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阶循环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构建

2016-08-15曹震刘震

中国农业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改革大学生学校

曹震,刘震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进阶循环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构建

曹震,刘震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我国高校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整体呈现向纵深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与发达国家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起步晚、发展急,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认识误区。在厘清创新创业教育认识误区基础上,明确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坚持全面推进原则、专业融合原则、服务学生原则,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内涵式发展、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融入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探索构建进阶循环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大学生;进阶循环式;创新创业教育

201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开始全面推进。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后,创新创业开始成为国家战略,全国各地创新创业如火如荼开展,中国的创业活动指数开始高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1]。各个高校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平台搭建、制度保障、资金支持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重点工作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蓬勃开展,连续三年实现毕业生就业创业人数“双增长”,使创新创业教育整体呈现向纵深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与发达国家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起步晚、发展急,本身还处在初创期[2],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认识误区。

本文在厘清创新创业教育认识误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坚持全面推进原则、专业融合原则、服务学生原则,并结合学校多年来的改革实践,详实介绍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内涵式发展、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融入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探索构建进阶循环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实践。

一、创新创业教育认识误区

误区之一: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的阶段任务。创业创新的号召始于2013年10月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由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首次提出,并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列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之一,至此创新创业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明确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这是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的重要部署,是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高校的阶段性任务,也不仅仅是高校教务工作战线或学生工作战线的任务,而是新时期高校办学的努力方向,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

误区之二:创新创业教育是就业的救命稻草。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8月18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强调:“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这说明,创新创业教育绝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救命稻草,也不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紧急措施[3],而是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误区之三: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教学生创业。有人片面理解“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最终就是为了教学生创业,以解决就业问题。其实不然,要从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目标来全面理解。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4]。因此作为高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纯的创业教育,不是简单地教学生创业,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进而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坚持的原则

(一)全面推进原则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必须要面向全体,全面推进。无论是研究型还是教学型高校,无论是综合型还是应用型高校,无论是创业型还是非创业型高校,无论是理工科还是人文社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都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要让全体学生感受到时代发展对他们的要求,国家民族对他们的期盼,这也是创新创业改革的总体目标决定的。同时,作为政府驱动的创新创业教育,也要求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结合校情,全面推进。

(二)专业融合原则

创新创业教育强调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这就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必须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方向转变。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存在于创新创业通识课堂上,不能仅仅体现在创新创业项目训练里,不能仅仅停留在创新创业比赛中,必须要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要在专业教学、知识传授、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认同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专任教师的职责所在,专业教师要更新观念、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并落实在专业教学工作中[5]。

(三)服务学生原则

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6],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又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直接目标,因此,服务学生自主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必须尊重和坚持的规律。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7],尤其要注重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改革试点,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弘扬科学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8],切实提高服务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三、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多次强调要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完善细化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弹性学制管理、保留学籍休学创业等政策,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和服务。近年来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坚持全面推进、专业融合、服务学生,通过采取多项举措,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内涵式发展、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融入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

(一)纳入培养体系

学校明确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充分结合,建立分层次、分阶段、递进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一年级通过课程学习和氛围营造,了解创新创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思维训练。二、三年级依托SRF、国创等创新创业项目或各类竞赛开展创新创业训练;三、四年级在导师引领下进入科研团队开展系统科学研究或带着创业项目进行创业实践。

(二)修订培养方案

学校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立足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充分考虑继续深造、就业、创业等不同学生群体需求,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一是设立创新创业模块课程。二是设置课外学分。学生可通过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参加比赛、发表论文等获取课外学分。三是修订大纲融入最新科研成果,强化创新训练,启发创业激情。

(三)强化课程建设

学校不断强化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开设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课程,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训练。一是开设百门精品实践课,利用最新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训练。二是开设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以项目为纽带,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接受科研训练。三是开设双百案例课,通过百门科研案例课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科研素养;通过百门创业案例课,邀请优秀创业校友与大学生面对面,激发学生创业兴趣。五是开设企业课程,联合企业共同开发行业课程,聘请企业高管来校授课。六是开设暑期课程,学校邀请外籍教师来校授课,扩大学生国际化视野。

(四)健全训练机制

学校依托三级项目和三类竞赛,不断健全“专业核心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三层次创新创业训练机制。一是依托学院创新创业项目,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创业训练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三级项目,促进创新创业训练。二是依托专业技能竞赛、学科竞赛、创业竞赛等三类竞赛,强化创新创业实践。通过项目训练和竞赛实践,不断健全三层次创新创业训练机制。

(五)打造优势平台

一是搭建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学校33个国家和省部级实验室、研发中心,4个国家级、10个省级和24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以及植物生产类、动物生产类、工程类训练中心等校内实践创新基地均全部面向本科生开放,满足学生开展实验、制作样品需求,强力支撑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二是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学校着力构建“项目纽带-基金支撑-基地孵化-创业”相联接的大学生创业平台,建有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创业大楼等,为大学生创业团队免费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学校还在校外建立了30余个“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学校先后获批湖北省首批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全国首批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六)注重校企协同

学校十分注重校企协同,联合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是联合办班。与广东海大集团合作开设“海大班”,与广西扬翔公司合作开设“扬翔班”,与河南万绿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开设“万绿创业班”等。二是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学院邀请企业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三是设置企业班主任。邀请企业高管担任班主任,和学院辅导员共同对班级进行管理。四是企业现场授课。鼓励有条件的课堂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现场,把课堂搬到企业,现场授课。五是评选创业先锋。坚持校友“十大创业先锋”评选,举办“企业家论坛”“大学生创业沙龙”等活动,邀请企业家到学校现身说法、剖析案例,推进产业与专业对接。

(七)深化师生交流

学校不断完善学生学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充分利用课内、课外、实践、网络四渠道促进师生深度互动,激发学生创新灵感和创业热情,引导学生识别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学校“共同空间”“问学斋”“知行苑”等数十个师生交流平台。傅廷栋院士专程赴内蒙古呼和浩特指导学校农学专业张振华创业项目;陈焕春院士连续多年为动科专业学生主讲“三创”讲座,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智力支持,鼓励学生在动物行业进行创新、创造和创业。

(八)创新管理机制

学校不断创新管理机制,服务学生创新创业需要。一是细化教学管理,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学校先后出台《本科生课外学分实施办法》《创新创业学分实施办法》《毕业论文管理办法》等,对创新创业予以明确支持。二是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创新创业。三是强化沟通配合,完善校内部门联动机制。教务、科研、学工、团委等多部门齐抓共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务部门负责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并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和制定激励政策;科研部门主动开放科研平台吸引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学工团委等从讲座报告、主题论坛、集中培训、竞赛组织等方面丰富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训练和创业项目扶持,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四、进阶循环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学校通过八个方面改革举措的深入实施,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营造了符合校情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逐步探索出一个进阶循环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具体为:意识触动→思维训练→项目实践→赛事锻炼→科学研究/项目孵化→继续深造/企业成立→回校分享(人生分享、创业分享)→意识触动。其中,在意识触动阶段,主要是针对大一学生,通过开展专业导学、创新创业讲座、主题报告等活动,触动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在思维训练阶段,主要是通过百门科研案例课、创业案例课、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等创新创业课程,开展思维创新训练。在项目实践阶段,主要是通过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开展实践训练。在赛事锻炼阶段,主要是通过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开展锻炼提高。在科学研究/项目孵化阶段,有志于开展科研的学生进入到导师实验室或课题组开展科学研究,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则入驻创业孵化器开展项目孵化。在继续深造/企业成立阶段,有志于科研的学生则选择研究生推免开始本硕博贯通学习,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则开始着手创办公司。在回校分享阶段,从事科研的校友分享科学研究经历,开办企业的校友分享创业、天使投资经验等,对在校生,尤其是新生,进行创新创业启蒙,触动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

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形成了一个创新创业教育闭环,满足了不同学生继续深造或自主创业的个性化需求,营造了校本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认同,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螺旋提升。通过几年来的实践,进阶循环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断得到创新和完善,实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范围全覆盖、四年不断线,确保100%的学生接受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1%的毕业生投身自主创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创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近年来,获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国际发明展览会银奖等各类国际奖励50余项,其中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iGEM)连续三年获金奖。获全国“挑战杯”特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各类奖励200余项,获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奖、湖北省“神龙杯”等省级各类奖励400余项目。1件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在全国科技周活动中获得了国务院领导的关注和肯定,1件作品获CCTV科教频道专题报道。共有近百个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学校孵化器,现有60余个项目正在孵化,其中近40余个项目已正式注册成为公司。

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而言,主要在于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学校而言,关键在于满足学生创新创业需求,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该基于国家战略所需,借鉴国内外高校先进经验,结合校情,致力于探索和谐开放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适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具有校本特色的发展模式。

[1]陈璐.中国创业活动指数高于欧美发达国家[N].中国青年报,2016-01-31.

[2]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04):4-7.

[3]王占仁.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与发展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16,434(03):56-63.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Z].2015-05-04.

[5]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20-28.

[6]李培根.教育应该真正以学生为中心[N].中国青年报,2014-08-08.

[7]唐景莉.创新激活力协同竞风流——“2011计划”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N].中国教育报,2012-11-14.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Z]. 2015-03-13.

(责任编辑:周献)

The Explo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rogressive Circulation for Innovation and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AI Zhen, LIU Zhe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ve been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esenting a good momentum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However, compared with our counterpart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ours started reform late and developed hurriedly. Therefore, some misunderstandings of it have inevitably appeared. This paper clarified the misconceptions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larification, this paper suggested that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nsist on the principle of all-round boosting, majors integration and serving students. Combined with the reform practice for many years,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whol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to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the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students’ overall growth. It also explored the reform practice of constructing the educational mode of progressive circulation for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University Students; Progressive Circul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2016-11-07

曹震,男,华中农业大学教务处实践教学科科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刘震,男,华中农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G642

B

1009-1173(2016)06-0020-04

猜你喜欢

改革大学生学校
改革之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改革备忘
学校推介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