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双创四驱”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基于山东农业大学的实践与探究
2016-08-15朱莉
朱莉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271018)
构建“双创四驱”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基于山东农业大学的实践与探究
朱莉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271018)
在分析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制约因素以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以山东农业大学为研究案例,认为农业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依托学科专业优势,立足服务“三农”,全力推进实践育人工作,构建“三三式”实践育人体系,紧紧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求,构建以专业驱动、项目驱动、平台驱动、机制驱动为核心的“双创四驱”教育模式,从而全面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创新创业;教育;山东农业大学;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是高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转型发展的需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近两年来,国家出台多项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政策和文件,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在“众创”环境下,高校如何履行好高等教育的职能,真正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当务之急必须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制约因素
“教育模式的落后是导致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不高、创新创业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1]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的有机融合,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发展和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意思维,提升创业能力,使其将来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成为能创业、创造和创富的人才,是贯穿人才培养始终的教育主题。虽然不是人人都适合创业,但人人都需要具备创新的思维意识。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定位、方法等,认识上还存在偏差,定位上还有模糊的地方,方法还在不断探索中,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不同程度存在形式、内容和效果的偏离。这些偏差,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所要达到的质量目标的实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定位研究不够
由于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理解不深、目标把握不准、内容研究不透,造成在创新创业教育推行过程中,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力度不够,创新创业教育仅针对一部分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并且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认为开设课程、开展大赛就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全体学生专业教育教学、品格教育融合起来。各种赛事应运而起,热闹的场面虽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但也使得学生有些心气浮躁,客观上或多或少存在追求形式,完成任务的倾向,甚至出现了创业群体更多集中在低年级,个别学生仅凭热情就想去创业,结果因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及能力贮备不足,导致创业未成反而影响了学业的情况。
(二)创新创业价值取向有误区
受社会和政府部门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和激励措施的影响,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表现出急功近利倾向,一是把创新创业教育理解成教学生如何开公司、怎么当老板,使得创新创业活动停留在商业经济层面,有功利化倾向;二是以学生参与创业的人数和创造的商业价值论成败,而忽略他们的创业与所学专业的关联度,与学业、专业融合不够;三是为了借助政策争取资金促进自身建设,存在功利化倾向,没有把高校创新创业与社会创新创业区分开来。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放性不够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基本上还局限在校园内,缺乏与地方、企业有效的衔接,某种程度上成了坐而论道式的自娱自乐。校校、校企、校地、校内外以及国内外资源整合共享没有达到最佳状态。
(四)创新创业保障、促进、评价机制不完善
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机制,各高校目前都是根据本校的情况自行制订,激励和促进办法更多停留在活动的层面,还未真正实现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对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和孵化空间进行评价。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高校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师资
高校严重缺乏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一定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多由学生辅导员、少数外聘企业家和校内热心为学生服务的少部分专业课教师担任。但是多数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同样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基本上都是从一所学校走进另一所学校,缺乏实践经历,教学基本以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为主,内容局限于政策法规、面试技巧之类,对于创新创业可谓纸上谈兵。对于高校普通教师而言,他们有着稳定的工作职位和既定的研究方向,对创新创业教育缺少内升动力,未能投入足够精力,很难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带给学生创新创业的启迪引领。虽然还有一定比例的校外兼职指导教师,但往往不承担课程教学任务,而是以不定期的讲座交流居多,难成系统,难与学校的系统性教育教学形成合力。这不仅无法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甚至连创新创业课程本身的教学质量都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二)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缺乏贯通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是在巨大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下快速启动的。基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缺少启蒙教育的基础和准备,缺少了大中小学一体化的科学衔接。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的被动学习习惯导致其在高等教育阶段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创新创业学习意识淡薄,高校不得不补上本该在中小学完成的启蒙课程。其次,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创新欲望受到压制,学生本该有的创造力、团队合作能力被传统的教学所泯灭,学生失去的不仅仅是自我思考、自我创新的机会,更为遗憾的是错失了创新意识能力养成的良机。
(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不完善
近年来,国家从打造新型创新创业平台入手,为更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平台依托和市场环境。要把已有设施条件用好,最大限度地盘活利用现有资源,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服务平台,真正从制度构建入手,为创新创业者打通道路、减轻负担,充分释放活力和创造力,这些举措给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福音。但是对于扶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建设和政策支持还处在逐步完善阶段,资金投入也捉襟见肘,尚未在行业内或区域内形成资源互补和良性互动,还未形成发展的合力。其次,运行机制尚未成熟。由于尚未进行制度层面的整体设计,高校对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认知程度和执行力度也不尽相同。
三、农业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讨
山东农业大学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省属重点高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托学科专业优势,立足服务“三农”,全力推进实践育人工作,构建了“三三式”实践育人体系,1993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近年来,紧紧围绕中央的战略部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体制机制建设,强化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构建以专业驱动、项目驱动、平台驱动、机制驱动为核心的“双创四驱”教育模式[2],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职业发展、实践实训和实习就业有机结合,与教师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深度融合,建立适应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全链条”可持续创业帮扶政策,全面提升了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一)坚持问题导向,重点突破、分类施策、齐抓共管、协同推进
1.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实践教学
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有机融入实验和实践教学[3]。一是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综合实验课。在学生经过多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之后,在不同的学期开设专业基础综合实验课程、专业综合实验课程,内容包括创新创业入门教育、基本能力教育、综合能力提升教育等。二是将创新创业实践有机融入所有实践活动。在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拓展教育各环节,均把创新创业实践包括在内,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尝试一些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得到全面实践锻炼,甚至成为毕业后个人职业生涯的前期组成部分[4],学生从事的上述几类实践活动都可以折算为创新创业实践学分。
2.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办学定位,围绕拔尖型、创新型、复合型、专业型“四型”人才培养目标,分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参照各级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制订的专业人才评价标准和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完善本科生课程专业标准和教学质量标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将创新精神、创意思维、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学校信息学院与青岛青软实训公司合作,开设通信工程(嵌入式方向)专业,学制4年,采取“2.5+1.5”培养模式,学生第1-5学期根据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培养方案在校内完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第6-8学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训为主的学习。2016年该专业招收学生63名,社会反响良好。
3.健全学科专业调整机制
加强学科专业预警,制定本科专业退出管理和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工作办法。开展专业办学水平诊断与评价,将诊断评价结果与招生计划、人才引进、教师招聘、经费分配等挂钩。支持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发展,限制饱和学科专业,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
4.搭建专业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加强科技创新科研平台建设,坚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实验室等实践平台开放制度。一是实践教学平台。充分利用好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包括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各层次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二是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学校现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 2008年学校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学校,是山东省首批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唯一一所省属高校;三是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学校是2015年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是全国入选的七所地方高校之一。2015年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被评为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2009年学校被评为山东省首批创业教育示范院校。2013年10月,学校建设了“圆梦驿站——大学生创业联盟营销与咨询中心”。2014年1月,学校按照山东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建设标准,建设了辐射南北两个校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全校用于创新创业的办公运行场所面积达到10000平米,满足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和项目培育孵化需求。目前,基地已成功入驻102个创业实体,孵化基地入驻率达80%,研发各类创业产品160余种,年销售额逾200万元。同时还充分利用了泰安市建立的孵化基地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施展才华的机会;四是社会实践平台。紧紧抓住社会实践关键环节和要素,以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为载体,发挥第二课堂“主阵地”作用,着力打造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平台,构建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校园学术实践和公益志愿实践相结合的常态化活动机制,提高青年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的积极性;五是推进“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深入实施“卓越计划”,办好“齐鲁学堂”,建设一级学科或专业类相近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联合行业企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机制。
(二)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程教育,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
1.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定期修订制度,科学设置创新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探索构建“通识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通识教育层面向全体学生分层分类开设研究方法、学科专业前沿等通识课程;在专业教育层面开设体现行业特点、融入创新创业思维和方法的专业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在拓展教育层面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课程教学和实践实训,对已经开始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类职场指导与帮助。开发创新创业方面精品课程并积极申报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立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应对实战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2.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强化实践育人
完善实验、实习、实训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激励教师以科研项目引导学生从事创新创业实践,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训练,包括各类竞赛、课外科技创新、企业创新创业实训等。农学院“三田、两地、一课堂”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专业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动科学院创办“正大班”“生泰尔班”等企业班,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 园艺学院2008级学生张守权立足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办泰安市“吃茶去”茶业有限公司,组织茶农成立农村合作社,带动茶园种植面积100余亩,为当地茶农年增收40余万元。通过举办“山农A+双创论坛”“启益人生,名师名家讲坛”等活动,推进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建设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文化交流中心,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素养。
3.改革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
广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项目化等教学方法,使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的思辨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鼓励教师把最新学术发展、技术研发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创业素质的培养。着力为学生量身定做个性化教学模式,采用面试、实践操作、论文、作品等多元化考核方式,试行非标准答案考试,增加学习效果的评价维度,注重考察学生学习过程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向多元考核方式转变。
4.加快推进学分制改革
完善学分制改革,实行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至基本修业年限的2倍,允许学生休学创新创业,允许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跨学科专业修读课程或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申请、认定、入库、查询与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的创新实验、技术研发、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竞赛成绩和自主创业等折算为创新创业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及研发等活动认定为相关选修课学习。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科学评价学生创新创业情况。
(三)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
1.完善创新创业竞赛机制
制定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实施办法,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落实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大赛奖励机制。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计划,推进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百千万”工程,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鼓励学生跨校、跨年级、跨学科、跨专业、跨学历组建项目团队,积极参与项目申报认定。以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高端品牌赛事为龙头,推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赛事,形成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创富“五创”有机融合的新局面。
2.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导师激励机制
将创新创业教育业绩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对创新创业教育业绩突出的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重点激励支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完善教师工作成果认定办法,将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等计入教师教学业绩和教学工作量,纳入教师专业职务评聘及绩效考核体系,将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将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与专业领域业绩成果同等对待。专业教师在同级专业技术职务聘期内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工作量,突出教师聘期内教育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参与度的考核。
3.建立综合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抓好扶持大学生入驻创业的优惠政策落实,健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优化配置、拓展功能,丰富创业服务内容,打造涵盖创业培训平台、创业服务平台、创业孵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理论研究交流平台等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积极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园等综合性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拓展与政府和企业创办的各类创业孵化器的合作,着力构建学校培育、基地孵化、市场创业“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4.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建立面向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全员培训制度,着力提升全校教职工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积极选派教师参加行业企业培训,建立校内创业导师到行业企业挂职制度,校内专兼职创业导师均应具有1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验或自主创业经验。全力打造“三师型”教师队伍,既指教师素质方面要“能讲课、能咨询、能实践”,又指教师队伍结构要涵盖“理论型、实践型、综合型”。重点加强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落实兼职教师招聘及经费补助政策,选聘知名专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技能大师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兼任学校创新创业导师。确保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数量足、质量高。
5.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一是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出台细化的工作方案,多措并举,协同创新,齐抓共管。各学院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体现学院办学特色,深入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及利益相关方参与组织协调,借助社会资源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开展。二是拓宽资金支持渠道。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设立专项工作经费,加大投入力度。设立创业基金和创新创业奖学金,积极争取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落实好国家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三是优化服务指导体系。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加强创新创业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健全创业大学生的救助扶持和心理疏导机制,完善创业风险分担机制,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引入适合学生的创新创业网络教育课程,建立在校和离校学生就业创业信息跟踪系统。四是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二级学院办学水平、考核领导班子的重要内容,列入本科、研究生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全方位宣传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及时总结推广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先进典型和经验,在相关评先树优活动中加大对创新创业优秀师生的倾斜力度,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重奖成功的氛围和环境,使创新创业成为管理者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
[1]高志宏,刘艳.创新创业教育的力量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133.
[2]朱莉,许盈.构建大学生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研究[J].高教论坛,2010(01):7-9.
[3]尚太玲,胡继连,张伟 .新形势下农业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6(02):93-96.
[4]刘炯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大学人才培养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5(13/14):14.
(责任编辑:周献)
Construct a Model of “Double In. & Quartet Drives” to Promote the Reform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pplication and Explorationby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U LI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China)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onstraint factor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aking Shandong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rgued that to boost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their scientific disciplines, adhere to the service of the “Agrarian Triad”and devote every effort to pushing the hand-on learning forward, set up a practical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of “Double Three-in-one Combination”. Focusing on the requirement on develop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capability,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should establish a new model of “Double In. & Quartet Drives”. “Double In.” mean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 and “Quartet Drives”refers to four drives: drive from major, drive for project, drive by platform and drive of mechanism. This model is intended to accelerate the refor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upgrade its leve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Double In. & Quartet Drives”
2016-11-04
朱莉,女,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G640
B
1009-1173(2016)06-0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