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综述

2016-08-15张大千白光斌郭玉麟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民俗体育文化

张大千 白光斌 郭玉麟



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综述

张大千白光斌郭玉麟

本文以文献研究述评为基础,概述了近些年来我国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成果,目前关于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特征的研究;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现状的研究;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方向的研究。而我国民俗体育文化演变历程的研究较少,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研究。

民俗,民俗体育,研究综述

1. 前言

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如节日、礼仪等等)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性、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

民俗体育是指在民间风俗或民间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民俗体育是全民性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及传统,民族色彩和民俗文化气息浓厚的传统体育项目;各少数民族传承下来的体育运动项目;在不同历史时期,经过民族交流传入,通过消化和吸收而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民俗体育活动[百度百科]。民俗体育既是中华民族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又是经典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受各族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所喜爱。作为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民俗体育的研究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2. 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述评

登陆中国知网,在“篇名”检索项下,输入“民俗体育”检索词,总共检索到1997至2016十九年来895篇有关民俗体育的文章。

通过参阅大量文献发现:在研究民俗体育的文章中,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的特征、中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现状、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民俗体育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与应用两个维度上展开的。

例如:官钟威、李红梅认为民俗体育文化具有自娱和和谐社会、承载优秀文化传统、培养认同感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功能,具有文化团块性、天人合一性、区域民族性、心意情感性、表演趣味性、民间规约性、继承与变异性、广泛的普及性等特点[1]。

李先长、涂传飞、严伟认为我国民俗体育研究可划分为萌芽和初步开展、曲折发展和全面发展3个阶段,在基础理论研究、个案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对策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问题及不足。今后,加强民俗体育基础理论,重视民俗体育个案研究,细化民俗体育发展对策,倡导民俗体育的整体研究范式,完善田野调查方法,加强对民俗体育的跨学科综合研究等,将是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的方向[2]。

2.1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特征方的研究

2.1.1涂传飞在《对民俗体育特征的研究》中认为民俗体育具有内部和外部特征,其中内部特征主要有竞技性、娱乐性、依附性、民族的差异性和全人类共通性等,外部特征主要包括历史性、地域性、传承性、变异性和观赏性等方面[3]。

2.1.2李艳茹、汪普健、 张黎在《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及其资源的开发研究》中提出了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共同性、阶段性、继承性和融合性等特点[4]。

2.1.3盛昌繁、潘华在《我国民俗体育的特征及其开发研究》中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等,概括了民俗体育的内涵,归纳出我国民俗体育主要有民俗性、传承性、地域性、宗教性及集体性等显著特征[5]。

2.1.4王若光、 刘旻航在《我国民俗体育功能的现代化演进》中说民俗体育所具有的“复合性”特质决定了民俗体育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与民俗的功能是相吻合的,民俗体育所特有的展示性、外显性决定了民俗体育是整个民俗功能得以发挥的核心[6]。

2.1.5徐琳在《论我国民俗体育的地域文化特征与发展》表明我国民俗体育从活动方式到文化内涵都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民俗体育的地域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民族性、传统性和文化性特征[7]。

2.2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2.2.1王若光、啜静、刘旻航在《我国民俗体育现代化演进问题研究》中认为我国民俗体育现代化演进问题主要可从“二律背反”、“后现代主义”、“运河路径”理论三个方面考察。民俗体育现代化演进的三组“背反”,科学体系与迷信体系、城市与乡村、产业与非产业,可概括为“自然人化”与“人自然化”的“二律背反”关系;后现代主义发展走向主要体现在民俗体育的个性化、多元化、非商品化、返乡性以及附魅的科学观方面;基于民俗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民俗体育现代化演进需遵循“运河路径”理论[8]。

2.2.2张国栋在《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中表示目前随着各种民俗体育活动的日益增加,以及民俗体育与学校教育、旅游商贸的结合,民俗体育发展道路越发宽广;民俗体育的传承式微、功利化倾向是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挖掘整理、提高民众的认识、鼓励并引导良性变异将能够使民俗体育在社会发展中存活并彰显活力[9]。

2.2.3尹国昌在《当前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中表明当前,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存在民众缺乏文化自觉、缺乏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意识、国家保护的法律不健全、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等问题,表现在有些地方对其过度开发,片面追求经济价值,忽视人文价值及对其保护。针对这些问题,宜从民俗学的视角探讨制约中华民俗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建议从加快相关配套的法制建设、明确其法律地位、加强自上而下金字塔式的政府主导机制、完善管理体制、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力度等方面入手,唤醒民众对中华体育文化的文化自觉,达到对其保护和发展的目的[10]。

2.3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方向的研究

2.3.1李先长、 涂传飞、 严伟在《百年来中国民俗体育研究述评与展望》中认为加强民俗体育基础理论,重视民俗体育个案研究,细化民俗体育发展对策,倡导民俗体育的整体研究范式,完善田野调查方法,加强对民俗体育的跨学科综合研究等,将是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的方向[2]。

2.3.2李红梅、郑国荣、方千华在《论民俗体育的现代化发展》中认为民俗体育现代化是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民俗体育非物质层面上立论,论述了其现代化的必要性、影响因素及其途径。认为民俗体育的知识、技能、竞技性、技巧性、锻炼方法、组织教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主要影响因素;思想观念的革新、突破传统的体育观念、提高民俗体育文化自信、开放的心态、与时俱进的态度是发展民俗体育的基本途径[11]。

2.3.3桑全喜在《我国民俗体育的生存与发展对策》中认为目前随着各种民俗体育活动日益增加,民俗体育似乎走向了一条越发宽广的道路;但民俗体育的传承式微、功利化倾向使得真正的民俗体育的生存变得如此的艰难。挖掘整理正统规范的民俗体育文化、提高国人的拯救意识、鼓励并引导良性变异,是民俗体育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正确轨道[12]。

2.3.4戴维红、许红峰在《民俗体育研究回眸与展望》中提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俗体育研究主题广泛、研究方法多样。提出民俗体育多学科、跨文化等研究发展趋势[13]。

2.3.5张如江在《我国民俗体育的历史变迁与现实发展路径》中表明中国民俗体育的发展经过了与民俗文化同样的现代化演进过程;民俗体育的变迁经历了从“日常生活”到“农村生活”,到“历史遗留物”再到“复兴回归”的发展过程。在目前的文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民俗体育主要呈现出“文化遗产化”和“文化产业化”两种现实发展路径[14]。

3. 结语

关于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在三个方面:①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特征的研究;②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现状的研究;③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方向的研究。而我国民俗体育文化演变历程的研究较少,研究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演变历程对于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精神,推广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具有现实意义。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研究。

[1] 官钟威,李红梅.论民俗体育文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01:10-11.

[2] 李先长,涂传飞,严伟.百年来中国民俗体育研究述评与展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06:16-22.

[3] 涂传飞,余万予,钞群英.对民俗体育特征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6-9.

[4] 李艳茹,汪普健,张黎.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及其资源的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07:88-91.

[5] 盛昌繁,潘华.我国民俗体育的特征及其开发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114-118.

[6] 王若光,刘旻航.我国民俗体育功能的现代化演进[J].武汉体育学院学

[7] 徐琳.论我国民俗体育的地域文化特征与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05:34-36.

[8] 王若光,啜静,刘旻航.我国民俗体育现代化演进问题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10-15.

[9] 张国栋,刘坚,李运,康瑶,陈斌,郑国华.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01:4-7.

[10] 尹国昌,涂传飞,钞群英.当前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5:139-142+155.

[11] 李红梅,郑国荣,方千华.论民俗体育的现代化发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06:34-36.

[12] 桑全喜.我国民俗体育的生存与发展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03:134-136.

[13] 戴维红,许红峰.民俗体育研究回眸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08,09:47-50+61.报,2011,10:24-28.

[14] 张如江. 我国民俗体育的历史变迁与现实发展路径[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01:147-148.

张大千(1990- ),男,汉族,河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07.011

白光斌(1972- ),男,汉族,陕西佳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副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

郭玉麟(1991- ),男,汉族,山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

猜你喜欢

民俗体育文化
冬季民俗节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民俗中的“牛”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民俗节
谁远谁近?
2016体育年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