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归鸿》:纯真年代的美丽和声
2016-08-15胡艳红
文/胡艳红
《何处归鸿》:纯真年代的美丽和声
文/胡艳红
“时光像一把剪刀,把原本完整的记忆剪成一块块碎片。”有些东西终将逝去,怎么也留不住。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让自己忘记。但是,记忆是需要沉淀的,而回忆则需要角度,距离才能产生角度;离得太近,视域反而狭窄,过往会混合着现实的气息而变得模糊。所以,我很欣赏《何处归鸿》题记的那句话:“离得最远的时候,才能更清楚地回望过去的日子。”距离足够远,才能看清楚全部的风景。40年,或者刚刚好。站在此岸回望彼岸,那些记忆的碎片经过时间的洗涤,反而新生般新鲜和干净了。
军旅题材的书籍很多。但是,纯粹关注军队文艺团体一群少年生活的作品却少见。侯严峰的记忆文学作品《何处归鸿》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尝试。与其说这是一部个人回忆录,不如说更像是一本纪传体小说。“1970 年11月19日”,不满16岁的花样少年投身军旅,当上了文艺兵,开始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座小岛,八年时光,遇见来来往往的人,做着相似而又不同的事情,看似琐碎,却不无聊。即使没有那个年代生活经历的读者,也不会感觉陌生,反而让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因为作者的笔力十分了得。穿越时光的隧道,拾起又串起那些闪闪发光的珍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作者用娓娓道来的笔触,事无巨细地让过往的人和事一一复活,连同那段时光。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每场演出都绘声绘色,所有的细节都包含韵味,仿佛作者脑子里有一台电脑,分毫不差地记录下光阴的痕迹。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的文字闪烁着洁净的光芒,又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这正是属于时间的光芒和清香。
我很喜欢这部作品。它是一部回忆录,而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部年代史诗。它不止刻画了一个特殊人群的年少时光,更雕刻出一个时代的集体群像,用第一视角向我们展示了那个再也不会回来的时代。“当兵是我们少年时代许多人的梦想。”这正是那个中国的烙印。一群各不相同又殊途同归入伍的“娃娃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奏着不同的乐器,诠释着不同的剧目,恰到好处地演绎出属于一代人的中国,就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清晰地记录着那个中国的国民性格和国家精神。
“当一扇记忆的大门,从40多年前的一个傍晚徐徐开启时,我知道,等待我的,是一段掺杂着寂寥、欢乐和忧伤的旅程。”这种模式是我最喜欢的方式,普鲁斯特的方式——“整个贡布雷从一杯马德兰点心中浮现出来”的方式。我们的所有过往都储藏在脑子里,我们需要的是一把钥匙,打开那扇门,我们就能看到黄金时代。
似乎人的思维有一种习惯:黄金时代永远都是逝去的过往时光,又往往都是自己的青葱年华,而不属于当下。为何会有这种带有时间差的错觉?《何处归鸿》说,“因年少而纯净、因年代而纯净。”人的纯净和时间的纯净造就了纯真年代,纯真年代往往又是一去不复返的,所以,才是熠熠生辉的黄金时代,才给我们无尽的回忆与遐想。
书 名:何处归鸿作 者:侯严峰出 版 社: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15年10月
试想,如果我们丢掉了过往,尤其是那些值得追忆和回味的过往,短暂的生命里还能剩下什么?在我看来,此书正是一名从二胡演奏者和小提琴手成长起来的成功人士,在40年后,用文字谱写出的纯真年代的美丽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