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游戏中的“偷”——对网络与传统伦理道德冲突的再思考

2016-08-15

新媒体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网络传播网络游戏

何 薇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语言文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网络游戏中的“偷”——对网络与传统伦理道德冲突的再思考

何 薇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语言文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摘 要从8年前风靡网络的开心农场到如今充斥网络的盗窃系列游戏,当中牵涉的网络偷盗行为与传统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冲突争论经久不息。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行为在网络与现实中如此矛盾对立?文章通过分析游戏中的“偷”所映射出来的人性来探讨各种网络游戏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

关键词网络传播;网络伦理道德;网络游戏

甲:“你今天偷了没有?”

乙:“嗯,收获不大!”

如果不告诉你上述对话的背景,一定会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几个人在聊犯罪的勾当,其实不是,类似的对话,现在在不少城市的白领和学生中间经常能够听到。《神偷》系列、《黑手党》系列、《侠盗猎车手》系列……拥有盗窃系统并将其作为玩家消遣手段的游戏越来越多。

国外著名游戏站Kotaku作者Joe Donnelly作为一名游戏世界的“盗窃惯犯”,他说,事实上当他1994年第一次接触《塞尔达传说》时,他完全没想过“在游戏里偷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实际上,8年前风靡网络的开心农场引发的偷菜行为与传统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观念相违背和冲突,早已在社会上引起了学者和网络玩家的关注。大部分学者认为享乐于网络游戏的大部分都是青少年,在他们心智和判断标准没有完全健全时,网络游戏中的“偷”会在在无形中灌输他们一种错误的道德理念和错误的价值观,在潜意识中会降低他们现实生活中的传统道德底线。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行为在网络与现实中如此矛盾对立?导致这一现状的出现,实质与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本身属性与性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1 匿名性与偷

因特网伟大的地方是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交往的人都有个特定的识别的唯一的身份标识,比如职业、姓名、面貌、年龄、信誉等。这些都是真实可靠的,这也决定了从我们和别人见面的第一次起,我们就是用我们这个真实可靠的身份在社会中扮演这个确定的角色。而网络却刚好相反。由于网络具有的匿名性,造成了网际交往的无标识的交往状态。正因为匿名,人们都不知道自己是谁,所以也就减低了人们的警觉性,放纵了人们的欲望,扩大了人们的妄想,变得在现实生活中不敢为的,在网络中可为之。

无论网络多么发达,多么普及,多么与我们的生活不可分割,但毕竟现实生活才是我们的“第一生活空间”。而在网络这个“第二生活空间”里却是另一个自己,可以更加自我和放纵,做一些和现实相反或与现实世界中价值观相违背的事情。

这种心态就让这类游戏中的“偷”行为来得更有意义。现实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偷和抢都是犯法的,我们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古人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就说明这是道德所不允许的。这和其他网络游戏中的打打杀杀是同一个道理。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东西,网络中的另一个你就可以为所欲为。

2 利己主义与偷

“利己主义”“为我”,在中国伦理学中通常这个词实际包含了比孟子所批判的杨朱那种“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的狭隘个人利益更宽泛的内容,包含了特殊性的爱(自爱),对自己与家人的爱,与普遍的爱(兼爱)之间的复杂关系问题。

按照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来说,人不应该是自私的,要利人利己。而传统的功利主义伦理学很早就也已经指出,在无标识匿名的状态之下,人们会变得极端地功利和绝对地利己主义。网络上这类偷窃游戏中的偷菜、偷商品、偷食物、偷宝藏等都是利己主义的表现。偷只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富有,更有价值。这种不需要负责任的状态,让网络中大部分都在偷后不单没有愧疚感反而有种成就感。

3 绝对的自主性与偷

网络的核心和发展起来的特性就是自由、开放性。在虚拟网络化社会里,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发言权,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说传统价值观是一种依赖型的价值观,要受到社会的谴责和众人的评议和眼光,那么网络化的价值观就是一种自主型的价值观。

在这类有偷窃行为的网络游戏中,去除了现实交往中的身份顾忌与利益考量,你有绝对的自主权,你想偷谁的东西就偷谁的东西,你有绝对的自由。你也有绝对的自由要不要继续玩这个游戏。这说明网络伦理完全是一种自主的伦理模式,可是这也导致许多人的不负责任。对于网络世界中的人来说,对于不喜欢,不舒服,不被认可的状态,可以不持之以恒,半途而废,随时“消失”,让自己的行为成为“零后果”和“零成本”。这个过渡自由的自主性,也导致了网络上有很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4 人情淡薄与偷

传统的人际关系学说将人们的交流主要分为情感交流与信息交流两大类。而网络的出现和普及刚好满足了人们对信息交流的需求。可我们都知道,我们平时所说的亲近与疏远指的都是情感交流方面的距离占主导,并非信息量。在一份网民自己总结的由玩此类偷盗游戏时所引发的人生的启示中,曾这样写道:“在利益面前,没有亲情和道义可讲,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对你背后下手的贼。”

可以看出,这类游戏里的游戏潜规则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传统道德伦理有着天壤之别。即使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小偷,大多时候只会选择偷陌生人而不是自家人的东西。而在网络世界里,你会选择与你更亲近的人来玩游戏,玩一种你偷我,我偷你的游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和熟知的人玩游戏才更有意思的。同时,这种“偷”却赋予了传统意义的游戏于很大性质上的不同之处。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会用“偷”来作为一个游戏主题并津津乐道于它的,这与我们的道德想抵触。

参考文献

[1]刘永谋,侯杰.论网络伦理的后现代转向[J].社会科学论坛,2006(2):11-14.

[2]芦乡情,朱宜存.网络伦理的特征及其对公民伦理影响分析[J].中国外资,2009(189):202.

[3]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媒体伦理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04-0057-01

猜你喜欢

网络传播网络游戏
网络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论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停止侵害在网络游戏侵权案件中的适用
网络游戏的品牌推广策略研究
新媒体时代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冰川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表综合案列分析
从《大鱼海棠》看中国动画与新媒体的关系
青少年网络模仿性暴力犯罪特点、成因及预防对策
网络游戏对当代大学生造成的危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