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和精试谈短篇叙事唱曲类作品的

2016-08-15李侃

曲艺 2016年1期
关键词:玉料曲艺

文 李侃



短和精
试谈短篇叙事唱曲类作品的

文李侃

短篇叙事唱曲类作品之短

什么是短篇叙事唱曲类作品呢?大家知道,曲艺是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是以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我们通常将曲艺分为四大类:1.鼓曲唱曲类;2.评书评话类;3.相声滑稽类;4.快书快板类。中、长篇的鼓曲唱曲类作品,可以唱上几天半月,甚至几个月、成年。本文所说的短篇叙事唱曲类作品,就是通常我们在晚会上演出或参加比赛的短小的唱曲节目。曲艺与其他姐妹艺术最明显的区别是说唱故事,我这里不涉及没有叙事的被称为“开篇”形式的短段,比如以评弹音乐谱曲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以京韵大鼓音乐谱曲的《重整山河待后生》等。

我以前写唱曲,信马由缰,想到哪就写到哪,一个段子写100多行唱上15分钟是常有的事,不感到困难。应该承认,短文章难写。短篇叙事唱曲作品更难写,短短的一个节目,要叙述一个故事,从介绍人物关系、展开情节,到铺垫矛盾,发展矛盾,将矛盾推向高潮,解决矛盾,完成人物刻画和主题的表达,不得不说困难重重。老舍先生说,写小说他一天可以写3000字,写曲艺只能写20行。曲艺大作家尚且如此,更遑论我辈后学?

说到短,现代社会在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观众普遍没有耐心观看冗长的节目,这是客观事实。促使我下决心将节目写短,除了适应观众的要求外,有两件事对我有深刻的影响。那一年,广西文场《奇山秀水美桂林》被选到北京长安剧场,参加中国曲艺节开幕式演出,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别提多么高兴!广西曲艺节目参加全国大型艺术节开幕式,我们过去想都不敢想。正在精心排练准备出发之际,导演组的电话打了过来:根据晚会的整体安排,你们的节目要删短,可从32句唱词砍到18句左右。我的天,这简直是割肉啊!没办法,我们太想在北京露脸了,我只好狠心挥动斧子砍脚本。又一次,壮族天琴弹唱《漓水谣》被选送到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演出,原长28句,唱时8分钟,现在只给我们4分半钟。我再次做了削足适履的工作。舞台和电视组织者说一不二,要用你的节目你得听我的,就必须短。后来我想通了,形势逼得我们必须弄出短而精的作品来,与其到上舞台上电视时来砍,还不如一开始写本子时,自己就痛下决心从布局谋篇上弄短来。短到什么程度合适?我的经验:因为参加比赛按规定一个唱曲节目是12分钟以内,我们的演出时长最好不超过11分钟,这样文学本子唱词的长度大约是50句上下比较合适(不含简短对白)。

短篇叙事唱曲类作品之精

短和精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要求作品短,内容就必须精,精是为短服务的。不能短了就可以不顾内容,削减内容的含量,降低作品的质量。短和精这两者不能截然分开,我这里是为了叙述的方便,才分成两个部分来谈。作品以精求短,这对作者的要求就更高了,我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可以简称为“四个精”,愿与大家分享。

一是选材精当。精当者,精确恰当也。我有一个作家朋友,他打算写曲艺节目,一口气讲了好多个故事给我听,作为写小说的素材,那是可以的,要是写曲艺我说都不行。我告诉他,每一个曲艺作品都可以改写成小说,但不是每一篇小说都可以改成曲艺作品的。曲艺题材必须因小见大,以点带面,二三个人物,是生活中新颖而别致的事件,具有典型意义。这样就能将一个小小的事情同大大的社会巧妙地结合起来,反映我们伟大时代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使作品的主题得到升华。选材精当就能提炼出深刻的主题,这是不言而喻的。有一次,我应个体劳动者协会之约写曲艺脚本,在深入生活时我发现一个个体修鞋店很讲求质量,由于生意好,店员中有人以次充好,有位师傅坚决阻止了这种做法。不注意质量的现象在各行各业中并不鲜见,似乎不值一提。我反复琢磨,认为只要好好结构,这个题材能因小见大。我设计了一个两姐妹修鞋店,一天外国友人来修鞋,妹妹看见顾客等得急,就匆匆忙忙将一块次料沙胶用上了。姐姐进货回来,发现了这个问题,先是教育了妹妹,然后两姐妹赶到宾馆,从进进出出的人流中想法找到了这位太太,用耐磨胶帮她重新修补了皮鞋,这使外国友人大为感动。你看,这样一来,这个主题就不仅仅是要注重质量的问题,而是反映出我们文明古国一代年轻人继承传统,自我修炼,诚实守信的崇高品质了。这是荣获首届全国个体劳动者文艺会演金奖的节目广西文场《月圆情深》的创作经过。

二是结构精巧。上世纪60年代,郭沫若先生在桂林填过一首词,其中有一句:“长篇宏,短篇峭;多幕壮,独幕巧。”长篇小说构制宏大,短篇小说编制精峭;多幕剧展示壮美,独幕剧打磨精巧。我们的短篇叙事唱曲类作品与短篇小说、独幕戏剧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以为这应该在“峭”和“巧”之间,或说兼载着短篇小说与独幕戏剧的写作特点,一波三折,三翻四抖,让故事尽量“峭”起来,而解决矛盾要“巧”,即通常说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里,编织扣子、制造悬念,盘马弯弓故不发等手段,尽可以施展。

精朽而不冗长,剪裁格外重要。一个篇幅如此短小的叙事曲艺作品,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十分清楚,那样显得很多余,有效的办法是切取生活中一个横截面,也就是将这个故事最精彩的部分拿出来呈现。有了适合曲艺表现的故事,也明白了在作品中呈现横截面的重要,下面就要看准切入点了。这一刀切在哪里,作者常常颇费踌躇。我有个朋友是个玉器爱好者,他对我说“玉不琢,不成器”老早就知道这句话,直到爱上玩玉之后才晓得这句话的分量。一块美玉只有经过琢玉艺人对玉料的巧妙构思和鬼斧神工般的琢磨,才能成为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其中从哪里下刀却是雕琢的关键。富有经验的艺人,凭着一双慧眼,能认清玉料的本质,吃透玉料的品性,切刀时才能避免或减少玉料的缺点。下刀准确可以使一块貌不惊人的玉料大放异彩,然则切入不当使玉料报废的事也屡见不鲜。他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曲艺创作切入点应同此理。举个例吧,瑶族乐春鼓《诺言》写的是瑶族小孩盘蛟玩火不慎烧了村屯。事发之后,他的母亲留下一封还债“承诺书”,满怀歉疚带着他远走他乡。母子在外打工12年,积攒了一些钱,这时盘蛟已经长大,并且考上北大,终于能够回到瑶山,意欲还清债务。故事感情很纠结,时间跨度也大,切入点定在哪里好呢?我当时想,至少可以从三个地方切入:第一个地方是火灾发生现场,全寨一片火海,乱成一团糟,有的人要抓盘蛟母子是问,这两人吓慌了,写下“承诺书”,星夜出逃。第二个地方是母子在外打工,怀揣承诺艰难度日,望月思亲,饮水思乡,时刻想念家乡的亲人。第三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切入点,即母子回到家乡,在寨门前受到乡亲们隆重热烈的欢迎。为什么选定第三个切入口?这是根据主题的需要和表演形式决定的。从第一个地方切入,也会写得很热闹,很抓人,但有开头没有结果,人物性格难于完成,主题深入不下去。第二个地方比较难跳出拾荒打工者一般苦难的表述。第三个地方能使矛盾集中交汇,直接表现乡亲们不忘在外沦落人的情感,也具备适合展示瑶族乐春鼓和民间舞蹈的环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短篇叙事曲艺作品的切入点应定在这个故事的高潮即将到来之前,矛盾冲突各方条件已经具备之时。稍后故事就能很快进入高潮,人物性格得到充分展现,主题思想昭然欲揭。这也是我写唱曲时,三五句话之后立即进入“本事”的理由。至于那些背景材料的“交代”,高明的做法往往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不露声色完成,这样就会大大节省篇幅。高潮过后,应立即安排一个你比观众高明的结尾,节目到此戛然而止,这就大功告成了。

三是形式精美。在衡量一个节目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中,形式美包括艺术性和观赏性两个方面。不能吸引观众的节目, 决不能说是成功的节目。缺乏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作品,无论思想上怎样进步,内容上如何出新,也不能打动观众。虽说这是舞台的呈现,但在写文学脚本时,作者就必须考虑到演出。我在写本子时,头脑中始终有一个舞台,情节如何铺陈,我是有所勾勒的。如果写的是少数民族题材的内容,民族服饰、风俗、舞蹈等更应纳入构思之中。还是举例吧,侗族琵琶歌《侗寨传奇》是一个尊老爱幼的节目,写的是侗妹培英北大毕业后回乡执教,准备和学友克林顿完婚。在婚宴上,他们首先给孤寡老人姚公送饭。脚本初稿写成后,总觉得形式还不够美。后来加上了颇具民族风情的侗族拦路歌,将敬老爱幼的传统在三杯酒拦路中尽情地表达,整个节目顿时活跃起来,好看多了。近年传统曲艺在演唱形式上也有所改进,比如加上简单的布景、道具、适当伴舞,打上天幕衬景等,我以为这应该允许。但形式一定要为内容服务,不能外加可有可无之物,倘若一个快板配以30多人的舞蹈,显然喧宾夺主了。有个业余剧团大约考虑自己的快板配舞太多,在报节目时干脆就标了个“舞蹈快板”,我在当评委时提出,我们是用舞蹈的标准评定快板呢,还是用快板的标准来评定舞蹈?

四是语言精炼。曲艺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精炼是曲艺精炼的关键之一。曲艺作家往往是运用语言的高手,侯宝林还被誉为语言大师。写作时必须去掉故事中啰嗦的铺垫,避免平铺直叙的交代。台上演唱一次过,观众倘若没有听明白,就不可能倒回头再听。这就要求唱词既通俗又有文采,决不能文诌诌,晦涩难懂,准确生动是其要义。我在生活中比较注意学习民间语言,还在上高中时听过一首山歌:“自己喝酒自己筛,自己关门自己开,自己铺床自己盖,半边席子起青苔。”印象很深刻,时过50年了,我还记得。这最后一句,哪个文人编得出?来自民间的形象语言,富于生活哲理,有时一个比方胜过你讲半天的道理。我一向主张用打电报的精神来写唱词,做到字斟句酌,没有多余的字、词。一个短小的曲艺段子里头,你一定要煞费苦心写出那么一两句有表现力的漂亮的句子来,所谓“诗眼”。

我在写壮族天琴弹唱《漓水谣》时,起初,为了刻画在漓江上捡垃圾的老外婆“高大 ”的形象,提升她的境界,写了不少大话空话,显得很别扭。后来从人物出发,认为一个农村老太婆,她讲求的就是实在,不必人为地拔高,遂削减成了两句:“家里干净生活好,漓江清爽好迎客。”这下大家都说好,听得很舒服。在写节目结尾时,我又犯了难,如何将主题深入一步?将老外婆平凡而高尚的形象点出来?我花了两晚时间,经过反复琢磨,终得6句:“漓江游船穿梭过,游客齐声夸外婆,捡垃圾的老人成风景,江上又添景一座。夕阳辉映身高洁,就像荷花盛开凌碧波。”老外婆在江上捡垃圾,游客们纷纷夸赞她,而她呢,也成了漓江上的一道风景,她的形象已经镶在桂林山水背景中,她的心灵像山水一样的美丽,她就是水中凌波盛开的一朵荷花,这情这景是何等的美妙啊。

(责任编辑/朱红莉)

猜你喜欢

玉料曲艺
曲艺艺术创演实践中的导演功能研究
玉雕作品分析与欣赏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2020天工奖奇趣作品赏析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玉器之美
浅析玉雕人物形象与用料选择
随形就势 顺色立意
和田玉料来源探讨之一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