1 %。

例105:天下恶之,比之三凶。[1]36

C. X+无异/何异(+于)+Y

此式以否定/反问的形式作比。全书共4 例,占全书平比句的 0.5%。其中否定形式3例,反问形式1例。

例106: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1]2046

(107)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1]2183

D. X+与+Y+(相)若/同

此式全书共1例,占全书平比句的 0.1%。

例108:人民莫知辨也,与禽兽相若。[1]3232

(二)平比句的结构特点

1.平比句的比较主体X

充当平比句的比较主体X的可以是体词或体词短语,如例83的“淄川”、例84的“王之辅相”、例85的“其”;也可以是谓词或谓词短语,如例87的“过”、例100的“星陨”、例104的“吴之有越”。

平比句的比较主体X一般不能省略,且以完全形式出现。

2.平比句的比较基准Y

充当平比句的比较基准Y的可以是体词或体词短语,如例83的“齐”、例101的“飞鸟之形”、例105的“之”;也可以是谓词或谓词短语,如例104的“人之有腹心疾”、例(106)的“使羊将狼”。

平比句的比较基准 Y若与比较主体的X形式上迥异,就以完全形式出现,如例101的“飞鸟之形”、例104的“人之有腹心疾”、例106的“使羊将狼”;若形式上部分相同,则往往省略该相同的部分,以不完全形式出现,如例93的“赵(俗)”、例100的“雨(陨)”、例88的“祖考(受封)”。

3.平比句的结论项W

充当平比句的结论项W的等比动词,如“比”“如”“若”“类”“等”“似”“侔”“犹”等。

4.平比句的比较词

平比句的“比”“如”“若”“类”“等”“似”“侔”“犹”这些等比动词兼有比较词与结论项的功能。比较基准Y偶尔以“于”引入,如例88、89,或以“乎”引入,如例99;比较词“与”不能隐略,如例78—80、例108。

四、《史记》的较比句

章新传首提“较比句”的概念[13]。本文采用左凌娇关于“较比句”的界定,认为《史记》的较比句包括“泛比句”和疑比句两类[14],共42例。

(一)较比句的结构形式

1.泛比句

黄晓惠首提“泛比句”的概念[8]。“泛比句”大致相当于一个假设复句(或假设紧缩复句),前一分句由比较主体、比较词和比较基准构成,单纯地表示将两种事物的状态、性质进行比较,假设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示比较的结果。《史记》的泛比句有下列结构形式:

(1)X+与+Y+度/絜/比/量+W

此式1例,占全书较比句的 2.4%。

例109:尝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1]1965

式中的“度”“絜”“比”“量”都是动词,是“比较”的意思。

(2)X+比+于+Y+W

此式乃紧缩假设复句的结构形式,全书1例,占全书较比句的2.4 %。

例110:呜呼,梁之比于秦若仆邪?[1]2662

2.疑比句

疑比句也叫问比句,往往由问话与答话两部分构成,其中问话部分表示对比较主体与比较基准高下的询问,答话部分表示比较的结果。有下列结构形式:

(1)X+与+Y+孰+AP/VP+?+W

此式全书11例,占全书较比句的 26%。

例111: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时韩、魏与始孰强?”对曰:“不如始强”。[1]1854

例112:问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1]2195

4.1.2.2 X+孰与/何如+Y+?+W

此式全书29例(其中“孰与”句28例,“何如”句1例)占全书较比句的69%。

例113: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1]2698

例114: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1]2030

例115:(括母)对曰:“……王以为(括)何如其父?……”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1]2447

(二)较比句结构形式的特点

1.较比句结构形式的总体特点

极比句、平比句、差比句三类比较句的比较主体、比较词、比较基准与结论项一般都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一个单句,而较比句的比较主体、比较词、比较基准与结论项相对独立,前者相当于泛比句(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或疑比句的问话部分,后者则相当于泛比句(假设复句)的后一分句或疑比句的答话部分。

2.较比句的比较主体X

能充当较比句之泛比句比较主体X的是体词或体词短语,如例109的“山东之国”、例110的“梁”;而能充当较比句之疑比句比较主体X的,既可以是体词或体词短语,如例111的“今时韩、魏”、例112的“汝”、例115的“(括)”,也可以是谓词或谓词短语,如例113的“我(贤)例114的“陛下圣武”。

比较主体X往往以完全式出现,个别例句才以简略式出现,如例113的“我(贤)”。

3.较比句的比较基准Y

能充当较比句之泛比句比较基准Y的是体词或体词短语,如例109的“陈涉”、例110的“秦”;能充当较比句之疑比句比较基准Y的既可以是体词或体词短语,如例111的“始(韩、魏)”、例113的“回”、例115的“其父”,也可以是谓词或谓词短语,如例113的“萧何、曹参、韩信贤”、例114的“高帝(圣武)”。

比较基准Y如果与比较主体X在形式上有部分相同,则相同部分可以省略,如例114。

4.较比句的比较词

较比句之泛比句比较词是“度”“挈”“比”“量”,均有“比较”之义;较比句之疑比句比较词是“孰与”“何如”,或者“与……孰”意思是“X与Y相比较,谁怎么样”。

5.较比句的结论项

较比句的结论项相对独立(见前),且均由谓词短语充当,因为可以承前省略,所以往往以简略式出现,如例109的“(山东之国)则不可同年而语”、例110的“(韩、魏)不如始强”,余类推。

五、结语

(一)《史记》比较句的语义类型

《史记》比较句有极比句、差比句、平比句、较比句四大类。每大类又可以分为若干小类,如极比句又可分为肯定极比句(包括“最”字极比句、“至”字极比句、“极”字极比句、“第一”/“冠”字极比句)、否定极比句(如“莫/无”字极比句)和反问极比句(如“孰”字极比句);差比句又可以分为肯定差比句和否定差比句;平比句又有表示比照、比拟、比喻、等同等小类;较比句又分为泛比句和疑比句两类。

(二)《史记》比较句的结构特点

《史记》极比句的比较基准Y因语境自明往往不出现;差比句的比较主体X、比较词、比较基准Y和结论项W基本俱现;平比句的比较词兼有结论项的功能;较比句的比较主体、比较词、比较基准相当于泛比句(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或疑比句的问话部分,而结论项则相当于泛比句(假设复句)的后一分句或疑比句的答话部分。

(三)《史记》比较句的汉语史价值

1.极比句结论项的新发现

据胥譞璇的考察,先秦极比句的结论项W均由AP或VP充当[15]。而《史记》极比句的结论项W还可以由NP来充当,如例10—14、例20、21、26等。

2.差比句结论项的新类型

据胡斌彬的考察,先秦差比句的结论项W主要由AP、VP充当[16]。而《史记》的差比句结论项还可以由NUMP来充当,如例57—59。

3.泛比句比较词“比”的新功能

平比句中的“比”含有“齐等”“类同”之类的意思,是等比动词,兼具比较词兼结论项的功能,我们称之为“比1”;泛比句中的“比”含有“比较”的意思,是一般动词,只是单纯地连接比较主体X和比较基准Y,比较结果必须见于下文,我们称之为“比2”;差比句中的“比”是介词,引进比较基准Y,我们称之为“比3”。尽管《史记》中含“比”的泛比句仅见区区数例,但汉语发展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比2是比1向比3过渡的桥梁。由比1到比2过渡的路径是词义的引申,而由比2到比3过渡的路径是语法顺裁。余志鸿先生说:“任何语言,在同一复合句子里出现重复成分时,其中之一可以省略,这就形成了语法裁减现象。当两个重复的成分一前一后出现在同一复句中时,裁减(或叫省略)的是后一成分,称为顺裁结构;裁减的是后一成分,称为逆裁结构”。[17]据此,我们设想,例110中的“梁之比于秦若仆邪?”应该是由“梁比秦,梁若仆”演化发展而来。具体演化过程是这样的:A.“梁比秦,梁若仆”;B.“梁比秦,( )若仆”;C.“梁比秦若仆”。句A与句B均为泛比句,其中的“比”是“比2”;句C为差比句,其中的“比”为“比3”。由句A到句C经过了“语法的顺裁”,句A中重出的成分“梁”,在句B中就被裁减(省略)掉了。

由句A而句C主要是缘于其中的“比”由动词弱化介词,弱化的过程详见章新传《<朱子语类>的“比”字句及其汉语史价值》[13],此不赘述。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 郭锡良.古汉语语法研究刍议[C].汉语史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 赵振铎.论先秦两汉汉语[J].古汉语研究,1994(3):1-4,86.

[4] 章新传.《史记》含“於”的比较句考察[J].上饶师专学报,1995(4):67-70.

[5] 章新传.汉至清之“比”字句[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5):44-47.

[6] 章新传.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比”字句[J].上饶师专学报,1998(1):49-51.

[7] 赵良剑.《史记》比较句式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1.

[8] 黄晓惠.现代汉语差比句格式的来源及演变[J].中国语文,1992(3):213-224.

[9] 史佩信.比字句溯源[J].中国语文,1993(6):456-461.

[10] 李勇娜.《宋书》比较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11] 张贻惠.古汉语语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

[12] 璧邻生.谈比动用法与等比句[J].临沂师专学报,1984(3):65-67.

[13] 章新传.《朱子语类》的比字句及其汉语史价值[J].上饶师专学报,1991(4):36-42.

[14] 左凌娇.《世说新语》比较句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07.

[15] 胥譞璇.先秦汉语极比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16] 胡斌彬.先秦“于”字比较句考察[J].宁夏大学学报,2010(2):74-76,87.

[17] 余志鸿.论古代汉语补语的移位[J].语言研究,1984(1):104-113.

[责任编辑 邱忠善]

A Study on Comparative Sentences in Shih Chi and Their Values of Chinese History

ZHANG Xin-zhuan1,LIAO Jun-kai2

(1.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alism,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 China;2. Jiangxi Development and Reform Institute, Nanchang Jiangxi 330096, China)

Comparative Sentences in Shih Chi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superlative comparative sentences, unequal comparative sentences, equal comparative sentences and general comparative sentences. Each type is composed of several small categories. For example, superlative comparative sentences includes positive ones ("zui" superlative comparative sentences, "zhi" superlative comparative sentences, "ji" superlative comparative sentences and "first"/"guan" superlative comparative sentences), negative ones("mo"/"wu" superlative comparative sentences) and rhetorical-question ones("shu" superlative comparative sentences). Unequal comparative sentences consist of positive ones and negative ones. Equal comparative sentences can be divided into comparison, analogy, metaphor, parallel and so on. General comparative sentences are composed of vague ones and seeming ones. Comparative

of superlative comparative sentences in Shih Chi are so obvious that they often don't show in the article; while unequal comparative sentences usually have a comparative subject , a comparative word, a comparative reference and a conclusion section. In the equal comparative sentences, the comparative words also act as conclusions. The comparative subject, comparative word and comparative reference in general comparative sentences are equal to the first part of vague comparative sentences(hypothetical compound sentences) or the question part of seeming comparative sentences, while the conclusion part of it is equal to the second part of vague comparative sentences(hypothetical compound sentences) and the answer part of seeming comparative sentences. The Chinese-history values of comparative sentences in Shih Chi are as follows: noun or nominal phrase can function as the conclusion part in superlative comparative sentences; numeral,measure,and quantity phrase can play the role of the conclusion part in unequal comparative sentences; what's more, the comparison way in general comparative sentences is the transitional bridge from that in equal comparative sentences to unequal comparative sentences.

Shih Chi; comparative sentence;superlative comparative sentences; equal comparative sentences; unequal comparative sentences; general comparative sentences

2016-07-07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2yy26)

章新传(1962-),男,江西余江人,教授,硕士,从事汉语史研究。E-mail:jsl809@163.com

H141

A

1004-2237(2016)04-0039-10

10.3969/j.issn.1004-2237.2016.04.008

猜你喜欢

全书史记基准
图片资料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西湖》一部婉约而豪放的西湖全书
新发现的线装本《张天师发病书》《发病全书》整理研究
明基准讲方法保看齐
滑落还是攀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