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母乳性黄疸,别着急停掉母乳喂养!
2016-08-15丁国芳
遭遇母乳性黄疸,别着急停掉母乳喂养!
preface
宝宝如果患了母乳性黄疸,需要停止给宝宝哺喂母乳吗?在﹃0~24月龄婴幼儿科学喂养研讨会﹄上,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丁国芳专门探讨了母乳喂养的拦路虎——母乳性黄疸。
丁国芳教授说,现在母乳是婴儿的最佳营养品,这个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母乳喂养的优势也越来越被母亲和家庭所接受,母乳喂养时间也在逐渐延长。可是,由于母乳性黄疸是发生在健康母乳喂养宝宝中的高胆红素血症的表现。一般说来,高胆红素血症,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相比有更高的发生率,程度更重,持续的时间更长。并且,母乳喂养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母乳性黄疸常常会引起新生儿家长对母乳喂养的困惑,也成为临床医生和儿童保健人员比较棘手的问题。
母乳不足性黄疸,宝宝需要增加母乳摄入量
丁国芳教授说,母乳性黄疸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常常发生在母乳喂养早期,是由于母乳摄入不足导致的。由于母乳摄入不足,导致孩子的肠蠕动缓慢,胎便排出延迟,肠道胆红素的重吸收会增加,从而形成高胆抑制状态,表现为黄疸。这种情况,只要让宝宝的母乳摄入量增加,多吃多排,黄疸自然减轻。
“母乳性黄疸需要停喂母乳”的观念已经过时很久了
另外一种指的是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影响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导致肝糖增加,表现为黄疸。丁国芳教授指出,母乳性黄疸需要停母乳,是60年代的提法。现在不再推荐中断母乳喂养3天作为诊断母乳性黄疸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实际上,无论是纯母乳喂养还是更换人工喂养,随着日龄的增加,胆红素水平均可以降低。
母乳性黄疸,也最好不要随便停喂母乳
丁国芳教授建议,即便是母乳性黄疸,也最好不要随便给孩子停喂母乳,原因有三:
首先,中断母乳喂养,无益于胆红素的消退,并且,母乳性黄疸的大多胆红素水平会小于15mg/dl,不会构成健康风险,一般不会形成胆红素脑病。
其次,母乳性黄疸大多数发生在新生儿晚期,此时,新生儿已经习惯了纯母乳喂养,突然中断母乳喂养,由于不适应奶嘴和配方奶,可能在中断母乳喂养的几天里,总的摄入量会减少,大便和小便排出减少,胆红素的水平会不降反升。
最后,如果短时间中断母乳喂养,重新恢复喂养后,可能会出现新生儿胆红素返回到纯母乳喂养时的水平,这种情况是很可能发生的,会使母乳妈妈对喂母乳造成不好的担心。因此,丁国芳教授认为,母乳性黄疸的宝宝大部分是可以坚持母乳喂养的。
有研究证明,早期新生儿胆红素水平与摄入母乳量呈负相关。所以,在新生儿早期应该重视母亲分娩后30~40小时的泌乳关键时期,提高泌乳量,尽可能增加哺乳的频率,至少8~12次/天。
母乳性黄疸的治疗期也可以继续母乳喂养
丁国芳教授还认为,即便在母乳性黄疸的治疗期,也是可以母乳喂养的。首先,她认为,新生儿皮肤黄疸的出现不是停止或者中断母乳喂养的理由。中断母乳喂养无益于胆红素的消退。即使胆红素水平达到光疗标准接受光疗时,应允许并安排母亲母乳喂养。
即便需要中断母乳喂养,也要保存母乳,做好恢复母乳喂养的准备
在罕见的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的情况下,可能有必要中断母乳喂养,也可以将母乳保存起来。并注意保持母亲的泌乳量,为以后恢复亲喂做好准备。
成功的母乳喂养,是预防母乳喂养不足性黄疸的关键
丁国芳教授强调,成功的母乳喂养恰恰是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关键。而成功的母乳喂养取决于新生儿出生后尽早开始良好吸吮和初乳的摄入,尽快排出胎便。
有研究证明,早期新生儿胆红素水平与摄入母乳量呈负相关。所以,在新生儿早期应该重视母亲分娩后30~40小时的泌乳关键时期,提高泌乳量,尽可能增加哺乳的频率,至少8~12 次/天。
同时,要避免给宝宝添加不必要的水。因为摄入水分也会增加肠肝循环,增加胆红素重吸收。
如果宝宝体重偏低,吸吮能力较差,可以把母乳吸出来给宝宝进食。如果在足够频繁的吸吮仍然母乳不足的情况下,生理性体重下降超过出生体重的7%,则可以给宝宝适当补充配方奶。
此外,出院前的检测和出院后的随访也是避免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环节。现在,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母亲分娩后早出院(≤72小时)已经很普遍了。
出院前,应建立识别和监测新生儿黄疸护理制度。应该对监测胆红素水平和高危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尤其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并确定初始随访时间。
在出院时,依据出院前测定的胆红素值结合新生儿日龄、胎龄和临床的高位因素制订好出院随访计划,按时复查,也可以避免出现严重问题。
相关链接
本次采访为“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发布会现场特稿。该发布会是由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