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昌市回族武术发展历程探析

2016-08-15刘旭东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习武许昌市回族

刘旭东



许昌市回族武术发展历程探析

刘旭东

本文以许昌市回族武术发展为调研对象,通过“民族传统体育”的视角,进行深入细致的走访、理性思维的分析、客观全面的评价,通过对许昌市武术协会及回族老拳师的实地走访,对许昌市回族武术进行历史发展脉络的探析,为促进许昌市回族武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关研究基础。

许昌市;回族武术;发展历程;现状

1.民族传统体育视阈下的“回族武术”

中华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和传统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一直深受国人的喜爱。我国广大穆斯林同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其他各族人民一样,对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同样起着传承和发扬光大的作用。由于伊斯兰文化的特殊功能与作用,又使他们所传承的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放射出别样的光彩。我国广大穆斯林习武之盛炽,与伊斯兰文化密切相关。回族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中,受伊斯兰教影响很大,并且与伊斯兰教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其民族心理、民族意识上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伊斯兰教已渗透到回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回族传统体育,特别是回族武术,更受其很大影响,与其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紧密相联,表现出独特的穆斯林特征。我国广大穆斯林在奉行“逊奈”(“圣行”)时,将武勇也看作是“逊奈”的重要内容,将习武强身视之为“圣行”。由于崇尚武勇成为伊斯兰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使得我国穆斯林自古以来便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在我国历史上就出现了穆斯林武才辈出的局面,民间也流传着“十个回回,九个会打”的说法。由于我国广大穆斯林崇尚武术,加之深受伊斯兰教基本教义的影响,以及我国广大穆斯林所特有的风俗习惯的作用,使得他们在绵绵不绝的历史传承之中,创造性地发展出了特有的武术文化形态,充分地显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回族尚武传统的形成是个多因素的复杂的文化现象,宗教信仰、聚坊而居的习俗及民族特殊行业等等,都可能对促进回族尚武风气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将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与仪式内容融入到武术之中,这种创造性方式的直接结果,便是产生了众多的穆斯林武术形态。回族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以伊斯兰教为灵魂,经过数百年的融合于元末明初形成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民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回族体育有重大影响,回族认为强健的体魄是完成宗教和社会活动的坚实基础。回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其民族的形成相辅相承,相伴而生。回回民族的先民,许多都是以武士为生的将军和兵士。“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他们久经沙场,身经百战,练就了一身打仗的本领。在军事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兵士武艺的高低则显得尤为重要。尚武习武既是他们获得较高地位和较优生活条件的重要因素,也是不可推卸的天职。另外,从事商业活动的回族先民,其生活环境经常变化,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客观上也要求他们练武健身,防匪自卫。在回族结束了人口流动而进行民族人口自我繁衍增长的清代,因清政府对回族的横征暴敛,各地回族为求得生存和发展,练武习武蔚然成风,曾涌现出一大批回族义侠。乾隆皇帝曾说:“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将种。” 明清之际及以后,武术的主流形态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趋势,我国穆斯林武术也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涌现出了大量风格各异的穆斯林武术流派。在戚继光的《纪效新书》里介绍的“沙家竿子马家枪”,即是当时回族穆斯林武术的佼佼者。在此背景下“教门拳”的大量涌现,充分显示了我国广大穆斯林的创造热情与创造活力。明清以来,我国穆斯林究竟创造了多少拳种,现在已难以统计出一个准确的数目来。除了流传广泛的回回十八肘、汤瓶七式拳之外,我国著名的回族武术还有:查拳、弹腿、八极拳、穆圣拳、通臂劈挂拳、心意六合拳等,这些武术拳种在其流传过程中,产生了众多的武术大家,并且已经完全突破了“教门”与地域的限制,而成为广泛流传于全国乃至于世界各地的著名拳种,同时这些拳种也成为中华武术的重要内容。

2.许昌市“回族武术”发展历程

许昌市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的管辖范围,每个年龄阶段的人在描述许昌历史环境的时候,是具有不同的社会存在意义。目前许昌市管辖禹州市、长葛市、许昌县、鄢陵县、襄城县、魏都区,其中魏都区属于民众口中的“老城区”,也是许昌回族武术的主要发源地,在以东大街、聚奎街、引龙街、文昌街、兴隆街为网络格局构成的区域内民众中,普遍称自己所居住处为“东街”。特别是以聚奎街清真寺为中心,内部构成以回族为主,汉族混杂居住的多元化生活环境。

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武术传承的最基本手段为口传身授,加之宗派门户之见,使传统武术的传承极具模糊性。同时,受到传播手段的限制,极具说服力的影像资料几乎不存在,一代一代的传承都要靠老一辈武术家的口传身授。随着许昌市回族武术老一辈的不断逝去,许昌市回族武术历史发展逐渐变得越来越模糊。因此,对在世的许昌市回族武术练习者们进行实地、面对面的访谈,从而能较为全面的展现许昌市回族武术历史的活态性,从而拓展武术新的研究方法,并以此拓展许昌市回族武术史料、填补回族武术发展过程中没有文字记载的空白并深化回族武术研究。

2.1许昌市回族武术发展的“萌芽期”

在前期的走访调研中,许昌市回族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解放前期,确切的是曹振谱、胡军山、张茂林三人合场授徒这一事件,这是在所有访谈对象口述中确定的事实。综合各方面考证,当时以曹振谱、虎军山、张茂林三人,分别代表梅花拳、查拳、洪拳,在今许昌市魏都区文庙后街创立武术场,利用统一的场地,进行统一的武术教习活动。因此,对许昌市回族武术的界定,无论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准确界定上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19世纪末的解放前,许昌武术逐渐走向统一规模化。当时,曹振谱、虎军山、张茂林三人,分别代表梅花拳、查拳、洪拳,在今许昌市魏都区文庙后街创立武术场,三位武术大师至此利用统一的场地,进行统一的武术教习活动。其中虎军山为许昌本地人,与张茂林前期就身居许昌市内。曹振谱在镖局生意落败后,受邀而来的许昌。三人见面后互相重视对方的武术技艺,而萌发的合场教武意见。在此期间,许昌市内外闻名而来的习武人士络绎不绝,武术场名气呈辐射性向外拓展,在这种在历史情境下,初步具备许昌市武术文化形态因素。

2.2许昌市回族武术发展的“上升期”

许昌武术史,或者称之为许昌回族武术史上不得不提及的一个事件便是“许昌奥运第一人:寇运兴”。《许昌市志》595页曾记载:“寇运兴,许昌县人,功底深厚,艺业超群。1936年,曾赴德国柏林,在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表演武术。”

寇运兴,1898年3月12日出生于许昌县将官池镇。1925年,他师从武术名家曹振谱,1928年,参加全国第一届国术国考,获得优等。而他最为传奇的一段经历,是作为中国国术表演队的成员之一,参加在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

2.3许昌市回族武术发展的“辉煌期”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老一辈武术家的过世,许昌市的武术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以东街(回民街)作为聚集地的传承模式,其代表性人物为马书正。

马书正(1930-2007),回族,河南许昌人,自幼随虎军山习练查拳,后引荐拜寇运兴之师兄弟李合坤为师,习练洪拳、梅花等拳术。因其成绩优异突出,同年受到地方体委推荐,到北京体育学院深造,从师摔跤大师王德英教授。60年代后,马书正老师在省市曾多次担任裁判员、裁判长和教练员、领队等职务,为地方武术事业献出了自己毕生精力。其晚年将所习练查拳、洪拳、梅花拳等拳种的传统武术上肢技法与摔跤相结合,其“拳跤合一”,自成体系,独具特色。鉴于马书正对于地方武术事业的贡献,80年代被河南武术协会授予“河南省武术老拳师”光荣称号。2002年,被许昌市体育局、许昌市武术协会评为许昌市“十大拳师”,2007年马书正在许昌北平定街病故,享年77岁。马书正生前曾担任许昌市武术协会理事、副主席等职务。其一生授徒众多,主要传人有其子马健等人。

3. 许昌市回族武术发展现状

许昌市回族(东街)武术作为许昌市传统武术的代表,曾经辉煌过。但是随着工业现代化的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民族气息氛围十分浓厚的回族武术,不可避免陷入到传统武术的没落、后继传人匮乏的尴尬境地。在调研中,也发现在世回族老拳师的担忧与顾虑,而他们当中大多数由于文化基础的限制,使得他们不能以文字的形式进行武术思想、技术、理论的描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许昌市回族武术的历史传承与延续。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昌市回族武术逐步摆脱了以旧有的口传心授为主的传承方式,演变为公开授徒,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新型武术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

3.1习武方式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昌市回族武术在解放后期的习武状态有所变化,究其原因有二:第一,城镇化建设,掩盖了原先便捷的习武场所,习武场地的缩小直接影响习武人群的衰退,而且城镇中部分以农活为生计的民众,花费大量的时间放在自家经营的小生意上,几乎没有空闲时间习武。第二,国家发展武术态势更偏重竞技化。特别是武术套路评判标准出来之后,以传统武术为生的回族武术被迫改变传统方式,在传统套路中加入大量竞技化规定武术动作,被迫要求习武人士要具备更强的专业能力,以致淘汰部分习武人群。但是看似减缓的武术发展态势背后,回族武术的发展朝着更具社会适应力的方向推进。第三,拥有相对固定和完善的武术场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许昌市出现一些私人创办的武术馆,在传承、创新武术技术与理论方面都走出新的康庄大道。以“查拳研究会”为例,走出的学生涵盖中国各地,在他们中间,有的走进高校、有的走进体育管理机构、有的走进中小学等,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武术文化承载元素,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发挥着武术文化朝气。

3.2习武场馆的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穆斯林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状态,形成了众多的穆斯林聚居区。清真寺是连接整个社区的纽带,清真寺不仅是广大穆斯林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广大穆斯林的社会活动场所,对于喜爱武术的广大穆斯林来说,清真寺又是他们练功习武的场所。

随着时代的推移和城市进程的不断扩展,清真寺作为聚集习武的场所已经非常罕见,其日常的武术活动已经转化为办馆授徒、化整为零、技艺交流等行为发展模式,其重点在于培养回族武术传统的继承、技术水平的提高、武术情感的凝聚。近年来,许昌市已经有了若干个依托回族武术而创办的武术馆。如“查拳研究会”、“东大寺武术馆”等,这些武馆,以回族武术为依托,注重传承和发展回族武术,但同时有积极适应国家现代武术的发展。 “查拳研究会”是许昌市以查拳为核心体系的传统武术教习组织。会长由成立人马健担任,“查拳研究会”以教习查拳为主,其他拳种为辅。以期通过查拳传递习武技艺、交流习武心得、怀念回族历史。东街查拳研究会在原有东街武术培养方法基础上,结合现代体育管理理念、充分体现现代回族武术模式化的发展代表。

3.3回族武术传承方式的转变

作为中华传统武术重要组成部分的回族武术,面临着较为严峻的传承和保护形势,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更好地保护回族传统武术项目,是我们每一个习武人事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许昌市回族武术发展的今天,一方面要基础老一辈武术家们经验与精华,另一方面也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时俱进,共同创造回族武术灿烂的明天。

“东街查拳研究会”,成立于2002年,隶属于许昌市武术协会,现任会长为马健,回族。马健作为正宗的穆斯林,查拳对于自身有着不可推卸的内在因素,2010年8月20日,许昌市回族武术发生历史性的一刻——“马氏查拳”的拜师仪式。此次拜师仪式由马健教习徒弟中的18位徒弟代表组成。整个仪式庄严而隆重,随后许昌市武术协会主席作为现场特别嘉宾在拜师仪式上谈到:“拜师会这种形式很好,有益于传统武术的发展。拜师仪式确定了师徒关系,加深了师徒情谊,在传承武术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建议许昌的传统武术都走拜师学艺之路。”

马氏查拳的拜师仪式以历史传统型的回归,重新定义了传统武术的传承价值。在回族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中,关键是要发挥传承人的作用,而加强传承人是保护传统武术的关键,作为只在回族内部流传的武术,传承人的遴选和确定显得更加重要,本次“马氏查拳”拜师仪式的两位拜师人,均为汉族,且自幼跟随马健习武,成年之后立志于传统武术的推广与传播,同时马健本人也打破门户之见、宗教之隔,毫无保留的将回族武术优秀拳种代表“查拳”传授于各弟子,显示了他博大的胸襟与广阔的胸怀。

4. 结语

许昌市有着深厚的民族传统体育群众基础,而回族武术在许昌市整体武术界中所占有的分量是举足轻重的。从老一辈武术工作者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桃李满天下到如今青年武术工作者的开拓创新、团结实干,体现出了许昌市民族传统武术发展的现状。但也应该看到,在经济全球化、物质诱惑日益增多的今天,文化遗产的保护正变得日益困难,回族武术保护的传统“原生态”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萎缩,使得传承与保护工作显得更为急迫。

历史潮流的进步与发展是不可阻挡的,许昌市回族武术的发展也历经了萌芽、发展、辉煌的时代。新时期以来,它也随着历史进程的脚步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回顾历史、振兴当前、展望未来是许昌市回族武术发展的基本方向,我们武术人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进一步拓展研究空间,使许昌市回族武术朝着科学化、民族化而向前发展!

.

[1] 买向东.中国穆斯林的武术文化[J].中国宗教.2015,(2):28-30.

[2] 王敏.回族武术的继承与保护[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60-61.

[3] 陈伟. 试析回族传统体育活动及其文化特征[J].体育世界.2014,(4):41-43.

[4] 秦炜祺. 文化适应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环下的回族武术[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2):101-107.

[5] 王岗.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6] 王明建.武术发展的社会生态与社会动因[D].上海体育学院.2013.

[7] 陆草.论中原回族武术[J]. 中州学刊.2007,(1):154-160.

许昌学院2016年科研基金课题“许昌市回族武术口述史研究”(项目编号:2016032)。

刘旭东(1974-),男,汉族,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讲师,许昌学院体育学院。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07.025

猜你喜欢

习武许昌市回族
许昌市
习武与自强不息之精神研究
许昌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调查
许昌市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小周恩来习武强身
许昌市新农村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王宝强幼年习武照曝光 苦练一字腿鹰爪功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