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参与农地整理项目建后管护的意愿与行为转化研究:以河南邓州的调查为例
2016-08-15杨钢桥李金玉
赵 微,周 惠,杨钢桥,李金玉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农民参与农地整理项目建后管护的意愿与行为转化研究:以河南邓州的调查为例
赵 微,周 惠,杨钢桥,李金玉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农地整理建后管护农民的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揭示农民参与的意愿—行为转化机理。研究方法: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的理论分析和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实证检验。研究结果:(1)农地整理建后管护的农民参与意愿受到知觉控制的显著影响,农民参与行为则主要受到主观规范的显著影响;(2)从交易费用视角来看,对管护行为的监督难度是影响意愿—行为转化的显著性因素;(3)对管护行为的监督难度受到管护实施的激励效用和约束效用影响。研究结论:建议发挥乡村精英的资源优势和社会影响力,同时制定农地整理建后管护的契约以降低交易费用。
土地整治;农地整理;管护;农民参与;意愿;行为;交易费用
1 引言
随着农地整理项目的大量建成与交付使用,项目运行期间的“管护困境”逐渐显现:管护责任主体不明晰、管护资金来源没有保障、管护工作公众参与渠道不畅通。近年来各级政府已逐渐认识到农地整理项目建后管护的迫切性,不断通过健全制度和加强监管的途径推动管护工作的深入开展。项目区农民是管护实施的直接受益人,按照管护工作“谁所有、谁负责;谁受益,谁管护”的基本原则,他们有权利和义务开展农地整理建后管护,但是农地整理建后管护中的农民参与状况却不容乐观。一项2012年针对湖北省部分县市农地整理项目区的调查表明[1],分别有22.60%和51.80%的受访农民表示“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参与农地整理,但农民实际参与比例为48.21%,其中仅有3.33%的受访农民表示参与过后期管护的相关工作。在农民参与意愿方面,杨钢桥等[2]基于感知价值判断从农民对参与农地整理项目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两方面来分析其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赵微[3]基于制度构成理论对农地整理项目建后管护农民参与意愿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影响机理开展分析,文高辉等[4]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对农地整理项目建后管护农民的支付意愿(WTP)进行定量研究。在农民参与行为方面,吴诗嫚等[5]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交易效用理论”分析了农地整理项目建后管护农户出资行为的影响因素,田甜等[6]运用社会学嵌入性社会结构理论构建影响农民参与行为的“自主因素”与“嵌入因素”分析框架,对农民参与农地整治项目的行为机理进行研究,吴九兴等[7]利用计划行为理论分析了农地整理项目农民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比较了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知觉对农民行为的影响路径。广大学者从各自的视角运用不同理论方法开展农地整理项目农民参与意愿或参与行为研究,但都缺乏含括农民意愿与农民行为统一和深入的分析框架,在研究中忽视了两者之间的普遍联系,具体表现为单独研究农民参与意愿则无法指导农民参与行为、弱化了意愿研究的政策涵义;单独研究农民参与行为则人为割裂了个体意愿对个体行为的直接影响、降低了行为研究的科学意义。
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指出,农民的意愿与行为有强烈的相关关系[8-9],农民意愿越强烈、对应的行为越容易发生,其原因在于意愿对行为具有导向力,符合社会行为理论提出的“意愿指引行动的实际发生”的一般规律[10],但实证发现,两者之间会出现比较明显的悖离现象,如王格玲等[11]的研究分析了农户小型水利设施合作意愿与合作行为的差异,提出农户较高的参与意愿并不必然导致参与行为。也有文献指出,农民行为是农民意愿与社会环境、政策制度等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2],信息不充分条件下农户行为决策会受到他人决策结果和家庭特征要素的影响[13]。可以看出,农民意愿选择和农民行为选择是一类“两阶段”决策过程,强烈的农民意愿并不能确保农民行为的最终实现;农民意愿向农民行为转化过程中其影响因素会发生变化。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农地整理项目农民参与的意愿—行为系列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结合农地整理建后管护阶段的特点以及农民意愿、农民行为的基本特征,借鉴交易费用理论对计划行为理论模型进行合理改进,使之能够科学阐述农民参与农地整理建后管护的意愿—行为转化机理,为提高农地整理建后管护农民有效参与提供理论支持。
2 理论分析框架
计划行为理论由理性行为理论延伸而来,是阐释理性个体的意愿和行为的有效理论工具。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农地整理项目建后管护的农民参与意愿受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控制等前置因素作用,同时农民参与行为由个人参与意愿控制。其中行为态度表征农民对参与建后管护的主观态度和价值判断;主观规范表征在习俗和惯例影响下农民“应该如何”参与建后管护的规范效用;知觉控制表征农民个体禀赋的感知对参与建后管护的控制和影响程度。在运用计划行为理论构建预测模型时应该注意,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控制虽然从概念上完全独立,但是由于拥有共同的信念基础,因此会在统计意义上呈现关联性。
计划行为理论在行为决策领域得到广泛研究与运用,但理论模型假设行为人的参与意愿直接决定参与行为[7,14],或者将知觉控制作为实际控制条件的替代测量指标来预测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这一假设与现实世界中农民意愿—行为转化过程中的事实并不一致。本文采用计划行为理论对农民参与意愿进行解释,并对参与行为的决策因素进行有效改进,引入制度经济学范畴的“交易”概念阐述参与行为的发生,进而提出研究的基本假设: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控制决定农民的参与意愿,上述因素和交易费用共同影响农民的参与行为,即交易费用也是影响农民参与意愿向参与行为转化的主导因素(图1)。
图1 论文研究框架Fig.1 Analysis framework
在农地整理建后管护过程中,农民的管护行为会导致权利让渡、管护服务责任主体发生转移、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物理形态得以改良,最终实现权利、服务和物品等发生迁移的“交易”。根据交易费用理论,农地整理建后管护过程中隐含的交易费用是影响管护实施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规制结构生成较高的交易费用,阻滞农民的参与意愿向参与行为的顺利转化并有可能导致交易失败。
常规上学者们往往在交易发生后采用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交易的不确定性分析交易特征要素和交易费用数量的相关关系,但当行为人选择不参与建后管护时则无法采用上述方法计量潜在的交易费用的准确数量,只能根据个人不完备的工作经验和生活知识预估交易费用的主要类型和数量。此时交易费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行为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15],由此产生的交易费用主要依靠管护实施的激励约束效用决定。其中:(1)管护实施的预期效应会对农民的参与行为生成刺激与促进作用。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当前管护实施的激励分为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不同层次上的类型。(2)管护实施的效用可以抑制农民的机会主义行为。借鉴农村社会资本理论,如果农民没有参与农地整理建后管护,可能会对其在农村社区中的社会互动、社会信任、社会网络等资源方面产生消极后果。
3 实证研究
3.1研究区域及样本来源
邓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区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市、国家粮食核心主产区,现为河南省直管县级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邓州段全长37.4 km,共穿越境内5个乡镇。近年来,为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邓州市陆续开展南水北调移民安置点土地整理项目、南水北调渠首及沿线土地整治重大项目等系列农地整理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农地整理项目建后管护方面,邓州市以政府公文的形式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职责等制度要素,并要求对管护机构、管护制度、管护成效等开展定期检查,确保邓州市农地整理建后管护工作健康有序持久发展。
邓州市农地整理项目建后管护公众参与的实现为研究农民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问题提供了适宜的研究区域。本文以邓州市文渠乡、张楼乡、白牛乡、裴营乡和夏集乡5个乡作为调查区域,组织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人员对上述5个乡进行了田野调查。调研于2015年1月9日至13日进行,最终获得问卷数240份,其中有效样本数236份,有效样本分布为:文渠乡46份、张楼乡47份、白牛乡50份、裴营乡45份、夏集乡48份。在农民参与方面,有194人表示愿意参与农地整理项目建后管护,但在这部分农民中仅有18人实际参与过建后管护工作,占有参与意愿农民的9.3%,占全体受调查农民的7.6%。
3.2计量模型
3.2.1参与意愿模型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农地整理建后管护的农民参与意愿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以及知觉控制。行为态度类因素体现农民对农地整理项目建后管护的主观态度和行为认知,采用变量Att1、Att2分别表示农民关于农地整理项目建后管护对农业生产、村庄治理及发展的促进程度的评估;主观规范类因素体现农民对农地整理项目建后管护的自我规范程度,采用变量Nor1、Nor2分别表示农民主观意识上对从众行为、村干部组织管理行为的接纳和遵从程度;知觉控制类因素体现农民对农地整理项目建后管护的技能要求的控制能力,采用变量Con1、Con2、Con3分别表示农民对自身既有劳动技能、身体状况、闲暇时间能否胜任或满足管护工作的理性评估。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农地整理建后管护农民参与意愿开展影响因素分析,即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式(1)中,Pwill是被解释变量农民参与意愿Ywill的水平概率,b为常数项,Att、Nor、Con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控制类解释变量,α、β、γ为对应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ε为随机扰动项。具体变量涵义及赋值参见表1。
3.2.2参与行为模型 农地整理建后管护的农民参与意愿向参与行为转化时,行为决策不仅受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控制的影响,还受到交易费用的制约。农民参与农地整理项目建后管护的交易费用可分为交易契约签订前的费用和交易契约签订后的费用,前者包括获得有关管护信息的费用Cost1、通知与召集村民的费用Cost2、协商确定管护任务与措施的费用Cost3;后者包括组织开展设施维护与修复的费用Cost4、管护行为的监督费用Cost5等。构建描述农地整理建后管护农民参与行为的二元Logistic模型:
式(2)中,Pbeh是被解释变量农民参与行为Ybeh的水平概率,Cost为参与过程中的交易费用,θ为交易费用的回归系数。各项交易费用的变量涵义及赋值参见表1。
3.2.3交易费用影响模型 为进一步研究农民的参与意愿如何转化为参与行为,模型假设影响交易费用的激励类因素可分为增加所在社区的情感归属Inc1,提高其他村民的尊重与认可度Inc2,体现个人的能力与价值Inc3;约束类因素包含影响私人交情的可能Res1,降低社区居民信任度的可能Res2,引发社交孤立性的可能Res3。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验证农民参与行为的激励与约束作用与交易费用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式(3)中,Costr是第r个交易费用的数量,Inc为影响交易费用的激励类因素,Res为影响交易费用的约束类因素,μ和τ为相应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变量的具体涵义及赋值参见表2。
3.3结果分析
3.3.1农民意愿—行为转化机理 借助IBM SPSS19软件中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块对农民的参与意愿模型和参与行为模型开展计量分析,变量进入模型的方法选择“向前(条件)”,设定变量引入的依据是统计量通过
表1 农民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模型变量表Tab.1 Variables of willingness model and behavior model
表2 交易费用影响模型变量表Tab.2 Variables of transition cost model
10%统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计量结果见表3。
表3 农民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模型计量结果Tab.3 Regression analysis of willingness model and behavior model
(1)农民意愿模型中,知觉控制是影响农民意愿的显著因素。代表农民身体健康状况的变量Con2在10%的显著度水平下对农民意愿影响显著,代表农民闲暇时间控制的变量Con3在1%的显著度水平下产生显著影响。其他类型的变量最终未能进入模型。说明实证区域农民在农地整理建后管护参与意愿决策过程中,最为关心的是个体特征能否满足管护的基本要求,重点关注的是劳动时间是否冲突和身体状况是否符合管护劳动的强度要求。意愿决策过程中较少考虑管护工作的主观认知以及行为规范。根据计量结果,变量Con2、Con3的优势比均小于1,即当农民对参与管护劳动的时间充裕度的评价和身体胜任管护劳动程度的评价提高一个单位,选择“不愿意参与”的几率减小到原来的0.499倍和0.721倍,即愿意参与的几率增加。
(2)农民行为模型中,主观规范、交易费用是影响农民参与行为决策的显著因素。代表从众行为特点的变量Nor1在10%的显著度水平下对农民参与行为的选择影响显著,代表监督难易程度的变量Cost5在5%的显著度水平下对参与行为的实施存在显著影响。参与行为模型中不包括其他类型的变量。说明实证区域农民在参与管护行为决策时考虑的重要因素是“与社区其他人保持一致”以及“能否对其他人的管护行为开展有效监督”,较少考虑行为态度和知觉控制要素。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变量Nor1的优势比小于1,说明农民对从众行为的认可程度提高一个单位,“不参与”建后管护的几率减小到原来的0.530倍(参与管护的几率增加);变量Cost5的优势比大于1,反映后期管护中开展监督的难度增加一个单位,农民不参与管护行为的几率将增加1.954倍。
(3)在农民参与意愿模型和参与行为模型中,主观规范、知觉控制类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控制意愿和行为的决策,与计划行为理论的基本假设保持一致。理性行为人在意愿—行为转化过程中考虑重点从“知觉控制”转移到“主观规范”上来,弱化自身技能及禀赋特征,强调社会习俗的规范效用。同时交易费用类变量在参与行为模型中也显示出显著性,验证了“交易费用阻滞交易发生”这一重要假设,即农民会在预估交易费用数量的基础上决策是否进入交易。相对于获取政策文件信息、召集村民代表会议协商等交易契约签订以前的费用以及组织开展具体管护事务,对管护工作的监督费用是农民参与意愿向参与行为转化中影响最大的关键变量,一旦无法对参与人员的管护行为开展有效监督,无法有效杜绝搭便车现象,交易失败的几率大大增加。
3.3.2交易费用影响机理 将显著变量管护监督费用Cost5作为被解释变量,进一步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交易费用的影响机理。研究对象取具有管护参与意愿的194个受访农民,变量进入模型的方法选择逐步进入,变量保留的标准是显著度水平10%。模型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交易费用(监督费用)影响机理分析结果Tab.4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ransition cost model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F值为2.057,模型整体显著度0.060,拟和结果比较合理。表中计量结果表明交易费用的数量和管护行为的激励和约束效用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参加管护后对所在社区的归属感增加(Inc1)会对农民的参与决策产生激励作用,而拒绝参与管护会降低村民私人交情的可能性(Res1),也会对农民的行为选择产生约束作用。上述激励与约束作用与监督难度呈现正向相关关系(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192和0.180,均大于0),即农民一旦认为参加管护能够强化情感归属或者提升私人友情,则会促成机会主义行为、增加开展监督的难度。访谈过程发现,在以“熟人社会”为基本特征的农村社区,农地整理建后管护是一类在村委会组织下的缺乏正式制度保障的集体行动。管护制度的缺失致使农民在行为决策时遵循传统风俗和社会习惯等非正式制度,理性地倾向于扩展社会网络或提升社会信任等社会资本,无法开展对其他社区成员的严格监督,增加了交易费用的数量。此外,两个显著性变量Inc1、Res1在回归方程中的膨胀因子分别为1.400和1.519(小于5),没有出现共线性;激励因素变量Inc1对监督难度的影响显著度(Sig= 0.023)略强于约束因素变量Res1(Sig= 0.040),说明非正式制度的激励效用比约束效用更加明显,应该引起管理人员的重视。
4 研究结论
(1)计划行为理论对农地整理建后管护农民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均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在计划行为理论分析框架下,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控制等要素直接作用于理性行为人的行为意愿并直接引发行为实施。实证结果显示,农民对农地整理建后管护的参与意愿受到知觉控制的显著影响(包括对劳动时间和身体状况的评估),参与行为则主要受到主观规范的显著影响(从众行为的程度)。行为态度类变量在两个模型中均未表现出显著性。(2)交易费用是提高交易成本、甚至导致交易失败的重要因素。本文借鉴交易的涵义将农民实施管护行为视作交易的发生,从受访农户视角分析交易费用的构成并计量交易费用对农民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转化之间的重要性。研究发现,对其他农民管护行为的监督难度是影响交易成功的显著性因素。实证结果验证了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假设。(3)在交易发生之前,农民通过个人的经验预估交易费用的类型及其数量,其过程受到管护实施的激励效用和约束效用的影响。邓州市的研究结果表明,对管护行为的监督难易程度与促进归属感、降低私人交情等预期结果密切相关。考虑熟人社会的形态特征,理性农民往往选择遵循既有的社会风俗和惯例,极力规避可能损失社会资本的个体行为。
通过上述结论可以得到如下启示:(1)农地整理建后管护成为维持建成农业基础设施正常运行、推动实施区域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日常管护工作涉及区域广阔、任务繁重,是一类在乡村精英领导下的集体行动,这不仅要求利益相关农民具有积极的参与意愿,还必须有切实的参与行为,才能提高参与效率和管护绩效。相对于对农地整理建后管护的态度认知和参与技能评估,农民参与行为的主观规范显得更为重要:传统农村村民的从众心态可以有效促进参与行为的转化与实现。管护实施人员可以利用此特征广泛发动村里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以及农业大户等精英人物,利用他们在政治、文化、教育、经济、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发挥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带动更多的社区成员参与到管护工作中来。(2)邓州市农地整理项目建后管护工作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尽管市政府关于管护的工作制度较为健全,作为具体管护责任人的村级集体组织仍缺乏正式的规章制度,依靠传统惯例推动管护工作的完成。这与当下农村公共事务治理的模式基本保持一致:正式制度缺位、非正式制度成为制度构成的主体,提高了农地整理项目建后管护实施的交易费用。建议乡镇基层政府引导、帮助村集体制定农地整理建后管护的契约,强化正式制度的激励与约束效用,降低交易成本以及交易费用,实现管护前的信息公布、会议召集、任务协商以及管护实施中的巡查、劝阻、调解、维修、监督等环节程序化和制度化,促进更多具有管护参与意愿的农民切实参与到管护行为中来。
(References):
[1] 吴九兴,杨钢桥.农地整理项目农民参与现状及其原因分析——基于湖北省部分县区的问卷调查[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5 - 71.
[2] 杨钢桥,龚晓晨,吴九兴,等.基于感知价值的农民参与农地整理项目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05 - 111.
[3] 赵微. 基于制度构成理论的农地整理建后管护的农民愿意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15,29(9):89 - 96.
[4] 文高辉,杨钢桥,张海鑫,等.基于支付能力与支付意愿的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农户出资分析[J]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 (10):68 - 75.
[5] 吴诗嫚,杨钢桥,曾艳,等.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中农户出资行为研究——基于交易效用理论的实证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5):131 - 138.
[6] 田甜,杨钢桥,赵微,等.农地整治项目农民参与行为机理研究——基于嵌入性社会结构理论[J] . 农业技术经济,2015,(7):16 - 26.
[7] 吴九兴,杨钢桥.农地整理项目农民参与行为的机理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2):102 - 110.
[8] 黄圣男,刘和,姚冰,等.农民工参与权益保护组织的意愿与行为分析——基于阜阳市和深圳市的调查数据[J] .中国农村观察,2014,(3):10 - 20.
[9] 石智雷,谭宇,吴海涛.返乡农民工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分析[J] .中国农村观察,2010,(5):25 - 37,47.
[10] 钟晓兰,李江涛,冯艳芬,等.农户认知视角下广东省农村土地流转意愿与流转行为研究[J] .资源科学,2013,35(10):2082 - 2093.
[11] 王格玲,陆迁.意愿与行为的悖离:农村社区小型水利设施农户合作意愿及合作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3):68 - 75.
[12] 马彦丽,施轶坤.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愿、行为及其转化——基于13个合作社340个农户的实证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2012,(6):101 - 108.
[13] 王舒娟,王翌秋.秸秆出售行为与意愿选择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624户农户的调查数据[J] .农村经济,2014,(6):55 - 59.
[14] 陈厚涛,姜志德.退耕农户生态建设意愿与行为分析——基于安塞和米脂的调研数据[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3,18(4):224 - 231.
[15] 罗必良.制度经济学[M]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
(本文责编:仲济香)
Farmers’ Transformation between Willingness and Behavior of Post Land Consolidation Supervision and Maintenance: A Case Study of Dengzhou,Henan Province
ZHAO Wei,ZHOU Hui,YANG Gang-qiao,LI Jin-yu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the existing difference between farmers’ willingness and behavior during the participation process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supervision and maintenance,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farmers’ willingness and behavior, and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for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m.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and Transition Cost Theory are applied to propose decision-making models.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re employed to test the validity of the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the consciousness control factors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farmers’ willingness, while subjective norm variable is the significant factor of farmers’ behavior; 2)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ition Cost Theory, the difficulty degree of maintenance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of willingness-behavior transformation and; 3)the difficulty degree of maintenance is chiefly decided by the incentive and utility constraints of the implementing behavior. In 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the rural elites’advantage of social resources and social network should be utilized and formal contract should be approved in order todecrease the transition cost.
land consolidation;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supervision and maintenance; farmers’ participation;willingness; behavior; transition cost
F301.24
A
1001-8158(2016)03-0055-08
10.11994/zgtdkx.20160317.142826
2015-10-26;
2016-02-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40309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GL078,14BGL218,14BGL203)。
赵微(1980- ),男,浙江安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土地整治。E-mail: zhaow@mail.hz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