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6年展望
—— 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分报告
2016-08-15付明达乔治洋李婧怡
林 坚,付明达,乔治洋,周 琳,李婧怡
(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北京100871;2.国土资源部国土规划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2015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6年展望
—— 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分报告
林 坚1,2,付明达1,乔治洋1,周 琳1,李婧怡1
(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北京100871;2.国土资源部国土规划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研究目的:总结2015年国内外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2016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土地资源领域,土地资源保护、土地生态等是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关注热点,此外,国内学者还关注土地资源基础理论、土地资源分类与调查、土地资源评价等,国外学者对此关注较少;(2)土地利用规划领域,国内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分别偏重社会经济宏观驱动因素与具体微观驱动因素,国内土地利用规划研究注重编制技术优化、规划实施评估及规划协同,国外学者则注重规划理论、规划原则及政策属性的探讨。研究结论:创新土地资源基础理论研究;细化土地资源本底要素研究;构建自然资源资产分类与调查方法体系;开展国土空间合理利用评价,优化土地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加强农用地数量质量研究,深化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机制研究;探讨土地利用规划促进统一空间规划体系的作用等将是2016年及未来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领域着重研究的方向。
土地资源;土地利用规划;综述;研究进展;研究展望
2015年国内外学者针对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采用文献调研法,基于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Elsevier、Springer、ProQuest等电子期刊数据库,梳理分析2015年国内外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研究发展现状和重点问题,并对比国内外研究异同。通过检索“土地资源”(land resources)、“土地资源理论”(land resources theory)、“土地资源分类”(land classification)、“土地资源调查”(land survey)、“土地资源评价”(land evaluation; land assessment)、“土地资源保护”(land protection)、“土地生态”(land ecology)、“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土地利用规划”(land use planning)等关键词,筛选出学术文献70篇,其中,中文期刊文献56篇,英文期刊文献14篇。主要分布在《中国土地科学》、《地理学报》、《资源科学》、《农业工程学报》、《地域研究与开发》、LandUsePolicy、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Cities等期刊,内容涵盖土地资源基础理论研究、土地资源分类与调查、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保护、土地生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及规划协同等方面。研究主题的细分情况见表1。
表1 关于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文献Tab.1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land resources and land use planning
1 2015年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研究发展现状
1.1国外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研究发展现状
2015年,国外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研究涉及土地资源保护、土地生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土地资源保护研究探讨农用地保护政策评估与保护经济机制等。土地生态研究关注土地生态评价与土地退化等。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关注具体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则探讨规划理论、规划原则及政策属性等。
1.2国内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研究发展现状
2015年,国内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研究围绕土地资源基础理论研究、土地资源分类与调查、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保护、土地生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设计与规划协同等方面展开。目前,基于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改革目标,土地利用分类研究关注以生态空间为侧重的“三生空间”分类;土地资源评价研究关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土地适宜性评价等,评价指标及理想值确定方法得到深入探讨;土地资源保护研究关注农用地保护与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等;土地生态研究以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及生态服务价值等为重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关注驱动机制、效应及仿真模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设计的规划方法等得到优化;规划协同关注“多规冲突”的矛盾根源、“多规合一”的工作实践及土地利用规划在“多规融合”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等内容。
2 2015年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重点问题研究进展
2.1国外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重点问题研究进展
2.1.1土地资源保护 土地资源保护研究关注农用地保护政策评估与保护经济机制等方面。农用地保护政策评估方式从专家打分转向投资分析,定量核算投资成本、收益及风险,确定保护优先级[1]。保护经济机制以土地发展权交易为载体,既要借鉴成功经验,又需考虑影响城市发展的内外因素[2]。此外,通过“环境服务报酬”等经济激励手段,鼓励保护活动及环境服务,同时解决农用地保护和农村贫困问题[3]。
2.1.2土地生态 土地生态学研究关注土地生态评价与土地退化状况等。土地生态评价表现出社会化和经济化的趋势,建立以生态禀赋、环境影响和社会经济可行性为核心的土地可持续分析框架[4];构建多层次回归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表明城市绿道可以有效鼓励高密度住宅和商业的发展,促进宜居城市建设[5]。分析土地退化机制,表明土地退化风险是由地下层土壤高度板结与盐渍化引起[6]。
2.1.3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与自然界复杂交互产生的结果,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共同构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自然因素方面,坡度或土壤等地理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受城镇发展阶段影响[7]。社会经济因素方面,交通设施可行性研究容易忽略土地经济成本,导致土地粗放利用[8]。土地所有制对土地利用偏好有强烈的引导作用,当国家、集体、私人等多种土地所有制共存时,私人土地所有制最易产生土地利用冲突[9]。土地利用变化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水质的影响表现在人工和农业区地表的径流水质退化、农业区污水污染土地等[10]。
2.1.4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研究重点对规划理论、规划原则及政策属性进行探讨。规划理论方面,构建基于经济学的农用地土地利用模型,为各类农产品设置相应机遇与限制因素,模拟精度达82.2%,拓展农用地规划理论[11]。规划原则方面,在不同尺度与情景下,采用同一模型所得规划结果在数量结构与空间布局上差异较大,应重视空间重叠或嵌套的规划间的协调工作,慎重采用规划模型[12]。政策属性方面,应统一空间规划体系,并使其与城镇化速度、政府治理能力等相匹配[13];在贫穷落后地区,土地利用规划是重要的公共财富管理工具,政府应当积极实施规划[14]。
2.2国内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重点问题研究进展
2.2.1土地资源基础理论研究 土地资源学综合了地理学的地域分异、生态学的系统关联、经济学的优化配置等基本理论,其基础理论的生长点在于融汇上述学科理论的相关部分[15]。目前研究主要关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具体可分为土地利用结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集约用地模式等。土地利用结构方面重视生态承载力、生态绿当量等目标,并提出多目标效益协同评价的分效益总和、离差、优先级等评价标准[16]。界定并测算土地资源部门配置效率损失,得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最佳途径是提升农用地和中西部建设用地的边际收益[17]。从空间、时间、功能三个维度构建集约用地模式体系[18],深化土地集约利用理论研究。
2.2.2土地资源分类与调查 十八大之后,结合“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与“建设生态文明”等国家战略,构建以“三生空间”为核心的空间分类体系始终是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相较于以往研究,更加关注生态用地,根据生态用地维护生态系统安全的能力大小将其细分为重点生态调节用地、一般生态调节用地和生态容纳用地[19];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的生态用地归类为原生生态用地、半人工生态用地和人工生态用地三类,既衔接现有工作,又实现精细划分[20]。土地资源调查研究关注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质量,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其进行评判,提出不能以错误数量为唯一标准,还需考虑权重及科学的评价模型进行评判[21]。
2.2.3土地资源评价 土地资源评价研究主要围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土地适宜性评价等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确定方法得到学者重视,目前研究多是在分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根据数据的可获取性设计指标体系,存在指标选择过于集中、指标之间存在强相关性等缺陷,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运用C-D生产函数模型,能够通过显著性检验筛选城市扩张驱动因素,提升指标体系科学性[22]。将聚类分析法与基准值乘以修正系数法结合用于理想值设定,可以避免盲目选取理想值[23]。此外,农村居民点[24]与高校老校区[25]的集约利用评价内涵也得到深入探讨。土地适宜性评价对象与研究视角均有所创新,建立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维指标体系,可将大陆岸线划分为生产优先开发岸线、生活旅游岸线、生态保护岸线、储备岸线等[26]。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27]、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评价[28]、土地利用效率评价[29]等也得到学者关注。
2.2.4土地资源保护 土地资源保护研究重点关注耕地保护与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耕地保护研究关注耕地保护意愿、经济补偿、保护责任等。耕地保护意愿方面,区位条件较差、文化水平高、兼业程度较低、细碎程度低、耕地多功能性认知程度高的农户对耕地保护意愿较高[30]。经济补偿方面,补偿金配置的前提是补偿分区,补偿分区依次遵循生产功能与生态安全两项准则[31-32],稳定的政策预期能够显著提升农户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满意度[33]。探究设立耕地保护基金的必要性、资金来源、现实方案与长远方案及其实现路径[34]。保护责任方面,梳理现有政策体系,运用情景分析法测算各省耕地责任保护量[35-36]。生态保护红线研究由划定技术转向管控机制探讨,关注红线管控、考核绩效、衔接现有管理制度等问题,可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土地利用规划及城市规划的禁限建区进行衔接,确保生态保护红线能够落地实施[37]。
2.2.5土地生态 土地生态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及生态服务价值评价三方面。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关注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采用基础指标进行地域全覆盖评价,并针对不同功能定位地区分别选择专项指标进行分类评价,最后进行复合,形成特定功能定位指向下的差别化评价方法[38];构建耕地生态安全模型,采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采用集对分析法确定评价等级,并诊断障碍因素[39],科学评价生态安全。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关注林区土地生态适宜性,以植被变化与恢复能力为切入视角[40]。生态服务价值研究重视实证,表明各类社会经济因素对于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应当因地制宜进行差别化发展[41]。
2.2.6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重点关注驱动机制、影响效应与综合分析建模等。驱动机制研究的空间尺度大幅扩展。国家尺度上,基于“全球历史环境数据集”与“全球土地利用数据集”,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在过去300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虽然直接驱动力均为政策、人口、农业技术等,但就根本驱动因素而言,中美则分别是人口数量与经济利益[42];区域尺度上,珠三角地区人口规模与建设用地扩张存在线性相关,但建设用地与生产总值之间的幂函数模型精度明显高于线性模型,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耦合关系会出现脱钩,为土地集约利用提供实证基础[43]。影响效应方面,快速城市化已经给区域气候[44]、河流水质[45]、地下水水质[46]、碳排放[47]带来了一定影响;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水利措施及生态移民等工程能够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48-49]。综合分析与建模研究注重多尺度的配置与协调,构建多尺度系统动力学耦合模型,实现对省、市、县三级土地利用变化及多尺度驱动机理时域行为的再现与模拟[50]。
2.2.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关注规划范式、方法、技术与评估等。在规划范式方面,以社会建构为切入点,构建基于地域认同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提升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和结果质量[51],以横断面分区取代功能分区[52],有效整合规划调查分析设计和开发控制,实现规划范式转变。在规划方法方面,构建顾及语义相似度的土地用途分区模型,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有效减少图斑数量[53],提升分区效率,依据不同规划尺度选择相宜的规划分区类型[54],可以满足各类土地利用规划的技术要求。在规划技术方面,以生态安全与水资源约束为前置条件进行土地利用模拟[55-56],构建局部土地利用竞争的元胞自动机模型[57],能够有效提升模拟精度,为规划决策提供支撑;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土地利用图面状要素缩编的质量评价模型,能够改进算法精度[58]。规划评估由数量评判转向空间分析,通过构建空间吻合度、重心偏移、环形系统三个模型,从空间布局的多个方面评价规划实施效果[59]。
2.2.8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研究以农村居民点布局与农用地整治为重点。建立“居住场势”指标体系对农村居民点进行评价,根据引力模型测算结果,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就地城镇化型与非城镇化型两类,并对农村居民点进行空间重构[60-61]。农用地整治布局与质量评估得到关注。整合农用地分等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两项成果,结合名特优农产品喜嗜典型元素分析法,确定基本农田布局优化方案,从土壤肥力、土壤环境健康等角度丰富基本农田布局内涵与思路[62];针对管理部门难以掌握整治后耕地质量的问题,从自然质量、利用便捷度及稳定性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能够重估整治区耕地质量,且所需数据易获取,可操作性强[63]。2.2.9 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目前,土地利用规划设计涉及由微观到宏观多个尺度,关注农业园区设计、基本农田空间分布、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等。微观尺度上,以土地高效利用为核心,以数量质量效益最大化、可持续综合效益最大化、土地空间配置动态最优化为内涵,构建现代农业园区设计体系,有效提升农业园区经济社会效益[64]。中观尺度上,采用模糊纹理指数算法,结合农用地分等定级与数据格网化,快速准确获取基本农田空间分布特征及集中连片信息,为基本农田保护、布局优化提供技术支撑[65]。宏观尺度上,对比杭州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与盛行风向,并借鉴国际经验,研究指出将空间结构和风向耦合是治理雾霾的有效途径,应将风道建设纳入“两规”之中[66]。
2.2.10规划协同 构建全国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当前,“多规冲突”根源于各种规划的目标和原则缺乏一致性和协调性,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多规冲突”不断演化升级[67],涉及技术标准、规划职能、管控要求及管理体制等多方面[68],为实现多规融合,上级政府部门应当采取奖惩措施推行“多规合一”,促使下级规划部门从“博弈”走向“合作”,下级规划部门需要优化目标位序,统一基础数据,实现分类对接,推行三界划定,合理划分事权,创新实施机制[69]。“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已在多地开展,形成概念衔接型、技术融合型、体制创新型三种模式[70],为规划体制改革积累宝贵经验。将定量反映土地利用效率和潜力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空间规划结合,构建“评价—规划一体化”模式,增强规划可实施性,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规划兼顾空间布局与数量管控的优势,为“规土融合”树立典范[71]。
3 2015年国内外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重点问题对比
国内外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领域的研究主题存在很大共性,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土地制度、科技水平、自然禀赋、文化氛围等条件存在差异,研究重点及细分内容有所不同(表2)。比较国内外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研究重点,有以下几点异同:第一,国内土地资源基础理论研究以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为核心,而国外学者关注较少。第二,国内学者重点研究适合国内社会发展需求的土地分类与调查技术,而国外学者对土地分类与调查领域关注较少。第三,在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背景下,国内学者致力于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及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研究对象拓展及评价框架优化,并深入探讨评价指标及理想值的确定方法,而国外相关研究成果较少。第四,土地资源保护方面,国外学者重点关注保护政策评估、保护经济机制等,研究对象偏向保护政策,国内学者则主要探讨耕地保护、耕地质量、生态红线划定与管控等,研究对象偏向土地利用。第五,土地生态评价是国内外学者在土地生态领域的共同关注点,但国外学者注重土地生态研究的社会化与经济化,而国内土地生态研究则更注重研究土地自然属性。第六,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重点。国外学者探讨具体的微观因子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如坡度、土壤、交通设施等,而国内学者则大多探讨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相对忽略综合自然地理因素与土地景观格局的相关性。第七,国外学者注重土地利用规划的规划理论、规划原则及政策属性的探讨,而国内学者则关注土地利用规划的支撑技术优化、规划实施评估及规划协同等内容探讨。
表2 国内外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研究主要内容的对比Tab.2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of land resources and land use and planning in China and abroad
4 2016年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领域研究展望
4.1主要科技需求
2015年,作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到2020年,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等8项制度构成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强调推进“多规合一”实践工作,构建统一空间规划体系。此外,《建议》指出“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优化开发区域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发展,防治‘城市病’,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增量”,指明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发展方向;提出“以市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对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提出新要求。
4.2重点问题研究
在考察2015年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国家主要科技需求,展望2016年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研究重点如下:(1)创新土地资源基础理论研究。国内学者对土地资源基础理论的关注程度有待提高,在地域分异、系统关联、优化配置这三项基本理论基础上的深入研究对于学科建设与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细化土地资源本底要素研究。探索土地资源发生、演变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土地资源各构成要素间相互作用与平衡机制仍然是土地资源领域的研究重点。(3)构建自然资源资产分类与调查技术方法。目前,统一的自然资源资产分类与调查领域研究较少,难以支撑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建立,因此,未来以土地资源分类为基础,构建自然资源资产分类,并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调查确权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4)开展国土空间合理利用评价,优化土地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方法。构建以“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核心的国土空间合理利用评价技术体系仍然是研究重点,而对土地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将提升评价的科学性。(5)加强农用地数量质量研究,深化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机制研究。依据《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国“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未来研究将重点关注农用地质量评价、耕地生态修复及农用地质量数量监测等领域。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机制等开始受到学者关注,其落地实施的政策机制与工作实践等将继续得到探讨。(6)探讨土地利用规划促进统一空间规划体系的作用,进一步推动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多规合一”实践不断深入,统一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得到不断探索,如何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规划兼顾空间布局与数量管控的特性,促进统一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将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4.3《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
《中国土地科学》在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领域将重点关注:土地资源基础理论研究、土地资源本底要素研究、“三生空间”与自然资源资产分类、调查及核算、国土空间合理利用评价、土地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理想值确定方法探讨、农用地数量质量变化及保护机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及管控机制、土地生态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及其促进统一空间规划体系的作用等热点问题。
(References):
[1] Boyd J, Epanchin-Niell R, Siikamäki J. Conservation Planning: A Review of Return on Investment Analysis[J] .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 2015, 9(1): 23 - 42.
[2] Harman B P, Pruetz R, Houston P. Tradeable development rights to protect peri-urban areas: lesson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observations on Australian practice[J]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2015, 58(2): 357 - 381.
[3] Israel A O, Hakim R A, Basri B H B. Payment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Rural Poverty Reduction and Agricultural Land Conservation in Oyo State Farm Settlements, Nigeria: Conceptual Approach[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Publications, 2015, 5(4): 1 - 11.
[4] Nguyen T T, Verdoodt A, Van Y T, et al. Design of a GIS and multi-criteria based land evaluation procedure for sustainable land-use planning at the regional level[J] .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2015, 200(2): 1 - 11.
[5] Jang M, Kang C D. Urban greenway and compact land use development: A multilevel assessment in Seoul, South Korea[J] .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5, 143(11): 160 - 172.
[6] El-Gammal M I, Ali R R, Samra R M A. GIS-based land degradation risk assessment of Damietta governorate, Egypt[J] . Egyptian Journal of Basic and Applied Sciences, 2015, 2(3): 183 - 189.
[7] Jawarneh R N, Julian J P, Lookingbill T R. The influence of physiography on historical and future land development changes: A case study of central Arkansas(USA), 1857-2030[J] .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5, 143(11): 76 - 89.
[8] Lavee D. Land use for transport projects: Estimating land value[J] . Land Use Policy, 2015, 42(1): 594 - 601.
[9] Hausner V H, Brown G, Lægreid E. Effects of land tenure and protected areas on ecosystem services and land use preferences in Norway[J] . Land Use Policy, 2015, 49(12): 446 - 461.
[10] Meneses B M, Reis R, Vale M J, et al.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s in Z ê zere watershed(Portugal)—Water quality implications[J]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5, 527(9): 439 - 447.
[11] Diogo V, Koomen E, Kuhlman T. An economic theory-based explanatory model of agricultural land-use patterns: The Netherlands as a case study[J] . Agricultural Systems, 2015, 139(10): 1 - 16.
[12] Chakraborty A, Wilson B, bin Kashem S. The pitfalls of regional delineations in land use modeling: Implications for Mumbai region and its planners[J] . Cities, 2015, 45(6): 91 - 103.
[13] Fuseini I, Kemp J. A review of spatial planning in Ghana's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rajectory: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J] . Land Use Policy, 2015, 47(9): 309 - 320.
[14] Chaturvedi A, Hajare T N, Patil N G, et al. Land use planning issues in management of common property resources in a backward tribal area[J] . Land Use Policy, 2015, 42(1): 806 - 812.
[15] 陈百明.试论土地资源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自然资源学报,1993,1(1):87 - 94.
[16] 王群,王万茂.中国大陆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研究进展[J] .中国土地科学,2015,29(8):10 - 15.
[17] 李辉,王良健.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与优化途径[J] .中国土地科学,2015,29(7):63 - 72.
[18] 王芳芳,郑新奇,夏天.集约用地理论模式探析[J] .中国土地科学,2015,29(1):41 - 47.
[19] 张红旗,许尔琪,朱会义.中国“三生用地”分类及其空间格局[J] .资源科学,2015,37(7):1332 - 1338.
[20] 龙花楼,刘永强,李婷婷,等.生态用地分类初步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2015,24(1):1 - 7.
[21] 季佳佳,赵冬玲,杨建宇,等.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质量评价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15,29 (4):90 - 96.
[22] 叶浩,庄大昌,杨蕾.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基于计量经济学的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15,30(10):1664 -1674.
[23] 潘润秋,夏商周,陈晨.基于聚类分析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理想值确定研究——以湖北省开发区为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5,31(4):55 - 59.
[24] 朱泰峰,张凤荣,李灿,等.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1):160 -165.
[25] 张亚丽,翟晓艺,蒙吉军,等.高等学校老校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3):107 - 111.
[26] 徐谅慧,李加林,杨磊,等.浙江省大陆岸线资源的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15,29(4):49 - 56.
[27] 卢涛,周学武,王占岐,等.基于VW模型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及时空特征分析[J] .中国土地科学,2015,29(12):38 - 47.
[28] 卞凤鸣,刘彦彤,赵玲,等.吉林省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评价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15,29(12):111 - 118.
[29] 张荣天,焦华富.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3):387 - 394.
[30] 王喜,梁流涛,陈常优.不同类型农户参与耕地保护意愿差异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8):52 - 56.
[31] 杜继丰,袁中友.耕地生产、生态功能视角下巨型城市区耕地补偿分区与补偿金配置研究——以珠三角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2015,29(4):34 - 40.
[32] 靳亚亚,赵凯,肖桂春.陕西省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分区研究:基于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双重视角[J] .中国土地科学,2015,29(10):12 - 19.
[33] 余亮亮,蔡银莺.政策预期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农户满意度影响的实证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15,29(8):33 - 40.
[34] 周小平,李金展,柴铎.中国耕地保护基金的设立及其实现路径[J] .中国行政管理,2015,31(9):99 - 103.
[35] 祁欣欣,许实,方斌.基于耕地非经济价值基础的省级耕地保护责任量配置[J] .中国土地科学,2015,29(7):89 - 97.
[36] 蔡燕培,许实,方斌.地方政府耕地保护义务量配置与对策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15,29(6):26 - 32.
[37] 林坚,林曦怡,吴佳雨.生态保护红线与“两规”禁限建区衔接分析[J] .中国土地,2015,(9):13 - 15.
[38] 樊杰,王亚飞,汤青,等.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J] .地理科学,2015,35(1):1 - 10.
[39] 郑华伟,张锐,孟展,等.基于PSR模型与集对分析的耕地生态安全诊断[J] .中国土地科学,2015,29(12):101 - 110.
[40] 刘焱序,王仰麟,彭建,等.耦合恢复力的林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以吉林省汪清县为例[J] .地理学报,2015,70(3):476 - 487.
[41] 陈彧,李江风,徐佳.基于GWR的湖北省社会经济因素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J] .中国土地科学,2015,29(6):89 - 96.
[42] 何凡能,李美娇,肖冉.中美过去300年土地利用变化比较[J] .地理学报,2015,70(2):297 - 307.
[43] 刘志佳,黄河清.珠三角地区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人口变化之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 .资源科学,2015,37(7):1394 - 1402.
[44] 陈海山,李兴,华文剑.近2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区域气候的数值模拟[J] .大气科学,2015,39(2):357 - 369.
[45] 蔡宏,何政伟,安艳玲,等.基于遥感和GIS的赤水河水质对流域土地利用的响应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2):286 - 291.
[46] 崔健,都基众,李霄,等.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J] .地球与环境,2015,43(3):308 - 315.
[47] 孙赫,梁红梅,常学礼,等.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及其空间关联[J] .经济地理,2015,35(3):154 - 162.
[48] 王重玲,朱志玲,白琳波,等.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以宁夏中部干旱带为例[J] .干旱区研究,2015,32(2):329 - 335.
[49] 杨强,王涛.榆林地区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9(2):79 - 83.
[50] 赵俊三,袁磊,张萌.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多尺度驱动力耦合模型构建[J] .中国土地科学,2015,29(6):57 - 66.
[51] 彭建超,钱畅,吴群.基于地域性认同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反思[J] .人文地理,2015,30(2):134 - 140.
[52] 戚冬瑾,周剑云.土地利用规划的范式转变——基于生态伦理的横断面规划思想的引介[J] .规划师,2015,31(5):139 - 144.
[53] 牛继强,徐丰,李卓凡,等.顾及地理实体语义相似度的土地用途分区模型[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5,40(6):816 -822.
[54] 王向东,张恒义,刘卫东,等.论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的科学化[J] .经济地理,2015,35(1):7 - 14.
[55] 张利,周亚鹏,门明新,等.基于不同种类生态安全的土地利用情景模拟[J] .农业工程学报,2015,31(5):308 - 316.
[56] 许月卿,李艳华,赵菲菲.水资源约束下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20(4):214 - 233.
[57] 杨俊,解鹏,席建超,等.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 .地理学报,2015,70(3):461 - 474.
[58] 王晓妍,裴欢.土地利用图中面状要素缩编的质量评价[J] .中国土地科学,2015,29(3):90 - 97.
[59] 孙玉杰,龚敏飞,邱小雷,等.基于GIS的泗洪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J] .资源科学,2015,37(10):2001 - 2009.
[60] 潘菲,杨庆媛,樊天相,等.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县域农村居民点体系重构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15,29(8):88 - 97.
[61] 鄂施璇,雷国平,宋戈.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15,29(10):80 - 86.
[62] 刘霈珈,吴克宁,赵华甫,等.基于耕地综合质量的基本农田布局优化[J] .中国土地科学,2015,29(2):54 - 58.
[63] 童陆亿,胡守庚,杨剩富.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重估方法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15,29(2):60 - 66.
[64] 杨萍,季明川,郝晋珉.以土地高效利用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园区设计与实证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15,31(9):281 - 287.
[65] 荆耀栋,毕如田,周淑琴,等.基于格网化表达的县域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特征提取[J] .中国土地科学,2015,29(10):57 - 64.
[66] 徐建春,周国锋,徐之寒,等.城市雾霾管控:土地利用空间冲突与城市风道[J] .中国土地科学,2015,29(10):49 - 56.
[67] 孟鹏,冯广京,吴大放,等.“多规冲突”根源与“多规融合”原则[J] .中国土地科学,2015,29(8):3 - 9.
[68] 王国恩,郭文博.“三规”空间管制问题的辨析与解决思路[J] .现代城市研究,2015,(2):33 - 39.
[69] 林坚,陈诗弘,许超诣,等.空间规划的博弈分析[J] .城市规划学刊,2015,(1):10 - 14.
[70] 朱江,邓木林,潘安.“三规合一”:探索空间规划的秩序和调控合力[J] .城市规划,2015,39(1):41 - 47.
[71] 洪旗,郑金,陈华飞.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发展规划探索与实践——“规土融合”思路下存量规划[J] .现代城市研究,2015,(5):15 - 22.
(本文责编:仲济香)
Progress Review on Land Science Research in 2015 and Prospects for 2016: Sub-report of Land Resources and Land Use Planning
LIN Jian1,2, FU Ming-da1, QIAO Zhi-yang1, ZHOU Lin1, LI Jing-yi1
(1.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2. The Key Laboratory of Land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871, China)
The essay aims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land resources and land use planning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in 2015 and then to forecast the trend in 2016. Method employed is literature review.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search on land resources at home and abroad both focused on land protection and land ecology. Besides, domestic research focused on land resources basic theory, land classification, land survey and evaluation which rarely appeals to foreign researchers. Also,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esearch interest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were concentrated on social economic macroscopic factors and specific microcosmic factors in China andabroad respectively, land use planning research in China mainly emphasized on land use planning document technique,implementation assessment and planning collaboration, while the research abroad mainly stressed on planning theory,planning principles and policy properties. The relevant studies made obvious progress.Therefore, it is concluded that further studies wi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se issues which involves innovation of land resources theory, refinement of land elements research, measurement of nature resources classification and survey,evaluation of territory space rational use, selection of assessment index, diversification of farmland quantity and quality, management policy of ecological red line as well as the function of land use planning promoting space planning system and so forth.
land resources; land use planning; review; research progress; research prospects
F301.2
A
1001-8158(2016)03-0078-10
10.11994/zgtdkx.20160317.142815
2016-02-15;
2016-02-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1534)。
林坚(1969-),男,福建福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城市与区域规划。E-mail: jlin@urban.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