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一反《新与旧》
2016-08-15
一正一反《新与旧》
相声有甲乙,甲乙不能一顺边。所以甲乙一定不能是同一性格,或同一观点的人。据此写相声首先要在作品中“人为”的制造“矛盾”。没有“矛盾”的设计,作品就没有冲突 ,没有“冲突”演员就“玩”不起来,“玩”不起来就不好看,演起来也是“一顺边”“一道汤”。
《新与旧》这作品直截了当,不绕弯子,看标题矛盾就明摆着。一看便知,甲乙两人肯定一个是新、一个是旧了。
垫话一开张,没有废话,甲就直接讽刺乙的陈旧。
甲对乙的评价是“这个搭档—表演陈旧,枯燥乏味,没有意思,缺心眼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相声要与时俱进,与世界接轨,作为一个相声演员一定要有创新意识,要与众不同,吸引观众的眼球,这样才能拥有大批的粉丝,才能火遍大江南北,否则,你就是个loser—失败者!这么说吧,你要想火就得改革,就得创新”
甲的观点似乎没有错,好像也有点不对。这就给后来的展开,留下了表现的空间。
与甲不同,乙的观点很鲜明:“你要改革创新我不反对,但还得继承传统,不能瞎创新!”
两个观点针锋相对,形成了对立。这些观点的确立,为后面的表演做好了铺垫。
在这里,乙对甲的观点没有全部反对,只是强调“还得继承传统,不能瞎创新!”
其实,就这么说下去,一点意思也没有了。因为传统与创新的争论一直有,很学术,用讲道理样来说这些,一点意思也不会有。要有意思,就要找出“歪”理来。理歪了,笑才会自然来嘛。这个“歪”就是乙已经点明了的“瞎”字—瞎创新。
作品从提出理论观点之后,进入了举例子解释的“例证”阶段。
“例证”你来我往,一共进行了两个回合,用相声的语言来讲就是“两番”。这个设计合适,三番落在套子里,四番嫌太多。这个作品设计的“例证”一正一反是一番,再一正一反,正好两番,见好就收,恰到好处。
作品的设计,为双方的表演留下了施展的空间,撑起了这个作品表演的高潮。
乙是“正方”,他表演的是传统的精彩段落,这是演员的才艺表演,肯定要用演员的“拿手好活”来设计。这样才能方便让演员用自己娴熟的艺术表现功力去感染观众,才能获得表演的最佳效果。乙的“反方”则用夸张和“过度时尚追求”的表演,在甲正面铺垫的基础上,以歪取胜,来获得更加强烈的演出效果。
这两番的表现,甲所走的就是乙指明的,“不能瞎创新”的路子。用“不能瞎创新”的呈现,让观众得到了嘲笑丑态的欢愉。
其实《新与旧》提出了一个传统与创新的严肃话题,这是一个看起来并不可乐的话题。
因为正常适度的创新,也是对传统的继承,这种创新只有完美,不会有可乐的成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创新也面临着要把握好这个“度”的问题。如果创新与继承并行了,那就是重合,无新可言。创新向前迈步太大,就是尝试和实验了,就会有还是不是继承传统的疑问和风险了。如果再往前迈一大步,再跑上一阵儿,回头都看不见传统在哪儿了,那就不是创新了。
在这篇作品里,“甲”的创新“例证”就是没有尺度的,是撒开了跑去的,甚至到了跑错方向的程度。这个“甲”完全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拥有大批的粉丝,火遍大江南北。”才这样一通折腾的,他就是打着创新的旗号,哗众取宠,由着性子胡来的。这种“胡来”获得了喜剧的效果,因为这种“胡来”可乐,也可被嘲笑。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所以这篇作品的讽刺也是有力的。作品可圈可点的包袱不少,这些“包袱”的设计,为演员的才艺展示奠定了表演的基础。
稍显不足的是,这个题材的选择不是最新鲜的。因为在此之前,就有相声说过传统与现代的话题。如果作者能够在火热的生活中开掘出别人没有表现过的、唯一的、鲜活的题材,再用这样娴熟的艺术创作能力,来把鲜活的东西编织创作出来,那就一定是难得的相声精品了。
(点评:孙晨)
(责任编辑/张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