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情绪研究概述
2016-08-15王梅岳鹏飞
王梅,岳鹏飞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情绪研究概述
王梅,岳鹏飞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本文通过对创伤后应激障患者情绪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并对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研究进行探讨。认为对于PTSD患者的情绪改善与心理复健,从创伤后成长这一视角值得进一步研究。
创伤后应激障碍;情绪;创伤后成长
创伤后应激障(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也称延迟性心理反应,是指一个人在经历了异乎寻常的、几乎对所有的人都会带来明显痛苦的威胁性或灾难性事件及情景后所发生的精神障碍。[1]根据患者发病时间的长短,又分为急性、慢性及延迟性创伤后应激障碍。近年来国内最引人关注的是灾后(震后)的PTSD患者。究其原因在于,PTSD不仅影响患者的一般生活、工作和学习,还经常伴随物质滥用、抑郁及焦虑情绪等症状共同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PTSD患者的情绪研究
(一)情绪研究与心理治疗。
有研究者利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及抑郁量表,探讨PTSD患者的症状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发现创伤事件会引起创伤暴露者的情绪变化,这表明PTSD患者的症状可能会由于消极情绪的减轻而缓解。[2]最近有研究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症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干预,通过把患者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研究发现,心理护理对于治疗PTSD患者所遗留下的情绪障碍有明显的效果。[3]同时,还有研究者对比了在眼动脱敏和再加工治疗(EMDR)与认知行为治疗(CBT)两种方法下对PTSD患者的疗效差异,通过把确诊丧亲的PTSD患者分为EMDR组和CBT组,分别对比了两组治疗前后的焦虑、抑郁情况和PTSD症状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两种心理治疗对于丧亲所致的PTSD患者均是有效的,EMDR对PTSD患者不论在焦虑情绪还是症状的改善方面均更有效,这些研究的发现对于进一步促进患者的康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4]
(二)情绪相关的脑功能研究。
在静息条件下,研究者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PTSD患者大脑功能发现,患者的大脑局部一致性存在明显变化,研究认为这可能与情绪等功能异常相关。[5]针对受侵害PTSD患者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以上问题,通过用青少年侵害问卷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量表对被试筛查,得到受多重侵害(PV)伴或不伴创伤后应激症状(PTSS)的两组,对两组加工不同情绪刺激时的脑功能特点进行比较发现,遭受多重侵害后无PTSS的一组,表现在前额叶、扣带前回和岛叶活动性增强,说明情绪加工出现异常;另一组只在加工负性情绪时,出现前额叶、扣带前回功能异常加重。表明两组存在脑区及其活动性强度的差异。[6]情绪标识研究是以创伤相关图和负性情绪面孔为材料,探究患者对不同材料的情绪标识效应,发现PTSD组所做的任务起到了减少创伤相关图对之后奇偶判断任务干扰的作用,表现出显著的情绪标识效应;而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情绪标识效应不显著;并认为谈话疗法对于PTSD患者进行危机干预是有效的。[7]
(三)其它研究。
震后青少年PTSD的共病研究发现,其中有睡眠问题及PTSD、抑郁等问题的青少年比率较高,特别需要关注的影响因素则是震中亲人的伤亡。[8]对于PTSD教师群体的研究发现,慢性PTSD教师的抑郁情绪与社会支持、家庭功能有关,说明社会支持是影响抑郁的重要因素。[9]有研究关注灾后幸存者的PTSD症状和他们的消极、积极情感及生活满意度,认为三者有一定的关系,研究认为消极情感不仅可能导致PTSD症状发生,还会严重影响幸存者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则有相反的作用。[10]也有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震后青少年,从感恩、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PTSD症状的关系,表明三者都与 PTSD 症状负相关显著;感恩会直接或作为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中介间接的影响 PTSD 症状。[11]
总之,关于PTSD患者情绪的研究较多,主要是针对灾后PTSD患者群体的。研究不仅关注影响PTSD患者改善的因素,而且关注情绪功能的神经机制,还有研究者尝试心理治疗或心理护理等方法,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PTSD患者的消极情绪,帮助他们尽早心理复健。而PTSD患者的评估及共病的研究对于PTSD患者的心理重建有一定启发意义。但是,较多研究还在理论层面,应该更多重视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学校在做好创伤教育的同时,不仅要关注学生,还应该关注教师群体。
二、创伤后成长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发展,更多研究者逐渐转变之前对创伤负性结果的关注,国内研究者已有从感恩、人格方面探讨创伤后成长,这对于患者的心理复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PTG)是指对具有创伤性的生活事件或情境进行抗争后体验到的心理方面的积极改变。[12]
对于促进PTG的因素,国内外研究者大多认为有人格特质、社会支持、意义建构等因素,现有的研究模型包括情感-认知模型、整合模型、认知适应模型三种,并且,Zoellner 和 Maercker提出了现有模型的缺陷,他们认为现有模型大部分都忽视了将情绪作为一种重要的预测变量。[13]而当前国内研究者更多探讨的是促进患者PTG的影响因素,有关PTG与PTSD关系的研究尚有争议,相关研究发现震后中学生PTG与PTSD症状之间相关较低,两者是不能做彼此预测的。[14]但是,也有研究发现震后一年的 PTG 对震后一年半的PTSD能进行显著的负向预测,而反之则不能进行预测。由此研究者认为PTG对于长期的创伤后负性应激降低有积极作用。[15]
三、结语
本文关注对PTSD患者情绪的研究,认为从创伤后成长这一视角进行研究将对PTSD患者的复健也有一定的意义。当然,创伤后成长作为帮助PTSD患者进行心理重建的新视角,还有很多方面值得研究者们进一步关注与探讨。
[1]丁薇,郑涌.创伤与创伤后的应激障碍[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 (18):145-148.
[2]薛辰霞,张志强,祁鸣.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症状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J].山东医药, 2015,55(34):78-80.
[3]于宏.心理护理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症与护理学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01):226-227.
[4]陈玲,张桂青,胡敏,时若欢.丧亲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眼动脱敏和再加工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的对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6):1957-1960.
[5]张晔,张静娜,邱明国.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大脑局部一致性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22):2260-2263.
[6]崔乃雪,李宝娟,曹枫林等.受多重侵害后伴及不伴创伤后应激症状青年女性情绪处理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1):69-74.
[7]黄月胜,张豹,党晓姣.PTSD个体对创伤相关刺激的情绪标识效应研究[J].心理科学, 2013,36(6):1486-1490.
[8]耿富磊,范方,张岚.汶川地震后18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睡眠问题共患抑郁、焦虑状况[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20(2):72-175.
[9]于少萍,游永恒,徐华春.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教师群体的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21(7):1025-1027.
[10]张金凤,赵品良,史占彪等.玉树地震后幸存者的创伤后应激症状、生活满意度与积极情感/消极情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4):247-251.
[11]郑裕鸿,范方,喻承甫等.青少年感恩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关系: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1,5:522-528.
[12]涂阳军,郭永玉.创伤后成长:概念、影响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1): 114-122.
[13]靳宇倡,刘东月,李俊一.创伤后成长的促进因素、模型及干预[J].心理科学进展, 2014,22(2):304-313.
[14]孙香萍,崔婧,邓光辉等.汶川地震 4 年后灾区中学生创伤后成长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分析.第三军医大学学报[J], 2013,35(24):2705 -2708.
[15]陈杰灵,伍新春,曾盼盼等.PTSD与PTG的关系:来自教师群体的追踪研究证据[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1:75-81.
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创伤后应激障碍分析与心理复健对策研究”(102400450268);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天津市民心理健康素质监测系统开发” (12ZCZDSF07100) ;信阳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项目(2014GGJS-08)资助。
R749
A
1671-864X(2016)07-0267-02
王梅(1989-),女,河南开封人,信阳师范学院,硕士 ,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生。
岳鹏飞(1982-),男,河南辉县人,信阳师范学院,博士,情绪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