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家谱的沿革与特点

2016-08-15王鹤鸣

中华魂 2016年5期
关键词:体例家谱姓氏

文/王鹤鸣

中国家谱的沿革与特点

文/王鹤鸣

根据家谱就是“记述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的认识,对绵亘中华历史文化5000年的中国家谱编修体例、内容、功能和编修方法等诸要素进行历史分析,则中国家谱发展沿革,大致可分为起源、诞生、勃发、兴盛、转型、完善、普及和新修八个发展阶段。

一、起源阶段。自母系氏族社会至商代。作为“记述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的家谱,其萌芽起源与人类血缘集团的形成必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人类在早期属群婚杂居时代,性交乱伦,浑然一大群,没有稳定的血缘集团。后来,随着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姊妹之间直至母方所有旁系亲族之间的婚姻关系逐渐被禁止,人类便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进入了氏族社会。出自同一个祖先的后代,在一起生活,共同生产,共同分配、共同继承财产,共同祭祀祖先,对外共同进行血族复仇,死后葬在共同的墓地,从而形成一个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集团。先是以女子为本位的母系氏族社会,后逐步发展为以男子为本位的父系氏族社会。既然原始氏族社会已形成血缘集团,以世系计算辈分,这就为“记述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的萌芽提供了可能。

古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的研究表明,中国家谱的起源应自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其标志就是口传家谱与结绳家谱。我国古代典籍,如《帝王世纪》《山海经》等,记载了文字产生以前的家族世系。这些家谱首先是通过世代口传心授流传下来,成为口传家谱,然后才形成文字被记载下来。这些口传家谱,往往是连名家谱,即将上一代名字的末一个、两个甚至三个音节,置于下一代名字之前,这样便于记忆、背诵、流传。我国原始先民们的口传家谱的习俗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保留较为明显。如蒙古族、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都保留“世系事迹、口传相述”的习俗。我国少数民族如满族等,也保留有用绳子打结记事的方法用来记载本家族历代家族成员的情况,形成了特殊的结绳家谱。

进入商代,我国出现了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家谱和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青铜家谱。甲骨家谱和青铜家谱系用文字记载的实物家谱,较口传家谱和结绳家谱大大前进了一步。但甲骨家谱和青铜家谱体例内容简单,只记载父子兄弟世系,尚不是内容较丰富、体例较成熟的完整意义上的家谱。商代甲骨家谱、青铜家谱与口传家谱、结绳家谱一起,构成中国最古老、最原始形态的家谱,总的是属于萌芽时期的中国家谱。

二、诞生阶段。自周代至汉代。中国原始形态的家谱,经氏族社会和夏、商时代的发展,便逐渐脱离了原始形态,到了周代,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水平。周朝建立了由氏族组织演变而来的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及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度下,由宗子掌握天下、一国、一家的所有权。宗子在本邑宗族中占统治地位,主持祭祀和占卜,并有团聚宗族、管理宗族的事务,统率宗族武装的责任,对宗族其他成员享有政治权和剥削权。由天子至士民,层层分封,通过血缘关系确定财产和权力的分配,从而实现巩固奴隶制统治的目的。由此可知,宗法制度也就是家族制度,其核心内容就是一个家族只有嫡长子能够继承氏族名称和先人的爵位,其余诸子只能另立小宗作为氏族或家族延续的旁支。

基于这严密的等级身份制的需要,用来“奠世系,辨昭穆”、记载血缘亲疏、嫡庶长幼的家谱,在周代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周王朝和各诸侯国都设立专官负责所有贵族家谱的记载与管理,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史官修谱制度。如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就曾经担任过掌管楚国王族昭、屈、景三姓谱系的三闾大夫。史官修谱制度造就了一批谱学世家,出现了中国第一批谱学著作。

在周代谱系著作中,最完备、最系统的当数《世本》,它记录了黄帝至春秋战国之际历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的姓氏起源、世系源流、迁居本末、生前创制、死后谥号以及其他事迹。《世本》既是我国古代集各显贵家族世系谱牒于一本书的总结性谱学著作,也是后代所有总括性的谱牒所宗师、祖述的开山之作。《世本》等谱系著作问世,表明中国家谱已脱离原始形态,标志中国家谱已正式诞生。

三、勃发阶段。中国家谱学,自周代诞生后,经汉代发展,进入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中国家谱的黄金时代。

魏晋南北朝,选拔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把持朝政。经济上地主庄园经济发展,宗族势力膨胀。家谱成为世家大族维护自己特殊利益的工具。为适应世家大族编修家谱、维护门第的需要,国家专门设立谱局和设置谱官,家谱作为重要资料保存在谱局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家谱的特点:政治上炫耀世代有达官贵人,婚姻上显示奉行门当户对的原则,姓氏上则是以一姓为主兼叙姻亲的综合性家谱。由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的功能就是崇尚门第、区别婚姻,以维护世家豪族的家族集团权益。

四、兴盛阶段。进入唐代,中国家谱发展达到新的高度。

唐代封建帝国的统治者,是新起的李氏关陇贵族。为了巩固新建帝国的统治,提高许多出身寒门之家和来自庶族地主的皇室新贵的政治地位,就必然要压抑山东旧势力,树立李氏关陇贵族的最高地位。而以皇族为核心的新士族,要取得社会上和法律上的认可,则其在社会上的最高地位就必须写到谱牒中去。于是,从唐太宗开始,在大力加强科举考试的同时,就非常重视用谱牒作为斗争的工具,改变以往衡量族姓的标准。

整个唐代,按唐代统治者的意愿官修的谱牒共有三次。即:太宗时修《氏族志》,高宗时修《姓氏录》,开元中宗时修《大唐姓族系录》。通过以上几次“崇树今朝冠冕”的官修谱牒著作,达到了抑制旧士族、树立以李氏士族和武氏士族为最高地位的目的,即以唐朝皇室和功臣为主要成分的士族集团,用以代替山东和东南望族为主体的旧的士族集团作为自己的社会基础,巩固唐王朝的封建统治。唐代后期诗人刘禹锡的著名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对当时新旧士族势力消长变化的真实写照。

唐代官修谱牒巨大,而私修家谱亦发展迅猛,修谱之风十分兴盛,数量可观,并出现了一批谱学名家。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谱学家相比不同的是,唐代的谱学家不仅主持参与官修谱牒,而且也直接编修私人家谱。唐代处于我国家谱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五、转型阶段。在中国家谱发展史上,宋代处于重要变革、转型时期,并延伸到元代。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存在官修谱牒和私修家谱并茂的局面,到了宋代,呈现了迥然不同的趋势:一是官修公谱废绝。随着科举制度进一步实施、唐末农民大起义和五代连年战乱,门阀士族制度受到致命打击,官修姓望氏族谱已失去实用价值和存在的意义,日趋衰落而中绝;一是私修家谱兴盛。私修家谱尽管因五代战乱受到很大破坏,但由于受到政府支持,加以宋代经济发展、都市繁荣、大族兴起,印刷事业空前发达,这一切促使编修家谱在宋仁宗以后逐渐恢复发展,到南宋更是私谱盛行。

有宋一代,编修家谱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相比较,其变革、转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编修宗旨。魏晋南北朝时期,修谱主要为仕官、婚配服务,具有明显的“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政治功能。到了宋代,家谱用来区别门第身份的社会政治功能已基本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尊祖、敬宗、收族”与“尊尊亲亲之道”的道德教化功能;二是编修形式。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家谱编修有官修谱牒和私修家谱两种形式,到了宋代,官府不再设立谱局,家谱纯属私人编修;三是谱图之法。宋代以前,从始祖延续到家谱编纂人的世代谱系,究竟以几代为一图的谱图之法并不统一,有的以六世为一图,有的以七世为一图,有的以五世为一图,等等。自宋代欧阳修、苏洵以小宗宗法,按近亲疏远的原则,创制了五世为一图的世系图,既体现五世服内之情,又含有九族之亲,基本上为宋代及后世编修家谱者所采用,开创了家谱图谱之法新阶段;四是家谱内容。伴随宋代私谱盛行、修谱宗旨巨变和欧苏体例确立,宋代家谱体例内容更加完善,更加丰富;五是续修时间。宋代以前,巳出现同一家族家谱续修的情况,但并不普遍,且间隔时间较长。宋代私修家谱盛行,出现了一再续修的情况。总之,宋代家谱处于重要变革、转型时期,奠定了后世修谱的基本格局。

六、完善阶段。进入明代,中国家谱获得新的发展,并趋于成熟,编修家谱的体例、内容更加完善。这是中国家谱经宋代的转折、元代的过渡后的必然发展趋势,又与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明代政治、经济及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进入明代以后,由于统治者以孝治天下,重视编修家谱,并以朱熹“三纲五常”伦理思想为修谱宗旨,促使明代编修家谱有了新的发展,数量大增,并出现了规模巨大的会通谱、统宗谱。

朱元璋的“圣谕六条”

七、普及阶段。清代以及民国时期,中国家谱数量多、质量高、内容丰富、卷帙浩繁,堪称为中国家谱的高峰时期,但就其内容、体例与明代相比,则基本是一致的,只是明代家谱的延续而已。放在中国家谱整个发展长河中考察,清代以及民国时期的家谱特点就是普及。

清代以及民国时期家谱的数量有了巨大发展。当今存世的约5万余种老家谱,绝大多数是在清代以及民国时期编修的。

清代以及民国时期,不仅汉族编修家谱,受汉族影响,蒙古、满、回、朝鲜、彝、苗、畲、纳西等少数民族也编修家谱。不仅用汉文编修家谱,也用少数民族文字书写家谱。不仅中国大陆地区编修家谱,海外有华人居住的地方,也编修家谱。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村村修家谱,族族修家谱,编修家谱几成全民性的一项文化习俗。

八、新修阶段。近50年来,在海峡两岸,乃至海内外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在民间自发掀起了一股编修新家谱的热潮。

近50年来的这股修家谱热潮,首先出现在中国台湾地区。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绝大多数台湾人民都是从大陆迁移过去的,他们与大陆居民有着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近50年来,海峡两岸遭到人为的隔离,台湾人民对大陆有着深厚的宗亲感情和念祖情结,于是掀起了一股宗亲、修谱的热潮。据1987年出版的《台湾区族谱目录》统计,共收录台湾地区家谱10613种,其中80%以上是最近50年编修的。

近50年来,中国大陆出现编修新家谱的热潮,主要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的。随着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一度荒芜、人们不敢问津的谱牒研究在大陆又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各地纷纷成立家谱研究会组织,召开家谱学术研讨会,在民间自发掀起了编修新家谱的文化活动。进入21世纪,民间修谱活动更加活跃,出现了一批特大型会通谱、统宗谱,并呈现了海峡两岸、海内外宗亲紧密合作共同编修新谱的特点。

近50年来编修的新家谱,是中国历史上修谱的继续与发展,延伸与创新。短短几十年内形成的这股编修新谱热潮,其声势之大,数量之多,影响之深,远远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编修家谱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

中国家谱不仅历史悠久,与正史、方志和其他古籍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是数量巨大

作为中华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家谱,究竟有多少种?过去只是估计而缺乏精确的统计。

由上海图书馆主持的《中国家谱总目》,在全世界近千家中文家谱收藏单位和数以千计家谱收藏者的大力支持下,将世界各地收藏的中国家谱(主要是公藏家谱,也包括部分私藏家谱),按统一编纂要求,经过9年时间,终于编成一部提要式的联合目录,2008年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据统计,上海图书馆汇总的海内外各地区收藏家谱共计达76781部,其中约30%为重复的家谱,将重复家谱合并著录,《中国家谱总目》共收录中国家谱为52401种。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家谱总目》

中国古籍中,地方志与家谱是比较接近的古籍。据统计,中国旧方志比较确切的统计数量为8200 种,则中国家谱的数量为方志的6倍。由此可知,中国家谱数量确实巨大。由于各种原因,还有相当一部分家谱没有收入《中国家谱总目》中,因此,存世的中国家谱数量当远远超过52401种的数字。

二是分布广泛

《中国家谱总目》收录的5万余种家谱,包含了世界各地收藏的中国家谱。

就国内来说,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收藏的中国家谱均在目录中得到充分反映。就国外来说,美国的华盛顿、纽约、旧金山、洛杉矶等地,加拿大的多伦多、温哥华、渥太华等地,日本的东京、京都、大阪以及韩国、越南、新加坡、澳大利亚,欧洲的法、英、德、荷、瑞典等国收藏的中国家谱也都包含在5万余种家谱目录里。

可以这样讲,全世界凡有华人比较集中居住的地区,往往会发现中国家谱的踪迹。

三是姓氏众多

姓氏是社会成员最基本的识别符号,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首要条件,也是人类维系血亲、区分族别的重要依据。随着《中国家谱总目》的问世,中国家谱的姓氏也就完整地显示出来,共计608个姓氏,其中单姓552个,复姓56个。

608个姓氏是目前存世家谱的姓氏,至于古往今来中国家谱的姓氏,由于大量家谱亡佚,已难以统计,否则当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但即便这608个姓氏,其数字仍是非常可观,其意义仍是非常巨大。

宋代编纂的《百家姓》曾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百家姓》共收录姓氏440个,拿存世家谱608个姓氏与《百家姓》比较,则涵盖了《百家姓》中的371个姓氏,也就是说,《百家姓》中的绝大部分姓氏都保留在存世家谱的姓氏里。

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共有3490个姓氏,其中人口姓氏名列前茅的100个姓氏占了全国汉族人口的87%以上。拿存世家谱608个姓氏与这100个姓氏比铰,则这100个姓氏全部包含在存世家谱的姓氏里。

由此可见,存世家谱的608个姓氏,包含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姓氏,也是当今中国姓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当有代表性。

四是持续编修

中国家谱向有续修的传统,后世族人往往根据前修家谱的体例、内容进行续修,在世系图表、家族迁徙、人口兴替等方面更显示了代代相传的特性。

明代家谱续修比较频繁,并逐渐形成几十年一修的传统。清代更加重视续修工作,“历届修谱,以三十年为期”。30年是一代人的成长时间,30年续修一次家谱,就是趁老一辈还健在、新一代又已长大的时候,将30年间家族中血缘关系的有关资料及时整理补充到新修的家谱中。如果时间过长,容易将家族世系、支系、家族成员事迹等资料忘却,或者混淆。

中国家谱续修之频繁,续修体例之规范,是一般历史图籍难以相比的。

五是体例多样

中国家谱记载体例形式多样:有史,如姓氏源流、家族迁徙等;有表,如世系、世传表等;有图,如祠堂图、坟墓图、居址图等;有志,如祠庙志、书院志等;有传,如人物小传、传记、行状等;此外尚有像赞、铭赞、诗文、字辈排行等形式。

需要指出的是,家谱体例吸收了方志的许多编纂形式,如家谱中有些专题直接以“志”命名,在叙述方法上吸收了方志的编纂特色。

在体例上,家谱编修者更加重视模仿正史来编修家谱。将家谱比做正史,宋元时已有人论述。到了明代,将家谱比做正史的论述明显多了起来。既然把家谱比做正史,在明代,有些家谱就直接仿照正史体例来编修。《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二八二,刊有明汪道昆《十六族谱小序》,汪序简介该谱内容为十项,即:周本氏略第一、鲁世家略第二、越国世家第三、龙骧以下世表第四、本支世表第五、分支世表第六、小传第七、列传第八、墓志第九、典籍志第十。以上十项,第一项是紀,第二、三项是世家,第四、五、六项为表,第七、八项为列传,第九、十项为志。纪、世家、表、列传、志,系司马迁《史记》体例,《十六族谱》与其体例相同,表明该谱基本是仿正史体例来编修的。

家谱记载体例充分吸收方志、正史编撰的方法,形式多样,兼容并蓄,充分、全面、形象地将一个家族的历史与概貌展示出来。

由上简述中国家谱沿革和特点可知,绵亘5000年的编修家谱活动,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数以千万计的家谱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珍贵财富。

猜你喜欢

体例家谱姓氏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姓氏从何而来
有趣的姓氏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引注体例
家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姓氏拆解
《诗经学史》书评
岁月沉淀中的老家谱
计岁的规范化与年谱编纂体例
百科全书体例