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儿童出行安全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
2016-08-15唐浩
文 唐浩
确保儿童出行安全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
文 唐浩
汽车从过去的奢侈品变成现在家庭必备品的过程中,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另一方面,它也正在危及着人们的安全,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交通事故受伤、致残,甚至死亡。面对着严峻的交通形势,为确保孩子的出行安全,需要全社会各个角色参与其中,并作出努力。
孩子:上好交通安全第一课
遵守交通规则
过马路时,尤其没有大人在身边的情况下,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
外出时要走马路两旁的人行便道,过马路时一定要走斑马线;有红绿灯的路口,绿灯亮了才可以过马路,红灯亮了必须停下;如果有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就一定要走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在社区的小路上走路要留神,见到前后左右来了自行车、摩托车和汽车,要主动避让车辆。
不要把道路当成游戏场
不要随意地在道路上玩耍、游戏、追逐,把它当作“游戏场”,放学以后在道路拉开“场子”踢足球、打羽毛球,既妨碍车辆的通行又会被车辆撞伤,是不允许的。在人行道上跳“橡皮筋”、跳绳、踢毽子,会给行人的通行带来困难,是妨碍交通的。在道路上追追打打,车前车后乱穿,甚至相互扔石子,这就更容易出事故了。
注意避让转弯车辆
现代汽车的转向,都是依靠前轮来转向的。随着前轮的转动,汽车车身也逐渐改变方向。汽车转弯时所占用的空间往往大于车辆固有的宽度。前轮行驶的轨迹不与后轮的轨迹重合,也就是说,前后两只轮子不会走在同一条弧线上,而是有一定距离差别的。这就是汽车转弯的“内轮差”。由于这种“内轮差”,使汽车转弯时,前轮可以通过道路的某一物体,而后轮却不能通过。
在遇上车辆转弯时,不能靠车辆太近,否则很可能会被车位撞到。
不要在汽车尾部玩耍
很多人驾驶人并不会在上车前绕车一圈进行检查,倒车时即使有后视镜的辅助,往往因为孩子个子小而无法被发现。所以,在车尾玩耍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家长:给孩子撑起一把安全伞
关注儿童乘车安全,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并且在开车时注意避免在行车环境中有可能危害到儿童的驾车行为,是每一位车主应该学习和注意的事项。
虽然大部分家长很注意孩子的安全问题,但很多时候并不了解如何才能保护好孩子。其实,一些看似简单的交通安全上的误区和盲区就有可能会让孩子们身处险境,家长在生活中应该注意这些细节,让孩子不受到伤害。
儿童与汽车之间的安全距离至少要在两米以上
经常有新闻爆出有孩子在学校门口、小区门口、马路边被车辆撞倒、撞伤,大多是车辆行驶又急又快,孩子反映比较慢,躲避不及时造成的。
不管是带孩子出行的家长,还是驾驶车辆的司机都要注意,儿童与汽车之间的安全距离至少要在两米以上,因为孩子对环境中危险事物的判断和躲避都弱于成年人,因此,一定要时刻注意儿童与静止或移动的汽车的安全距离。
不要让孩子在有车的地方玩耍
有些小孩子不仅喜欢在车子附近逗留玩耍,还喜欢躲在大车车底或者车尾玩耍。驾驶员一旦启动,就会伤害孩子生命,再加上孩子一但处于游戏状态中,很难注意到危险的发生。
所以家长不要让孩子在停止的车辆附近逗留或游戏,路过有车辆经过的地方时也要非常小心。同时要教会孩子辨别车辆行进、拐弯、倒退的提示,在危险发生时尽量避开危险。
停车场是伤害孩子的隐形杀手
很多家长往往认为停车场有相对宽敞的活动空间,车都是静止的,比马路上要安全得多。其实停车场中静止的车辆随时都有可能变成移动的车辆,如果此时孩子正在游戏中,就马上变成了最危险的空间。
其实正相反,对司机来说,停车场里的有效视角非常窄,安全性也非常差,对突然出现的孩子几乎没有反应的余地。奔跑的孩子、突然摔伤的孩子、追逐打闹的孩子、各种孩子玩耍的球类玩具,都是有可能造成停车场车祸的起因。
注意汽车驾驶盲区内可能出现的孩子
有一部分车主,有时遇上急事就急急忙忙开车走人,若有小孩蹲在车边的视野盲区,比较容易出事故。
所谓驾驶“盲区”,是指驾驶人驾驶机动车时视线产生的死角和意识不到的地方,盲区大多是车辆结构所引起的,由于市场上所售车型各异,因此各类车型盲区的大小也有所不同。
容易忽视掉孩子的驾驶盲区主要包括四大区域:车头盲区,也就是引擎盖前看不到的地方;车辆尾部盲区,就是轿车的后风挡玻璃以下的位置;驾驶位置左、右两后侧45度均为驾驶盲区;视觉盲区,多由固定或移动物体及光线等问题造成的盲区,比如等红灯时位于车身左右的大车,可以瞬间形成视觉盲区,绿灯时极易撞到抢过马路的行人。
除了上车前应该查看车子周围情况外,驾驶员在暂停路边再启动或者倒车时,也应该重新查看车周情况。避免环境发生改变,没有及时观察和发现。
另外,倒车过程中,车主也要注意观察车周情况,不可“看尾不看头”。 车主不可过于依赖雷达的提示,即使雷达显示车周情况良好,也不可猛踩油门,如果有随乘人员的话,找个人在车后指挥是最可靠的。
车辆转弯时孩子要与汽车保持超过六米的距离
面对车辆转弯时,要告诫孩子注意,保持较远的距离。特别是大货车,大货车转弯的时候,如果离障碍物比较近,车前轮能避开障碍物,后轮很有可能碾压上去。一般情况下,和要转弯的车辆保持同样车长的距离,是一个可以参照的安全原则。
司机:扫除盲区 杜绝危险从己做起
车内“固定”的视线盲区
为了减少车辆在行驶中产生的盲区,每位驾驶者在坐进驾驶席之后,必须调节好内外后视镜的角度、座椅与方向盘的位置。
前盲区
造成汽车前方盲区有几方面的因素,车身高度、座椅的高度、车头的长度、驾驶人的身材等,如果没有很好地控制前盲区的距离,是很容易发生追尾事件的。
支招:尽可能与前车或者障碍物保持足够的距离,熟悉前盲区的距离大小,控制车辆,开车坐姿要正常,不要东倒西歪。
后盲区
车辆后面的盲区是指从后车门开始向外侧展开有大约30度的区域在反光镜的视界以外,通俗的说法是如果后车的车头在前车的后车门附近时,前车的反光镜里是看不见有车的,如果不注意的话,极易发生刮蹭和追尾事故,这个盲区比前面的A柱盲区的危险性更大些。
支招:据上图对后盲区测试,雷达探测的距离为1.2米,后视镜盲区距离为3.9米,存在了2.7米的视野盲区,所以开动车辆前先养成检查车尾是否有障碍物的习惯,用缓慢的速度倒车,如果有旁人,可以让旁人协助尽可能与者障碍物保持足够的距离,熟悉后盲区的距离大小,控制车辆。
车底盲区
车底的盲区是车内视线根本无法看到的区域,同时各种各样的雷达都无法探测到,这往往会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假如有小朋友或者小猫狗在车底玩耍,不注意就会酿成惨剧。
支招:当你进入驾驶舱前,要养成围车观察一圈车辆周围与车底的习惯,启动车辆时,按几下喇叭再前进。
外后视镜盲区
后视镜并不能完全地收集到车身周围的全部信息,因为后视镜的视觉区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盲区,右边的后视镜盲区很多人都知道,左侧后视镜的盲区似乎很少有人提起。尤其从辅路上主路,从左后视镜没看到车辆,假如加速大角度切上最内侧车道,是很容易与正在最内侧车道狂飙的车辆发生碰撞。
支招:当车辆需要变线或者拐弯时,需提前打转向灯保证安全,由于当时车身与车道形成一个角度,左后视镜的视野也相应偏转了一个角度,刚好看不到较近的最内侧车道情况,所以每次大角度并线时总要转头仔仔细细看上一眼,慢速偏转,也可以选择在车内后视镜上加装一块大视野的辅助镜,这些方法都能尽量减少盲区的出现 。
A柱盲区
A柱的设计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它遮挡驾驶员视线的角度问题,二是A柱的刚度问题。既要保持A柱的刚度,又要减少对驾驶者的视线遮挡程度,这个矛盾在设计中很难达到平衡,因此出现视野盲区也是不可避免的。
支招:从数学原理来讲,车辆在运动中,A柱盲区是忽略不计的,停车或者启动前的时候是最大的,不过停车和启动时,应该车前车后都照顾一下,视野盲区也有效地缩小,驾驶车辆时,通过前后移动身体,避开A柱遮挡的盲区,尤其在拐弯的时候,必须提前观察前方的路面情况。
B柱盲区
B柱的盲区主要是在车辆的右侧,当车辆在行使中,需要大角度拐到外侧时,B柱会遮挡视线,有可能与右侧正常行使的车辆发生碰撞。
支招:尽量避免大角度偏转,倘若一定要大角度拐弯时,必须经过二到三次观察车的右侧路况,保证安全时缓慢移动。
玻璃上的深色膜
大部分车主购买新车都会选择加装防爆膜,尤其加装一些颜色较深的膜,因为大部分人认为颜色深的膜隔热与防紫外线都比较好,但是往往这些颜色深的膜会造成视觉的盲区,在晚上行车,玻璃上颜色深的膜会影响车辆两侧的视觉清晰度。
支招:首先并非颜色深的膜,隔热与防紫外线都比较好,只要是看膜的材料,建议车主选用颜色较浅的膜,视线不清晰时,可以打开车窗。
警惕视野盲区就是在在视力范围内,因物体障碍而看不到的地方。在公路交通事故中,有一部分是驾车者与行人不警惕视野死角而相互发生碰撞的。而在一些低等级的公路上,由于山丘、建筑物、公路急弯(两旁有树林)以及车辆停放或慢行等等,构成的视野死角很多,望驾车司机及行人警惕。
车外“移动”视线盲区
由于盲区的存在,极易造成驾驶者判断以至操作失误,由此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被视为驾驶员获取路面信息最大障碍。
大货车、公交车阻挡看到红绿灯
支招:在接近路口时,与前面大客车保持足够距离,尽量保证能清晰看到前方交通指示灯或者其他辅助交通指示灯。如果在不确定的情况下,降低车速,看清楚灯号之后再安全通过。
车辆爬坡到最高点,驾驶员视线离开路面
支招:提前打转向灯并鸣喇叭,降低车速靠最外侧转弯,切记不能高速转弯与靠内侧行驶。
行驶受路旁建筑物、植物、车辆阻挡视线
支招:提前打转向灯并鸣喇叭,降低车速靠最外侧转弯,切记不能高速转弯与靠内侧行驶。
大车遮挡无法了解斑马线上的情况
支招:最稳妥的办法,就是让两侧的大车先起步。缓慢地移动车身已经通过了斑马线之后,你再加油起步。
幼儿园:对孩子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三至四岁的幼儿开始具有最初步的对社会规则、行为规范的认识,能做最直接、简单的道德判断。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可以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游戏,如“红灯停、绿灯行” “要走人行横道”等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初步的交通规则意识。
四至五岁的幼儿社会认知能力明显提高,懂得更多的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同样需要用游戏的形式来对他们实施交通安全教育。要引导幼儿学会简单的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判断这些行为的对与错。这样,幼儿不仅有了规则意识,同时幼儿的人格取向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五至六岁的幼儿已形成了初步的品德行为,并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实践、练习着各种被社会和他人许可的社会行为,并开始建立“自律”意识。这时,可以引导幼儿展开讨论,并制定与交通安全有关的一些规定。这样,幼儿既能建立规则意识,又了解了相应的交通法规,同时,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想像力、创造力、语言表达及辨别是非等多方面的能力也都得到了发展。
政府:立法保护儿童交通安全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安全事故已经成为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据了解,我市今年一季度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66起,伤245人,亡106人,其中一部分事故伤亡者是少年儿童。
在调查中还发现,孩子比成人更易受到交通事故的伤害。专家介绍,孩子的身材都比较矮小,他们的视野都不能越过小轿车、长凳或灌木,而他们也很难被司机观察到。孩子通常对声音的来源很难判断准确,他们总会在发现声音来源之前东张西望好几次;在6至8岁这段年龄中,他们尚未萌生自我危险意识,也不能感知危险情况。另外,孩子很容易分心,只会本能地把思想集中在自己的乐趣当中,不理会危险。这些,都使他们成为最易受到交通伤害的人群。
专家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导致青少年及儿童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一、全社会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都相对淡薄,驾驶员经常不遵守交通规则,违章驾车、随意行驶、盲目穿行马路,由此导致了事故;
二、是交通标志不醒目,交通安全设施不完善;
三、城市道路设计方面还缺乏对儿童这些弱势人群的特别保护;
四、少年儿童缺乏交通安全知识和在交通中的自我保护技能。
应尽快把保护儿童交通安全纳入法律管辖的范围之内,立法保护儿童的交通安全。如借鉴国外交通管理、儿童交通安全的成功经验,制定相应法规,确立以人为先、行人第一、儿童生命权利至上、机动车避让儿童为原则的交通法规。
要立法明确儿童交通安全教育体系,实施符合儿童青少年特点、具有针对性、细致而人性化的交通安全教育;其次,要规范儿童、青少年骑自行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的行为,同时明确严格的法律责任,处罚违章行为。另外,还应明确学校、幼儿园周围交通环境设施的特殊性能,推广实施“上学安全路线”项目、学校安全校车等措施,保证少年儿童交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